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來了,湖南大學來了,四川大學也來了。最近這一周,重慶和國內三所知名高校牽手合作,釋放出積極信號。
國內知名高校為何密集入渝?重慶如此大力引智是何用意?眾多知名高校入渝對重慶意味著什麼?這值得好好說道。
重慶市人民政府與北京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圖:北京大學官網
「重慶區位優勢突出、戰略地位重要,近年來經濟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幹事創業氛圍濃厚。」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郝平的觀點,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據不完全統計,自6月以來的兩個多月時間裡,至少有7所國內知名高校籤約並落戶重慶,看好重慶未來發展前景,數量之多和頻率之高實屬少見。
➣6月3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與清華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6月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6月11日,重慶兩江新區與中國藥科大學共同籤署《共建中國藥科大學重慶研究院合作協議》;
➣7月17日,重慶兩江新區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籤署《共建哈工大重慶研究院合作協議》;
➣8月1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與北京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8月19日,重慶兩江新區與湖南大學籤署合作協議;
➣8月25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與四川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藥科大學重慶研究院項目籤約現場 張瑋真 攝
從市校合作來看,多所高校均與重慶共建相關科研平臺。比如,北京大學將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與重慶共建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科學中心;上海交大將在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上海交大重慶研究院;哈工大將在兩江協同創新區與重慶共建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研究院。
此外,除了市校層面合作之外,重慶企業還與各個高校下屬企業展開密切合作。比如,重慶兩江產業集團與清華控股、健坤投資、紫光集團籤署合作框架協議,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等多所高校並不是第一次和重慶籤約合作,而是重慶名副其實的「常客」,雙方合作基礎堅實。比如,對重慶有著特殊情感的上海交大和重慶此次籤約屬於是深度合作,因為在與兩江新區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之前,上海交通大學臨近空間創新研發中心去年已在兩江新區揭牌成立,填補了重慶在臨近空間研究領域的空白。
兩江新區 張坤琨 攝
從合作的具體內容來看,助推重慶「雙一流」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交流培養等是重慶和國內知名高校合作的重點。比如,重慶和清華大學將立足清華大學科教資源優勢和重慶發展實際,開展戰略決策諮詢;共同開展以智能化和生態文明為引領的科技創新,聯合開展重大科學研究,推動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加強教育領域合作,助力重慶「雙一流」建設,促進人才交流以及推動產學研合作等。
重慶作為國家現代製造業基地,產業基礎紮實、門類齊全,近年來深入推動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科技創新,是眾多高校,特別是理工科高校所看重的。
比如,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聚焦航空航天、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哈工大重慶研究院將結合重慶產業定位及發展方向,聚焦汽車、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智能化裝備、網絡空間安全、新材料、環境工程、航天技術等領域;湖南大學重慶研究院聚焦新能源動力系統與輕型特種發動機技術、車輛減振與緩衝新技術、新一代智能信息技術、智慧交通與出行體驗創新設計等領域。
無論是新來重慶牽手合作,還是加大在渝戰略布局,知名高校密集入渝的背後,都是基於合作共贏的初衷:高校能夠拓寬辦學範圍、技術轉化和創新應用,重慶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科技研究院有機材料半導體研究中心研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鍾志兵 攝
高校的品質決定城市的品位,高校的水平決定城市的高度。高校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更是人才搖籃、科技創新的源泉和精神文化的高地,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數據顯示,2020年重慶擁有普通高等學校68所,其中有本科院校26所,高職專科院校42所,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但與頭部的北京、武漢、廣州等城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本科院校,不僅「雙一流」學校偏少、層次結構不夠優化,而且整體實力和水平偏低。顯然,這與重慶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優秀人才是不匹配的,與重慶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科技創新中心是不匹配的。
實踐證明,通過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彌補創新發展人才不足的短板,是一條可操作、效果明顯的路徑。2019年,重慶強勢引進了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德國包浩斯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等14所國內外知名高校,豐富了重慶創新資源。
今年年初,重慶公布《重慶市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行動計劃(2019—2022年)》,明確到2022年,累計引進10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與重慶開展合作。同時,將設立高端研發機構、共建聯合研發基地(中心)、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中心)或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合作推動「雙一流」建設、合作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等列為五大重點任務。
近段時間以來,重慶頻頻引進國內知名高校,可以看作是對衝疫情影響,搶抓發展機遇,盡力把時間搶回來的具體行動。不難發現,重慶引智的目標和決心沒有動搖。而這一切的背後,是重慶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建設經濟圈、培育增長點的大布局。
聯合微電子中心有限責任公司自主研發的8吋先導特色工藝平臺生產的180納米矽光結構性工程批首片。張錦輝 攝
首先,對重慶來說,要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就是要練好「內功」,增強本領,提升應對風險和挑戰的能力。換而言之,引進高校資源,補足教育和創新上的短板,可以為重慶長遠發展奠定紮實基礎。
其次,在建好經濟圈的重點任務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科技創新中心被擺在重要位置,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就要用足用好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等平臺,集聚創新要素,優化創新生態,激發創新活力,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發展一批優勢產業。重慶科技創新中心的平臺已建立,關鍵就是往裡面「裝東西」。吸引國內知名高校落戶,就成為了重慶建設好、發揮好各類創新平臺的「剛需」。
再者,在加快恢復性增長,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的過程中,重慶要搶抓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戰略機遇,一手抓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升級,一手抓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經濟新業態,培育新增長點,激發新動能。可以看到,重慶和國內知名高校的合作,不是簡單地辦學,而是把招才引智、創新研發、成果轉化等一體化統籌推進,尤其是注重對接重慶產業創新發展的實際需求,既培育一大批創新人才隊伍,又增強重慶創新發展的實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作為創新人才「搖籃」,高校的角色至關重要。國內知名高校加持,對國家中心城市重慶的發展無疑是極大的利好,要利用好引進高校的契機,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推動相關戰略合作早落地、快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