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舉擴軍要當「印太強國」(環球熱點)

2020-12-20 人民日報

  澳大利亞國防部近日公布《2020年國防戰略修訂》和《2020年部隊結構計劃》,宣布澳未來10年將投入2700億澳元(約合1.3萬億元人民幣)國防預算加強國防能力建設。澳新版國防戰略將印度洋東北部到西太平洋的印太地區視為澳直接戰略利益區,也是國防規劃的重點區域。

  在文件發布儀式上,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發表演講時稱,澳大利亞正面臨二戰後最嚴峻的國際環境,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需要為一個「更貧窮、更危險和更無序的後疫情世界做準備」,澳將把軍事重點轉向印太地區。澳新版國防戰略暴露其在軍事領域的勃勃野心,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

  

  擴軍意在印太

  「新的國防戰略是澳數十年來軍事態勢最重大的調整,標誌著澳在全球角色上的重大轉變。」《澳大利亞人報》報導稱。

  根據新版國防戰略報告,澳此次軍事投入預算涵蓋海軍、空軍、陸軍、信息與網絡和航天領域,且軍事裝備進攻性明顯增強。澳大利亞第九新聞頻道報導稱,此次國防預算的一半以上將用來提高澳空中和海上力量,其中包括對澳海軍進行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更新,計劃購買世界最先進的攻擊戰鬥機,採購先進的海上遠程飛彈和反艦武器等。由此可見,此次國防戰略的重點是加強遠程打擊能力和網絡戰能力,目標是向整個印太地區投放兵力。

  2016年《澳大利亞國防白皮書》中承諾,澳10年內投入的國防開支額為1950億澳元(約合9518元人民幣),今年新版國防計劃提出未來10年投入國防開支2700億澳元,比2016年增加40%,相當於澳全年GDP的2%。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學者彼得·詹寧斯表示,自澳在2016年發布國防白皮書以來,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新國防戰略的目的是在短期內增強國防力量的打擊能力,而不是專注於建造二三十年後才能準備就緒的潛艇。澳大利亞必須擔心2020年以及未來一到兩年的情況。

  據英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後疫情時代的世界將變得「更為貧窮、更為危險和缺乏秩序」,而印太地區是戰略競爭加劇的「震中」,領土爭端造成的緊張局勢正在整個印太地區上升,誤判甚至對抗衝突的風險正在不斷提升。地區軍事現代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現。澳將竭力保護自身和本地區其他國家的民主價值,而「軍力增強將有助於阻止戰爭」。

  「莫裡森政府有一個中等強國夢,並將軍事國防作為建設中等強國的重要著力點。新版國防戰略一方面加大整體國防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側重提升海洋封鎖能力、海上控制能力和海上兵力投送能力,推進澳海洋戰略,以構建海上軍事強國。」中國社會科學院海疆智庫高級研究員王曉鵬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迎合「印太戰略」

  新加坡《聯合早報》分析稱:「在莫裡森眼中,印太地區是這個時代佔據統治地位的全球競賽焦點。」

  澳大利亞西鄰馬六甲海峽和南海航道,東接關島、夏威夷島等美國重要軍事基地,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中心與樞紐,也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前沿堡壘和全球布局中不可或缺的支點。澳此次國防戰略更新與迎合美國「印太戰略」密切相關。

  2017年12月,美國頒布《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提出印度洋—太平洋戰略,即「印太戰略」,美國認為印太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布局中位居第一,必須整合美軍事意願和軍事能力,以便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競爭,並阻止在該地區出現不利於美國的變化。《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中明確指出,中國是美國世界地位的頭號威脅,並且將這一威脅指向於印太地區。

  「澳新版國防戰略對美國印太戰略的配合跡象非常明顯。」王曉鵬分析,近年來,美國現任政府力推「印太戰略」從概念階段進入實操階段。如果說在歐巴馬政府時期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美國只是把澳當做一個普通的亞太地區軍事盟友,那麼,在目前美國政府推行的「印太戰略」中,澳獨有的地理位置使其可能成為印太地區的中心環節。

  然而,澳美軍事同盟關係並非堅不可破。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發表文章稱,澳新版國防戰略急於「轉向」與澳認為澳美聯盟變得越來越不可靠有關。新版國防戰略將澳防務戰略重點重新轉向本地區,並更多依靠自己應對問題,可以理解為,澳開始為未來做規劃,因為未來美國可能不再那麼可靠,不再那麼堅決地在崛起的中國面前捍衛澳利益。

  王曉鵬指出,從整體戰略上看,新版國防戰略更趨於強硬,配合美國「印太戰略」,加強澳美軍事同盟關係。從具體落實部分上看,澳通過新版國防戰略,增強自身海空防務力量。這也反映出,近年來美國政府奉行「美國優先」,以美國一國利益為準繩,塑造地區同盟體系,澳對此心知肚明。澳一方面想依託美國打造的美日澳三方機制、美日印澳四方機制,借澳美軍事同盟力量增強在印太地區影響力;另一方面希望通過新版國防戰略,增強自身獨立行動能力。

  臆想「遏制中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稱,雖然莫裡森避免將澳新版國防戰略與來自中國的威脅直接聯繫起來,但他提到中國捲入爭端的數個地區:中印邊境、南海和東海。英國路透社援引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國際安全項目主任羅傑文的話說:「中國是房間裡不言而喻的大象。」多家外媒報導稱,澳新版國防戰略的主要目的是「抵禦中國」。

  「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的、不那麼溫和的戰略時代。」法新社稱,莫裡森在演講中說這番話時,指的是當下美國無可置疑的霸權終結,以及中國日益自信的崛起。儘管這個2500萬人口的國家在該地區無法與其認為的競爭對手——中國相匹敵,但莫裡森仍將澳定義為一個致力於「不接受脅迫和霸權的印太地區強國」。

  「澳大利亞不能再在涉華問題方面『犯糊塗』了!」王曉鵬指出,澳在戰略和政策兩方面處於非常分裂的狀態。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一大旅遊收入來源國和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兩國經貿往來十分密切。尤其近半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澳對華經貿關係已深深影響澳國內經濟發展,澳國內各界對此感受強烈。但非常遺憾,莫裡森政府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這個問題,在軍事戰略方面一味配合美國,大搞軍事擴張,這與澳國家利益整體上是相背離的,是註定無法成功的。

  英國《衛報》發表雪梨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外交政策和國防研究員、副教授布倫丹·託馬斯-努恩的文章稱,澳大利亞的確面臨「國防威脅」,但澳大利亞體量遠小於中國,不可能和中國同臺競技。政治上,澳大利亞政府也很難確定自己願意冒多大的軍事和地緣政治風險。澳大利亞應該和中國增加交流而不是遏止中國。

  「澳國防戰略的調整,將給印太地區局勢,特別是地區海洋局勢帶來更多不確定性。澳參與美國在印太地區更多的軍事互動,將使地區爭端複雜化、擴大化。」王曉鵬指出,澳是美國推進「印太戰略」的棋子,美國正逐漸將澳在地緣戰略方面的價值榨乾。但當美國階段性戰略目標達成後,美國可能對澳進行新一輪的戰略忽視,澳與美國在軍事戰略上捆綁得越緊,離澳真正的國家利益越遠。而澳與中國的全方位合作,對澳大利亞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而言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生存和面子問題哪個重要?澳應該思考清楚。」

相關焦點

  • 社評:馬克龍朝印太地區大秀機會主義
    正在澳大利亞訪問的法國總統馬克龍說了一番話,被法澳及西方媒體廣泛解讀是衝中國來的。馬克龍說中國崛起是「好消息」,但這個地區需要「平衡」。他還表示:「重要的是,該地區不能有任何霸權。」 他還提出法國願與澳大利亞合作,置身於印太地區法澳印新軸心的中心。
  • 川普向日印澳領導人「頒獎」,對華傳遞什麼信號
    川普向日印澳領導人"頒獎"近年來,美國一直想要將手伸到亞太地區,不想再讓自己的影響範圍局限在日本、韓國等國,而實力強大的中國自然而然就成為美國認為"入侵"亞太地區最大的阻礙。如若亞太地區團結一致,美國根本沒有任何可乘之機,但事實恰恰相反。
  • 英法德決定出兵印太,日韓印澳都選邊站
    印太地區將會面臨巨大威脅12月8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美國正在試圖挑戰聯合國地位,歐盟已經傾向於美國了,只有聯合國依舊處於中間地帶堅持不動搖,這並是不美國想看到的。這種局面對於東歐和俄羅斯來說並不是一個穩定的局面,而且印太地區和東歐一樣都在面臨巨大的挑戰。
  • 美日澳印「四國聯盟」針對中國
    雷諾茲說,「馬拉巴爾」高級別軍演將成為提升澳海軍防務能力的一次裡程碑式的機會,通過各國的協同作戰,將展示其「維護印太地區開放繁榮的決心」。「瞄準中國,澳大利亞加入美日印軍演」,法新社稱,澳防長此番聲明是「針對中國專制力量的一種很好的暗示」。  「馬拉巴爾」系列海軍演習始於1992年,最初是印度和美國之間的雙邊操練,日本在2017年加入,並成為永久成員。
  • 「印太」 的建構與亞洲地緣政治的張力
    2007年8月,安倍晉三在印度發表了《兩洋匯聚》的演講,稱「印度和日本聯手,加上美國和澳大利亞,將可以形成一個打破地理疆界的大亞洲」。這一演講,加上當時印度國內正對印度外交轉型進行的熱烈辯論,使得「印太」概念在印度國內迅速熱絡起來。
  • 英法德三大強國重返印太,美國組團,軍事包圍圈初見規模
    這是要組團的節奏,英國法國兩個歐洲大國宣稱,兩國海軍和航母要重返亞太。近日德國也表達了同樣的呼聲,當地時間12月13日,德國女防長卡倫鮑爾聲稱,德國會派遣一艘軍艦前往印太地區,參加美國主導,日本和澳大利亞共同參加的多國軍事演習。問題來看,德國為什麼突然轉向,也要來蹚渾水呢?
  • 「這樣的把戲很沒意思」(環球熱點)
    據日本《朝日新聞》8月2日報導稱,美國國務卿蓬佩奧8月1日在曼谷出席了東協-美國外長會,呼籲東協為美國倡導的「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構想提供合作,希望通過「印太戰略」將東協拉入對抗中國的陣營。對此,華春瑩回應,美方高官與會期間總在不遺餘力、絞盡腦汁甚至無所不用其極地挑撥中國與東協國家關係,很可惜應者寥寥。這樣的把戲很沒意思。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 葉海林:「印太」概念下的中美關係
    沒有川普政府的高調宣示,「印太」仍然只會是日本和印度少數政要和學者創造出來的自我安慰概念。雖然截至目前,美國「印太」概念的有關戰略路徑和方案仍然在規劃中,但是必須承認,川普版的「印太」概念已經具備演化成為一套針對中國的遏制與對抗戰略的基礎。首先,「印太」概念具有明顯的指向性,就是要從地緣戰略上對中國進行弧形遏制,戰略動機非常明確。
  • 印媒:澳廢除457工作籤證將影響印澳多領域合作關係
    此舉觸及數萬印度勞工,或對印澳兩國關係產生影響。澳大利亞457籤證為國外務工人員提供4年工作期限,廢除該籤證將對澳大利亞9.5萬臨時外國勞工產生影響,其中主要是印度人。新籤證系統包括一個短期兩年籤和一個有效期為四年、針對技術性、長期性工作的二類籤證。
  • 兵韜志略|美澳日舉行「對抗-北方」演習,深化「印太」戰略
    美日澳三國戰鬥機與B-52H轟炸機編隊飛行。此次美日澳舉行的「對抗-北方」聯合空戰演習,從參演戰機型號、演習課目和日程安排來看,實戰化的意味也更加濃厚,既體現了相關國家的冷戰思維和霸權思維,也將影響未來「印太」地區局勢的穩定。
  • 美英法德印澳日韓艦隊集結亞太,兵鋒直指島礁
    特別是最近的熱點事件,澳大利亞士兵在阿富汗的暴行,更是讓民眾看到西方國家已經不在願意偽裝自己,非常真實展示自己的樣子。據外媒報導稱,現在西方國家又蠢蠢欲動,要組成的新八國聯軍,嘗試模仿百年前的舊事,在亞太地區大量集結兵力。
  • 10座球場24支球隊 歐洲杯擴軍 歐足聯擴張
    完成擴軍的歐洲杯賽和踐行擴張主義的歐足聯,構成這個夏天國際足壇的焦點,拋開本屆歐洲杯賽舉辦地法國以及歐洲大背景下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不談,即便在最基礎的足球領域,擴軍後的歐洲杯賽意味著國際足壇一次重大變革的開端,這使得歐足聯和國際足聯持續了多年的明爭暗鬥趨向白熱化。
  • 美國擬邀俄澳韓印參加G7峰會,澳韓反應積極,俄方的回應「亮了」
    俄羅斯經濟不如美國發達,是個軍事強國,美國也曾對俄羅斯實施過軍事制裁,也在俄羅斯家門口上演過"自由航行",美國算是把中俄兩國得罪完了,川普政府享受孤立無援的狀態嗎?G7峰會延遲,美國有意邀請俄羅斯根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當地時間5月31號,原本定於6月份召開的G7峰會將會推遲舉行,大概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吧。
  • 印度前外長揭秘退出RCEP,日澳印攻守同盟,被耍成亞洲孤兒
    坎瓦爾·西巴爾(Kanwal Sibal )最後又提到了印太戰略,並且指出,RCEP的協議籤署稀釋了印太聯盟的作用。最令印度無法想通的一點是,澳大利亞和日本並沒有與印度一起進退,而是積極加入了由中國主導的RCEP聯盟。很顯然這位印度外長既嫉妒又生氣,嫉妒亞洲如此大盛會印度不在其中。生氣被日本和澳大利亞給算計了。
  • 中超限薪與擴軍,足協要求俱樂部既要馬兒不吃草,又要馬兒跑得好
    中國足協很快又公布了一項新舉措,中超與中甲聯賽在2023年都將完成擴軍的目標,其中前者將達到18支球隊規模,與歐洲頂級聯賽看齊。 目標是已經提出了,但具體怎麼擴軍還是一個大學問。據著名足球記者宋承良透露,中超的擴軍會分兩年完成,並且在未來兩年,中超的降級與中甲的升級都會有所改變。
  • 用火漆印封存環球黑卡的秘密
    這段時間,很多網友在微博上高調曬出了他收到的環球黑卡的信函,不僅速速引來幾十萬的圍觀,還很有技巧地炫了一把富。其實,這一曬卡的現象,源於信封上一枚復古又充滿貴族感的「火漆印」。它不僅僅是環球黑卡為持卡人蓋的一枚精緻簡單的封印,它背後的意義更代表著身份感和精緻感。
  • 低級別球隊生存太艱難,足協還要擴軍?
    所有熟悉中國足球的人都知道,最近幾年中國足協都在想方設法大搞各類限制禁令。最開始足協要求球隊必須讓足夠多的年輕球員出場,之後開始限制球員年薪和轉會費,如今又要求所有俱樂部必須將隊名更改為中性化名字。可以說這種冠名「一刀切」的要求給幾乎所有的球隊都出了難題,除了率先完成改名的大連人隊,其他大部分球隊內心都不是太願意更名。
  • 聯賽擴軍不能操之過急 先解決聯賽的諸多弊病才是王道
    中國足協最近很忙,剛剛在上海的會議上確定了限薪令的出臺和俱樂部中性名的改革,因為今年的大環境甚至有中超的俱樂部都在萌生去意,還有中甲一半以上的球隊都存在欠薪的問題,在這個時候中國足協又推出了到2023年,中超聯賽擴大到18支參賽隊,中甲聯賽擴大到20支參賽隊,中乙聯賽擴大到30支參賽隊左右。這樣的擴軍衛冕太著急了點。
  • 英國要搞小團體?罕見邀請印澳參加峰會,或要建圍堵中國包圍圈
    據界面新聞報導,英國在2021年是G7峰會的主席國,該國罕見地邀請印澳兩國參加峰會,表現出了清晰的友好信號。外界並不吃驚英國會邀請澳洲,畢竟兩國的關係本來就緊密,還同是五眼聯盟的成員。而英國對印度釋放出的合作意向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甚至不少人都認為,英國這是要搞小團體嗎?
  • 環球時報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駐伊朗特約記者李睿在1月5日蘇萊曼尼葬禮當天看到,伊朗全國沉浸在悲慟和憤怒情緒中,示威群眾手舉國旗和蘇萊曼尼的畫像,高喊「打倒美國」的口號。1月8日,一架從德黑蘭機場起飛的烏克蘭客機被伊朗軍方誤擊,致使176人喪生。緊張局勢持續近一年後,11月27日,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法赫裡扎德在德黑蘭附近遇襲身亡,伊朗指責以色列是幕後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