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 (其餘論書略述)

2021-02-09 佛教聖地龍洞山

  第十四章 其餘論書略述
   第一節 阿毗達磨俱舍論的宏傳
   世親Vasubandhu的『俱舍論』,雖受到眾賢Sam!ghabhadra『順正理論』的彈斥,但阿毗達磨,或可說聲聞論義,以後全由『俱舍論』而延續宏傳。『俱舍論』對佛教界的影響,是值得特別重視的!『俱舍論』總攝了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的勝義;經部譬喻師的要義,也在與說一切有部的論辯中充分表達出來。『俱舍論』可說綜貫了說一切有部與經部。聲聞乘法,雖各部都有特色,而惟有這兩部,不但有深厚的哲理基礎,並有精密的論理。所以在一般人看來,『俱舍論』代表了這──三世有與現在有的兩派。這部論該括了兩派,所以說一切有部與經部的論書,反而不為人所重視(後來也沒有傳入西藏);而『俱舍論』卻成為大小、內外學眾的研究對象。『俱舍論』的價值,從後代研究的隆盛情形,也可以推想出來。
   世親從小入大,對佛法的各方面,幾乎都有精深獨到的著述。門下有重阿毗達磨(『俱舍論』)的,或重因明的,或重律儀的,或重般若的,或重唯識的:真是龍象輩出,學有專長!『阿毗達磨俱舍論』,由世親門下的研習而宏傳下來,註疏不少。由於以『俱舍論』為重,所以對『順正理論』,都採取反駁的立場。『俱舍論』大行,『順正理論』也就相形見絀了!世親以後的『俱舍論釋』,依中國古代所傳而知的,有三部:
 1.安慧『俱舍論實義疏』:這是燉煌發現本,編入『大正藏』一五六一號。共五卷,僅四千餘字。論初注說:「總有二萬八千偈」,可見是一部廣論;五卷本,不過摘述點滴而已。這部論,古代就有傳說,如『俱舍論(光)記』卷一(大正四一.二二上)說:
  「安慧菩薩俱舍釋中救云:眾賢論師不得世親阿闍黎意,輒彈等字。亂心、不亂心,此是散位一對;無心、有心,此是定位一對。亂心等,等取不亂心,散自相似。無心等,等取有心,定自相似。故此等字,通於兩處,顯頌善巧」。
   據西藏所傳:安慧Sthiramati年七歲,就來世親座下作弟子。在世親門下,為精通大(『集論』)小(『俱舍論』)阿毗達磨,特重阿毗達磨的大師。所作的『俱舍論釋』,西藏現存,名『俱舍論真實義釋』。梵本也已經發現。
 2.德慧『隨相論』:陳真諦Parama$rtha譯,『隨相論』一卷,德慧Gun!amati造。是『俱舍論』「智品」十六行相的義釋。『論』末說:「十六諦義,出隨相論釋」,可見『隨相論』是『俱舍論釋』的全稱,而真諦所譯的,僅為論中解十六行相的一部分。據西藏所傳:德慧是德光Gun!aprabha的弟子,造有『俱舍論』的注釋,與護法Dharmapa^la的時代相當。但據『成唯識論述記』,德慧是「安慧之師」。
 3.世友『俱舍釋』:如『俱舍論(光)記』卷二(大正四一.三七中)說:
  「和須蜜俱舍釋中云:是室利邏多解。彼師意說:入定方有輕安,或是輕安風。正理(論)不破者,言中不違,故不破也」。
   據西藏所傳:世友Vasumitra為『俱舍論』的大學者,造有『俱舍論釋』。受到北方摩訶釋迦婆羅王Maha^s/a^kyabala的尊敬;與陳那Din%na^ga的弟子法稱Dharmaki^rti同時,世友的『俱舍論釋』,漢藏都沒有傳譯。
   除上三部外,西藏所譯而現存的,還有好幾部:1.世親弟子,被稱為因明泰鬥的陳那,造有『阿毗達磨俱舍論心髓燈疏』。2.稱友Yas/omitra有『阿毗達磨俱舍論釋』,稱友與戒賢S/i^labhadra同時;還有梵本存在。3.滿增Pu^rn!avardhana造『阿毗達磨俱舍廣釋隨相論』。4.寂天S/a^ntideva造『阿毗達磨俱舍釋廣釋要用論』。據西藏所傳:稱友屬於世友系;滿增屬於安慧系。值得注意的:漢譯的德慧釋,名『隨相論釋』;而滿增所造的,也名『廣釋隨相論』;而一向有德慧為「安慧之師」的傳說。所以,德慧應該是世親的弟子;安慧的年齡較輕,也許曾從德慧修學。滿增是繼承安慧阿毗達磨的學者,也就與德慧論有關。這些『俱舍論』釋,都是西元五、六世紀的作品。印度有這麼多的『俱舍論』釋,可想見『俱舍論』盛行的一斑。
   『俱舍論』在印度的傳宏,始終不衰。『俱舍論』已成為佛學的重要部門,代表了初期佛法的精髓。修學佛法的,幾乎沒有不學習『俱舍論』的。唐義淨於鹹亨三年(西元六七二年)西遊,在印度所見所聞的,也還是這樣。如玄照的「沈情俱舍」;道琳的「注情俱舍」;智弘的「既解俱舍」;無行的「研味俱舍」;法朗的「聽俱舍之幽宗」。這一學風,傳入西藏,『俱舍論』為五大部之一,為學法者必修的要典。
  Ta^rana^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一九五──一九八)。
  Ta^rana^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二二九──二三0)。
  『成唯識論述記』卷一(大正四三·二三一下)。
  Ta^rana^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二四二)。
  Ta^rana^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一九九)。
  Ta^rana^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二七八)。
  呂澄『西藏佛學原論』(一0二)。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大正五一·一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大正五一·六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大正五一·九上)。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大正五一·九中)。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大正五一·一二上)。
   第二節 說一切有部論書
   說一切有部的化區,非常廣大,大論師也歷代多有:論書的部類,當然也就很多的了。除上面所說到的,或曾譯傳來中國的而外,多數是泯沒無聞了。玄奘去印度遊學,知道的,或曾經修學的,略錄如下:
 1.佛使Buddhada^sa:佛使造有說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論』,如『大唐西域記』卷五(大正五一.八九七上)說:
  「阿耶穆佉國……臨殑伽河岸……其側伽藍……臺閣宏麗,奇制鬱起。是昔佛陀馱娑(唐言覺使)論師,於此制說一切有部大毗娑沙論」。
   從『大唐西域記』看來,造論而名毗婆沙的,不在少數。毗婆沙只是廣說、廣釋,並不限於傳說五百阿羅漢所結集的。佛使所造的,屬於說一切有部。西藏傳說:佛使是無著Asan%ga的弟子,晚年宏法於西方(西印度)。玄奘在羯若鞠闍國Kanyakubja時,曾從毗黎耶犀那Vi^ryasena,「讀佛使毗婆沙」。佛使的論書,似乎多流行於恆河上流。
 2.德光Gun!aprabha:德光作『辯真論』,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大正五0 .二三二下)說:
  「秣底補羅國,其王戍陀羅種也。伽藍十餘所,僧八百餘人,皆學小乘說一切有部。大城南四五裡,有小伽藍,僧徒五十餘人。昔瞿拿缽刺婆(唐言德光)論師,於此作辯真等論,凡百餘部。論師是缽伐多國人;本習大乘,後退學小乘」。
   德光所作的『辯真論』,玄奘曾受學,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大正五0.二三三上)說:
  「秣底補羅國……其國有大德,名蜜多斯那,年九十,即德光論師弟子。……就學薩婆多部坦埵三弟鑠論(唐言辯真論,二萬五千頌,德光所造也),隨發智論等」。
   德光的『辯真論』,是二萬五千頌的大論。玄奘所學的,還有『隨發智論』,雖不明作者是誰,但就文意來說,也極可能是德光所作的。秣底補羅Matipura為說一切有部的化區,眾賢Sam!ghabhadra、無垢友Vimalamitra,都在此國去世,德光也在此造論。玄奘傳說:德光本是學大乘的,後「因覽毗婆沙論,退業而學小乘,作數十部論;破大乘綱紀,成小乘執著」。有德光上升兜率,見彌勒Maitreya而不拜的傳說。玄奘以德光為反大乘者,因而有不利德光的傳說。但據西藏所傳:德光為世親Vasubandhu弟子,精通聲聞三藏及大乘經,持阿毗達磨。傳說他暗誦(自宗及異部)十萬部律,特重律儀。領導的清淨僧團,如早期諸阿羅漢護持的一樣。德光實為世親門下的重律學派;西藏的律學,就以德光為宗。當時的經部學,對大乘瑜伽來說,等於為回小入大作準備,聲氣互相呼應。而德光重說一切有部律,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無論是義理與事行,都不免與大乘瑜伽學小有隔礙。這就是玄奘所傳,德光退大學小,破大執小的原因了。
 3.索建地羅Skandhila:或作塞建地羅,義譯為悟入,就是眾賢的師長。傳說世親去迦溼彌羅Kas/mi^ra,學習毗婆沙時,曾親近悟入;悟入是當時的毗婆沙師。『大唐西域記』卷三(大正五一.八八七下)說:
  「迦溼彌羅國……佛牙伽藍東十餘裡,北山崖間,有小伽藍,是昔索建地羅大論師,於此作眾事分毗婆沙論」。
   悟入為迦溼彌羅論師。『眾事分』,就是世友Vasumitra『品類論』;這是被尊為六足之一,受到阿毗達磨西方系所推重的論書。悟入為『眾事分』作『毗婆沙論』,可說是面對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論宗的不利環境(經部與瑜伽大乘呼應,評破說一切有部),而謀東西二系的協調,以一致抗外,維護自宗的作品。『眾事分毗婆沙論』雖沒有傳譯,而悟入為法的苦心,在另一作品──『入阿毗達磨論』中表現出來。『入阿毗達磨論』,玄奘於顯慶三年(西元六五八年)譯出,分二卷。『入論』的思想,當然是毗婆沙師的。但組織內容,特別是心相應行,煩惱與智,存有『品類論』「辯五事品」的特色。『論』說無表色為:「無表色相續轉。亦有無表唯一剎那,依總種類,故說相續」;這是會通『雜心論』的。關於非擇滅:「謂有別法,畢竟障礙未來法生」,與眾賢所說相同,應為當時毗婆沙師的正義。對不相應行法,力主非實有不可。對經部義也多予拒斥,如說:「有劣慧者,未親承事無倒解釋佛語諸師,故於心所迷謬誹撥:或說唯三,或全非有」。『入論』的分類法,比較特殊,如『論』卷上(大正二八·九八0下)說:
  「善逝宗有八句義: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六虛空,七擇滅,八非擇滅;此總攝一切義」。
   五蘊及三無為,分立八句義,可說是新的建立。這也許對當時外道盛行的六句義,十句義等而方便安立的吧!
 4.伊溼伐邏I^s/vara:『大唐西域記』卷二(大正五一.八八一中)說:
  「健馱羅國……跋虜沙城北……某側伽藍,五十餘僧,並小乘學也。昔伊溼伐邏(唐言自在)論師,於此制阿毗達磨明燈論」。
   論師的事跡,論書的內容,都無可稽考。從地區與論名來說,大概是阿毗達磨健陀羅系的作品。「明證」,或作「明燈」。晚期的論書,每有稱為「燈」的,是顯了的意思。
 5.日胄Su^ryavarman:玄奘在羯若鞠闍國,曾從毗黎耶犀那(精進軍),學「日胄毗婆沙記」。其他的事跡,也不詳。
  Ta^rana^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一九二)。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大正五0·二三三中)。
  『大唐西域記』卷四(大正五一·八九一下)。
  Ta^rana^tha『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譯本一九四)。
  『俱舍論(寶)疏』卷一(大正四一·四五八上)。
  『入阿毗達摩論』卷上(大正二八·九八一中)。
  『入阿毗達摩論』卷下(大正二八·九八九上)。
  『入阿毗達摩論』卷上(大正二八·九八四中)。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大正五0,二三三中)。
   第三節 餘部的論書
   聲聞部派的論書,傳譯於我國的,以說一切有部的為最多。這不但地勢鄰近;在部派佛教中,也唯有說一切有部,特別重視論部。說一切有部以外的,如分別說者、犢子、正量部等論書,本書已略有論及。傳譯及傳說的,還有幾部,也附記於此。
 1.大眾部論書:『大唐西域記』卷三(大正五一·八八八上)說:
   「迦溼彌羅國……大河北接山南,至大眾部伽藍,僧徒百餘人。昔佛地羅(〔唐言覺取〕)論師,於此作大眾部集真論」。
   迦溼彌羅Kas/mi^ra有大眾部,並且一直維持其學統,這是很難得的記錄。佛地羅Buddhira所作的『集真論』,也沒有傳譯過來。在聲聞四大派中,惟有大眾部的論書,一部也沒有傳譯,是最遺憾的事!
 2.正量部論書:『大唐西域記』卷五(大正五一·八九八下)說:
  「鞞索迦國……城南道左,有大伽藍。昔提婆設摩阿羅漢,於此作識身足論,說無我人。瞿波阿羅漢,作聖教要實論,說有我人。因此法執,遂深諍論」。
   鞞索迦Vis/a^kha^是正量部的化區,提婆設摩Devas/arman與瞿波Gopo,都在此造論。瞿波的『聖教要實論』,與提婆設摩的『識身論』並舉,為有我與無我的論諍。似乎這是說一切有部,與犢子部分裂不久的時代。『聖教要實論』,或簡稱『教實論』。玄奘在缽伐多國Parvata,曾「停二年,就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及攝正法論,教實論等」。『聖教要實論』,沒有傳譯過來。還有『攝正法論』,也是正量部的論書,內容不明。
   此外,「南印度(似乎就是烏荼國)王灌頂師老婆羅門,名般若鞠多Prajn~a^gupta,「明正量部義,造破大乘論七百頌,諸小乘師鹹皆嘆重」。玄奘曾造『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來破斥他。
 3.銅鍱部論書:『解脫道論』,十二卷,分十二品,題為「阿羅漢優波底沙Upatissa,梁言大光造」。這是扶南國僧伽婆羅(Sam!ghavarman梁言眾鎧),於梁天監十四年(西元五一五年)譯出的。據長井真琴氏論證,錫蘭覺音Buddhaghos!a所造的『清淨道論』,是依這部論而改作的。這部論,是解脫的道,依戒、定、慧──三學的次第修證而得解脫。從修持的立場而作的論書,體例分明,為銅鍱部學者修學的南針。說一切有部的論書雖多,而始終偏重於分別法相。有『甘露味阿毗曇論』,創闢甘露「就是解脫」的道路,但不為論師們所重。在這點上,說一切有部的論書,輸銅鍱部一著。在我國所譯的各派論書中,銅鍱部的論書,也算具備一格了。
  『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誤作『成實論』。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大正五0·二四四上)。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大正五0·二四四下)。
  『望月佛教大辭典』(八九0)。

     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

   敬請關注龍洞寺官方微信公共平臺「佛教聖地龍洞山」;同修互動請加入微信「龍洞禪寺」群;請法、布施、供養和禪修請聯繫延檄比丘(心有法師)電話: 18172280621 。

  法師微信:(長按添加微信好友)

      廣西來賓市龍洞禪寺【功德箱】,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使用中銀智慧村布施!

       日行一善,聚沙成塔,每日小施,成就大福德!十方來,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用,同結萬人緣。同發喜舍心,共修布施度,廣種福田,發心隨喜,累積福德資糧,成就三寶功德!





相關焦點

  • 試論說一切有部「有」與「三世」的確立
    那麼,在我們討論說一切有部,或與說一切有部相關問題的時候,印順法師則是不可不提的,也是無法逾越的,一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足以奠定其在此一領域的堅實地位,同時,也是至今為止研究涉及此一領域的所有學人必備的案頭專著。在印順法師之前,尤以日本前輩的研究為盛,不多類舉,《說一切有部的認識論》[2]的作者,平川彰就是其中的一位。
  • 略論唯識學的思想源流與發展演變
    要說明三世流轉,就必須承認在第六意識之外,還有更微細的心識,可以說它就是阿賴耶識的前身。此外,《阿含經》中講到了「四食」,其中「思食」和「識食」都包含著唯識思想的潛流,因為他們對於有情生命的延續起著重要的作用。
  • 《俱舍論》史略及其價值——振宇法師
    本論之教義,多採自《大毗婆沙論》,基本反映了當時流行於迦溼彌羅之有部關於世界、人生及修行之主要學說,於其中並吸收了經量部的許多觀點。論主技巧地以八品的架構,融攝了廣博繁雜的毗婆沙義,體系嚴整,冠於諸論。本論成書於部派佛教後期,可說是集部派佛教之大成、較為成熟的一部重要論著。
  • 說一切有部的禪支論辨析—以《俱舍論》和《順正理論》為中心
    在通過「禪支」的輔助之後,可以超越「中間定」 與「近行定」 ,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根本定」。在達到「根本定」的之時,才是真正證得初禪或其它二、三、四禪。如此稱之為,得初禪(二、三、四禪)具足住。所以四禪之間的區別即在於「禪支」的不同。據《說一切有部之禪定論研究》中講到:「那些能夠區別禪的不同層次的元素就名禪支。」 所以禪支的作用即對四禪的區別與得根本定的輔助。
  • 《啟功論書絕句百首》:50《杜家立成雜書要略》日本天平皇后書
    啟功先生的《啟功論書絕句百首》,是我們當代非常優秀的書論。此書不但有絕句百首,更是有啟功先生的自注。本文是《啟功論書絕句百首》第五十首,啟老在自注中點了題。此首主要說:《杜家立成雜書要略》日本天平皇后書。
  • 論「盡信書不如無書」
    伽利略可以說是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了,然而他的研究成果在當時卻是難以讓人接受的。在那全年代,人們把亞里斯多德的話奉為真理。亞里斯多德認為兩個不同質量的物體在自由下落時更重的那個物體下落更快。這個觀點看似符合常識,被人們堅信。然而伽利略卻並不因為這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而輕信。
  • 看懂了的人,都是絕頂聰明——索達吉堪布譯作《俱舍論釋》
    一切有部認為,萬法可以包括在五事當中,所以《俱舍論》的內容概括起來,就是講五事,什麼是色法;什麼是心法;什麼是心所法;不相應行法,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是除色法和心法以外的一種法;還有虛空等無為法。釋迦牟尼佛的第一轉法輪,見解以《俱舍論》來衡量,行為以《毗奈耶經》衡量。如果既懂得了《俱舍論》,又懂得了《毗奈耶經》,對一轉法輪的教義就完全通達了。
  • 王寶華:論《脈書》「相脈之道」的診斷價值
    彈脈法,《脈書》記述為「左x x x x x按之,右手直躁而簞之」。同樣的內容,在《素問·三部九候論》中也有記載,作「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馬繼興[1]對照《甲乙經》及《太素》,認為《素問》此段文字存在錯訛現象,使文義難明,當以《甲乙經》本為是,即「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而按之,右手當踝而彈之」。
  • 劉渡舟:對《傷寒論》一書幾個問題的探討
    《傷寒論》原名叫《傷寒雜病論》,因當時被兵火破壞,已殘缺不全。後經晉人王叔和整理,到宋朝「至平」中,校正醫書時,先將《傷寒論》十卷頒行於世。從此一書分為二書,一名《傷寒論》,一名《金匱要略》。《傷寒論》問世以來,深受廣大醫家推崇,為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由於《傷寒論》在醫學上的科學成就,被奉為中醫學必讀之書。但是,對此書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問題。
  • 【俱舍殊勝】說一切有部系概況及主張
    說一切有部的概況下邊我們介紹一切有部。說一切有部它本來也是上座部,因為裡邊有一些分歧,那麼它就分出來了,結果分出來之後,它的勢力——因為它主要是弘揚論的,專門講道理的,講道理分析得非常仔細,結果勢力大盛,把原來的上座部就壓倒了,上座部就遷到雪山去了。
  • 論玄奘的因明學成就
    用窺基的話來說,它是「法戶之機樞,玄關之鈐鍵」。因明是通往正理的門戶,又是通往正理的階梯。  玄奘在西行之前,已能升座開講無著闡述大乘要義的《攝大乘論》,並且研習過幾年佛陀最後的說教《涅槃經》。他從小就有強烈的求知慾望,「遍謁眾師,備餐其說」。玄奘西行之前,曾師從12位名師,向其中6人學習瑜伽理論,雖說對因明不會一無所知,但不見其有專門研習因明的記載。
  • 讀完這篇你大概知道《俱舍論》說什麼了
    【昨天交流群聊了一點有關阿毗達摩方面的話題,此文算是一個梳理吧】《俱舍論》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是印度世親菩薩所著。世親菩薩最初是從一切有部出家,學習《大毗婆沙》等小乘部派佛學,因此常以小乘駁難大乘。後來吸收了一些經部的知見,對小乘有部思想就略覺不甚滿意,從其所著小乘佛學代表作《俱舍論》中即可略窺端倪。
  • 陳力:王國維《傳書堂藏善本書志》略述
    前人據《傳書堂書目》等統計,有宋版書88部,元版書105部,然吳修藝王國維據臺灣影印本《傳書堂藏善本書志》統計,該書志共收錄宋元明清善本2700部、58768卷,包括宋本189部,元本128部,明本1668部,抄本831部,稿本84部[①],其中紹興四年(1134年)序刊本《吳郡圖經續記》三卷,為我國現存最古的方志;宋刊孤本《草窗韻語》六卷,用周密手跡摹寫上版,刊刻精雅,人稱「妖書」,故蔣汝藻以名其藏書樓
  • 對陳寅恪佛教語文學研究能力的迷思——以童受《喻鬘論》為中心
    筆者已撰文指出,陳氏自1920年底開始即有意識放棄與西域語文有關的研究,而轉向中國中古史。這一轉型無論從陳氏個人的學術旨趣和關懷還是能力而言,都是順理成章之事。但筆者同時也認為,這一轉型的另一個重要的內在原因是陳氏其實並不具備真正從事與佛教語文學相關研究的能力,他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前途其實從一開始就是黯淡的,儘管他在中國中古佛教研究方面有頗深之浸潤和相當之成就。
  • 【說略】《史記》其書體例
    以大事為主,年經而人緯,觀君臣之職分。3.書「書」是以事類為綱,敘述同類性質的重要史事及其發展過程。八書之中,《禮書》、《樂書》、《兵書》亡缺,後人分《律曆書》為《律書》、《曆書》,以足八書之數(依司馬貞說)。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日本江戶中葉的延亨元年(1744年)八月,富永仲基著《出定後語》二卷,倡大乘非佛說,打響了翻案性的一炮。繼之以「明治時代,西方的佛教研究法漸漸傳入我國(日本),西洋人所研究的佛教以南傳佛教為主,這即是僅傳誦原始佛典的『小乘佛教』。
  • 說一切有部系學說的要點
    《異部宗輪論》在談到一切有主張時,一上來就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中略)過去未來,體亦實有。』可見這是此派學說的重要特點。這種主張,佛說的經、律中並無明文可尋,而是從阿毗達磨的解釋推論出來的。其初,有特別提倡阿毗達磨的阿毗達磨師,其後漸漸擴大構成為一個派別,這就是一切有部。此派的構成還是在反對化地不承認過去、未來法有的爭辯中形成的。
  • 《人性論》
    《人性論》說了什麼休謨的這本《人性論》出版於18世紀30年代,是他經驗主義的重要論述,緣起是作者覺得人類一切學問都與人有關,因此必須先把「人」這門大學問研究透了才好研究其他科學,「人」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基礎;分三部:第一部「論知性」(分析了人對外界的感知及內部認知過程)、第二部「論情感」(詳細介紹了人類各種情感)、第三部
  • 黃銘 | 略論董仲舒春秋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近來有學者從學理上否定了這一路徑,認為董學未明的癥結正在於此,力圖突破何休的框架另立新說,並舉「遠近內外」問題為例。本文從該例證出發,闡述新舊兩種解說,分析出新說錯誤的原因在於誤解了何休的「義例」。以此廣論何休的「義例」與董仲舒「《春秋》無達辭」觀念之間的關係,重申「以何解董」的方法論問題。本文原刊於《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1期「啟示與理性」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