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最痛苦的莫過於那種不確定感,懷疑自己的進度和效率,經常問自己:我能不能考上?
埋頭複習固然重要,但是也要注意自己的複習進度和效果,對其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才可以時刻保持進步。那麼如何檢驗自己的複習效果呢?
如果不知道現在處於什麼樣的水平,最好的辦法就是做題,而且是做真題,真題對於考研er的意義非凡,是檢驗複習效果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項指標。
用真題給自己來一場模擬考試,近幾年的題可以放在衝刺階段模考使用,現階段可使用年份稍遠些的真題。
做題時,儘量模擬真實的考試時間、考場環境。做完後,不要執著於分數的高低,重要的是認真分析錯題,鞏固知識的薄弱項。
真題很重要,但它是有限的,尤其是一些專業課的真題,可能你拿到的資源並不全,所以一定要再結合其他的辦法進行檢驗。
在做題時,如果對某知識點了解得不深刻、掌握得不全面,花費的時間必然會較多,做題慢證明了你對該知識點掌握得不夠好,這是你的複習薄弱區,所以要及時查漏補缺,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其次,做題慢還有可能是對該題型不熟悉,沒有掌握該題型的解題技巧,這一題型是你的軟肋,所以要多針對這一類題型的練習,尋找解題方法。
對於學過的東西,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以及複述內容的完整程度,是檢驗複習效果的一個有效辦法。
複述並不要求一字不落地重複內容,而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闡述內容。內容一定要邏輯清晰,有理有據,能讓別人聽懂,遇到講得磕磕絆絆或說不清楚,甚至是腦袋空白的地方一定要回到課本中再度學習、深入理解,最好可以歸納到一個本子上,方便理解記憶。
建議在複述時,用錄音機記錄自己複述的內容,不僅方便看自己的複述效果,還能在一次次的複述中看到自己的進步。
通過每天、每周、每月總結自己的複習情況,可以直觀地、動態地看到自己的複習進度和效果,並對進度和效果加以分析、對比,調整複習側重點及任務安排、解決複習中出現的困難。
在每日結束後問問自己:今天比昨天多學會了哪些內容?掌握了哪些解題技巧?哪些地方有進步/退步?
如果發現自己有退步、做題錯誤率增多或者任務沒有按時完成,可以從知識點、答題技巧、心理狀態以及其他方面進行分析。
有拖延症習慣的同學,更要關注自己的計劃是不是總不能如期完成,從多個角度評估複習進度和效果。
量化複習進度,可以把知識切分成一個個小版塊,測算每個版塊基礎、強化和衝刺階段需要用的時間(達到基礎、強化、衝刺階段要求程度的時間),再看看自己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多少,從而判斷前期的進度是否合理,以便做出調整。
在每輪複習結束後,把此輪複習中的知識點梳理成框架,這樣可以從宏觀上認識所複習的內容,清楚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而且在整理框架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自己對哪一部分的概念、原理等還有所欠缺。
另外有些APP、小程序也可以用來檢測複習效果,如測測你的詞彙量、考研題庫等,在碎片時間裡用手機做題會更加方便。對於錯題,記得用紙筆記錄下來,再加以分析,手機可以刷題,但是不能夠分析題目。
每一次檢測都是對自己複習效果的反饋,認真複習加上適當地檢測,對自己準確定位,及時查漏補缺、調整複習計劃,時刻追求進步、時刻保持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