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盧彩晨...

2020-12-13 騰訊網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盧彩晨認為,從理論來看,研究型大學的主要任務是認識世界,應用型大學的主要任務則是改造世界,二者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並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從發展趨勢來看,未來應用型高校不僅不會「降格」,反而會逐漸「升格」。「本科高校轉型將逐步改變我國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長期以來的『黑板上種田式』教學方式,並將在某種意義上改寫中國高等教育史。」

推動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2020年)》明確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進一步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的發展目標。

這場高教領域的深刻變革是如何發生的?將給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帶來哪些影響?本刊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盧彩晨博士。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盧彩晨

No.1

研究型與應用型高校將「雙軌」並行

記者:「職教20條」明確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要向應用型轉變。這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意味著什麼?

盧彩晨:轉型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其意義不僅僅在於可以極大地緩解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為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做好技術技能人才儲備,為那些希望繼續就讀的中專、專科學生以及需要繼續學習的社會成員提供一個通道,更重要的是,它將逐步改變我國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長期以來的「黑板上種田式」教學方式,並將在某種意義上改寫中國高等教育史。

記者:為什麼這樣講?

盧彩晨:回顧建國7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文革」之前,我們向前蘇聯學習,高等教育是按照專業培養專門人才。可以說,正是由於當時的高校培養了一批專門人才,才確保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9年擴招以來,許多高校熱衷於「升格」,熱衷於追求博士點碩士點,逐漸走上了所謂的學術型或研究型大學之路。其結果是,由於某些高校盲目「升格」,所培養的人才研究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都無法令人滿意。這不僅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所培養的人才也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鑑於此,為了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2013年,國家有關部委就開始醞釀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14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其中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不僅如此,2019年1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再次重申:「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校開辦應用技術類型專業或課程。」這些舉措不僅意味著一段時期以來高校盲目「升格」的熱潮將逐漸退去,也意味著本科高校單一性地培養學術型或研究型人才的「單軌制」形態將宣告終結,研究型高校和應用型高校並重並行的「雙軌制」時期即將來臨。同時,也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將進一步優化,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類各層次人才將最大限度地逐步得到滿足。正是基於上述認識,我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將被改寫,高等教育將翻開新的一頁,迎來新的時代。

記者:當前,對於什麼是應用型高校有很多說法,您能否給出一個定義?另外,在相關文件中,有「應用型」「應用技術型」兩種說法,您認為哪個概念更合適?

盧彩晨:「應用型高校」是一個比較概念,是相對於「研究型高校」、「教學研究型高校」而提出的。如果說研究型大學的主要任務在於科學研究、在於認識世界、在於創造新知和培養研究生,那麼,應用型高校的主要任務則在於運用人類社會成熟的、系統性的科學技術知識和職業技術技能知識,組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從事職業工作的能力,其主要目的是改造世界和為人類社會提供服務。所以,應用型高校是運用人類社會成熟的、系統性的科學技術知識和職業技術技能知識,組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並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從事職業工作能力的一類高校的總稱。

需要注意是,《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使用的是「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使用的是「應用型高校」。按我的理解,「應用型高校」比「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內涵更豐富,它不僅要包括「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教學,還應該包括「職業技術技能」的教育教學。

No.2

積極借鑑國外高校轉型經驗

記者:這是中國高校第一次大規模轉型。國外是不是也有應用型高校,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盧彩晨:國外也有類似的應用型高校,只是各國的名稱不太一樣。比如德國和奧地利稱為「高等專業學校」,法國則稱為「大學技術學院」。從國際通用的稱謂來看,一般稱為「應用科技大學」。就發展歷程而言,以歐洲為例,大部分國家的應用科技大學都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創建的。如瑞士的應用科技大學創建於20世紀90年代,與綜合性大學和教學研究型並行隸屬於高等教育體系,是職業教育領域中高等專業學院與不同支撐載體的結合。1995年,瑞士頒布了《聯邦高等職業學院法》,將全國60多所高級職業技術學院按地區合併成7所應用技術大學。

據統計,截至2007年8月,部分歐洲國家擁有應用科技大學數量分別為:奧地利20所,丹麥10所,芬蘭28所,荷蘭39所,葡萄牙20所,瑞士9所。從在學學生數量來看,以德國為例,根據2010年冬季學期統計,其應用科技大學在校生為71.3萬人,其中工程類專業在校生共計24.2萬人,提供約全國57%的工程類學習位置。

記者:那麼,這些國外高校的實踐能為我國高校轉型帶來哪些啟示呢?

盧彩晨:國外應用型高校的興起和發展,對我國建立應用型高校無疑具有重大啟示和借鑑意義。其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適時創辦應用型高校。歐洲一些國家的實踐表明,當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必須適時建立應用型本科高校,以滿足經濟社會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根據歐洲發展應用科技大學的經驗,應該積極推進應用型高校建設,以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其二,應用型高校應該有自己的設置和評價標準。從歐洲許多應用科技大學發展來看,其應用型高校的設置標準與研究型高校的設置標準和評價標準不同。比如德國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其應用科技大學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博士學位,且必須有5年的企業工作經歷。可見,研究型高校與應用型高校對師資的要求存在本質區別。我們應該學習歐洲國家的做法,切實抓好師資隊伍建設,如此,才能將應用型高校辦好。

第三,科研也是應用型高校的一項任務。事實上,從歐洲應用科技大學來看,他們並非不搞科研,而是積極開展應用型科研。因此,我們應該注意,不能將科學研究徹底排除在應用型高校的大門之外,應該在傳授已有科技知識和職業技術技能知識的同時,搞好應用型科學研究,以此提升應用型高校的發展後勁,助力應用型高校可持續發展。

第四,立法是確保應用型高校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比如,1986年荷蘭頒布《高等職業教育法案》,確立應用科技大學與其他大學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1993年出臺《高等教育和研究法案》,使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學術教育得到了很大融合。正是由於有法律保障,歐洲許多國家的應用技術型高校才得到了健康發展。我國也應該加強立法,確保應用型高校的地位。

No.3

辦學標準和評價標準事關轉型全局

記者:我國提出高校轉型已有多年,結合您的研究,您認為難點在哪裡?

盧彩晨:其實,早在2013年,教育部有關司局就已經開始著手研究轉型的事情了。自2014年《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正式頒布,至今已有將近5年時間,期間各省積極響應國務院的要求,基本都出臺了相關文件,並列出了試點學校名單。

總體來看,各地各試點院校進展緩慢,情況不容樂觀。我認為,轉型的難點在於三個方面:一是觀念問題,二是師資隊伍問題,三是課程問題。

從觀念層面來看,有些轉型高校認為轉型是「降格」了,因此,從內心裡不願意轉型。儘管表面上說要轉型,但骨子裡是十分不情願的。其轉型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思想認識不統一、不到位,轉型結果可想而知。從師資隊伍來看,儘管各地高校採取了許多措施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較前些年有所改觀,但總體看,距離真正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還有很大差距。從課程設置來看,儘管許多轉型試點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做出了很大努力,積極推進「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但總體而言,以往的學科性課程仍然佔很大比例,亟待改進。

另外,時至今日,國家和地方政府尚未出臺應用型高校辦學標準和評價標準,這雖不是轉型的難點,但事關轉型的全局。正是由於至今沒有相應的設置標準和評價標準,才導致轉型試點高校不清楚應該往哪裡轉,也不清楚究竟轉到何種程度才算真正實現了轉型。因此,建議有關部門或各省市儘快出臺應用型高校設置標準和評價標準。如此,才能推動各地試點高校加快實現轉型,真正實現引導一批普通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目標,促使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實現優化。

記者:要轉型就需要辦學標準、評估體系,您很早就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這項研究調研了多少學校,取得了哪些成果?就辦學標準而言,包含哪些指標?

盧彩晨:深入研究還談不上,我只是在2014年的時候,受教育部規劃司委託作為課題組成員組織並參與過相關研究。當時共調研了北京、重慶、天津、浙江、山東、黑龍江、陝西、江西、福建等9個省市的21所高校。這21所高校包括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重慶科技學院、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山東交通學院、黑龍江工程學院、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等。

通過調研,基本上把握了各地方高校對轉型的認識和看法,了解了地方普通高校的辦學條件、辦學基礎與辦學實力,特別是了解了地方普通高校的師資隊伍情況、產學合作情況,以及專業和課程設置情況,還有科研和經費來源情況,尤其是對轉型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為研究制定應用型大學標準奠定了基礎。

同時,通過調研也發現,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基礎與訴求存在差異,不同類型院校的轉型基礎不同。行業院校和高職「升格」的院校辦學基礎較好,轉型起步早,具備一定的轉型基礎,而師範類院校受綜合性大學非師範生的衝擊,加上專業基礎薄弱,歷史包袱沉重,師範名稱可能會阻礙其轉型發展。

就辦學標準而言,我們的研究認為,至少應包含辦學定位、基本條件、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培養模式、招生結構、就業匹配、社會服務等8個一級指標。同時,設計了37個二級指標,包括有明確的應用型大學辦學理念、明確的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定位、辦學定位在學校章程中有具體體現、學校有社會各界參與的理事會或董事會,以及具有研究生學位的教師佔專任教師的比例達到30%、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專任教師的比例為15%、「雙師型」結構師資隊伍數量不少於專任教師總數的80% 、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不少於30%、有適合「雙師型」教師隊伍發展的聘任制度和培訓制度、師資到企業培訓時數不少於工作總時數的20%等。

No.4

轉型並非「降格」

記者:您前面提到,有些高校認為轉型是「降格」,這確實是轉型過程中的一個心結。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盧彩晨:其實,轉型並非「降格」,本科院校還是本科院校,何來「降格」之說呢?之所以有些人認為轉型是「降格」,我認為,這與多年來許多人對高等教育的片面認識或錯誤認識有關,同時,也與許多人對大學分類和發展趨勢不清楚、不了解有關。

長期以來,在許多人心目中,研究型大學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高水平」大學,是「高人一等」的大學。在他們看來,只有研究型大學或綜合性大學才是真正的大學,而其他大學,如應用型大學或職業型大學是「低水平」大學,是「二流大學」。再加上一直以來國家對研究型大學確實投入了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遠遠超過對其他大學的投入。而且,在畢業生就業方面,也確實存在著研究型大學或綜合性大學畢業生比較好就業或者就業情況比較好的現象。這些無疑都進一步抬高了研究型大學的地位,進一步強化了公眾對研究型大學的崇拜。所以, 才有了轉型即「降格」之說。他們認為,如果轉型,學校的實際「地位」將會下降。

事實上,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來說,轉型都不存在「降格」。從理論來看,研究型大學與應用型大學,一個的主要任務是認識世界,另一個的主要任務則是改造世界,二者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並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從實踐上看,國外應用技術大學與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是並重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有些應用型大學已經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在實踐上已經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長期以來,研究型或者學術型本科高校一直過剩,而應用型本科高校嚴重不足,這一點從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中就可以得到充分證明。許多高校都在忙著「升格」,忙著上博士點碩士點,不僅導致大學畢業生出現了結構性的就業矛盾,還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從發展趨勢來看,我認為,未來應用型高校不僅不會「降格」,不僅不會被人瞧不起,反而會逐漸「升格」,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及實際地位與作用都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來源:《在線學習》雜誌

製作團隊

主編:魯彬之 責任編輯:劉艾格 統籌:劉莉 美工:孫燕 審稿:亮亮攝影:靖鑫 攝像:衛東 技術:景西才

相關焦點

  • 「高等教育支撐西部地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會在蘭州大學舉行
    8月24日上午,「高等教育支撐西部地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開題報告會在蘭州大學舉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副秘書長郝清傑、學術部主任高曉傑,課題評審專家蘭州財經大學校長蔡文浩、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韓高年、甘肅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張發旺,課題負責人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出席會議。
  • 廈門大學原副校長鄔大光出任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
    鄔大光在2018年7月卸任廈門大學副校長後,已西進蘭州執掌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5月6日,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發布的《關於調整院領導工作分工的通知》顯示,院長鄔大光主持研究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研究院發展規劃、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國際國內交流工作和高等理科教育雜誌編輯部。
  • 高等教育現代化——中國經驗
    @ 楊杏芳(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中國經驗」是個非常好的話題,既可以從宏觀、也可以從微觀層面來探討,如「大學校長的辦學實踐」就是從微觀的視角來歸納總結。@ 方芳(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在我國高等教育即將邁入普及化階段的重要時期,高等教育現代化逐漸探索出富有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第一,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的首要職能和根本任務,廣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 原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黃強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訊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國資委紀檢監察組、福建省紀委監委消息:原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黃強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國資委紀檢監察組紀律審查;經國家監察委員會指定,福建省監察委員會對其立案監察調查。
  • 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教育評價研究中心成立!
    6月12日下午,中國教育在線浙江頻道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共建教育評價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杭電科技館舉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鄭寧,中國教育在線浙江頻道總監吳文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科研院副院長、產學研合作處處長李虎,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院長、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邱均平教授,以及研究院師生代表等共同出席儀式。儀式由李虎主持。鄭寧副校長、吳文建總監與邱均平教授共同為「教育評價研究中心」揭牌。
  •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王俊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王俊 王俊,男 , 1961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 。1983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現任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 ,研究員、工學博士。1983年畢業到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以來,歷任結構所研究室主任、院科技處處長、院長助理、副院長等職。
  • 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黃世敏教授來院做專題講座  報告會現場  10月27日,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工程抗震研究所所長、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黃世敏教授為我院師生做了題為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蘇明病逝享年59歲 簡歷資料
    澎湃新聞記者11月27日晚從蘇明先生親友處獲悉,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院長、研究員蘇明因病於11月27日18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27日晚發布微博悼念老友蘇明時寫道:「蘇明研究員(財科院副院長)今晚因病去世。痛切哀悼!
  • 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行李捷理客座研究員聘任儀式
    齊魯網威海7月5日訊(記者 李志鵬)日前,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舉行聘任儀式,聘請李捷理教授擔任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東北亞學院副院長張景全主持聘任儀式並頒發聘書,山東省吳孟超醫學科技教育基金會理事長侯元濤參加儀式。
  •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蘭州理工大學BIM中心揭牌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蘭州理工大學BIM中心揭牌籤署校企合作框架協議  近日,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和蘭州理工大學共同設立的BIM中心揭牌儀式暨甘肅BIM聯盟建設專題研討會在蘭州理工大學舉行。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信息化軟體事業部副主任惠躍榮副研究員和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韓建平教授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蘭州理工大學BIM中心揭牌。
  • 敦煌研究院與蘭州大學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8月18日下午,敦煌研究院與蘭州大學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與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分別代表雙方籤署了協議。來自敦煌研究院、蘭州大學的20多名專家學者在敦煌研究院小學術報告廳現場見證了此次籤約儀式。
  •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特聘李磊老師擔任高級研究員
    中國創業年輕傑出講師; 教育品牌中國行業年度人物; 中國中小企業公益教育家; 中國中小企業管理培訓著名講師;著名心理諮詢師; 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專家。人物經歷:2004年踏入教育行業,同年放棄公辦院校的邀請,全身投奔民辦教育。2005至2007年,負責現代管理大學江蘇省招辦工作。
  • 馮仲平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
    原標題:馮仲平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評論員、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現代國際關係》和《國際研究參考》編委。1988——1992年公派赴英國蘭卡斯特(Lancaster)大學學習,獲碩士、博士學位。1998——1999、2005年分別在美國哈佛大學、英國杜倫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
  •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教授Sharma和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Licht...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教授Sharma和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Lichtfouse訪問新疆理化所 2017-09-26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Sharma和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Eric Lichtfouse訪問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並進行學術交流。   訪問期間,Virender K.
  • 南開大學天津校友會詹先華一行走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天津分院
    11月17日,南開大學天津校友會理事長詹先華、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意東、副理事長平宇、副理事長張倫梁、天津校友會全資企業津友薈公司總經理王彥昌、維思方德總經理張希純、天津校友會濱海分會秘書長劉嶽琪一行走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天津分院,得到了張依章院長的熱情接待,並就進一步加強合作進行座談。
  • 國學研究院打高校旗號2萬賣副院長職務 校方否認
    近日南都記者發現,一個名為「廣西大學國學易經研究院」的組織,不僅有像模像樣的網站,聯繫其「秘書處」還可以申請研究員、講師、特聘教授、副院長、常務副院長等,價格3000元至5萬元不等。聘書如此易得,此「國學易經研究院」為何方神聖呢?
  • 國內著名的中東研究機構——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
    2012年3月26日,寧夏大學以阿拉伯學院為基礎,申報並獲批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培養基地--寧夏大學阿拉伯研究中心。2012年9月11日以寧夏大學為主導,聯合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蘭州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蘇丹愛資哈爾大學成立「阿拉伯世界與中國內陸向西開放協同創新中心」(自治區級)。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2017年6月6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京舉行,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STEM教育在促進科技創新和提高國家競爭力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京成立STEM教育研究中心並舉行揭牌儀式,來自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
  • 加拿大國家研究院海洋生物科學研究所麥可·奎利亞姆研究員受聘...
    ·奎利亞姆研究員受聘中國海洋大學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西安培訓基地」落地西安財經大學!
    12月12日上午,由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與我校聯合成立的「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西安培訓基地」 落地西安,揭牌籤約儀式在我校圖書館報告廳舉行。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副院長邢麗,陝西省財政廳副廳長李明懷、總經濟師武永義、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陳智勇,西安市財政局副局長閻金平、政策研究室主任李雪,我校黨委書記楊濤、校長方明、副校長李萍參加揭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