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線性思維,就是將兩件事,兩個概念,像一條線一樣串聯起來,彼此關聯,相互連接。
比如小時候我們是怎麼學漢字的?
就是把看到的某個事物,對應到某個漢字,再對應某一個讀音,我們就知道這個漢字怎麼讀,代表什麼意思:
沒有這些圖片或者實物的連接,小孩子就學不會漢字,或者只能死記硬背...
我們思考問題,也可以靠連接來完成,由A推導出B,由B聯想到C:
比如《論語·子路》中的經典語錄: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這個彼此連接,逐步推導的過程,就是線性思維。
如果無法有效的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繫、因果關係,你的思維就會變得一片混亂,甚至表達都成問題。
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聽的人根本抓不住你的重點;突然蹦出一個結論,也沒有證明的過程,讓人聽了發懵…
那你該如何建立各種概念、事物之間的連結,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有邏輯呢?
接下來,我就來講一下建立事物之間的連接並進行邏輯推理的三種方法...
演繹法,就是由「因」推導出「果」,由一般推導出特殊的思維方式。
演繹法是邏輯思維的基礎,如果這個沒掌握好,所有想法都是扯淡,整個言論就會像豆腐渣工程,經不起推敲,一推就倒...
比如,你看如下的言論有無邏輯?
我們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類的神邏輯,乍一聽,好像是那麼回事,可是細細一想,這邏輯好像有點不太對勁,那麼究竟是哪裡不對勁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自己的邏輯變得無懈可擊,你就需要學習演繹法中的核心思維方式:三段論。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大前提 → 小前提 → 結論」式的推理過程。
其基本邏輯是:如果大前提是什麼,且小前提是大前提的一部分,那麼小前提也是什麼;
比如,著名的「蘇格拉底三段論」: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所以蘇格拉底是要死的
嗯,無可辯駁...
也許你以前已經聽過三段論,但感覺這種說話方式好費勁,平時我們也不是這樣說話的啊,只有科學研究,學術論文需要用到這種文體吧?
其實三段論的應用範圍很廣,大到治理公司、設計產品;小到說一句話,寫一段文字,其實都需要用到三段論,它是你邏輯的基礎。
只是,在實際應用中,它並不是那樣標準的三段形態,或者是隱去了大前提,或者是隱去了小前提,或者是隱去了結論,因而,才讓你忽略到了它的存在。
「你別看 XXX 捐了多少錢,他只是為了逃稅罷了…」
之所以這位同學有這樣的言論,是因為他的大腦中,可能有一個這樣的價值論斷:做好事的人,都有自私的目的。
這個就是他的大前提。
我們用三段論的方式,拆解一下他的邏輯推斷:
(大前提)做好事的人,都有自私的目的;
(小前提)XXX捐錢了,他在做好事;
(結論)XXX一定有自私的目的;
所以,他得出了XXX的捐錢是為了逃稅的結論。
只不過,他在表達的時候,把這個大前提給隱藏了,因此我們才會覺得這個邏輯聽著有些不對勁,這個不對勁,就是指對那個沒露臉的錯誤的大前提...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句:「她穿得那麼暴露,活該被色狼盯上…」
這句話可能隱藏了什麼大前提?
我猜,他腦海中的大前提可能是:受害者必有罪過。
(大前提)受害者必有罪過
(小前提)她是受害者(被色狼盯上)
(結論)她一定有罪過(穿著暴露)
所以,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她穿得那麼暴露,活該被色狼盯上…」
可是,這個大前提是對的嗎?所有的受害者都是有罪嗎?穿著暴露也是一種罪過嗎?
他的邏輯千瘡百孔...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因果推論,其實都符合三段論的形態,只是隱去了大前提,而錯誤恰恰就發生在這個大前提上。
當你能熟練運用三段論的眼光去看待這些推論的時候,就能很快的找到對方邏輯的謬誤點。
所以,想要讓自己的邏輯變的嚴密,第一步,就是要學會使用三段論。
1.用於邏輯推理
德軍指揮官下令偵察敵情。有一天,德軍一名軍官用望遠鏡搜索時,突然發現了前方慢慢地爬出了一隻名貴的波斯貓,懶洋洋地躺在那裡曬太陽。
於是德軍軍官根據波斯貓的出入地點,找到了法軍指揮所,並一舉摧毀!
一隻波斯貓竟然毀了一支部隊,這是如何推理出來的?
(大前提)法軍高級指揮官喜歡養名貴的波斯貓;
(小前提)前方陣地有名貴的波斯貓;
(結論)所以,前方陣地可能有法軍高級指揮官。
(大前提)法軍高級指揮官住在法軍高級指揮所內;
(小前提)前方陣地可能有法軍高級指揮官;
(結論)所以,前方陣地也可能有法軍高級指揮所!
說出「神邏輯」的人並不會被抓,但是會影響你的思維邏輯,當不該連接在一起的兩個要素連接在一起,而你又沒有察覺,便會進一步推出更多的邏輯謬誤,最終導致你的思維一片混亂…
比如:我是愛國的,所以我去砸日本車,你阻止我,你就是賣國的。因為你是賣國的,所以你的觀點就是不對的,而我的觀點和你不同,所以我的觀點是正確的!
&!~&%@^*!...
那麼,我們除了找到隱藏掉的錯誤大前提,還有沒有其他方法來識別謬誤呢?
三段論中有5項基本原則,分別是:
第一,四項錯誤;
第二、中項兩不周延;
第三、大項擴大,小項擴大;
第四,前提都為否,結論不必然;
第五,前提有一否,結論必為否。
關於這5點的介紹,網上已經有很多了,你可以自行百度。
當我們掌握的是一些基本規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以此作為大前提,做一系列的推演,進而對未來事物的發展進行預測...
比如,我們抬頭看天,發現陰雲密布,然後回家拿了把傘...
這是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情形,也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種最基本思考方式,叫做:空雨傘。什麼意思?
空:(抬頭看天空)把握事實和現狀
雨:(可能要下雨)解釋、預測
傘:(回去拿把傘)行動、提案
但這個過程,依然省略一個大前提:有70%的概率會下雨,這是一條規律。
註:70%這個數字為了便於說明,而非精確比例
因此,如果用三段論的方式,把上面的這個推理過程翻譯一下就是:
(大前提)陰雲密布的時候,有70%的概率會下雨
(小前提)現在陰雲密布
(結論)未來,有70%的可能性會下雨
(解決方案)帶把傘
素材|張佳怡
排版|宋秋月
審核|李玥 黃慧琛 曾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