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推薦|庫哈斯的「拖拉機式」宣言:建築師不應將野心付諸鄉村

2021-01-12 騰訊網

荷蘭知名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以及他的團隊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舉辦的展覽「鄉村,未來」前不久因疫情而暫停開放,但關於其內容的討論仍在進行。

在充當40年的「城市預言者」後,為多座城市留下了地標建築的庫哈斯轉而將目光投向鄉村,出現在古根海姆門外的一臺巨型拖拉機昭示著他的轉變。「我不認為鄉村還應該有更多的規劃,也不認為那裡將是建築師幹預的下一個場地,」庫哈斯在論及展覽時表達了他對於鄉村的看法,在他看來,鄉村將是未來建築革命的發生地,但是鄉村有自己的生長邏輯,建築師不應將自己的野心和意願付諸鄉村。

雷姆·庫哈斯

佔地10.7萬英畝的裡諾太浩工業中心(簡稱TRIC)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園區,工業中心位於內瓦達沙漠上,在優惠的稅收制度和即時的建築許可的吸引下,這裡成為了矽谷大型科技公司的後屋。蘭斯·吉爾曼(Lance Gilman)在1998年以2000萬美元購得這片土地,原本計劃將其變成奢華狩獵度假村,但很快調轉方向,用於工業,於是,一個個「大盒子」像是雨後真菌一樣快速地在這裡生長起來。如今,這裡有位谷歌、蘋果準備的巨大機庫,還有為沃爾瑪、亞馬遜等企業準備的配送倉庫,此外,新的特斯拉「超級工廠」還在建設中,建成後,將以100萬平方米的佔地成為全球最大的建築。

特斯拉的「超級工廠」正在內瓦達沙漠中建設

吸引庫哈斯的並非開發商,也非工業園區的商機,而是那裡的建築與他所見過的都不盡相同。「在過去的一百年中,還沒有什麼建築的活力可以與之媲美,」庫哈斯寫道,「和它嚴格地基於代碼、算法、技術、工程和程序,而非基於人的意圖。它無趣卻令人著迷,平庸但攝人心魂。」對於庫哈斯而言,這些建築承載著一種新的崇高。

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一組12英尺高的數據中心照片懸掛在頂樓,佔據著這場名為「鄉村,未來」的展覽的最後一部分。展覽耗時五年,著眼於庫哈斯以及其在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簡稱OMA)的智庫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從廣度上看,展覽無疑是充滿野心的。

「鄉村,未來」展覽現場

「我們決定聚焦98%的地球表面,即那些沒有被城市佔領的地方,」庫哈斯說道。「在某個時刻,聯合國宣布一半的人類正居住在城市中,正是從那時起,大量的書籍和雙年展都只討論城市。因此,我們在了解鄉村的現狀上有巨大的缺陷,而事實上,農村才是真正發生著根本變化的地方。」

「鄉村,未來」展覽現場

現年75歲的庫哈斯正在與成就了他的事業背道而馳。在過去的40年裡,他一直是城市的預言家,是就城市發表激情演說的詩人,創作了關於現代性的意外後果的論戰性文本。1978年,他憑藉《瘋狂的紐約》(Delirious New York)一書中的「追溯宣言」(retroactive manifesto)一舉成名。自那以後,從中國大型城市的「爆炸式增長」,到購物中心的誘惑,再到機場和商業園區中乏味的「垃圾空間」的激增,他的研究理論設計方方面面。

庫哈斯的語氣中既有慶祝的意味,又有一絲輕蔑,似乎他對於自己所描述的現象既陶醉又排斥。由OMA設計的建築佔據了類似的領域,在大膽和平庸之間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它們往往反映著一座城市質樸而殘酷的現實,而在最近的鹿特丹多用建築Timmerhuis中,能看到赤裸裸的經濟利益是如何塑造建築的。

鹿特丹多用建築Timmerhuis

而現如今,世界各地都以迎頭趕上,城市情結隨之而生,這位「逆向思維者」不得不繼續前行。「我現在對鄉村感興趣,就像我在70年代關注紐約一樣,」庫哈斯說道,「因為其他人沒有看到這樣的方向。」

庫哈斯對農村轉型的興趣最初是由他在瑞士恩加丁山谷的一個村莊裡發現的變化引起的,他曾在那裡度假多年。該地區的人口在減少,但村莊卻在擴大。度假屋的數量不斷增加,新群體誕生:尋求健康生活的都市人,以及暫時居住在這裡的南亞女傭群體。這些發現促使庫哈斯對荷蘭大片鄉村地區進行了調查。他發現,在那裡,隨著「被原汁原味的氛圍所吸引」、希望體驗鄉村生活的富裕城市居民的湧入,鄉村的居民正變得多元化。

「我們開始發現非常荒謬的情況,」庫哈斯說道。他看得越多,就越覺得全球鄉村是一幅巨大的畫布,任何因為太大、太複雜、太不安全而無法融入城市生活的事物都在上面發生。他寫道,「過去受季節和農業組織支配的世界,如今成了一種有毒的混合體,交織著基因實驗、科學、工業懷舊、季節性移民、領土購買熱潮、巨額補貼、臨時居住、稅收激勵、投資、政治動蕩——換句話說,鄉村比發展最快的城市更不穩定。」他認為,當我們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城市時,下一場革命正不受幹擾地在偏遠地區發生。

展覽現場

庫哈斯對這些揭露的敘述中有一種天真的意味,包含著一個受庇護的都市人對鄉村生活的沉思,而這種沉思就像出現在普拉達衣櫃裡滿是泥濘的長筒雨靴一樣格格不入。然而,他作品的大部分力量都來自於以一個天真的局外人身份來處理一些話題。在進入建築行業之前,庫哈斯早年當記者時的一位導師告訴他,要像火星人初到地球那樣去處理每一個狀況。這可能會是一種引人注目的寫作風格,但是,這位超然的觀察者對鄉村現象不動聲色的研究,會轉化為一場有意義的展覽嗎?

粉紅色燈光下的「西紅柿」田地,展覽現場

在你走入博物館之前,你就會感覺到這不是一場普通的古根海姆展覽。迎接觀眾的將是一臺巨大的高科技拖拉機,可以由iPad控制,它停在「人行道」上,旁邊是一個巨大的模塊,在粉紅色的燈光下,那裡種植著西紅柿:來自農業前沿的物體經過數位化,被帶回了城市。

博物館門外的拖拉機

觀眾會遇見在中庭裡晃來晃去的一個「衛星」,一大捆乾草和一個用來監測珊瑚礁的水下無人機。這樣的形式讓人聯想到1934年建築師菲利普·詹森(Philip Johnson)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機械藝術」展覽,那場展覽首次將功利主義、工業生產的物件放置在博物館中。在古根海姆,圓形大廳的螺旋形結構以一種連續的意象不斷上升——其中有關於休閒、政治、保護、農業自動化等鄉村生活方方面面的章節,這些都是這位忙碌的荷蘭建築師與他的合作者們所關注的。

「展覽以一種徹底打破傳統的方式穿越了時空,」古根海姆的策展人特洛伊·康拉德·泰裡(Troy Conrad Therrien)介紹道,「它拋棄了博物館通常對於分類的重視,而是創造了引人思考的並置。」

展覽現場

展覽的主題列表讀上去像是《國家地理》和《連線》雜誌的目錄交織。它囊括了作為古中國和古羅馬文明搖籃的鄉村;史達林在農村土地上留下的印記;中國對於非洲農村大片土地的改造;難民如何在東德廢棄的小鎮裡生活;美國中西部農場的技術革新等等。聽起來都是系而令人著迷又與時俱進的故事,但是很難想像,它們如何構建起一個統一的敘事,它們和建築又有什麼關係?

「這與建築無關,」庫哈斯坦言,「它更像是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展覽。一個藝術機構會為一些非藝術和建築的東西貢獻出這麼大的空間,我認為這是令人興奮的。」泰裡將其描述為 「對於不斷變化的領域的點彩畫肖像」,是一個關乎好奇心和質疑、而不是提供答案的展覽。「這是否會讓觀眾感到不知所措?是的。它會讓人覺得是殖民主義的產物而脫離現實嗎?也許。我們並沒有試圖為展覽披上一層發人深省的外衣,」泰裡解釋道,「在這個憤怒的時代,人們可能會斷章取義,圍繞某些事情製造一場颶風,但事實還是事實。」

展覽現場

那些「由研究引導的」建築展覽常常趨於淪為「粘在牆上的書」,而古根海姆的這場展覽也有調入這種陷阱的風險。文本是展覽的一處重頭戲,視頻則展示著紀錄片片段。參與這一項目的一些人則擔憂庫哈斯「貪多嚼不爛」。「將其稱為『研究』是有問題的,」耶魯大學的博士生夏洛特·萊布(Charlotte Leib)說道,她是展覽團隊的一員,「這些領域有數以千計的專家,而展覽與他們中的一些人建立了聯繫,卻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塑造著庫哈斯世界觀的一部分。」另一位研究助理則坦言,「這是一種建築界狂妄的症狀,他們對這樣的一個話題拍攝了一些『快照』,然後將之呈現給世界,並稱其為『新事物』。」

普拉達藝術基金會,義大利米蘭,OMA設計

那麼,庫哈斯想讓觀眾從這種龐大的鄉村漫談中帶走什麼呢?「我一直試著將最迫切的議題放到建築中,」他說道,「我不認為鄉村還應該有更多的規劃,也不認為那裡將是建築師幹預的下一個場地。」他對於偏遠地區大型建築的興趣恰恰因為那與建築師無關。有別於建築野心,那是一些超實用主義的房屋。「我認為在城市之外,建築將隨著現狀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任由建築師去破壞這片新領地。」

庫哈斯說,他的實踐已經受到了諸如TRIC等被他稱為「後人類」的建築的影響,他認為這種建築體現了一種無與倫比的純粹。在一篇展覽目錄文章中,他寫道:「我們被設定成要將『下一個』建築視為奮鬥的結果,無論它是什麼。現代主義誕生於一場無情的去除運動:去除裝飾、資產階級價值觀與輕浮。而在農村,這是一場隱形的革命……這裡的建築不是為了人類,而是為了物體和機器。幾千年的建築和文化歷史被拋棄了。」

他將位於中國臺北的表演藝術中心視為這種新邏輯的產物,這個由OMA設計的建築尚在建造中,「介於人類建築與機器建築之間」。

鹿特丹大廈,OMA設計

庫哈斯從城市中退出的時間是他逐漸遠離自己設計的建成結果的時候。他在阿姆斯特丹有自己單獨的工作室,遠離鹿特丹的300人團隊。在事務所內部進行了合作夥伴重構後,他不再是OMA最主要的領導者。OMA的一些項目交於了一些合作夥伴個人。而他則鮮少參加那些建築的開幕式。這場展覽會是他退出建築界前最後的宣言嗎?

「我該退休嗎?」他在採訪中說道,然後將話題轉向了一種新型拖拉機。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獨家專訪庫哈斯丨鄉村的可能性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鄉村,未來」展現場,該展佔據了六層的空間,第一層為展覽介紹,第二至六層展出不同主題的內容,環形長廊上飾以文字、拼貼畫和來自不同個案的圖片。David Heald攝,圖片由古根海姆博物館提供。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比起策展人,庫哈斯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建築師。
  • 專訪建築師庫哈斯:央視大樓沒有隱藏特殊含義
    也正是因為關於央視總部大樓的一組漫畫,讓庫哈斯面臨著「與13 億中國人開色情玩笑」的指責。在接受《外灘畫報》記者專訪時,庫哈斯堅稱:「在這幢大樓的背後,我們並沒有刻意隱藏任何的特殊含義。」文/ 李靜 沈薛恩(實習生)  「我只能告訴你他在亞洲的某個城市,沒人知道他到底在不在上海。」
  • 庫哈斯和神秘的AMO
    時裝品牌的秀場從車站到機場,從沙灘到公園,而建築師同樣「出圈」,將自己的觸角伸向時裝、展覽、城市。AMO並非一家獨立研究機構,而是OMA的智囊,基於庫哈斯對建築理論的研究和創新而生。 展覽《鄉村,未來》正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舉行。它由庫哈斯與 AMO 總監 Samir Bantal 共同領導,探索全球鄉村地區的未來。
  • 央視大樓十年爭議:中國地標背後的荷蘭建築師
    外形誇張,造價過高,和城市環境不協調……近百年來現代建築能犯的罪名都扣在了庫哈斯狂野大膽的CCTV方案身上,扣在這位2000年就獲得建築界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的建築師,被譽為一代奇才的建築大牛身上。 「這讓我處境艱難,失望異常。」 這樣的異常伴隨著庫哈斯這10年,避之不及。
  • 「青年建築師鄉村行」拉開帷幕
    近日,江蘇省勘察設計行業「青年建築師鄉村行」活動在盱眙舉行,省勘察設計行業協會理事長徐學軍,副理事長倉慧勤,秘書長劉宇紅,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雷,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史永高,南京金辰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築師李青,CCDI悉地國際設計集團副總裁、總建築師江兵,以及江蘇省具有甲級建築設計資質企業的青年建築師代表
  • 建築師的心頭好,中國首個建築模型博物館落成
    庫哈斯認為這代表了一種對摩天樓的烏託邦想像。2011年,我關於垂直城市的博士論文裡引用了庫哈斯的這段文字和圖片。我認為20世紀初從歐洲到北美對摩天樓的各種想像形成了垂直城市的雛形。由此激發我要把博物館設計成一個關於未來的垂直城市模型。
  • 從記者、編劇到建築師,他創造了城市建築的新時代
    擁有「超前意識」的人,往往在過去的鋒芒中遭受爭議,在很多人的不解甚至批判中,堅持自己的理念和作為本就是不容易的事,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
  • 由FA青年建築師獎,來看這一代中國青年建築師
    最後的評獎結果令我欣喜,不僅讓一批直面中國現實、勇於探索的優秀青年建築師脫穎而出,不同領域、地區評委之間的交流,也幫助我們將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的發展,放到一個更加真實、廣闊的背景下去思考。他非常懂得中國鄉村各級體制運作及村民心理模式,踏實周詳、點穴到位、方法精準地推動著不同地域的美麗鄉村建設。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前期做長時間調研;和當地工人師傅合作,僱其為駐場監工;與固定施工隊長期合作;全產業、全過程考量、把控設計;充分了解各地體制運作模式,主動與其做良性互動;充分了解各地村情,將不同尺度的設計手段,作為調節百姓複雜矛盾的方法。
  • 天津建築學院院長孔宇航論:設計改變鄉村——鄉村設計與建造實驗
    今天我們給大家隆重推出的是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孔宇航,孔宇航院長將於7月6日下午13:30在鄉村振興與都市農業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精彩演講。1、建築&環境&人建築系統作為開放性系統應嵌入環境系統、人類系統之中,在設計過程中應視建築為有機生命體,研究人、建築與環境的有機生成體系,應用非線性理論、有機建築理論與方法,在自然層面上研究建築與環境的共生;在文化層面上探討建築與人文環境的同構;在技術層面上探討建築與新技術的有機構成
  • 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在交大召開 安泰經管學院發起《上海聯合宣言》
    本屆論壇的主論壇有幸邀請到,美國紐約大學商學院院長Raghu Sundaram教授,中國清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教授,美國南加州大學商學院院長Geoffrey Garrett,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院長Andrew Rose, 西班牙IE大學校長Santiago Iiguez。 他們分別作了關於「變局與引領」的主旨演講報告。
  • 閩臺20鄉鎮聯手發展鄉村旅遊 籤署《合作宣言》
    閩臺20鄉鎮聯手發展鄉村旅遊 籤署《合作宣言》時間: 2010-09-21責任編輯: 策馬踏雪旅遊_中國網 近日,在廈門舉辦的第六屆海峽旅遊博覽會上,福建10個鄉鎮與臺灣10個鄉鎮共同籤署了《推進閩臺鄉村旅遊發展合作宣言》(下稱《合作宣言》),雙方將聯手發展兩岸鄉村旅遊,助推兩岸旅遊業的發展。
  • 出演《權力的遊戲》登上《時代》周刊,這位網紅建築師究竟是誰?
    當建築師在異想天開的烏託邦派和循規蹈矩的務實派之間徘徊時,來自丹麥的比亞克·英格爾斯(Bjarke Ingels)卻試圖將二者結合。與庫哈斯的評價如出一轍,英格爾斯自小便與眾不同。他於1974年出生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年少時因喜愛塗鴉而夢想成為漫畫家。18歲那年,他進入了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學習,本想著通過專業訓練提高繪畫技能,卻因機緣巧合對建築產生了興趣。B.I.G建築事務所對未來海上城市的構想圖當時,英格爾斯父母的居所是一座不加修飾的四方形建築。
  • ...了~來自10餘個國家的建築師將在這裡建造一座夢幻般的鄉村兒童...
    作為首個進駐夏木塘的國際建造課程,它的舉辦喻示著CBC建築學院正在將高品質的建築課程落地夏木塘。CBC國際建造課程旨在通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探索中國鄉村建設的可能性。未來還將持續性地開展一系列具有國際水準的建築教育課程,形成「大師+建造」教育模式體系。CBC集合國內外兩大頂級建築高校的力量,在夏木塘「中華民間遊戲村」及擁有豐富的兒童產業基礎上,設計並建造一座「兒童主題餐廳」,並與村落原有產業進行融合,豐富其業態形式。建造課程也成為了解決中國鄉村發展問題的創新型手段。
  • 對甲方所有要求說「是」的建築師,都建了些什麼?
    也就是在這裡,他成為了庫哈斯的粉絲,真正愛上了建築。多年後,比亞克接受採訪時,依然能回憶起自己從偶像身上學到的東西:「縱使庫哈斯有自己的風格,但他的每個作品都體現著某種特定環境,每個項目都是從特定城市的故事開始,從藝術和科技的故事開始,從圖書館的設立故事開始。
  • 曾被戲稱為「紙上建築師」的她,如何逆襲成為「曲線女王」
    11歲時,有一次Zaha Hadid看到了龐迪的建築設計作品,便立志長大後要成為建築師;可是18歲那年,扎哈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一所天主教學校攻讀的卻是數學系。22歲時,全家為了她的學業移居英國倫敦(一說是「兩伊戰爭」的原因,但是時間上不對)。她開始了在著名的建築學府——建築聯盟學院學習履歷。
  • 我在快手賣拖拉機
    搭配李佳琦們的賣力吆喝,一批新網紅品牌趁機崛起,年輕新潮低價高能,結合口碑傳播、體驗式消費,戳中年輕人痛點,佔領了一部分大品牌的陣地,連帶有了「新國貨」說法。 村民將二手拖拉機擺放在自家院子裡經營 從只有一兩家倒賣拖拉機輪胎,到全村經營二手拖拉機,規模化形成於2006年。
  • 《我愛拼模型》拖拉機如何拼接 拖拉機圖解攻略
    導 讀 在我愛拼模型手遊中拖拉機小夥伴們應該如何拼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