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講記(八)

2021-03-02 走進大圓滿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9年6月1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第二分別根品分二:一、根之安立;二、有為法產生之理。

  甲一(根之安立)分六:一、根之自性;二、此處所說根之本體;三、根之分類;四、根之得舍;五、沙門四果以幾根而得;六、具根之理。

  乙一(根之自性)分二:一、根之功用;二、根之定數。

  丙一、根之功用:

  傳說五根四功用,餘四各具二功用,

  五根八根彼一切,分具染淨之功用。

  在講解分別界品時說:「十二內界均為根」,那麼到底什麼是根呢?以下這些結尾都加上「根」字,眼、耳、鼻、舌、身、意、男、女、命、樂受、苦受、意樂受、意苦受、舍受、信、精進、念、定、慧、未知當知、已知、具知共二十二根。

  根總共有二十二種,這些緣法為什麼叫根呢?

  根的法相(特徵):對任何一法能起到不共的根本性作用,故稱為根。

  若有人問:那麼,對何法起到根本性作用呢?眼等五根有四種意義的功用,即莊嚴身體、保護身體、產生各自相應之識以及名言不共因的作用。

  先講根的功用。傳說五根(眼耳鼻舌身)四功用。有部宗認為:眼等五根有四種意義的功用,即莊嚴身體、保護身體、產生各自相應之識以及名言不共因的作用。

  第一,莊嚴身體。有這些根,人等眾生的身體才完美,所以對這些眾生的身體,起到了一個莊嚴的作用。其實這是不應理的。按經部的觀點,不是眼根起到了莊嚴的作用,應該是根依,比如能看到的眼睛、能聽到的耳朵,這些都是根的所依,不是根。沒有眼睛肯定不太好看,沒有耳朵也不太完美,沒有鼻子,也不會好看,但是這些都是根的所依,不是根,是不應理的。但有部就是這麼認為的。

  第二,保護身體。五根起到了保護身體的作用。當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用眼睛看,比如有沒有強盜、有沒有懸崖,樓上有沒有什麼危險的動物等,如果有,知道後可以躲避。耳朵可以聽到聲音,以此可以判斷存在的危險,可以及時遠離。其他根以此類推。這是對身體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按經部的觀點,這也是不應理的,不是五根起到了作用,而是眼識等五識起到了作用。眼睛看,耳朵聽,依靠這些根,產生眼識耳識等識,最後由分別念進行判斷,所以是眼識等五識起到了保護身體或生命的作用,並不是五根起到了作用。

  第三,產生各自相應的識,依靠五根緣取五境,產生了五識,這也是他的一個功用。經部宗也承許這個觀點。

  第四,名言不共因。名言不共因的作用就是我們想表達什麼,都是通過名言表達的,比如我們看到了白色的海螺,紅色的柱子,可以說:「這是白色的海螺」「這是紅色的柱子」;比如聽到唱誦的聲音,樂器的聲音後,也可以說:「這是樂器的聲音」「這是唱誦的聲音」等等,其它根可以此類推。

  他們認為,這是五根起到了作用,但這也是不應理的。按經部宗的觀點,應該是識起到了作用。根也間接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直接起作用的還是眼識、耳識等五識,尤其是分別念。這些名言都是由第六識(分別識)的支撐才完成的,否則不能完成。

  這四種功用,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其他均不應理,經部宗以上的所有宗派都不承許,並對其進行了遮破。

  「餘四各具二功用。」「餘四」,指剩下的四個根。男根、女根、命根以及意根四者每一根都有兩種根本性的功用。

  這也僅僅是有部的觀點,經部以上的所有宗派並不承許。《俱舍論》中主要講的都是有部的觀點,尤其是克什米爾有部宗的觀點,有很多不太應理、不太正確的觀點。有部宗分兩種,世親論師的第一個上師克什米爾的大智者登桑,是有部宗的,登桑和他的弟子叫克什米爾有部,印度其他地方也有很多有部宗。世親論師有時候會站在經部的角度對其進行遮破,僅是頌詞裡,也有一些不滿的語氣,藉此表達有部宗有很多不太正確、不太應理之處。

  男根女根也各有兩種作用,即起到區分眾生中的類別以及互相之間差別的作用,這是第一。眾生有很多,但可以分男性和女性。

  因為通過男根與女根可辨別出眾生的性別,而且能辨清乳房大小、聲音高低等不同點。這裡主要是總和別的區別,在所有的眾生中區別男性和女性。在男性和女性中,可以再進一步分別,男女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徵。身體形狀方面,男性高大,女性瘦弱;聲音方面,男聲一般低而粗,女聲高而細。

  命根有兩種根本性的作用,即能起到同類存在以及同類結生的功用;

  同類存在,比如壽命,第一個剎那可以產生第二個剎那的壽命,第二個剎那可以產生第三個剎那的壽命……產生同類之法,這樣相續就存在了。還有,同類結生的功用,這一生的壽命可以產生下一生的壽命。

  意根也有兩種作用,即同類結生、與根之本體相同的功用。所謂與根之本體相同的作用,也就是指能起功用的作者以善不善等起引發而成為身語善不善業。今生的意識可以產生來世的意識,這就是同類結生。「與根之本體相同的功用」,比如我們經常講,心善則一切善,心惡則一切惡。如果心(意)是善的,那麼身和語也是善的;心(意)是惡的,則身語是惡的。「各具二功用」是這個意思。這些是有部宗的觀點,有很多不正確、不應理的地方,下面會闡述。

  其中的「傳說」是作者對有部宗觀點的一種不滿語氣,下文中對有部宗觀點的不合理性有明確闡述。

  五根八根彼一切,分具染淨之功用。

  五受用根起到染汙的作用,由身樂受與意樂受而增長貪心,從身苦受與意苦受中增上嗔心,由舍受中增上痴心,由此等五根增上煩惱。

  五受用根(樂受、苦受、意樂受、意苦受、舍受)有能產生染汙(煩惱)的作用。佛經裡講,身樂受、意樂受增長貪心;身苦受和意苦受增長嗔恨,不喜歡;舍受增長痴心。五受用根的不共根本性的作用或功用,都是增長煩惱、染汙。

  八根具有清淨的功用,增長清淨、智慧。

  最後八根具有清淨的功用,因為依靠一切有漏根能壓制煩惱,所有無漏根能斷絕煩惱的種子。最後的八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有智慧、清淨的功用。以這些產生智慧(清淨),都屬於道。

  依靠這些,對一切有漏的煩惱進行壓制,最後可以把這些有漏、煩惱徹底斷除——去除種子。這是「五根八根彼一切,分具染淨之功用。」分別具煩惱、智慧,染汙、清淨的功用。

  五根具備四種功用。其餘的男根、女根、命根、意根,各具足兩種功用,五受用根,有增長煩惱、產生染汙的功用。其餘的八根有產生清淨、智慧的功用。這是有部宗的觀點。接下來是經部宗的觀點。

  緣自境與緣一切,起功用故立六根,

  經部宗說:你們宗派所說的眼等五根具有莊嚴身體、保護身體以及名言不共因的作用是不應理的。實際上,五根只具有緣各自對境產生相應識的作用,意根具有緣一切所知產生相應意識的作用,因此才安立為六根的。

  眼耳鼻舌身五根不具備四種功用,只具備一種,即依它緣取自五境,可以產生五識,這些識叫根識,因為這五根對識的產生起到了主要作用,也可以說,是由眼根耳根等五根的不共根本性作用而產生五識的,所以叫根識。意根是緣一切法產生意識,這是它的不共根本性作用。它們是這樣起功用的,「故立六根」。五根加上意根,共六根,五根取各自的對境,產生各自的識——眼識耳識等,但意根不同,它可以緣取所有的法,以這種方式產生意識,從這個角度安立了六根。

  身體具有男女根,由此立為男女性。

  男根與女根也並不能起到區分眾生的類別與差別的作用,就像色界的補特伽羅一樣,由於對男性、女性的本體起到根本性作用的緣故,而安立了此二根。

  若問:男性、女性的本體是什麼呢?男根與女根是身根的一部分,而並不存在實法,因為它們是執著自境之所觸的有色根。

  經部自宗認為:男根與女根只不過作為執著所觸之身識的所依而已。命根也不具有同類結生的作用,原因是意根自己就能起到同類結生後世的作用。

  前面講了,男根女根有兩種不共根本性功用,以此區分男性女性,這也是不應理的,因為像色界的眾生,雖然有色身,但沒有男根女根,然而也可以區分男性女性。而無色界的眾生根本沒有色身。比如第三世間品講的,娑婆世界剛形成的時候,人類是沒有男根和女根的,也不區分男性女性。所以憑這兩點,證明不是以男根女根區分男性女性的。

  那男根女根是什麼呢?身體具有男女根,是身根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並無實體法——實有法,因為緣取之後,產生觸感,這個觸感就是身根,所以它是身根的一部分。它們兩個的不共根本性作用是什麼?它們也是根,剛才講了二十二種根中也有這兩個。它們是以什麼理由安立為根的呢?比如,可以這樣理解:男根就是男性的特徵,男性身體高大粗壯,聲音大而洪亮;女性身體弱小纖細,乳房大,聲音細而低,根據這些一看就能區分男女,這就是它的功用——不共性根本作用。男性女性的本體,男性有男性的特徵,女性有女性的特徵,身體的很多部位、結構都不一樣,包括聲音,這就是男根女根的功用,以此安立了男根和女根。

  同類存在具染汙,以及清淨功用故,

  同類存在指命根(壽命),有部宗認為它有同類存在和同類結生兩個功能,而實際上只有同類存在的作用。前一個壽命產生下一個壽命,這樣延續形成相續,可以長時間停留,比如在人道或其它道延續壽命,這是它的功用。這是同類存在,壽命自己能延續自己,能延續的就是壽命自己的功用,其它都不是。今生壽命結束之後,重新投生為人,或者投生到其它道裡,下一世壽命重新產生,跟下一個壽命是沒有關係的。

  承許命根與受根,以及信等為五根。

  於獲愈上涅槃等,起到功用之緣故,

  由於依次能起到同類存在、染汙以及清淨的根本性作用才將命根、五受用根、信等五根承許為根的。

  前面講了五受用根,它是產生輪迴的、染汙煩惱的。可以說依靠這些產生煩惱,形成輪迴,這是它不共的功用——根本性作用。「以及信等為五根」,「清淨功用故」,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主要產生清淨,即對形成涅槃起到了作用,這就是他們的功用,也就是不共的根本性作用。

  最後還有三根,

  立為未知當知根,已知根與具知根。

  按小乘的觀點,未知當知根是見道的智慧,已知根屬於修道的智慧,具知根屬於無修道的智慧。

  於獲愈上涅槃等,起到功用之緣故,

  「等」字所包括的意思是,由對斷除見斷、斷除修斷及解脫煩惱起到根本性作用也可安立未知當知根、已知根與具知根。

  由於對獲得越來越向上的涅槃等起到根本性作用,而安立了未知當知根、已知根與具知根。

  立為未知當知根,已知根與具知根。

  未知當知根是見道的智慧,已知根是修道的智慧,具知根是無修道的智慧。

  由於對獲得越來越向上的涅槃等起到根本性作用,而安立了未知當知根、已知根與具知根。

  其中,對獲得已知根起到根本性作用而立為未知當知根,因對獲得上面的具知根起到根本性作用而立為已知根,因對獲得無餘涅槃起到根本性作用而立為具知根。最後的三根是以這樣的方式安立的,他們的不共根本性作用,亦即功能,就是如此。

  涅槃等,其中的「等」字所包括的意思是,這三種根屬於見道、修道、無學道的智慧,所以他們能夠起到能夠斷除見道所斷;能夠斷除修道之所斷;以及斷除無學道之所斷,以此方式安立未知當知根、已知根與具知根。

  丙二、根之定數:

  心之所依彼差別,留存以及增煩惱,

  資糧清淨盡彼數,如是諸根亦復然。

  若有人說:這麼一來,無明、口、手、足、私處也都成了根,因為它們分別起到行、言說、取受、走以及排洩的根本性作用。你們講了二十二種根,這個數目是確定的嗎?其他還有很多,也應該可以成為根。比如十二緣起之無明可以產生心,口可以說話,手可以拿東西,腳可以行走,私處可以排洩,這些也是根本性作用,這些也可以成為根。

  根並不只是以作用而安立的,而是觀待特殊必要煩惱與清淨之基、本體以及果而確定有二十二根的,二十二種根,這個數目是確定的。並非起到不共根本性作用的,就可以成為根的。確定二十二個根,這個有原因的。佛陀為了輪迴和涅槃、煩惱和智慧而安立的,一個眾生,尤其是佛所化的眾生,要遠離輪迴、獲得涅槃,這是他的需求,還有,佛所度化的眾生,要斷除煩惱,要具備智慧的,從這個取捨的角度,而安立了二十二種根,數目確定是有這樣的原因。下面講原因。

  眼等六根是心之所依,也是六識之所依,即觀待眾生實體的基而成為心識所依的眼等六根,觀待辨認眾生的類別而安立男根女根,觀待眾生存留而立為命根,男根女根是區別男性女性,此等九根是煩惱性的基,是煩惱與輪迴之根本。

  五受根是煩惱的本體。依他產生、增長煩惱,所以是煩惱之本體,也是輪迴之本體。

  資糧清淨盡彼數,如是諸根亦復然。

  信等五根(信心、戒律、禪定、智慧、意念善)都是涅槃之根,也是智慧之根,通過這些能積累資糧,因而是清淨之基。

  未知當知根等三根是清淨之本體、涅槃之本體、智慧之本體。

  總而言之,根據煩惱、清淨之基以及自本體的數量,也就宣說了二十二種根。

  有些是輪迴的根,有些是輪迴的本體;有些是涅槃的根本,有些是涅槃的本體。也可以說智慧和煩惱,有些是煩惱的根本,有些是煩惱的本體;有些是智慧(清淨),智慧的根本(因),有些是智慧的本體,以這些方式安立了二十二種根。這是有部的觀點。按照經部的觀點下面還要講一些。

  或漂輪迴之所依,生存受用十四根,

  如是滅盡諸輪迴,諸根即是餘八種。

  或者,按照經部宗的觀點,觀待漂流輪迴與滅盡輪迴而安立了二十二根,流轉輪迴的所依是六根,因為它們是眾生實體之基,並依靠中陰六處而結生。觀待投生輪迴而宣說了男根女根,原因是男女二根接觸會真實產生意形身,而且眼根等也次第產生。彼等眾生存留於輪迴之因即是命根。因一切眾生分別感受各自利害而安立五受根。如是從流轉輪迴的角度而宣說了十四根。漂流輪迴有所依、投生、留存與受用四種,同樣,滅盡輪迴也有所依、投生、留存與受用四種。

  漂泊輪迴的所依指六根,六根是漂泊輪迴的本體。並且,中陰身的六根,產生今生的六根,所以他是所依。生是靠男女根,存是靠命根,受用是靠五受根,總共十四根,這也是輪迴的所依投生,留存受用的角度安立的。所依是六根,投生是男根女根,男女接觸之後,然後眾生入胎,先有意身。眾生剛入胎的時候,覺得自己已經形成了、存在了,但這只是他的意念而已,還沒有真正形成。待六根逐漸形成,胎兒就產生了,是這樣投生的。生命延續是留存,受用(五種受根),有苦受樂受,又會產生嗔恨心、愚痴、貪心,又造業,又投生,又繼續輪迴。這是產生輪迴。

  所有根中除了上述的十四種以外其餘的信等八根即是滅盡輪迴之根。其中,信等五根是所依,依靠彼等能現前聖道之故。產生清淨之法的是未知當知根,因其是最初產生無漏法的緣故。安住於清淨之法的是已知根,因為修道連續存在。受用清淨之法的是具知根,因為它分別、感受解脫之喜樂。

  然後是滅盡輪迴。剩下八種根,產生、安住、受用,都是從滅盡輪迴的角度安立的。比如五根,信心、戒律等五根是所依,以這些積累資糧,可以產生智慧。最後三根都是無漏的,第一個是未知當知根,這是涅槃、智慧的產生,預流果是小乘的見道,按小乘的觀點,諸法的究竟實相是新建的、新產生的智慧。第二個是已知,是修道之智慧,證悟了以後,延續這種智慧、覺性,這是安住。第三是具知根,有餘無餘屬於涅槃,這是受用,從這個角度安立了八種根。

  乙二(此處所說根之本體)分二:一、宣說五受根;二、宣說最後三根。

  丙一、宣說五受根:

  若問:那麼,二十二根的本體是什麼呢?眼等六根與男女根前面已經講過。命根與信根等在下文有闡述。此處宣說五受根與最後三根。

  宣說根的本體只講八個,不講其他的,這是有原因的,因為眼等六根男根女根在之前已經講過了,命根與信等五根(信根、戒律根、念根、定根、慧根)在下面講。此處要講的只有八個——五受根和最後的三種無漏善根。

  身非樂受即苦根,快樂感受即樂根,

  三禪之心為樂根,餘者即是意樂根,

  心非快樂意苦根,舍受中間無二故。

  若有人又問:那什麼是五受根呢?身受是指依賴於有色根的感受,身體非為樂受而為苦惱的感受即是苦受根。感受快樂的即是樂受根。身非樂受、苦受,即身感覺到了痛苦,這就是身苦根。身感受到了快樂,這叫身樂根。

  三禪不屬於欲界而屬於色界,色界三禪感受心樂的是心樂受根,其他二禪以下感受心樂受的是意樂受根,分心樂受和意樂受兩種,下面會講到。感覺心不快樂的是意苦受根。心裡有痛苦的感覺,這叫意苦受根。

  舍受根既不感覺快樂也不感到痛苦。

  舍受根既不是快樂的感受,也不是痛苦的感受,是平等的感受。

  那麼,它是身受還是心受呢?比如樂受有身樂受和心樂受兩個。它既有身受也有心受。既然舍受根不分別苦樂,為什麼它一者中包含身受與心受二者呢?

  它既不是心受也不是身受,但它包含了兩個,這一點是有理由的,因為心的苦樂感受大多數都是由分別念產生的,心的苦受樂受主要是一種意念,就是自己的分別念,依靠分別念產生的,也就是瞎想。但身的苦樂感受並不觀待分別念,而是源於對境,比如父母輕輕摸摸孩子的頭,孩子的心裡就會產生樂受,感到快樂;如果父母打他,他就會感到痛苦。但是意的樂受和苦受,和外境沒有關係,就是心裡妄想。有時候感覺到很痛苦,有時候感覺到很快樂。按小乘的觀點,意受和身受二者有很大的區別,意的樂受和苦受都是心識,而身受是根。經部的觀點有所不同,但是也認為二者有區別。

  例如阿羅漢也會產生身苦樂,阿羅漢也有身的苦受和樂受,甚至當年佛陀也有過後背疼、頭疼,其他阿羅漢就更不用說了。這是身的苦受和身的樂受,不是心。這些感受要麼依靠意念,要麼依賴外境。而舍受的苦樂是在無分別中自然而然出現的,這是一個原因。另外,苦樂二者分別享受利害,身受穩固,心受不穩固,有這樣的區別,而舍受沒有這樣的差別。

  這就是有了苦受根和樂受根,還要單獨安立舍受根的理由。

  丙二、宣說最後三根:

  見修無學道九根,即是無漏之三根。

  見道、無漏修道、無學道中具有的信等五根、意根、心樂受根、意樂受根與舍受根此九根在見、修、無學道中依次是未知當知根、已知根與具知根,原因是這九根能生起此等道之本體。最後三根都是無漏的。

  這裡講了九根,最後三根是由這九根組成的,這九根後面會詳細講述,它分為有漏和無漏兩種,最後三根主要是由無漏部分而不是有漏部分組成,這是有區別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相關焦點

  • 看懂了的人,都是絕頂聰明——索達吉堪布譯作《俱舍論釋》
    「俱舍」義為藏,即「對法藏論」,《俱舍論》只是「藏論」的意思,「對法」的意義並沒有表達出來。一切有部認為,萬法可以包括在五事當中,所以《俱舍論》的內容概括起來,就是講五事,什麼是色法;什麼是心法;什麼是心所法;不相應行法,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是除色法和心法以外的一種法;還有虛空等無為法。釋迦牟尼佛的第一轉法輪,見解以《俱舍論》來衡量,行為以《毗奈耶經》衡量。如果既懂得了《俱舍論》,又懂得了《毗奈耶經》,對一轉法輪的教義就完全通達了。
  • 《俱舍論》講記(十)
    命根、意根、舍受根,這三個必定會聚在一起。如果其中一個產生,另兩個也會同時具足。比如若命根產生,意根和舍受根就會同時具足。此處,存在一個疑問。滅盡定是無心的狀態,沒有意根,那麼命根和舍受根是否同時不存在。有部宗認為入滅盡定的時候沒有意根,但有意根的得繩,他們承許得繩,也就承許意根具足。故而有部宗認為沒有問題。《阿毗達磨俱舍論》裡,主要講小乘,尤其是有部的觀點,我們可以按此理解。
  • 【參考原文】俱舍要義—— 總論
    《俱舍》,具稱《阿毗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sa-Sastra),為佛滅後九百年紀出身於北印度犍馱羅國首都布路沙城(Purusapura)的世親(婆藪槃豆 Vasufandhu舊譯天親)的著作。阿毗(abhi)是對義,達磨(dharma)是法義,俱舍(kosa)是藏義。所以阿毗達磨俱舍論譯為對法藏論。對法是指:對於佛經中所說的言教——法,加以考察推論之意。
  • 《俱舍論略注》《俱舍論頌疏表釋》特色及俱舍之弘揚
    第一點,這本《略注》所採用的底版,是根據金陵刻經處的藏要本,同時還參考了中華本、高麗本、大正藏本、還有俱舍大系本等版本,經過了多次的校對,如果就《俱舍論》這本論典來看的話,可以稱之為一個善本。        其次,把《俱舍論》的原文由句讀改為現代的標點,並且作了分段,這樣十分便於現代人的學習和閱讀。
  • 《俱舍論》講記(六十八)
    二禪生八定。二禪也比較特殊。無漏的二禪也可以在自地產生清淨定和無漏定,相續的時候可以產生無漏定,出定可以產生清淨定。二禪以下只有一禪,一禪有兩個——無漏定和清淨定,都可以無間地生起。再下面是欲界,欲界沒有禪定。往上走,三禪、四禪各有清淨定和無漏定兩種,共有四個,加上自地的兩個,再加上一禪的兩個,共有八個。  無漏定既是一種定,也是一種智慧。
  • 宗宙法師:《俱舍論略注》《俱舍論頌疏表釋》特色及俱舍之弘揚
    談到《俱舍論略注》和《表釋》的出版,就肯定要提到《俱舍論》的作者世親菩薩。這位菩薩是古印度佛教大師,精通大小乘教法,造論非常多,被世人尊稱為「千部論主」——他曾經著有五百部大乘論、五百部小乘論,可以說是南瞻部洲所有智者中的智者。他被大家一致公認為閻浮提的六莊嚴——六位最有佛教造詣的大師之一。
  • 讀完這篇你大概知道《俱舍論》說什麼了
    【昨天交流群聊了一點有關阿毗達摩方面的話題,此文算是一個梳理吧】《俱舍論》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是印度世親菩薩所著。世親菩薩最初是從一切有部出家,學習《大毗婆沙》等小乘部派佛學,因此常以小乘駁難大乘。後來吸收了一些經部的知見,對小乘有部思想就略覺不甚滿意,從其所著小乘佛學代表作《俱舍論》中即可略窺端倪。
  • 《俱舍大要講記​》(十八):世親菩薩小釋
    一個「論」,論呢書上有,教授教誡學徒的,師父教學徒,教他徒弟的書,就叫論。那麼教授教誡,什麼叫教授?勸他修善法,叫教授。教授教誡我們寫一下。教他修善法,叫教授;教他不要做壞事,止惡法,叫教誡。那麼這部書的裡邊就包含的,好的法要修起來,不好的法要斷掉它,是教授教誡。那麼《阿毗達磨俱舍論》整個的一部論的名字解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了。阿毗達磨有很多意思,俱舍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包含,一個是所依。
  • 《俱舍論》史略及其價值——振宇法師
    前言《俱舍論》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為佛滅後九百年(約公元400年間),北印度犍陀羅國的世親菩薩所造。世親菩薩是部派佛教末期佛學思想的進步者,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其出家於薩婆多部,後由其兄無著菩薩引導而轉入大乘,大弘瑜伽行派之教說。
  • 【講記】《俱舍精鑰》第105課
    對於各種見的法相,希望不僅是講《俱舍論》的時候重視,在講中觀、因明的時候也要重視,因為經常需要引用,因此,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要覺得:這是《俱舍論》的一種說法,這是小乘的一種說法, 這些名詞對我來講沒有用,我只需要大圓滿的本來覺性……覺性是我最喜歡的,除此以外什麼都不用。這也沒有必要,這些名詞法相,都是對我們相續有利的,平時多積累一點,在求學過程中不會有障礙。
  • 《俱舍論》講記(十九)
    我們在《現觀莊嚴論》裡學過,我們的善根有屬於解脫分,也有福德分,一般以福德分之善根可以投生到上三道,享受人天的安樂,世間的福報。非福德就是惡業,而三惡道,主要以惡業力量的牽引,不由自主投生到地獄裡,故稱為地獄。  地獄的梵語為「那繞嘎」,其中「繞嘎」是歡喜的意思,「那」是否定詞,否定歡喜,就是不歡喜。地獄裡沒有絲毫歡喜,地獄眾生特別不願意呆在地獄裡。
  • 五部大論之一的俱舍論,「俱舍」是什麼意思?多少人沒看懂
    《俱舍論頌疏》講解(七十八)藏有二義,我們俱舍就叫藏,這個藏有兩種意思:一者包含、二者所依。包含義,我們的藏經樓,為什麼叫藏經樓?我們這個俱舍是一切對法的所依,對法是能依,這個俱舍論藏是所依。言包含者,猶如匱篋,就是一個匣子,一個小木箱子,叫包含。此論包含發智論等諸義言。發智論等,等就是六足論。六足就是有六部論:《集異門論》、《法蘊足論》、《施設足論》、《識身足論》、《品類足論》、《界身足論》這六部論。
  • 智敏上師《俱舍論頌疏集注》出版發布會暨弘揚俱舍座談會隆重舉行
    2014年9月1日(農曆八月初八)上午,因緣殊勝,浙江上虞多寶講寺隆重舉行了《俱舍論頌疏集注》出版發布會暨敏公上師弘揚俱舍座談會。 這一天,也是敏公上師出家60周年的日子。 發布會上,敏公上師座下的四眾弟子代表和嘉賓代表共同殷重地完成了《俱舍論頌疏集注》新書的揭幕儀式,法寶上的七層彩布被一層層恭敬地揭開,伴隨著敏公上師揭開最後的一層彩布,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敏公上師《俱舍論頌疏集注》隆重地呈現在嘉賓面前。
  • 【講記原影】88a
    所說善惡,二業道中,有幾並生,與思俱轉?頌曰:        業道思俱轉不善一至八善總開至十別遮一八五        釋曰:業道思俱轉者,標也。思謂剎那等起思也。此明業道與能起思,同一剎那,俱時而轉。不善一至八者,明不善業道,或一至八,與思俱轉。       一俱轉者,有兩種一:且初一者,謂離所餘七惡色業,貪等三中,隨一現起,貪瞋邪見,必不俱生,故隨一起,與思俱轉。第二一者,謂先加行,遣使殺等,造六惡業,不染心時,於前六中,隨一究竟。善無記心,名為不染。染心究竟,成二俱轉,故言不染,謂簡染心成二俱轉也。
  • 說一切有部的禪支論辨析—以《俱舍論》和《順正理論》為中心
    本篇論文主要以《俱舍論》與《順正理論》為中心,對於四禪的「禪支」進行的原文比較研究,以及禪支的建立情況等相關問題。其中最具有爭議的如:「樂支與輕安支」即代表著世親論師與眾賢論師的不同思想角度進行的原文整理、分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九十九
    下載本課音頻及講記文本,請點擊文章底部的「閱讀原文」。
  • 佛教『南懷瑾』《瑜伽師地論》《俱舍論》的兩兄弟菩薩!
    2、最後,他著作很多,世親菩薩的著作,等於在生的時候比他的哥哥的著作還多,學問好得很,修養修持也很高,但是,他反對大乘的路線,後來,譬如我們現在講《俱舍論》,很多的論著都是天親世親菩薩的著作,後來,他受哥哥的影響感化了,回心向大,「嘛哈呀」就是「摩訶衍」,我們念「摩訶」,實際上這個用唐音翻譯過來,叫「嘛哈呀」大乘,「嘛哈呀」就是大乘,我們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嘛哈」,在日本照中國唐朝的發音
  • 【經律論】《圓覺經》:何為顛倒.附南懷瑾大師講記:參不透的偈子
    【經律論85】《大般涅槃經》如來滅後,結集法藏。附玄奘大師的親身考察記錄【經律論84】《圓覺經》:何為顛倒?附南懷瑾大師講記【經律論8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還至本處!附慧律法師講記。【經律論82】《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佛的十大名號。附南懷瑾大師講記。【經律論81】《維摩詰經·菩薩品》:直心是道場。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18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佛說的實相,是一切戲論皆滅的;所以說:『畢竟空中,一切戲論皆息』。如以為破除人法二我,別證真實的無我性,那就心行有相,不契實相了。並且,如有真實的無我自性,那佛也不應說我了。佛有時說我──我從前怎樣,我見色,我聞聲;有時也說有眾生──如此名、如此族、如此壽命。佛有時說我,有時又說無我。佛說我與無我,都是適應眾生的根機而說的。有的聽了無我,以為是斷滅,生起極大的恐懼;佛就為他說有我,自作自受。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35
    ,今天繼續學習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成壞如俱時,怎麼可說「有成」有「壞」?第一、成壞二法共有,即是各別的各行其是。成不待壞而成,壞不待成而壞,這就是同時不成相待。而且,成與壞是相違的,「如世間」的有情「生死」,是含有矛盾性的。說他是「一時」,這是「不然」的。如同時有壞,成就被壞壞了,不成其為成;壞就被成所成,不成其為壞。自性實有的諸法,怎麼能又成又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