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通過這部《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來告訴我們:父母養育我們是多麼的艱辛,我們不要忘了父母的恩德。父母的恩德就是讓我們碎身都難以報答。那怎樣才能報得父母之恩呢?能坐下來修行,才能報得父母的大恩!能坐下來修煉,我們能修行成道,才是大孝!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如果坐下來修行,就能讓我們的六親眷屬,升天享福,哪怕他們是在地獄裡面、三惡道裡面受苦,你也能把他們超度出來........
第一。懷胎守護恩。 第二。臨產受苦恩。 第三。生子忘懮恩。 第四。咽苦吐甘恩。 第五。回幹就溼恩。 第六。哺乳養育恩。 第七。洗濯不淨恩。 第八。遠行憶念恩。 第九。深加體恤恩。 第十。究竟憐愍恩。
在2500多年以前,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當時有大阿羅漢二千五百人,菩薩三萬八千人一起聽佛講法,場面非常宏大。
這時,佛陀引領著弟子們向南方直行而來,忽然看見路邊有一堆枯骨,佛陀立刻俯身,五體投地向這堆枯骨恭敬的禮拜。
世尊的此番舉動,使得弟子們疑惑不解,於是阿難合掌恭敬向佛請問:「世尊啊!您是三界的大導師,四生的慈父,為眾人所推崇、恭敬,是什麼原因,您要禮拜這堆枯骨呢?」
佛對阿難說:「雖然你們已經是我的大弟子了,跟著我出家修行很久了,但是你們知道的事情,還沒有廣大,還是有局限性的。這一堆枯骨可能是我前世的祖先,或是多生以來的父母,由於這樣緣故,今天我要禮拜這堆枯骨。」
佛接著說:「阿難,現在你將這堆枯骨分作男女兩份。」
阿難為難地說:「世尊呀,這我就不懂了。男人在世的時候,頭戴風帽身著長衫,衣服鞋帽、穿戴整齊,一看就知是男兒之身。」
女人在世喜歡塗脂抹粉、在身上灑上香水,這樣打扮的人,很容易看出是女人之身。但不論男女死後都變成了白骨,沒有什麼差別,這讓弟子們如何分辨的出呢?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是男子,在世的時候,經常出入寺廟,聽人講經說法,修持戒律、禮拜佛法僧三寶,念佛名號,以此善根福德,死後其骨潔白而且分量較重。」
若是女人在世的時候,由於智力短淺,沉溺於情愛,一直以生兒育女為職事。而養育小孩,都靠母乳哺育長大,而母乳是由血液轉化而成的,一個孩子長大要喝掉八斛四鬥的母乳,所以母親很消瘦憔悴,死後骨頭呈現黑色,它的重量也輕。
阿難聽佛陀這樣說,心就像被刀割一樣,忍不住悲傷而泣,向佛問道:「世尊啊,母親這樣的恩德,我們如何才能報答啊。」
佛告阿難:「你們仔細的聆聽,我為你們詳細地來做解說。母親懷胎要十個月才能出生,在這段時間裡,母親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安穩,行動也不方便,所以備嘗辛苦。」
懷胎第一個月時,精氣才凝聚成一點,就像草上的露珠,朝不保夕,搖搖欲墜;清晨剛剛凝聚,到中午可能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非常非常地危險、脆弱。
第二個月的時候,就像剛剛做成的酥餅,非常脆弱、很容易散掉。
到第三個月的時候,他就有了形狀,就像一團凝固的血塊。
第四個月時,胎兒稍稍有了頭、身軀這些人最初的形狀了。
到第五個月的時候,胎兒的主要器官,頭、兩手及足也成形了。
第六個月,胎兒六精洞開,眼、耳、鼻、口、舌、意全部長成,更像個人樣了。
第七個月的胎兒,筋骨已經長成,生成了三百六十塊骨節,以及八萬四千個毛孔。
第八個月時,胎兒的頭腦已近成熟,有了意識、靈性;人身九孔也已經打開了,雙目、兩耳、兩鼻孔、一張嘴巴,肛門及尿道。
到第九個月的時候,胎兒才真正開始從母體裡吸收營養,胎兒自受胎以後,直到呱呱落地,期間以吸食母親血液凝轉而成的營養來生存。
第十個月的時候,胎兒各部器官都已逐一完成,隨時準備出生。如果是孝順的孩子,他會手捏拳頭、合著掌安詳地出生,整個過程會很順利。
如果是不孝順的孩子,他會用腳踢破母親的胎盤,用手拉扯母親的心肝,用腳踏母親跨骨,好像千刀萬剮、痛苦不堪。如果更加詳細地分析,母親生養培育孩子長大有十種甚深恩德。
第一種恩德是懷胎守護恩。 母親懷著胎兒的時候,她為了保護胎兒,走路、吃飯、睡覺,處處都要謹慎小心;體重增加、走路困難,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得病;漂亮衣服不能穿了、不能梳妝打扮了。
第二種恩德是臨產受苦恩。 當母親臨產的時候,痛苦似受千刀萬刮,如果難產,對母親更是一場生死抉擇,是一場生與死的考驗,其痛苦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第三種恩德是生子忘憂恩。 當母親生下孩子後,就忘了自己的苦難,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哺育撫養孩子身上了,孩子稍微有點感冒病痛,母親都會非常擔憂、痛苦。
第四種恩德是咽苦吐甘恩。 父母對孩子恩重如山,把吃不動的食物嚼爛後餵給孩子吃、把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吃,自己吃剩下的殘羹冷炙,從來都無怨言;為了孩子能吃飽穿暖、健康成長,母親不辭辛勞、忍受痛苦,把全部心血都放到孩子的身上。
第五種恩德是回幹就溼恩。 夜晚睡覺時,嬰兒常尿溼床褥,父母就把乾燥的地方讓給嬰兒躺,自己躺在溼漉的地方,用自己的身體把溼的地方烤乾。
第六種恩德是哺乳養育恩。 做母親的不管冬天有多冷,夏天有多熱、難受,只要孩子餓了、啼哭,母親就會馬上給孩子餵奶,這種養育的恩德非常地深重。
第七種恩德是洗滌不淨恩。 哺育孩子長大非常辛苦,經常要給孩子洗尿布、洗屁股,有時候還噴的父母滿臉、滿身是尿屎,母親的雙手皮膚也變得越來越粗糙、容貌越來越憔悴。
第八種恩德是遠行憶念恩。 孩子長大了,有事遠行的時候,做父母的就時時掛念、擔憂著,怕孩子在外面受苦、受累、出事,常常以淚洗面,父母這樣的恩德非常地大。
第九種恩德是深加體恤恩。 如果看到孩子勞累受苦,父母就很心疼、很不安;如果孩子為了求學、經商而遠行的話,父母更是心酸擔憂、睡不安穩、食不甘味。
第十種恩德是究竟憐愍恩。 只要我們的父母沒有離開人間,哪怕我們八十歲了,他依然把我們當成孩子,深深地關愛、體恤著,他們一生的起、行、坐、臥都在孩子身上。
佛告阿難:我觀察眾生,雖然人品各個不同,但心多被愚昧蒙弊,他們不識父母對自己有大恩德、不生起恭敬之心、忘恩負義、沒有仁慈、不孝順父母。
他們忘了母親十月懷胎,起住不安,懷著孩子的時候像挑重、像舉重、放也不是、拿也不是,吃不好、睡不穩,就像一個長期生病的人。
他們忘了母親生子之時,受過各種痛苦,生出以後,又害怕自已有生死之難,如同殺豬羊一樣難受。
他們忘了母親咽苦吐甘、抱持養育、洗濯不淨、不憚劬勞、忍寒忍熱、回幹就溼等等這些養育之恩。
從嬰兒到成年,父母不辭辛苦教導他們,給他們成家娶妻生子,教他們學會經營謀生,父母這樣的艱辛勤苦,從沒想過要子女什麼回報。
如果孩子生病了,父母就非常擔憂、非常心疼,甚至導致身體生病,孩子的病好了,母親才放心。
長大以後,有的孩子反而不孝順父母、不聽從父母的教導,對父母傲慢無禮、瞪眼睛、說惡話,一點都不感恩父母的恩德。
有的孩子甚至打罵父母、欺壓兄弟、凌辱伯叔、羞辱親戚眷屬,非常的沒有禮貌。
雖然他們也上過學,卻不遵循學校規矩、不聽從老師的教導,為所欲為。
父母對他們的教導,都不依從、兄弟之間沒有共同語言、經常吵鬧。
進進出出,從來不向父母打招呼,言行高傲,自以為是,不跟父母商量。
小時候,父母長輩非常地愛護他們,但是當他們長大後,反而不能和睦相處,甚至嗔恨父母;去交一些酒肉朋友,把壞的東西當成好的,養成了不好的習氣。
一旦被惡人引誘騙到外地,就舍離了父母家庭,背井離鄉,流落他方……
或者在外經商、或在他鄉做官,因為這些種種的原因,在外面娶妻生子了,甚至老死也不回家探望父母,忘記了父母的生養之恩。
有些更加不幸,流浪異鄉,結交惡人損友,自己不知小心謹慎,被人利用陷害;或與人同流合汙,胡作非為,終被牽連,飛來橫禍,鋃鐺入獄。
或者在外面得病,被各種各樣的大難小難纏身,搞得自己痛苦難言,甚至在牢房裡沒人看待,被人欺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