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手媽媽,最手足無措的一件事,莫過於嬰兒莫名其妙哇哇大哭了。
嬰兒還不會講話,無法表達自己哪裡不舒服或者不滿意。
這時候,怎麼辦呢?
國外的心理學研究人員,早期對嬰兒的行為進行了跟蹤觀察。
研究人員尋找了9名孩子,他們的年齡從16個月到3歲不等。從孩子早上醒來一直到晚上睡覺,專家詳細記錄了他們每一次哭泣、每一次微笑的準確時間,以及哭泣和微笑對孩子行為產生的後果。
其中,孩子哭泣的場景有100多種,但是有12種哭泣的場景,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當然,如果嬰兒吃喝、或者大便等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得到好的照顧的話,一樣會大哭不止的。
下面,就是研究人員從100多個哭泣的情景中,總結出的12個常見哭泣情景。
憤怒、恐懼、愛這三種情緒,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認為是嬰兒出生時就會的本能反應,如果身邊的環境刺激引發了憤怒或者恐懼的情緒,他們就會哭泣。相反,如果大人的行為引發了愛的情緒,他們也會微笑啊。
如果嬰兒感覺到自己的身體被粗魯地對待,比如穿衣服、脫衣服、洗澡的時候,大人沒有耐心地拉、扯、拖等行為,會讓嬰兒的身體感到不舒服。那麼雖然不能開口說話,但是他會通過大哭這個動作來表示抗議。
因此,想讓嬰幼兒不哭,最好的辦法就是大人給予足夠的愛和關注。嬰兒是可以感受到愛的行為的。如果大人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能夠採用輕撫、輕拍的動作安撫嬰兒的身體,嬰兒也會產生愛的情緒,給你一個大大的微笑喲。
最後,我們還是做個測試,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嬰兒哭泣場景呢,可以多選。
當然,家裡有寶寶的,可以把這個作為基本的檢查清單。當寶寶哭泣又不能說話時,大人可以拿出來檢查一下,到底寶寶哪裡不舒服或者哪裡不滿意,科學撫養,讓寶寶更健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