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篇你大概知道《俱舍論》說什麼了

2021-01-07 騰訊網

【昨天交流群聊了一點有關阿毗達摩方面的話題,此文算是一個梳理吧】

《俱舍論》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是印度世親菩薩所著。世親菩薩最初是從一切有部出家,學習《大毗婆沙》等小乘部派佛學,因此常以小乘駁難大乘。後來吸收了一些經部的知見,對小乘有部思想就略覺不甚滿意,從其所著小乘佛學代表作《俱舍論》中即可略窺端倪。適逢世親菩薩的哥哥無著菩薩示以《十地經》和《無盡意菩薩所說經》,遂回小向大,轉弘大乘。

世親菩薩一生著作頗豐,其中小乘論五百部、大乘論五百部,人稱千部論主。本論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是佛法知識的寶庫,是學習佛法的必讀之書。關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轉及還滅等方面的知識,《俱舍論》中所說最為詳細,《發智》、《六足》、《大毗婆沙》等內容亦無不攝盡,因此被譽為「聰明論」、「慧毒門」(如身少破,著少毒藥,片刻毒滿全身。此論亦爾)。此論傳至西藏後,諸大德也十分重視,尤其格魯派將之列為必學的五部大論之一。在藏傳佛教正規學制中,《俱舍論》是專攻四年的課程,畢業後方可考取顯教格西學位,以難度大而著稱。

一、《俱舍論》略史及傳承

在釋迦世尊涅槃後的一百年間,僧團對佛法的認識深淺雖略有不同,但並無太大的出入。後期部派的出現,始自摩訶提婆(義為大天),作五事頌,標新立異,有朋其說,有言其非,從此輾轉分出十八部。

在佛滅後四百年初,古印度貴霜王朝之第三世王迦膩色迦異常信仰佛教,經常請僧人入宮,供養問道。但僧人們的回答卻各有不同,他非常奇怪,因而請教當時著名的脅尊者。尊者說,各部所說雖不盡同,但依之而修,皆可成就。國王便問:既然如此,哪一部的立論最殊勝呢?尊者說是一切有部。於是召集一切有部學修俱勝的阿羅漢四百九十九位和大乘菩薩世友共五百人,共同結集一切有部之三藏法典。由世友主持商定、馬鳴記錄,結集經律論三藏,各有十萬頌。其論藏即著名的《大毗婆沙》,只許在迦溼彌羅本國學習,不許外傳。

當時世親尊者曾經學習過有部思想,後來又學到了一些經部觀點後,深感有部思想不是很完善。為了驗證此事,就重新化名到迦溼彌羅去深入學習《大毗婆沙》。在四年的學習當中,常常以經部的觀點破斥有部的學說。當時有一位羅漢叫悟入,就是眾賢的老師,被問的難以回答,感到非常奇怪,當知道是世親後,為免遭不測,勸其回國。

經過此番學習,世親菩薩對有部思想已瞭然於胸,對有部和經部二部觀點之異同,也徹底通達。於是回國後即開講《大毗婆沙》,將每日所講之內容概括為一頌,歷經兩年始講畢,共集六百頌,這就是著名的《俱舍論頌》。頌傳到迦溼彌羅後,婆沙學人認為這是世親根據《大毗婆沙》寫的提要,是《大毗婆沙》的高度概括,很便於學人學習,因此非常高興。但是悟入看出了問題,知道他並不是專門闡揚有部思想的,而且還有批評的內涵在內。雖然表面上是推崇《婆沙》,實際上是讚許經部的觀點。凡是文字上帶有傳說傳許等字眼,即表明按有部的傳承是如此說,以表示世親本人並不如此認為。但就頌文來看,並不是很明顯,可令作一解釋即知。於是奉獻了一百兩黃金,請世親解釋此頌。世親遂釋本頌,共八千頌,就是《俱舍論》,藏傳佛教稱其為《俱舍論頌·自釋》。果如悟入所說,以經部觀點而破有部之不足。

由於《俱舍論》對《大毗婆沙》作了批評,引起了《婆沙》學者們的辯護,其中最為有力的是悟入的弟子——眾賢論師,寫了一部兩萬五千頌的破論——《俱舍雹論》。據說當此論寫好後,欲找世親面決是非,世親菩薩得知這一消息後,公開說:「阿闍黎眾賢,是通達《大毗婆沙》的大德,不易使他轉變,也沒有讓他辯論失敗的必要。」後來將《俱舍雹論》改名為《順正理論》。

《俱舍論》最初傳入漢地,是在陳文帝天嘉四年,由真諦三藏將梵文本譯成漢文。其後唐貞觀年間,玄奘法師去印度學法,曾在迦溼彌羅僧伽等論師前就學《俱舍》,歸國後在大慈恩寺又重新翻譯。其弟子有普光、法寶等各作疏釋加以弘揚,稍後又有圓暉法師著《俱舍論頌疏》,因言簡義精、要而不煩,故深受學人喜愛。唐以後,由於各種原因,《俱舍論》曾一度失傳。民國初期,由楊仁山從日本攜回大正藏本,使得此論在漢地再次弘揚。

《俱舍論》傳入藏地,最早是在前弘期。嘎瓦華則、香益諸師學習《俱舍》後譯成藏文,又由巴擦譯師翻譯了世親弟子的註疏。藏地著名的《俱舍》解釋很多,一世達賴的《俱舍論疏》、一世嘉木樣的《大疏》等,都深受學者重視,至今傳承未斷,講傳不衰。

二、《俱舍論》綱要

1.論名略解

「阿毗」此翻「對」,「達摩」此翻「法」,「俱舍」此翻「藏」,《阿毗達摩俱舍論》譯成漢文就是《對法藏論》。對法是無漏慧的異名。「對」有兩種含義:一是對向涅槃,是指以因對果而言,即此無漏慧能對向涅槃果法;二是對觀四諦,是指以心對境而論,即此無漏慧能對觀苦、集、滅、道四聖諦。「法」也有二種法,一是勝義法——涅槃,二是法相法——四聖諦。

從《俱舍論》本身的思想來看,只有此「能對」的無漏淨慧才是真正的對法,涅槃和四聖諦不能算是對法,因此法寶法師只承認有四種對法。如《俱舍論頌》中所說,一是自性對法,指的是無漏淨慧;二是隨行對法,指的是此無漏慧相應心、心所等二十八法;三是方便對法,指的是有漏的生得、聞、思、修四慧;四是資糧對法,指的是《發智》、《六足》等闡發「對法」義理的諸論。而不承認境界對法——四諦,和果對法——涅槃。以上所說「自性對法」和「隨行對法」屬於勝義對法,是真正意義上的對法;「方便對法」和「資糧對法」屬於世俗對法,是勝義對法的基礎。只有通過世俗對法的薰習,才能生起勝義對法。

「藏」也有兩種含義:一是包含的意思,《俱舍》中包含了《發智論》、《六足論》等中所闡發的對法義理。實際上,《俱舍》是對這些論的總結歸納和高度概括,可以說是包含了各種對法理論的寶庫,所以稱為「藏」。二是所依的意思,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俱舍》所闡述的內容也不是另從他處而來,而是依靠《大毗婆沙》、《發智》、《六足》等論所說安立的,如世親菩薩所說:「迦溼彌羅義理成,我多依此釋對法。」

但這些對法也並非是世親等論師所創造的,都是佛在各經中散說的,由各大論師歸納結集,總結成論,以便供後人學習。眾生無始以來輪迴六道,其主要原因就是無明煩惱,而唯一能滅除煩惱的就是智慧。對法論中主要闡明智慧,因此對於對法論的學習,對學佛者具有極大意義。

2.本論組織結構

《俱舍論》將有部極繁瑣的思想巧妙地加以整理歸納後,攝為八品。這八品表明了世親菩薩對有部學說重新組織而成的體系,那就是以四諦為中心。另第九品是破我品,以破除外道執著為主。

《界品》和《根品》從總體上建立有漏、無漏法,屬於總說四諦的性質。《界品》中主要講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無論是主體的生命世界還是客體的物質世界,都能將之攝盡無餘。蘊是指同類事物的匯聚。五蘊中的色蘊是指一切物質的總稱,在人則指肉體。受蘊是指人的感覺功能,分苦、樂、不苦不樂(舍)三種。想蘊是指人的認識功能,以能產生表象為體,分直覺型和思維型兩種。行蘊是除以上所說以外的所有心理活動以及時間等概念。識蘊指人的了別功能,有五官識和第六意識。

「處」是指能產生識的地方,如眼和色和合能產生眼識,十二處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界」是種類的意思,十八界就是十二處加上六識這十八種不同種類的法。其中五蘊是針對只把精神部分愚執為我的利根眾生所講,因此只重點分析屬於精神的受、想、行、識四蘊。十二處是針對只把具有物質特性的身體愚執為我的中根眾生所講,因此重點分析屬於物質的五根、五塵。十八界是針對將物質和精神都愚執為我的鈍根眾生所講,所以廣講十八界。並從二十二個角度進行觀察、分析,深入細緻地闡發三科的義理。

《根品》分三大部分,首先講解二十二根。諸法作用最為增盛名根,共攝有二十二種。其次講解五位七十五法,這是對宇宙中一切法的歸納、總結。其中屬於色法(即物質)的有十一種,心法即六識,心所有法四十六種,不相應法十四種,無為法三種。而這七十五法並非個別的獨立存在,而是存在於相互關聯的關係之間,這就是因緣果報論。法不孤起,仗緣方生。所以最後講六因、四緣、五果。

《世間品》、《業品》、《隨眠品》這三品講述苦、集二諦,即有漏的生死流轉因果。《世間品》講苦諦的內容,《業品》和《隨眠品》講集諦的內容。世是苦果,業是苦因,煩惱是苦緣。

《世間品》中主要闡述有情輪轉於五趣的情況以及有情的生存環境等。有情世間即所有胎生、卵生、溼生、化生等一切有情生命,在本品講解十二因緣中對有情輪轉的情況有詳細的論述。器世間就是我們的生存環境,在本品中主要講述由業所感之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也。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人以及六欲天都屬於欲界範疇,四禪天屬於色界,四無色天屬於無色界。但無論是有情世間還是器世間都脫離不了輪迴的體性,因此俱為苦諦所攝。

而有情之所以輪轉於五趣,是由造業所得的果報,故接著講《業品》。本品開章第一頌就說「世別由業生」,認為世間的種種差別都是由「業」造成的。「業生世界說」是佛法的世界觀,是區別其他宗教的神創世說的標誌。可以說業果思想是整個佛法大廈的奠基石、人上升和下墮的關鍵。但業並不是什麼外在的某種神秘的力量,因此首先講解業的體性。所謂「業」者,即是思想、語言、和行為,如論中說的「思及思彼起」。可以說,有什麼樣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就有什麼樣的人生和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業果思想人文化之所在。所謂「人間佛教思想」亦融攝在內,「隨其心淨則國土淨」的思想也難離其義。在本品中廣為分別十善、惡業道以及各種業,也無非是令人斷惡、修善,由此而漸次解脫生死。

而有情之所以造業,是由於無明煩惱的摧動、驅使,故本論的《隨眠品》,著重講說三界的各種煩惱行相。首先講解根本煩惱,分為十種,即貪、嗔、痴、慢、疑、身見、邊見、戒禁取見、見取見、邪見。此外尚有隨行煩惱等。只有對這些煩惱的行相有了清楚的認識,對煩惱的生起條件有了充分的了解,在實際修行時方可漸次斷除,否則,說斷煩惱只是口頭罷了。

《賢聖品》、《智品》、《定品》這三品講述滅、道二諦,即無漏的生死還滅因果。《賢聖品》講滅諦的內容,《智品》和《定品》講道諦的內容。賢聖是無漏果,智是無漏因,定是無漏緣。

《賢聖品》中廣明二乘證果次第。五停心觀、暖等資糧道、加行道屬於賢位,從見道開始的四果、四向屬於聖人。四果、四向的證得,要靠智慧和禪定。故接下來講《智品》和《定品》。智分有漏智和無漏智。生得慧、聞慧、思慧、修慧是有漏智,緣欲界的法智和緣上二界的類智是無漏智。智的功能在於斷煩惱。定分四禪、四無色定等,每一種定都有近分定和根本定。定的作用在於產生無漏智和引發神通等。最初的無漏智產生即見道時,必須依九種能產生無漏智的禪定中之一種方可,這也是辨別那些連什麼是定、定有幾種、依哪些定可以見道都分不清楚更何況得到定卻自稱開悟見道者真假的一種方法。

以上只是對《俱舍論》的概略之說。在素以大乘自居的中國,作為主要講解佛法基本理論修持體系的《俱舍論》,由於被判為小乘教而被「打入冷宮」千餘年,備受冷落,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

相關焦點

  • 《俱舍論略注》《俱舍論頌疏表釋》特色及俱舍之弘揚
    在釋迦佛圓寂之前,大家都知道多聞第一就是阿難尊者,在阿難尊者之後被譽為最多聞的大德就是世親菩薩。他能夠憶持千餘部的經論,像《大毗婆沙論》有兩百卷,他全部都能夠背下來,這是非常驚人的記憶力。在這裡我大概地談一下這本書的特點。        第一點,這本《略注》所採用的底版,是根據金陵刻經處的藏要本,同時還參考了中華本、高麗本、大正藏本、還有俱舍大系本等版本,經過了多次的校對,如果就《俱舍論》這本論典來看的話,可以稱之為一個善本。        其次,把《俱舍論》的原文由句讀改為現代的標點,並且作了分段,這樣十分便於現代人的學習和閱讀。
  • 宗宙法師:《俱舍論略注》《俱舍論頌疏表釋》特色及俱舍之弘揚
    在這裡我大概地談一下這本書的特點。第一點,這本《略注》所採用的底版,是根據金陵刻經處的藏要本,同時還參考了中華本、高麗本、大正藏本、還有俱舍大系本等版本,經過了多次的校對,如果就《俱舍論》這本論典來看的話,可以稱之為一個善本。其次,把《俱舍論》的原文由句讀改為現代的標點,並且作了分段,這樣十分便於現代人的學習和閱讀。
  • 看懂了的人,都是絕頂聰明——索達吉堪布譯作《俱舍論釋》
    「俱舍」義為藏,即「對法藏論」,《俱舍論》只是「藏論」的意思,「對法」的意義並沒有表達出來。《俱舍論》含括了《對法七論》《毗婆沙論》以及佛經中有關這方面最珍貴的內容,就像寶藏一般,所以叫「藏論」。一切有部認為,萬法可以包括在五事當中,所以《俱舍論》的內容概括起來,就是講五事,什麼是色法;什麼是心法;什麼是心所法;不相應行法,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是除色法和心法以外的一種法;還有虛空等無為法。釋迦牟尼佛的第一轉法輪,見解以《俱舍論》來衡量,行為以《毗奈耶經》衡量。如果既懂得了《俱舍論》,又懂得了《毗奈耶經》,對一轉法輪的教義就完全通達了。
  • 《俱舍論》史略及其價值——振宇法師
    前言《俱舍論》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為佛滅後九百年(約公元400年間),北印度犍陀羅國的世親菩薩所造。世親菩薩是部派佛教末期佛學思想的進步者,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其出家於薩婆多部,後由其兄無著菩薩引導而轉入大乘,大弘瑜伽行派之教說。
  • 【參考原文】俱舍要義—— 總論
    《俱舍》,具稱《阿毗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sa-Sastra),為佛滅後九百年紀出身於北印度犍馱羅國首都布路沙城(Purusapura)的世親(婆藪槃豆 Vasufandhu舊譯天親)的著作。阿毗(abhi)是對義,達磨(dharma)是法義,俱舍(kosa)是藏義。所以阿毗達磨俱舍論譯為對法藏論。對法是指:對於佛經中所說的言教——法,加以考察推論之意。
  • 五部大論之一的俱舍論,「俱舍」是什麼意思?多少人沒看懂
    《俱舍論頌疏》講解(七十八)藏有二義,我們俱舍就叫藏,這個藏有兩種意思:一者包含、二者所依。包含義,我們的藏經樓,為什麼叫藏經樓?我們這個俱舍是一切對法的所依,對法是能依,這個俱舍論藏是所依。言包含者,猶如匱篋,就是一個匣子,一個小木箱子,叫包含。此論包含發智論等諸義言。發智論等,等就是六足論。六足就是有六部論:《集異門論》、《法蘊足論》、《施設足論》、《識身足論》、《品類足論》、《界身足論》這六部論。
  • 智敏上師《俱舍論頌疏集注》出版發布會暨弘揚俱舍座談會隆重舉行
    2014年9月1日(農曆八月初八)上午,因緣殊勝,浙江上虞多寶講寺隆重舉行了《俱舍論頌疏集注》出版發布會暨敏公上師弘揚俱舍座談會。 這一天,也是敏公上師出家60周年的日子。 發布會上,敏公上師座下的四眾弟子代表和嘉賓代表共同殷重地完成了《俱舍論頌疏集注》新書的揭幕儀式,法寶上的七層彩布被一層層恭敬地揭開,伴隨著敏公上師揭開最後的一層彩布,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敏公上師《俱舍論頌疏集注》隆重地呈現在嘉賓面前。
  • 佛教『南懷瑾』《瑜伽師地論》《俱舍論》的兩兄弟菩薩!
    2、最後,他著作很多,世親菩薩的著作,等於在生的時候比他的哥哥的著作還多,學問好得很,修養修持也很高,但是,他反對大乘的路線,後來,譬如我們現在講《俱舍論》,很多的論著都是天親世親菩薩的著作,後來,他受哥哥的影響感化了,回心向大,「嘛哈呀」就是「摩訶衍」,我們念「摩訶」,實際上這個用唐音翻譯過來,叫「嘛哈呀」大乘,「嘛哈呀」就是大乘,我們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嘛哈」,在日本照中國唐朝的發音
  • 說一切有部的禪支論辨析—以《俱舍論》和《順正理論》為中心
    「禪支」是對於禪進行了解的第一步,通過對禪支的了解,能夠使修禪者知道四禪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進入禪定與所進入的是哪一層禪?所以對四禪的區分是以「禪支」來確定。本篇論文主要以《俱舍論》與《順正理論》為中心,對於四禪的「禪支」進行的原文比較研究,以及禪支的建立情況等相關問題。其中最具有爭議的如:「樂支與輕安支」即代表著世親論師與眾賢論師的不同思想角度進行的原文整理、分析。
  • 《俱舍大要講記​》(十八):世親菩薩小釋
    他一入定一觀察,知道他是世親菩薩,他就告訴他,他說我們這個國家裡邊,固然阿羅漢證果證道的很多,知道你是世親之後,不會害你的,但是還有一些凡夫的僧人,他們是有煩惱心的,如果知道你是世親菩薩,故意來偷我們的東方的《大毗婆沙》的話,恐怕對你不利,還是早一點回去好。
  • 《俱舍論》講記(十)
    丙一、必具:  具舍受命及意根,其中之一必具三,  若問:具足任何根時必定具足多少根呢?具足舍受根、命根、意根任何一者,必定具足此三根,因為這三根不可分割。如果具足樂受根,則必定具足四根,即在命根、意根、舍受根三者的基礎上加上它本身。
  • 想要看懂《俱舍論》,一定要看這個法師的翻譯,很多人還不知道
    《俱舍論頌疏》講解(六十三-一)大唐三藏音善兩方,譯義無差,綴文不謬。你看當年在根本乘裡頭的證量部,在那爛陀寺裡提出一個問題,十年沒有人能解答,玄奘大師法學好以後來解釋。他在回中國的時候,在印度曲女城立一個佛教大辯論法會,寫一個偈子掛在門上,能破我一個字,以頭而謝,沒一個人能破。所以玄奘大師他翻譯的經文,沒有一點過失的,我們不要懷疑。由使懷疑之客,得白玉於青山。
  • 俱舍法相名詞之「依士釋」的講解,這又是什麼意思?
    《俱舍論頌疏》講解(七十一)又如父從子,名從劣立勝,名為依士釋,從劣而立勝地名,這叫依士釋,就像父從子一樣,比如李二父,李二的父親叫李二父,那麼這個李二父就是從這個兒子而立的名,其實這句話是指他父親而不是指李二,說李二父
  • 《俱舍論》講記(六十八)
    每隔一個超越一個,這是順行。逆行也是這樣下來一直到一禪。  無漏也是如此,無漏一禪超越一個至無漏三禪;超越無漏四禪到空無邊處;超越識無邊處,到無所有處了。無漏只能到無所有處,不能再往上走了。無所有處上面就是有頂了,無法超越。無漏更不能,因為有頂沒有無漏。如是每超越一個而至無所有處之間上行,再向下至一禪之間,這是近加行。此時雖然超越了,但有漏無漏還是分開修,沒有夾雜修。
  • 《俱舍論》講記(八)
    甲一(根之安立)分六:一、根之自性;二、此處所說根之本體;三、根之分類;四、根之得舍;五、沙門四果以幾根而得;六、具根之理。  乙一(根之自性)分二:一、根之功用;二、根之定數。當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用眼睛看,比如有沒有強盜、有沒有懸崖,樓上有沒有什麼危險的動物等,如果有,知道後可以躲避。耳朵可以聽到聲音,以此可以判斷存在的危險,可以及時遠離。其他根以此類推。這是對身體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按經部的觀點,這也是不應理的,不是五根起到了作用,而是眼識等五識起到了作用。
  • 住進富春江這個秘境裡的溫泉民宿丨富春俱舍
    建德的富春俱舍就是這麼一家酒店,進入這間酒店,就等於包下了一座私人小島!富春俱舍所在的富春江畔,是國寶級水上旅遊線「西湖—富春江—千島湖—黃山」的中點,元書畫大家黃公望隱居富春江畔時,以長卷繪就兩岸秀麗之景,繪成曠世流傳的《富春山居圖》,圖中所描繪的就是富春俱舍所在的江段。
  • 【俱舍殊勝】說一切有部系概況及主張
    那就是我們前面學的,這個十二支,「無我唯諸蘊」,補特伽羅我是沒有的,那麼你流轉生死是什麼?「唯諸蘊」,只是五個蘊在流轉。這五蘊就分了十二支,第一支無明,它的體是五蘊,但是依它的煩惱作用特別強,就安個名字叫無明,這個我們以前十二支的時候都學過了,你們可以回顧一下,去溫習《三學》裡邊的那個十二支的《具舍》的一個頌。那麼是五蘊合成的,「因為五蘊包含三世,由此發展到承認一切法三世有」。
  •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其餘論書略述)
    所以在一般人看來,『俱舍論』代表了這──三世有與現在有的兩派。這部論該括了兩派,所以說一切有部與經部的論書,反而不為人所重視(後來也沒有傳入西藏);而『俱舍論』卻成為大小、內外學眾的研究對象。『俱舍論』的價值,從後代研究的隆盛情形,也可以推想出來。   世親從小入大,對佛法的各方面,幾乎都有精深獨到的著述。
  • 《俱舍論》講記(十九)
    我們在《現觀莊嚴論》裡學過,我們的善根有屬於解脫分,也有福德分,一般以福德分之善根可以投生到上三道,享受人天的安樂,世間的福報。非福德就是惡業,而三惡道,主要以惡業力量的牽引,不由自主投生到地獄裡,故稱為地獄。  地獄的梵語為「那繞嘎」,其中「繞嘎」是歡喜的意思,「那」是否定詞,否定歡喜,就是不歡喜。地獄裡沒有絲毫歡喜,地獄眾生特別不願意呆在地獄裡。
  • 你必須對博弈論有一個大概了解。1
    請大家仔細閱讀這篇文章,我相信你讀完之後一定會有所收穫。這篇是我在百度上發的第九篇文章。前幾篇中我也發過一些娛樂性的快餐文章。寫這種文章不用費很多腦子,也能吸引更多的閱讀量和點擊率。我不能說這樣的文章不好或者是怎麼樣。但是這和我想做自媒體的初衷是相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