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一定要有一種氣度、胸懷,要學會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並把孩子當朋友,當自己言行有不妥的時候,要及時、真誠的向孩子道歉。----五姑娘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向父母認錯,但很少能看到父母向孩子認錯,難道父母就沒有做錯事情的時候?其實父母和孩子一樣,都會犯錯誤,只是父母拒不認錯,孩子卻會在父母的威逼下認錯。孩子犯了錯誤向大人認錯,這往往是很正常的;可是,大人有時犯了錯,錯怪了孩子,卻很少向孩子說聲對不起。
01
前不久,微博上關於「爸媽如何向你道歉」的話題,引起了千萬網友的共鳴和討論。
4萬多人參加的投票的調查,有將近三萬人表示父母從來沒有,或者偶爾才會跟他們道歉。將近75%的人,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道歉。
其實我們的父母,不是不會道歉,相反,他們可能經常向我們道歉。
「吃飯了」;
「把衣服脫下來我給你洗了」;
「我去趟超市你去不去」……
當孩子與父母發生衝突的時候,父母總是喜歡用這樣的方式,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就當事情過去了,從來沒有發生過。
很多學生說,父母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不但不認錯,反而還強詞奪理來維護自己的權威。
豆瓣中有一句話:父母在等待我們的一句「謝謝你」,而我們等待著父母的一句「對不起」。
那些很少跟孩子道歉的父母,是把當時的情緒化成了一顆種子,永遠地埋在了孩子心裡。
父母不是不會道歉,而是習慣了「顧左右而言他」式的道歉。
可以說,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即使做錯事了也不需要道歉,他們覺得自己處在一種比較高的地位,也就是說,處在一種不平等的地位。對於更多的家長來說,向孩子道歉是一件有損家長尊嚴的事情,所以根本不會向孩子道歉。
02
其實,即使向孩子道歉也無損做家長的尊嚴。現在的孩子接受現代教育比較早,其辨別美與醜、善與惡、好與壞、真與假的能力很強,孩子們是明理的。
做父母的向孩子認錯,首先就給孩子樹立了有錯認錯、有錯改錯的榜樣,是一種言傳身教實事求是的教育形式。
其次會使孩子看到自己父母心地之寬、氣量之大、見識之廣的良好品質,由衷地敬佩父母的氣度和修養,從而更加信任自己的父母。可以說,父母向孩子道歉,只會進一步維護做父母的尊嚴,融洽一家人的感情,父母的威信不但不會降低,反而會提高。反之,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錯誤置之不理,文過飾非,反而會讓孩子看不起。
著名詩人、民主戰士聞一多,有五個孩子,但由於自己平常忙於工作,心力交瘁之餘對孩子的管教多用打罵的方式進行。
他的次子聞立雕小時候十分調皮,在學校無心學習,回到家裡也不喜歡做作業,經常要被父親拿鞋底子抽。
因此,父親的追趕、孩子的嚷叫、母親的勸說,成了這一家人生活的「家常便飯」。
有一次因為心情不好出手打了調皮的小女兒,這一幕恰好被聞一多的次子看見了。聞一多的次子挺身出來批評父親不該打小妹,並且一臉嚴肅地說:「你自己是搞民主運動的,天天講民主,在家裡怎麼能動手打人呢?」
聞一多聽後,先是一愣,他靜坐沉思片刻後,走到孩子面前,神情十分嚴肅地說:「我錯了,不該打小妹,我小時候父母就是這樣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這樣的方法來對待你們。希望你們記住,將來不要用這樣的方法對待你們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道歉,無疑使父親在孩子們心目中的形象變得更加高大!聞立雕後來回憶自己的父親:「他服從真理,追求真理,在真理面前敢於承認錯誤,甚至於獻出自己的生命。」
生活裡,父母強勢不道歉的態度,往往是贏了面子,輸了孩子的心。
美國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說過:「一個勇於承認錯誤、探索新的談話起點的父母,遠比固執、專橫的父母要可愛得多。」
心理學家艾莉卡·蕾絲切爾說過:「優質的父母知道,道歉不會削弱他們作為父母的權威,它是一種自信、正直和有擔當的表現。」 道歉這一行為,只會讓孩子更加崇拜父母。
有一個母親一次回到家,看到書櫥被翻得亂七八糟,地上到處都是書,女兒正坐在地上翻書。當時她很生氣,對著女兒就是一頓
「狂轟濫炸」。沒想到女兒卻很委屈也很生氣,她不承認是她把書翻亂的,而是堅持說進來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結果這個母親聽後更生氣了,她認為女兒錯了卻不肯承認錯誤,於是命令女兒半小時內把地上的書全部整理好。女兒非常委屈,氣呼呼地開始收拾書。
過了一會兒,孩子的爸爸回來了,事情才真相大白,原來是孩子的爸爸找資料把書櫥翻亂的。這個母親誤會了自己的女兒,為自己的言行不妥有些後悔。等她去看女兒的時候,女兒已經把書整理好了,但就是不肯和自己的媽媽說話。這個母親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鼓足勇氣向女兒承認了錯誤,承認自己不了解清楚就批評孩子是不對的,並正式向女兒道歉,說:「孩子,媽媽錯怪你了。」這個母親是明智的,她選擇向女兒道歉,也贏得了女兒的尊重。據這個母親講,女兒看到媽媽向自己道歉後,臉上就露出了笑容。
父母事後問女兒:「如果媽媽不道歉,你會怎麼辦?」女兒回答是:「媽媽錯了可以不道歉,我錯了以後也不道歉。」
其實作為父母,誰也不敢保證對待孩子的態度永遠是正確的,但只要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有一種「道歉意識」,那就永遠不會出錯。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從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缺點、過失,孩子就會產生「父母永遠正確而實際上老是出錯」的觀念,久而久之,對父母正確的教誨,孩子也會置之腦後。
如果父母在做錯事後,能鄭重地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就會懂得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就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嘗到原諒他人的甘甜。
董卿曾經也因為自己爸爸的嚴厲教育,倍感身心壓抑。她的爸爸甚至不準她照鏡子,理由就是:馬鈴薯再打扮還是個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鏡子上的時間還不如多看書。
她大一的時候,父親破天荒邀請一家三口下館子,席間,父親突然舉起酒杯說,我敬你一杯吧,我跟你道個歉。我想了想,這麼多年,我對你有很多方式不對,你別往心裡去。
每次談起這件往事,董卿都要淚奔。
其實多少父母和董卿的父親一樣,對孩子管教容易、打罵容易、疼愛容易,哪怕說句「我愛你」也容易,但卻難以說出那句「我錯了」。像董卿的父親,這一句道歉就來得很晚。
承認「我錯了」,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認識到自己的靈魂不過也是一個卑微的存在,不會因為父母身份的加持就自動變得優越。
03
做錯事要道歉,這是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正如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的本質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錯誤本身本不可怕,態度才是最重要。教育家斯賓塞曾說:「受委屈的孩子很少會去反省自己有什麼過錯,因為憤怒和不平佔據了他的心靈;而被感動的孩子則常常反省,因為感動增加了他內心的勇氣和智慧。」
漫漫人生,父母難免會無意間傷害了孩子。不用覺得內疚和無措,只要真誠地對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就夠了。點亮在看,給孩子力量,給孩子信心,學會對孩子服軟,剛柔並濟。
不以安撫為目的而只是真誠的道歉,是對關係的修復,是對愛的救贖,也是做父母的一場修行,讓我們都能如我們教導孩子那樣:做錯了就要敢於認錯和道歉。同時也為孩子做了最好的示範。
「向孩子道歉」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育方式,家長一定要注意。家長向孩子道歉,孩子才能學會向家長道歉,孩子才能學會承擔責任,這樣才能培養出真誠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