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劍平 戴勤 周玉意 曾曉風
3月27日上午,邵東縣委、縣政府在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邵東國際五金機電博覽會將於4月6日至8日在邵東縣城舉行。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艱苦創業、破浪前行,該縣「小五金」終於登上「長三角」經濟帶的大舞臺,高調展示自己的風採。
邵東享有「中國五金之鄉」、「全國三刀之鄉」的美譽。全縣「小五金」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蓬勃發展。目前,全縣五金工具生產和經營企業已發展到2500餘家,其中規模企業48家,形成冶煉、鍛造、注塑、物流完整產業鏈,從業人員達5萬餘人。扳手、鉗子、錘子等「小五金」的全國市場佔有率超過三分之一,產值超20億元,70%以上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日本和歐美等地。
眾多小商販變成大老闆,一批小作坊成長為大企業,歷經風雨洗禮,昂首走出國門。五金產業,成為邵東一張靚麗的名片。
如今,憑藉著中國·邵東國際五金機電博覽會的東風,邵東的「小五金」產業正醞釀著脫胎換骨,向科技含量高、品牌價值大、產品陣容強的現代五金轉型升級。
起步小作坊 享譽大中華
邵東是著名的「五金之鄉」,其五金產業起步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以土法煉鐵鑄造刀劍而開始,以生產刀剪五金而興旺,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
清末民初,在邵東縣仙槎橋鄉,當地鐵匠善制刀剪,生產的剪刀、菜刀、剃頭刀(俗稱三刀)因其鋼火好、美觀大方、耐用好使而聞名雲、貴、川、桂等地。談起這段輝煌歷史,曾擔任仙槎橋鄉元塘村30餘年村支書的徐戊英無不自豪地說:「當時『三刀』可以與北京的王麻子、杭州的張小泉齊名。」
新中國成立初期,仙槎橋、九龍嶺的個體手工業者組建起邵東縣仙槎橋三刀生產合作社,1959年改名為地方國營邵東縣仙槎橋五金廠,廠址就設在徐戊英所在的元塘村。該廠先後添置熱軋機,拋熱清理機等設備,企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增加生產電工刀、旅行剪、四用旅行剪、軍用刺刀等產品,遠銷國外,深受外商青睞。1979年,出口量達到50.32萬把,曾躋身全國同行業8家知名企業之列。
改革開放以後,徐戊英想到了丈夫所在的邵東五金廠那些積壓產品,做起了「小五金」生意。之後因為貨源緊張,她乾脆帶頭在村裡辦起了第一個家庭小五金加工作坊,主要生產錘子。
戶戶叮噹響,家家爐火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邵東縣生產「小五金」工具的人如過江之鯽,人們多以村為組織,進行作坊式生產,「小五金」加工作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仙槎橋鄉周邊形成了10個專業村,每個村都有側重,並各自形成了一定規模,專門生產一類或幾類「小五金」產品。
仙槎橋鄉馬路村的寧遠文,在1994年與弟弟寧登文籌措5萬元開辦邵東縣邵仙五金工具廠,主要生產管子鉗。「低矮平房,十分簡陋,一臺設備兩個工人,自己既當老闆又當師傅。」當初創業的情景歷歷在目。寧遠文說:「得益於毛家慄山五金市場的興旺,第一年就實現銷售額30餘萬元。」
毛家慄山市場位於縣城西南15公裡,鄰近仙槎橋鎮。因為它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當地豐富的「小五金」品種,藉助改革開放的東風,來自全國各地的「小五金」商人都來此進貨,外地五金製品也紛至沓來,市場逐漸興旺。1985年,毛家慄山市場內就建有頂棚3220平方米,設固定營業攤位864個,是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以「小五金」為主的專業批發市場。
到1990年,毛家慄山市場年成交額739萬元,享譽全國,名播東南亞。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邵東縣城內規模居全國第三的五金專業市場——「中南五金大市場」建成開市後,毛家慄山市場才逐漸搬遷衰落。
「小五金」產品的生產繁榮了市場,市場的繁榮拉動了產品生產。毛家慄山市場作為邵東「小五金」展銷會的雛形,為邵東「小五金」進軍全國市場乃至世界提供了機會,也為外界了解、接觸邵東「小五金」提供了平臺。
「當時邵東小作坊生產的普遍現象是供不應求,採購商們都是排著隊在等貨。」 邵東縣利鷹工具製造有限公司創始人王順德說。當初他就是在毛家慄山市場租了一個攤位,一邊搞加工一邊做銷售,一步步發展壯大。
謀求新發展 做出「國際範兒」
2010年,大學還沒畢業的王敏就回到父親王順德創立的邵東縣利鷹工具製造有限公司實習。那時恰逢當年廣交會正在招商,王敏立即申請到一個展位。「那年廣交會是第一次面向工廠招商,工廠自己可以在網上申請。我得知這一消息後,立馬就行動了。」王敏說。
王敏滿懷信心參加廣交會,沒想到卻遭到冷遇。大多數客商對來自小地方小工廠的展位不屑一顧。「有一位外商對我的產品很滿意,但一看到是『邵東品牌』,當時便說了一句『It is dangerous』(這很危險),揚長而去。」 王敏回憶道,「自己引以為豪的產品,在外商眼裡竟然很危險,當時我整個人一下子就蒙了,好久才回過神來。」
對於王敏的遭遇,寧遠文深有感觸:「我們以前作坊式生產存在場地不規範、生產設備陳舊,以及產品科技含量低等問題,外地客商過來考察,感覺到這樣的生產無保障,沒有安全感。」
在經歷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繁榮後,邵東家庭式生產的「小五金」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競爭。一把起子、一把錘子、一隻扳手,都能催生出上千家同類企業,「小五金」產業集聚的低成本優勢幾乎用到極致,始終擺脫不了「低、小、散」的發展狀態,不得不靠代加工來賺取微薄收益。
大學一畢業,王敏就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立志改變「邵東品牌」在廣大客商尤其是國際市場上的形象。2011年,她赴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考察學習,引進碳鋼生產技術,採用鍛壓生產技術替代傳統的鑄造工藝,為公司產品質量提升匯聚新的動能。
寧遠文也清楚地記得,在2006年,剛鑄造出來的1萬件尖嘴鉗銷往杭州一家外貿公司時,因質量問題被全部退貨,損失慘重。痛定思痛,她試圖擺脫這種低端粗糙的生產方式。
藉助邵東縣政府提出「興工強縣」發展戰略的東風,2011年,寧遠文籌資購買18畝地,開始自己建廠,進行規範化、規模化生產。通過滾動發展,到2015年時,完成自建標準化廠房8000平方米,按照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建有專門的產品檢驗室,嚴格把關每道生產工序。
她把公司更名為邵東縣美譽五金工具有限公司,並創建4個自己的品牌,其中美譽中文、英文商標在2016年被評為湖南省著名商標,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成為當地著名的五金規模企業,產品暢銷國內外。
相較於寧遠文,在五金行業從小耳濡目染的黃際祥屬於後起之秀。「80後」的他在2006年進入五金行業,專業生產斷線鉗。他根據市場分析,在產品設計上,採取迷你型包裝,主打中小型和靈巧牌,滿足消費群體的不同需求;在市場營銷上,抱團發展,資源共享,與福興工具廠、金山工具廠等8家生產企業聯合成立「翰達工具之家」,共同銷售錘子、鉗子、萬能扳手等幾十種產品,走出一條整合資源發展的新路子。
在邵東,像他們一樣的五金製造企業家不勝枚舉。如今,他們伴隨著邵東縣委、縣政府的「質量立縣」發展戰略,改善生產條件、注重質量、培育品牌,五金產業迎來大繁榮、躍上了新臺階。原料改生(熟)鐵為優質鋼材,生產技術改鑄造為鍛壓,品牌改仿造、貼牌、代工為自創,生產場地由小作坊逐步向現代化廠房轉變,並加大了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
在仙槎橋鎮投資1億多元的邵東縣和天電鍍中心有限公司,其先進的鉻霧廢氣、含氰廢氣處理器以及廢水處理工藝,每天5萬件「小五金」的電鍍量,讓整個廠區無一點異味。如今,邵東的五金製造企業越來越注重環保,主動對接國際標準。此外,五金加工中心、電泳中心也在該鎮相繼建成。近年來已有10多家五金生產企業獲國際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部分產品已免檢進入東南亞及歐美市場。
王敏的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在產品生產及研發上,先後共成功申請9項實用新型專利,一項外觀專利,自主品牌LEYN(利鷹)成功創建中國著名商標。2012年和2013年,公司分別獲得了瑞士SGS認證和德國TUV認證(即萊茵河認證),獲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2015年底,產品更是通過了歐盟的CE檢測,獲得歐盟CE認證,深受國內外客戶的青睞。
目前,邵東縣五金製造企業多面「開花結果」,五金產業跳出了傳統五金圈子,實現了與現代科技的結合,產品種類已由單一的刀剪、錘子生產向鉗子、扳手、起子等多樣化發展。與浙江永康、張家港大新、廣東中山小欖等地,成為全球知名的五金生產、出口基地。
搭建大平臺 打造升級版
4月上旬,在位於仙槎橋鎮的邵東縣五金科技創新產業園建設工地上,一派繁忙。該工業園自2016年12月13日開工建設以來,進展順利,已有30家五金製造企業籤訂入園協議。
邵東縣五金科技創新產業園是邵東縣委、縣政府主導創建的發展特色縣域經濟、推動行業向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的重點項目。項目佔地面積1000畝,總投資20億元,分期實施、滾動開發。園區將規劃建設「小五金」科技研發中心、集中鍛壓中心、倉儲中心,引導金屬工具製造及其延伸產業企業向園區集聚發展。整個園區建成後,將成為我國中南地區最大的五金研發和生產銷售基地。
「發展需要平臺,大發展需要大平臺。我們的目標是把邵東打造成中國的五金之都。」邵東縣委書記沈志定說。
2015年以來,邵東縣又圍繞金屬工具製造及延伸產業和環節,安排特色縣域經濟專項資金1000萬元,在生態產業園建設融產品展銷、市場交易、物流配送、人才培訓、政務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展銷服務平臺。整個平臺按照「三館一中心」(金屬工具產品展銷館、打火機展銷館、皮具箱包展銷館和人才培訓中心)模式建設。
該縣還全面統籌整合資金,按照「集中財力、能整盡整」的原則,整合各類專項資金10億元,統籌用於金屬工具製造及其延伸產業項目建設。在全面推進五金科技創新產業園建設的同時,3年安排3000萬元(每年1000萬元)加速老工業園升級改造進程,完善下水道、人行道、斷頭路、汙水處理等配套設施,力爭建設全國一流的現代化五金產銷基地。
邵東縣的五金生產企業也在尋找新的發展空間。王敏為給公司騰飛打造更高的平臺,主動出擊,與印度尼西亞最大的五金進口商新繁榮有限公司合資成立邵陽東方神鷹工具製造有限公司,把生產基地搬進邵東生態產業園。新基地在今年3月份開始投產,年產值預計可達1.2億到1.5億元。
同時在包裝設計上,該公司採用環保PP卡包裝,這樣不僅符合環保的世界潮流,還把產品的利潤以及附加值做了上去。在2015年3月的亞太五金展上,東方神鷹的產品得到了很多世界大牌公司的認可。「如今,我們的產品與德國、日本、美國的大創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打入世界高端市場。」王敏興奮地說。
近年來,邵東縣委、縣政府鼓勵企業研發創新和品牌創建活動,設立高額獎金,引導企業爭創國家、省、市研發中心,以及「中國馳名商標」和「湖南省著名商標」的創建。黃際祥的翰達工具之家註冊了虎豹、祥利兩個商標,且虎豹正在申請湖南省著名商標。
「推動邵東五金產業的創新與蝶變,是我們當前一項重要工作。」邵東縣委副書記、縣長周玉凡介紹說。
為此,邵東正在著力打造「三個升級版」。
著力打造五金產業升級版。走特色產業鮮明、專業技術升級、產銷跨域融合、廠商全球聯盟的發展路子,實現五金產業發展的五年規劃(「135工程」),即打造產值過100億元的五金工業園區,培育30家年產值過億元的五金企業,小工具和家用五金的全國市場佔有率達50%以上。
著力打造五金園區升級版。2016年12月,邵東縣啟動了邵東五金科技創新產業園建設,今年10月將完成一期主體工程。園區建成後,將成為我國中南地區最大的五金研發和生產銷售基地。
著力打造服務平臺升級版。以邵東智能製造研究院為支撐,藉助3D列印等各類公共服務平臺,為全縣各類企業「量體裁衣」,解決技術難題,實現「機器換人」。建立博士工作站和專用科研團隊,為企業提供多渠道的解決方案。
在這樣的小背景和推進「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振興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邵東縣首屆五金機電博覽會應運而生。該縣旨在通過展會平臺,確定五金產業在實體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用合作的力量、共贏的方式推動五金產業升級換代。
如今,邵東「小五金」正在以篤定理性的姿態、堅定穩健的腳步,拓寬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向著集約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目標鏗鏘前行。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邵東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