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開始,一直到過了元宵節才結束。
在中原地區如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每年臘月二十三會「祭灶」:這天人們就將灶王爺的畫像請下來焚化掉,送灶王上天言好事。然後在年三十的子時貼上新的灶王像,以表示將灶王爺從新請回家中,下界保平安,保佑家裡新一年的安康。
(民間祭灶風俗由來已久)
春節歷史上,家家供奉的諸多神主當中,不起眼的灶神卻是被稱為一家之主,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說法:
灶神為上古帝王:地位高
據歷史記載,灶神的原形正是中國三皇五帝時期的帝王,如炎帝,皇帝,以及五帝顓頊的兒子祝融,由於炎帝為"火德之帝",祝融為"火官之神",所以民間都被奉為灶神。
三皇五帝,是中國歷史的開天帝王,所以在供奉的諸神中,地位最高。
《淮南子·泛論篇》:「炎帝作火而死為灶。」《事物原會》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禮記》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一家之主: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民以食為天:地位重要
在古代農耕文明的社會中,溫飽問題可謂是第一大事,正所謂「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而灶王,正是掌管民間煙火的神主,地位相當重要。
灶王爺來到人間,住在每家每戶,處理著「有的吃、不用為吃愁、吃完不生病且健康」等種種的不起眼但極為重要的問題,錢財乃身外之物,煙火才是人間根本,所以被民間譽為一家之主。
《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各地不同的灶畫)
各地的春節風俗也各不相同,家家都有神明住,宅宅門神和灶神:春聯:興起於周朝的桃符,到宋朝明朝漸漸形成現在的形式;門神:也是源於周代的「祀門」的活動,到明朝,清朝時候定型;灶神: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宋元之際,祭灶流傳至今;財神:中國主要供奉的五大財神,其供奉歷史不如上面幾個悠久,但卻是超越的家宅的供奉範圍。
(門神:尉遲恭,秦叔寶)
本文為柱下史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