自2018年9月秋季開學至今,浙江省台州市三門實驗小學不斷出現學生流鼻血、咳嗽、頭暈、嘔吐和身體起紅疹等症狀,情況嚴重的,還伴有脫髮、間歇性肢體抽搐。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12月10日至2019年1月3日,該校至少有30名學生因再次出現流鼻血、咳嗽、腹痛、頭暈等症狀赴醫院就診……同樣是在2018年9月初,該校操場的塑膠跑道剛剛完工,校園瀰漫著刺鼻的異味,這讓敏感的家長意識到,孩子身體的異常,可能是「毒跑道」導致。
孩子身體的異常,可能是「毒跑道」導致 新華社資料圖
此後,圍繞病因篩查、跑道檢測,後續問題處理,學生家長、校方、三門教育局、施工方中誠建設,反覆激烈博弈。
孩子流鼻血、嘔吐、起疹子
「大概從9月份學校開學後沒多久,佳佳就時常會流鼻血,我們還以為是秋天天氣乾燥,就給她喝菊花茶、吃降火的藥。」佳佳媽媽章女士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佳佳出生於2011年,在三門實驗小學讀一年級。不過,在2018年10月初,女兒一連4天出現流鼻血,讓忙於生意的章女士意識到問題的不尋常。
多位家長與章女士的經歷類似:最初孩子臉上出現紅疹以為是蚊蟲叮咬、脫髮認為是洗髮水質量不好。「我們沒有往毒跑道那方面去想,以為是自己沒照顧好孩子。」一位家長說。
而在2018年9月初,該校操場的塑膠跑道剛剛完工,校園瀰漫著刺鼻的異味,這讓敏感的家長意識到,孩子身體的異常,可能是「毒跑道」導致。「我百度了很多報導,孩子目前出現的情況跟之前的毒跑道問題很像:都是起疹子、流鼻血。」三門實驗小學2年級8班的學生家長王麗告訴記者。
2018年11月27日至29日,三門縣教育局和校方聯合安排了一次學生體檢,檢測機構為三門縣人民醫院以及其附屬中醫院。三門縣人民醫院同時也是浙江省第一醫院的三門灣分院,於2006年1月被浙江省衛生廳評為浙江省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儘管一部分家長對醫院的檢測水平存疑,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參與了此次檢測。
一份家長提供的檢測結果匯總單顯示,參與此次檢測的千餘名小學生中,有578人血常規指標異常;111人尿常規指標異常;135人肝功能、腎功能、尿酸指標異常;98人凝血功能異常;9人胸片改變。不過,該匯總單無法確認是否一人同時兼有多項指標異常的情況。
「這個匯總的表格十分粗糙簡單,WBC(白細胞)增高和減少,也要結合其他參數來看。」昆明兒童醫院原主任蔡旭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血常規檢測中的WBC增高和減少,最終作用到不同個體上,呈現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差異性,一般可能會引發一些炎症;尿常規中的尿隱血+,可能反應的是尿路有感染,腎功能等問題。
不過,蔡旭提醒道,如果兒童離開特定環境症狀就明顯減弱或者消失,這就意味著跟環境密切相關。據部分家長陳述,自察覺可能是跑道有問題後,就不再送孩子去學校,孩子流鼻血、起疹子的情況會明顯緩解。
第一次體檢的檢測報告,被裝在一個牛皮紙信封裡反饋到家長手中。不過,信封中會有一張載明結果提示和專家組建議的紙條,會根據不同的診療結果,備註是否需要就個別指標進行再次體檢,並括號統一安排檢測。
綜合多位家長提供的信息,2018年12月15日,三門實驗小學安排了第二批體檢。檢測機構還是三門縣人民醫院,以尿檢為主。一張家長提供的不完全二檢名單顯示,共有37名小學生參與了檢測,該名單與第一次體檢時的一張附錄名單一致,指標皆為隱血+RBC(紅細胞)升高。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主任洪建國表示,尿隱血出現三個+,患者一定會有血尿,這通常意味著腎功能的異常。
「我孩子第一次檢查時是隱血兩個+,第二次檢查隱血是4個+。」一位參與二次體檢學生的家長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據其介紹,2018年12月20日前後,體檢報告單才下達,學校老師稱會在十日之內安排後續診療,但是至2019年1月2日,家長並未等到承諾的診療安排,遂選擇自行就醫。
兩次質檢指標超限
三門實驗小學的整體建築群呈「U」型分布,教學樓環操場而建。建築共有五層,年級分布與樓層分布基本一致,低年級的一般樓層較低。學校的操場不僅是體育運動場所,還是學生課間活動的主要場地。
2年級8班,位於該教學樓一層,越過門前約一米寬的走廊,就是操場跑道。該班級是學生身體出現異常情況時間較早、爆發較為集中、家長維權較為激烈的一個班級。一位家長提供的微信截圖顯示,2018年11月5日,該班45名學生就有42名家長反映,孩子的身體出現了異常。
2018年9月下旬,王麗和部分學生家長去學校跟校長梅強溝通,就小朋友身體出現異常情況,且學校操場異味較重,懷疑是跑道問題,提出對跑道進行採樣檢測。「當時校長態度非常好,說如果我們懷疑,可以隨便取樣送檢。」
2018年9月底,王麗和部分學生家長,攜檢測機構杭州普洛賽斯有限公司的相關人員,前去取樣。「再找校長時,他的態度開始發生360度大轉彎,說我們是無理取鬧,稱學校操場已經安全檢測,完全符合安全標準。」王麗說。
梅強所提到的這份檢測,是在2018年9月11日,由三門縣實驗小學委託浙江省家具與五金研究所暨浙江省體育用品質量檢驗中心(下稱:五金體育)作出。該檢測機構以GB/T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層面》為標準,對面積為10cm×10cm的塑膠跑道樣塊進行檢測的結果顯示,該樣本的苯、甲苯和二甲苯、游離甲苯二異氰酸酯、重金屬(可溶性鉛、鎘、汞等),在安全限值內;以T/310101002-C003-2016《學校運動場地塑膠層有害物質限量》為檢測依據,對面積為20cm×20cm的塑膠跑道樣塊的檢測結果顯示,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為4.25mg/(m2﹒h),甲醛為0.037 mg/(m2﹒h),在安全限值內。
但是相較於孩子不斷加劇的身體異常,這份檢測報告並未打消家長的疑慮。2018年10月11日,實驗小學校方、三門縣教育局、施工方、監工方以及家長代表,就跑道再次檢測問題召開會議。會議紀要顯示,教育局、施工方和監理方均稱自己嚴格把關,流程符合規範,「是有底氣的」;此外,施工方和監理方還要求,若檢測結果合格,家長要對此事登報導歉以消除負面影響。
當日,在各方的共同監督下,家長自費委託普洛賽斯組織了一次跑道採樣檢測。此次檢測以GB362476-2018《中小學合成材料運動場地 》為標準,對尺寸為40cm×50cm的塑膠跑道樣塊進行採樣檢測。結果顯示,3種鄰苯二甲酸酯類(DNOP、DINP、DIDP)總合為5.20g/kg——限值為1.0g/kg;甲醛釋放量0.230mg/(m2﹒h)——限值0.1 mg/(m2﹒h)。
王麗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這份檢測結果,學校根本不承認,我們就把檢測報告列印出來,在校門口分發給家長,後來家長們開始在學校門口拉橫幅抗議。」與此同時,部分家長也選擇不再送孩子去上課。
迫於各方壓力,2018年11月2日,在三門實驗小學2年級8班教室,召開了一次緊急的家長會。視頻資料顯示,當日的與會人員有三門縣教育局副局長李宗田,教育局基建科科長張斌,校長梅強以及家長代表。會上,梅強表示「如果家長問,如果我的孩子回來上課,你能保證我孩子的身心健康嗎?我不能保證,也不敢保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家長溝通會上,李宗田對學生家長提出了明確要求,「第一,家長表達需求要合理合規,按正常的渠道反映,不要以為人多,有轟動效應,以為用自媒體或其他方式發布一些信息,上面才會重視和解決;第二,學生要正常上課,不能拿孩子不來上課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缺課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要幹擾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
2018年11月7日,由三門縣教育局主導,校方、施工方、家長代表共同參與,對問題跑道再次進行了檢測採樣。此次檢測機構為各方共同認定的上海華測檢測,檢測標準為GB362476-2018《中小學合成材料運動場地 》和T/310101002-C003-2016《學校運動場地塑膠面層有害物質》。結果顯示,校園塑膠跑道的有害物質—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為16.18 mg/(m2﹒h),高於參考限值5.0 mg/(m2﹒h)。
檢測機構杭州普洛賽斯項目負責人鬱作奇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三種鄰苯二甲酸酯類會對人體內分泌系統和生殖系統造成傷害;甲醛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皮膚黏膜、臟腑毒害、致癌變異及遺傳變異等方面;TVOC主要影響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肝臟腎臟以及血液裡面。華測檢測的趙姓負責人也做出了類似的表述。
此外,上述華測檢測趙姓負責人還介紹,一般而言,操場跑道的安全檢測是在完工後的14-28天採樣,因為一些化學元素較易揮發,時間越往後揮發的越多,參數會越小。最後一次檢測距離操場跑道完工已有近兩個月之久。
2018年11月20日,三門縣教育局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前述檢測結果,但是並未提及超標項目可能的危害和影響。公告稱:至11月18日,在縣教育局的積極參與下,已完成實驗小學塑膠層及混凝土基礎層剷除、清理工作;11月19日,成立了調查組並已開展相關工作,縣教育局全力配合調查;同時縣教育局也將積極與家長協商溝通,有序安排師生體檢。
不過,據多位家長反映,跑道的剷除,並未參照此前「毒跑道」的處理方式,地表往下深挖50cm,以最大限度的消除隱患,而是僅僅剷除了跑道層和水泥層。
跑道含「毒」或系倉促完工
2018年7月13日,三門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發布公告稱,三門縣實驗小學運動場地改造工程,於2018年7月13日在三門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開標,中標單位為三門中誠建設有限公司(下稱:中誠建設),項目負責人鐘鳴勝,工期為30日,中標價格77.73萬元。
天眼查信息顯示,中誠建設成立於2005年,早期主營業務為建築工程施工、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建築裝修裝飾等。法人代表葉信禮,同時也是持股該公司80%的大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至2018年9月18日,該公司的經營範圍才包含體育場地施工建設,而彼時,三門實驗小學的操場跑道工程早已完工。這也意味著,至少在投標申請前,該公司很可能並不具備學校體育場地施工的資質。
經濟觀察報記者就施工資質問題向負責實驗小學塑膠跑道項目的中誠建設代表褚洪良求證,褚洪良稱,對於資質問題並不清楚。三門教育局基建科科長張斌亦表示,具體的資質審核是招標中心在做,自己並不清楚。但他認為,不具備施工資質的單位,招標不可能通過。
與中誠建設同期競標的公司,為浙江鼎益古建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據前述公告,浙江鼎益未中標原因為,提交的投標文件未按招標文件要求裝訂。而該公司經營範圍,至少在2017年12月13日之前,就包含體育場工程。
據視頻資料,2018年11月2日的緊急家長會上,三門教育局基建科科長張斌表示,三門實驗小學塑膠跑道項目,已於施工前,在監理方、校方和施工方共同參與的情況下,對膠水、塑膠顆粒、細顆粒進行了採樣檢測,檢測合格後才進行施工建設的。檢測機構為五金體育,是浙江省質量監督管理局的下屬單位,浙江省內主要學校跑道檢測,都在這家進行。
若基礎材料符合安全標準,檢測機構也是官方認定,那麼為何2018年10月的兩份檢測都呈現指標超限呢?
中誠建設的施工方給出了一個難以令人信服的解釋: 「國慶節前,校園周邊如中國銀行後面,做了防鏽漆噴漆,味道覆蓋了校園上空,此前的抽樣檢測結果合格。」
真正導致跑跑道問題的,或許另有原因。獨立的塑膠跑道材料經營者、江蘇金陵體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顧飛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塑膠跑道產業鏈上下遊,容易產生「毒跑道」問題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基礎材料,比如塑膠顆粒、膠水以及其它基礎材料本身不合規,尤其是塑膠顆粒,僅僅就顏色看,以紅色、綠色和藍色為宜,白色次之,特別不推薦使用的是黑色膠粒。
「黑色現在已經被部分地方檢測標準禁止使用,因為很可能摻雜與輪胎材料類似的橡膠顆粒,規範的跑道鋪設一般不會購買黑色膠粒。」顧飛說。但他同時強調,這並不意味著黑色膠粒都是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出問題,一般都是黑色的,其次是白色。而根據學生家長留存的一塊跑道塑膠材料樣本,實驗小學的塑膠跑道的底層顆粒,黑色膠粒佔一半左右,其次是紅色、白色等。
施工方代表對上述問題給出了前後矛盾的解釋。褚洪良先稱,黑色膠粒是以前老跑道的殘留,施工方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做表層覆蓋和凝固。當經濟觀察報記者追問是否確認此次施工從未使用黑色膠粒時,褚洪良又改口道「就算使用了黑膠粒,也是符合安全要求的。」
跑道施工過程中另一易出問題的環節,是在膠水中摻雜加速膠水凝固的添加劑。「這種添加劑含有較多揮發物質,比如TVOC,一般倉促趕工期的會用,大部分規範的施工方會儘量避免添加劑。」顧飛介紹,僅就操場跑道鋪設而言,一般工程期是45日左右,且這45日必須均為晴好天氣,最低限度不能低於30日。
根據三門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招標公告,三門實驗小學跑道的工程期為30日。「我們是8月中旬開始施工的,9月完工,整個工程時間比較緊張。」 褚洪良說。據多位家長反饋,至2018年9月7日,操場基本完工;中央氣象網的天氣資料顯示,8月~9月,是三門縣除了7月外,降水最為豐富的時期。據當地居民回憶,2018年8月10日—9月10日,三門的天氣整體呈現陰雨天氣多、晴天少的狀態。種種跡象表明,實驗小學的跑道工程期,距離最低30日的有效工期,相差甚遠。
對於是否使用添加劑加速膠水凝固,褚洪良稱並不清楚。「我們這個工程是外包做的,具體的施工細節並不清楚。」
此外,視頻資料還顯示,在2018年11月2日的家長溝通會上,張斌曾明確表示實驗小學的跑道工程「並未通過合格驗收」。但2019年1月3日,張斌在回應經濟觀察報記者提問時,又矢口否認,稱「我不記得當時說過這個話,具體情況以調查小組查實的為準」。
經濟觀察報記者就跑道問題的調查情況、後續處理方案、學生診療和安全保障等問題,多次以電話、簡訊的形式分別聯繫了三門縣教育局局長金有生、實驗小學校長梅強以及負責此次「問題跑道」調查的調查組組長、三門縣政府辦公室主任邱永平,至本文發稿,未獲回復。
2018年12月27日,浙江省台州市三門實驗小學的操場上,挖掘機在轟隆作業,數堆砂石堆放在操場。同行的家長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學校正在準備鋪水泥,建新的塑膠操場。而那些學生的身體健康,並沒有隨之迅速恢復到從前。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的學生和家長,皆為化名)
延伸閱讀:
《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本月正式實施 最嚴新國標有望終結校園「毒跑道」
校園跑道本該是增強學生體質的場地,但近年來被曝光的「問題跑道」卻成了損害孩子健康的「兇器」。
被業界俗稱為「塑膠跑道新國標」的《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GB36246-2018,以下簡稱新國標)於11月1日正式實施。按照規定,今年11月1日後交付使用的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必須執行新國標。
作為強制性國家標準,新國標的實施為廣大中小學生的健康運動保駕護航。與舊國標相比,新國標有哪些變化?這份堪稱「史上最嚴」的標準嚴在哪裡?
舊標準有欠缺,難以有效管住「毒跑道」
2015年以來,由於全國各地中小學校爆發多起「毒跑道」事件,教育部在叫停了塑膠跑道的新建和維修的同時,牽頭修訂塑膠跑道新國標。
2016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排查結果顯示,全國中小學共有塑膠跑道68792塊,其中2014年後新建的18977塊,已經剷除的93塊。
在新國標實施前,中小學校塑膠跑道所參照的標準是2005年發布實施的《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第11部分: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GB/T19851.11-2005)。這一標準中對跑道的外觀和規格、標誌線、平整度、厚度、坡度、物理機械性能及相應的檢驗方法均做了規定,在涉及安全衛生方面,提出的要求是「符合國家相關標準」。
此後,2012年5月1日實施的《合成材料跑道面層》(GB/T 14833-2011),對7項有害物質做出了限量規定。
但是,2005年起實施的舊國標頒布距今時間較長,對相關有毒有害物質規定有所欠缺,部分技術參數需根據現有檢測手段的進步進行修正。另外,舊標準僅規定了合成材料運動場地鋪設面層的技術要求、質量標準及檢測方法,未涵蓋合成材料運動場地鋪設面層的設計、施工、環保和驗收等內容。「毒跑道」中疑似毒性最高的「TDI」成分釋放量,也不在當時的檢測標準之列,問題跑道依然多次重現校園。
「跑道建設從材料到工程、設計等,沒有標準或者標準非常陳舊。」2017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再次公開指出,要「修訂或者新建標準,對跑道建設的材料、設計、建築等方面分別制定標準。」
新國標為強制標準,18項有害物質被限量
南京林業大學教授羅振揚是新國標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介紹,新國標有兩大特點,一是用強制性標準替代了原來的推薦性標準,具有強制執行的法律屬性;二是參照了包括歐盟兒童玩具標準在內的多種國內外相關檢測標準,對有毒有害物質的控制大幅增加,並不斷補充完善。
具體來說,與2005版塑膠跑道標準相比,新國標最大的變化便是標準從原來的GB/T(國家推薦標準)改為了GB(國家強制性標準)。這就意味著從進入市場的材料和完工後的場地的驗收都有了強制標準。國標變成了「緊箍」,這對相關責任方能形成強制約束力。
同時,新國標中,將作出限量規定的有害物質由7項(其中4項為重金屬)增加為18項,並細分為有害物質含量、有害物質釋放量與氣味三大類。如「現澆型和預製型面層成品中有害物質限量及氣味要求」有害物質的釋放量,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不得高於5毫克/立方米,甲醛不得高於0.4毫克/立方米,二硫化碳不得高於7毫克/立方米,苯不得高於0.1毫克/立方米,氣味等級不得高於3。
「此前國標對跑道面層中的有害物質限量做了規定,但只是針對跑道面層的檢測,新國標還要求對跑道釋放空氣作檢測,這彌補了此前的標準空缺。」清華大學化學系基礎分子科學中心博士生顏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
新國標還對中小學校園塑膠跑道的取樣要求、檢驗規則、判定規則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規範。此外,校園人工草坪也首次納入國標強制檢測範圍之內。
在採訪中,一些學校老師和家長表示,新國標的出臺給學校師生與家長吃了一顆定心丸,有助紓解大家的焦慮和緊張情緒,促進學校體育的綠色健康發展。
新國標明確責任,易於管理和後續追責
在以往「毒跑道」案例中,招標制度的缺失也是「毒跑道」順利進入學校的主要原因。陳寶生曾對媒體表示,學校招投標都喜歡低價競標,誰喊價低、報價低,誰中標,不是按照標準來辦,沒有質量意識。
正如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標準化處處長黨建偉所言,「毒跑道」事件頻發的根源就在於缺乏有效適用的標準、層層轉包、施工質量監管缺失、惡意競爭低價中標、驗收形同虛設等行業問題。
據全國體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設施設備分技術委員會方面統計,2014年至2015年間,全國範圍內新增了近3000家無資質的塑膠跑道原料小作坊。它們的產品佔據了全國市場銷量的半壁江山,但這些小作坊卻缺乏監管,生產的劣質跑道進入校園後會流毒無窮。
「新國標中針對成品和原材料企業進行了責任區分,並提出了相關要求。」湖北省體育場館建設協會會長陳凌介紹,即將實施的國家強制標準,要求原材料進場前第三方檢測機構檢驗合格後才能開展相關業務,從而易於管理和後續追責。
對此,教育部要求落實政府有關部門、學校作為採購者、監督者、使用者的主體責任,著重遏制層層轉包和低價中標行為,各地在招標採購中應直接面向施工企業,避免過多中間商的介入。對因徇私舞弊、玩忽職守、吃拿卡要、索賄受賄等造成場地設施不符合質量標準而危害師生身體健康的,要依規依紀予以問責和嚴肅查處。
事實上,除了國家標準外,全國多地也已經制定了地方標準。例如,江蘇省在國標基礎上增加了環保檢測指標及限量標準。在塑膠跑道成品、面層和底層彈性顆粒的環保指標中,增加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質量濃度、短鏈氯化石蠟、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多環芳烴有機揮發物等物質的限量標準。山東省則明確了塑膠跑道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的原材料及助劑的「正面清單」,在全國首次提出了「無溶劑施工」。
不過,陳凌認為,雖然國家標準已經出臺,但落實起來還有難度,存在第三方檢測機構數量不足、檢測費用過高等問題,在跑道的設計、原材料、成品和施工等各個環節還需下力氣抓落實。在採訪中,業內專家呼籲,有關部門儘快出臺實施規範,全面落實國家強制標準,如此能真正杜絕「毒跑道」事件發生。(記者劉曉星)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經濟觀察報 人民網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