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經方今注》之研習經方的意義

2021-01-07 大仰

01研習經方的意義

從醫學發展的角度出發,經方及其類方的研究有其積極的意義。

首先是因為規定方證是中醫規範化的基礎,是醫學發展的前提。長期以來,中醫學的不規範現象是十分嚴重的。就《傷寒論》一書為例,宋代以後,注家日多,每家皆持一說,有主三綱鼎立說者,有主經絡臟腑說者,有主氣化說者,且編集體例各不相同。至於對《傷寒論》中的條文更是意見不一。正如徐靈胎所說「後人各生議論,每成一書,必前後更易數條,互相議,各是其說,愈更愈亂,終無定論」(《傷寒論類方·序》)。

《傷寒論》研究以何為標準?如何規範?徐靈胎經長期研究,最後決定以方證入手,因為醫者隨證立方,最為具體,處方的組成、劑量、加減法,皆可以作出規定,特別是張仲景的方劑,於此規定甚嚴,「各有法度,不可分毫假借」。

研究《傷寒論》的方證,無疑是研究中醫學的臨床規範,其意義不言而明。所以,徐靈胎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比較滿意,完成《傷寒論類方》以後,才在序文中寫上「乃無遺憾」四字,柯韻伯對其《傷寒來蘇集》以方名證的方法也充滿自信,說「雖非仲景編次,或不失仲景心法耳」(凡例)。與中國的傷寒家一樣,吉益東洞也是不滿當時日本醫學「空言虛語,臆說理義」(《類聚方·凡例》)、「其方法不統一,而治療無規」(《類聚方廣義·題言》)的傾向而提倡古醫學,強調恢復張仲景的診療標準。據說《類聚方》於日本寶曆十二年(1762)刊行之後不久,在京都、江戶即賣出一萬冊,以後,作為日本漢方的臨床規範,《類聚方》有力地促進了日本醫學的進步。

其次,方證研究便於理解藥性及方意,便於臨床使用,正如《類聚方·凡例》所言:「諸言以類就位……其方之用與藥之能,可得而言矣。」《類聚方廣義·題言》也說:「類聚之旨,在審方意、便方用也。」徐靈胎也認為類方能使讀者「於病情藥性,一目了然」,不失為「至便之法」(《傷寒論類方·序》)。類方使用的是比較異同的方法,由於《傷寒論》有關方證散在於條文中,前後參差,或隱於字裡行間,故分類比較無疑是主要的研究方法。通過方證比較得出的藥證,比《神農本草經》記載的內容更為實用,更為詳實,也更為科學。吉益東洞是通過《傷寒論》方證的分類比較,研究了藥物的使用指徵,著成了頗有特色的臨床藥物學專著《藥》。

再是,《傷寒論》是傷寒專書還是傷寒雜病合論之書?《傷寒論》僅為狹義傷寒而設還是為廣義傷寒而設?傷寒與溫病別途還是寒溫一體?若從方證的角度看,問題便是十分清楚的。有是證便用是方,著眼點不在病而在證,其適應範圍當然不拘於傷寒一類病了。柯韻柏明確地提出《傷寒論》中是傷寒與雜病合論,《傷寒論》方不僅僅合於傷寒,也能用於雜病,所謂「傷寒雜病,治無二理」,「仲景方可通治百病」,從而使《傷寒論》方的應用範圍大大擴大了。

同時,各家在方證的研究中必然突破《傷寒論》的範圍,而汲取後世臨床經驗,如王旭高的《退思集類方歌訣》,即以徐靈胎的《傷寒論類方》為本,又附以《金匱要略》方,後世方及作者的經驗方,共分24類;左季雲的《傷寒論類方匯參》中匯集了臨床常用的加減主治及各家應用經驗,使《傷寒論》方更為實用。現代許多方證研究著作中更是大量引用建國以後有關《傷寒論》方臨床應用的報導資料,充分體現了《傷寒論》一方治多病、一病有多方以及中醫學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特點。同時各家在研究中重視《傷寒論》原文而又不拘原文,使研究的立足點從文獻轉移至臨床,《傷寒論》的錯簡重訂與維護舊論的爭論也變得無意義了。這不能不說是《傷寒論》研究的一大突破。

《傷寒論》經方類方研究的實質是醫學研究的實證化,即尊重前人的臨床經驗與事實,強調中醫學的實踐性。這種思想,對於促進中醫學中臨床實驗醫學的發展,提高中醫學的臨床療效,有積極的意義。明末清初,我國學術界對空疏浮泛的宋明理學作了深刻的反省,「經世致用」的實學之風興起,在這種學風的影響下,中醫學界也開始重視整理應用前人的經驗與臨床事實,重視方劑藥物的研究,特別是漢代醫典《傷寒論》的研究,類方派正是其中的代表。日本的現代學者也曾將《類聚方》作者吉益東洞為代表的古方派的出現,稱為日本的「文藝復興」,它「並不意味著醫學的倒退,實質是醫學的自然科學化」(山本嚴)。應當指出,中醫學是一種漢民族的傳統文化,其中有大量的人文科學的內容,完全純自然科學化是不可能的,也是有違中醫學的本質的。但是科學實證是醫學的基本精神,這點無可非議。作為一項傳統的實證研究,類方及方證研究仍應在中醫學的研究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聞思修則生悟,戒定慧則養生。恰遇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見聞中醫事跡,思考健康人生,研學中醫保健,重修《傷寒論》及其經方,融匯《易經》、《內經》、《千金》所學,現將前人治驗、經典論證及本人淺注彙編成冊,名曰《傷寒論經方今注》,以便同饗。

相關焦點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桂枝湯
    8)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宜桂枝湯。(按:該條首冠以傷寒,其無汗可知,即病在表亦不可與桂枝湯,必須頭痛而衄者,始可與之。不過,麻黃湯條有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 傷寒經方本草思辨(一)-傳統本草談
    傷寒論中有大道,有經史子集的功底,進去怎麼都有點收穫,但是本草是看著簡單,進來處處是陷阱,這種陷阱的感受可能貫穿著我寫這篇文章的全程,因為到現在為止我都沒有覺得本草整合起來讓人滿意。      以今天市場來說,考據本草或者研讀本草書籍之多的當然是JT叔叔,他的傷寒論講課也是以自己擅長的本草貫穿其中,把古代晦澀難懂的本草學咬碎了給大家。
  • 中國經方家(二)
    1928 年同章次公等合創上海國醫學院,著作有《傷寒今釋》、《金匱今釋》、《陸氏論醫集》等。陸氏認定《傷寒論》為經方之冠,治療之極,為學醫所必由,故沉潛反覆,研索獨勤。他認為中醫之所以為世詬病,主要原因是「金元以後醫家困守《內經》,莫能自拔,單詞雙義,奉為金科,馳鶩空言,不驗實效」,而《傷寒論》為中醫療病之事實,具科學之理,研究中醫,關鍵是用近代醫學理論去解釋中醫治病的事實,而不可泥於《內經》。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芍藥甘草湯
    01芍藥甘草湯[經方組成][經書指證]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孿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新加湯
    01新加湯[經方組成]山田正珍:發汗後,諸證皆去,但身痛未除者,是餘邪未盡之候。其脈沉遲者,過汗亡津液也。故與桂枝以解來盡之邪,增芍藥生薑,加人參以補其津液。其不用附子者,以未至筋惕肉瞤出惡風之劇也。(註:「鞕 」古同「硬」字。)2) 汗出惡風,身體疼痛,心下膨滿,按之有凝結物狀而無痛感,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小便清;舌苔薄白,脈沉遲者。經方今註:中醫將分布在肌肉皮膚中的津血稱為「營血」。我們常用「氣血充足」來形容一個健康人的身體,用「氣血枯竭」來形容身體虛弱的人。
  • 中國現當代經方「六家學說」
    但值得提出的是,它雖然是主辨外感,但又兼辨雜病,尤其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後世醫家大大充實了有關雜病的辨證論治的內容,因此它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科學方法,而且也為中醫臨床各科疾病的辨證論治提供了一般的規律。」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經方臨證心法
    01經方臨證心法1.三陽合病,取治少陽。《素問·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治療喉痺,若病在少陰,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若病在少陽,可用小柴胡湯。23.病水者胃多虛,臨證常加生薑、紅棗、甘草。凡胃有停水常可致頭暈。24.凡氣上衝,常誘導水一起向上,故臨證多見小便不利,治當以桂枝降氣衝以利小便。
  • 經方與時方之爭
    從《漢書》所載「經方」(經驗方)「十一家」這個數字看,可知漢以前的方術著作是相當多的。仲景《傷寒論》原序所說的「博採眾方」之「方」,除當時的方之外,也應該包括前人的經驗方在內。而且正是在「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仲景才寫出了不朽巨著《傷寒雜病論》,並錘鍊出他的200多首理法明晰、結構嚴謹、療效卓著的處方來。
  • 【海外經方】馮世綸教授將經方真種子播入42顆心田!
    這是馮老帶領的經方團隊開展海外經方巡講傳播中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活動,必將極大的促進經方在國際上更為深入和持久的傳承,必將極大的提升經方同仁臨床辨治能力,進而更好的造福於世界人民!在此謹感謝以毛國雲先生為首的加拿大中醫經典學會為本次活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 溫州市經方名家 登上中醫經方盛會
    溫州市經方名家 登上中醫經方盛會 2020/12/20 20:48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遊歷 瀏覽:906
  • 倪海廈老師人紀系列——如何學習傷寒論?
    我們中醫所謂的經方,就是指傷寒論與金匱中所使用的處方,因為年代過於久遠,經方的源頭已不可考,有說是源自佛教,
  • 【經方考究】陶志廣《經方劑量考》(續)
    《經方》前言:陶博士「經方劑量考」(連結:【經方考究】陶志廣《經方劑量考》)一文,引發眾多經方醫生和學者的討論和意見,作者今再續文一篇,希望能釋疑,並進一步交流探討經方劑量本源這一重大學術懸疑,歡迎各位經方同仁在文後寫留言、交流互動、百家爭鳴~經方劑量考(續)作者/陶志廣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陶志廣:博士
  • 經方的特點與應用思路
    下面就學習和運用《傷寒論》中的經方(也會涉及《金匱要略》),談談自己的體會。經過整理與分析,我覺得經方具有如下特點。經方立意非常明確,《傷寒論》全書397條,選藥83味,組方113首,奠定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療八法;而其所治之證,概括了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八大證候;每首方劑,都有明確的證候範疇,所治病證外及四肢百骸,內及五臟六腑,不僅是內科學方劑之祖,更是臨床各科方劑之祖,為中醫學創立了辨證論治原則,所以被奉為中醫方劑學之圭臬。
  • 南中醫國際經方學院成立 竟源於一位教授的經方夢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南京10月16日電(記者 盛捷 通訊員 劉丹青)16日,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成立。校長胡剛透露,成立這樣一個經方學院,其實是源於該校教授黃煌的《我的經方夢》一書。書中提及成立經方學院,胡剛很受感動、振奮和啟發。
  • 經方劑量不守祖訓是中醫療效下降的重要因素
    但是,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明明白白標明了劑量,何來不傳之秘的說法?中醫方劑劑量的混亂,其實是一千多年以來戰亂和歷史沿革導致的。直到明代李時珍著述《本草綱目》時,說:「漢之一兩,今用一錢可矣。」可見李時珍並沒有經過仔細的考證(當然他也沒有條件考證),而是根據經驗和當時社會的流行做法,做出的一個權益之計。
  • 《傷寒論》精解+經方口訣錄
    一、傷寒精解一個冬夜,張師為我講解《傷寒論》大義,不拿書本,一氣呵成。
  • 婁紹昆:經方的加減
    (2)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執法治病論》:「總之欲用古方,必先審病者所患之症,悉與古方前所陳列之症皆合,更檢方中所用之藥,無一不與所現之症相合,然後施用,否則必須加減。無可加減,則另擇一方。」(3)歷代醫家都認為,處方用藥,都要加減化裁。
  • 經方解表識未了
    《傷寒論》詳細地記錄有關表證證治經驗,讀《傷寒論》不光要用心解讀,用心領會。還要學以致用,不斷的研究和反覆思考。以下文章馮世綸老師詳細解讀了經方對於表證的認識。《傷寒論》許多條文記載了不正確的發汗致人煩躁,像第29、147、157條等由於誤治造成本方證在臨床上屢見不鮮。第二,談談本病例的表證之治。頭疼、發熱、汗出、惡寒、皮膚刺疼,是為表陽證(中風證),治療必須以桂枝湯類藥方來發汗,且治療不注意解表是錯誤的。西醫用大量的布洛芬、激素過度發汗,大汗出表不解,而且入於裡,傷津傷血,病情加重。
  • 凝練精彩的馮世綸經方語錄
    經方大師馮世綸教授語錄(部分)1.《傷寒論》之六經來自八綱,與《黃帝內經•熱論》之六經不是一回事。《傷寒論》之理論與《內經》之理論是兩個不同體系,所以用《內經》的思想理論來解釋《傷寒論》的條文是錯誤的。2.《黃帝內經》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需要我們去繼承和學習專研。3.
  • 《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
    「傷寒論」這本書並不深奧,是作者用當時的白話或者方言,把自己的想法,做法,或所見過的,包括看病的過程記錄下來而成。仲景書蘊涵著其獨特的理論體系。歷代研究傷寒論的著作中,有很多的是研究傷寒論這本書,並不是研究怎樣治病。故必須立足臨床,從白文中探究其辨證用藥規律是至為重要的。1.歷代注家多從不同角度理解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