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

2021-02-19 岐伯有道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一、為什麼要學「傷寒雜病論」

山東中醫藥大學李心機教授說過;學習「傷寒論」就是為了學會和掌握三種方法:1.是學會和掌握讀懂「傷寒論」的方法。2.是學習張仲景診病、辨證、立法、用藥的思路和方法。3.是通過學習「傷寒論」,薰陶、孕育自身的中醫學所蘊藏的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思維方法。

我覺得很有道理,三者是互相關聯的。但作為一個臨床工作者,第二點是最重要的,最直接的。用李心機教授的話來說是"間接地做張仲景的徒弟。從「傷寒論」中了解和學習張仲景是怎麼看病的,張仲景是怎麼想的,張仲景是怎麼辨證和用藥的。"也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的切入點。從這個問題出發;第一個問題自然會做好,如果你會運用仲景的方法去治病,自然你就知道仲景講了些什麼。當然,第一個問題你沒有做好,那就談不上如何運用仲景的思想方法去治病。第三個問題可以是高層次的。但是如果第一、二個問題都做不好。第三個問題也是空話。

(一)張仲景其人及其著作

1.一位名不載經傳的民間醫生

張仲景 世傳其名曰機。(約142年~210年,享年約七十歲)與華佗同為漢末名醫,但「後漢書」有"華佗傳"而無"張仲景傳",華佗醫術雖高,但卻"恥以醫見業",不想當醫生卻向上層靠攏,曾替曹操等治病,而仲景則未有史書載其為上層人士診病。皇甫謐的「甲乙經序」說仲景見王粲,說他有病,二十年後必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乃授以"五石散",粲未服,後如其言而死。此事看來純屬附會,假託。

2.所謂任長沙太守,史書無載,實是後人偽託的「傷寒論」原序中加上的自署。

3.「傷寒雜病論」一書,仲景在世時,並未流行。晉王叔和生在仲景死後約三十年,利用自己為太醫令之便,對散失了的仲景條文進行收集整理。

4.宋時被奉為醫聖

5.金元之後,各家學說紛起,劉李朱張薛葉吳等,莫不尊仲景者。

6.至今為止,是所有醫藉最多注釋者。已出版的各類研究性著作超過1000種,僅日本就有100種以上。

7.歷代擅用經方者不乏其人。宋•許叔微、清•喻嘉言、徐靈胎、陳修園、民國曹穎甫、吳棹仙、廣東陳煥堂、陳伯壇、易巨蓀、黎庇留、譚星緣等都是有名的經方家。

8.除了專用經方者,尚有很多既用經方也用時方的有人稱之為"泛經方派",如冉雪峰、蒲輔周、嶽美中。特別注意的是吳鞠通,在他的醫案中有很多精彩的經方醫案。

我們大略了解張仲景其人。可知張仲景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臨床家,而他的思想方法為後世所遵循,他的方法是可以重複的。經方是經得起重複的高效方,歷代醫家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掌握他的方法。章太炎說:"餘於方書,獨信傷寒。"

 

(二)傷寒論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歷代不少醫家用畢生精力研究傷寒論。

1.傷寒論是自成體系的

a.「漢書•藝文志」載有經方十一家,醫經七家。仲景是"論廣"經方十一家中「湯液經法」而成「傷寒論」的。

b.仲景序近代考證,並非仲景所撰。

2.仲景書是臨床書,經方是經過幾千年臨床千錘百鍊的高效的方

a.秦伯未說:"內難論病書也,傷寒治病書也。"千金翼方說傷寒論的方:"行之以來,未有不驗。"「四庫書目提要」:"仲景之書,得其一知半解,皆可起死回生。"

c.章太炎:"中醫之勝於西醫者,大抵以傷寒為獨甚。"

d.曹穎甫說:"仲景之脈證治法似置病因、病原、病理等於不問,非不問也,第不詳矣。惟以其脈證治法之完備,吾人但循其道以治病,即已綽有餘裕。故常有病已愈,而吾人尚莫名其所以愈者,或竟有尚不知其病之何名者。"仲景書之真,從一些條文可見。如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微,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寧作一些試探性治療。也不會作空泛的臆測。

e.嶽美中說:"傷寒,金匱察證候不言病理,出方劑不言藥性,從客觀立論,投藥石以祛疾。"

f.陸淵雷說:"仲景書意在治療,不尚理論正是識見勝人處。"

3.傷寒論首創辨證論治

4.傷寒雜病論,不只是治外感病,也廣泛用於雜病。

 

二、怎樣學好用好經方

(一)熟讀原文,掌握方證

熟讀以至背誦傷寒論的原文,歷來是學習傷寒論的最重要方法,也是運用好經方的基本功。

1.廣東著名的傷寒派"四大金剛"之首陳伯壇追憶自己年輕時:"讀仲景書,幾乎攬卷死活過去。"

2.我曾遇一疑診為席漢氏病的患者,第一時間反應是金匱幹血勞證,用大黃庶蟲丸而治癒。金匱:"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庶蟲丸主之。"

3.現代經方大師劉渡舟說:"辨證論治的方法,我認為當分兩步走;第一步叫繼承,首先要記住張仲景的原話,做到脫口而出,背誦如流。這種學習方法,雖然是按圖索驥,照貓畫虎,近於臨摹,但畢竟邁進了仲景的辨證大門。"

4.全面掌握條文,就能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例如:太陽病的脈象,講義而言,表虛者脈浮緩,表實者脈浮緊,這是一般而言,如果我們細讀原文便知道,情況會有特殊,所以要四診合參。第52條:"脈浮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學習診斷學時都知道:浮則為表,數則為熱。特別是後世溫病理念下絕不會使用麻黃湯的。此外,脈浮緩也會是太陽表實證。如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5.雖擅用經方者不乏其人,但畢竟鳳毛麟角,目前在臨床醫生中仍然不是主流。仍然屬少數民族。原因多端;a."古方不能治今病"。b."南人無傷寒"。c."師其法而不泥其方"。d."不敢用、不會用、不願用"。

故此,新方滿天飛,唐宋以後新方何止萬數?這些觀點或現象障礙著經方的承傳,使仲景之學僅成為"可望不可即"的東西"束之高閣"。

以桂枝湯、麻黃湯為例,桂枝湯為醫方之祖,群方之冠。學中醫的人幾乎無人說不曉得桂枝湯,但用於臨床上卻畏首畏尾,無非是上述觀點先入為主,因而,臨床上縱有桂枝湯證、麻黃湯證也視而不見。「內經」:"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不問見證,但以發病時間以代替辨證。故見到夏月發熱惡寒無汗者,稱為陰暑、暑兼寒溼。有麻黃湯擺著不用,卻另立一首新加香薷飲,強稱香薷為夏月之麻黃。亦即是說,夏月有麻黃證而不用麻黃,而以香薷代之。

曹穎甫的「經方實驗錄」載桂枝湯醫案六例。有三例是夏暑時節的。「吳鞠通醫案」中載:"鞠通自醫案。四十歲時,六月十三日,先暑後風,大汗如雨,惡寒不可解,初用桂枝湯,桂枝二兩,毫無效驗;次日用八兩,半帖而愈。"看來,夏天是桂枝湯證的多發季節。故曹氏門人姜佐景嘆曰:"然則桂枝湯實為夏日好冷飲而得表證者之第一效方,又豈唯治冬日北地之傷寒而已哉?"曹氏也說:"桂枝湯方獨於夏令為宜也。"

 

(二)立足臨床,努力理解仲景本意

歷代醫家往往窮畢生精力,白首窮經都欲尋求原文本意。但多難得其旨趣,甚至誤讀。其實仲景書文字非常簡樸,沒有空談泛論,多是敘述式、條列式寫出。「傷寒論」這本書並不深奧,是作者用當時的白話或者方言,把自己的想法,做法,或所見過的,包括看病的過程記錄下來而成。仲景書蘊涵著其獨特的理論體系。

歷代研究傷寒論的著作中,有很多的是研究傷寒論這本書,並不是研究怎樣治病。故必須立足臨床,從白文中探究其辨證用藥規律是至為重要的。

1.歷代注家多從不同角度理解傷寒論。陳伯壇「讀過傷寒論•鄧序」說:"一本有一本之傷寒,一家有一家之仲景。家家自鳴為的派聖道,所以至今未大同。"所以應以"仲景釋仲景"、"以論釋論"。

a.小柴胡湯是否和解之法?

b."傳經"問題。

所以,陳伯壇「讀過傷寒論•林序」說:"仲景書必跳出旁門可讀,猶乎段師琵琶,須不近樂器十年乃可授。"要學好仲景書,用好仲景方,必須摒棄固有思維。

 

(三)謹守"方證對應"

"方證對應"又叫"方證相應"、"方證相對"。提到這個問題,大家都會想到現代經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的一句名言:"方證是辯證的尖端"劉渡舟寫了一篇文章題為"方證相對論",大力提倡方證相對。仲景在317條後說:"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日本古方派也大力提倡"方證相應"。

所謂"證",就是指體徵、指徵、狀態、體質、證據。臨床上只要使用什麼經方,必然要有指徵,有證據。換然之,病人有什麼"證",我們就可以用什麼"方"。也是我們看到前人醫案經常提到的所謂:"絲絲入扣"。"絲絲入扣"是評價醫生處方用藥的最高水平。

a.清代傷寒大家柯韻伯指出:"仲景之方,因病而設,非因經而設。見此症便與此方,是仲景活法。"、"有是證、則用是方。"

b.陳修園:"大抵入手功夫,即以伊聖之方為據,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藥。論中桂枝證、麻黃證柴胡證、承氣證等,以方名證,明明提出大眼目。"

c.徐靈胎:"探求三十年,而後悟其所以然,於是不類經而類方。"

要懂得選什麼方,先要知道其適應證。因此,熟悉原文才能掌握方證,臨床的時候才能信手拈來。

例如: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378條:"乾嘔、吐誕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64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金匱:"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溼,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

熟悉原文,不單是對該方證相應條文的掌握。還要對"證"進行比較。如頭痛、嘔吐、口渴等進行鑑別比較,這樣臨證時才不致做出錯誤的判斷。成無己的「傷寒明理論」就是一本很好的"證狀鑑別診斷學"可參考。

歷史上任何一位經方家,不論他用何種理論去解釋原文,但到臨床時他必是方證對應的。(許叔微「傷寒九十論」、曹穎甫「經方實驗錄」、黎庇留醫案、易巨蓀「集思醫案」、胡希恕醫案)

 

(四)明了經方風格

(1)組方原則以臨床為據

我們都說經方組方嚴謹,並非說它嚴格按「內經」君臣佐使等原則組方,而是處處從臨床出發。絕無臆測、推度,也不會疊床架屋,重複用藥。

a.自宋以後方書,多以「內經•至真要大論」之說為組方原則,特別是近現代的教科書,更認定仲景制方是謹遵「內經」之訓的。「內經•至真要大論」:"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其實並未講"佐"),因此,以解釋麻黃湯為例;君----麻黃(發汗解表),臣----桂枝(助麻黃髮汗解表),佐----杏仁(助麻黃平喘),使----甘草(協和諸藥)。如此解釋或者可以解釋麻黃湯的主藥、次藥是什麼。但是否完全代表了仲景制方的原意。恐怕還是可以斟酌的。細讀「傷寒論」原文便知仲景用桂枝實有監製麻黃之意,那就不是作為臣藥可以解釋得通的。

b.至於方劑學的組成法則,把"使"藥的作用過於強調,而有了"引經報使"之說。"引經報使"是金元時張潔古所創。"使"藥的作用能引導君藥直達病所。這種說法乃金元時期才出現的。葛根入陽明、柴胡歸肝經.以及升麻升提、桔梗為舟楫之劑,載藥上浮,諸花皆升,金石下沉、沉香入下焦等升降之說。如果用此種理論去解釋經方是否合符仲景原意?如見有人解釋麻黃升麻湯之升麻作用是:升清舉陷。續命湯的乾薑石膏是一升一降,調理脾胃之陰陽。看來都不是仲景制方之意。

c.「內經•至真要大論」:"又說:"汗者不以為奇,下者不以為偶。"但仲景峻汗之劑的"大青龍湯"卻是七味藥。峻下之劑的"大承氣湯"卻是四味藥的,那麼,仲景豈非不循聖人之教,離經叛道?

d.又如"芍藥甘草湯"治腳攣急。又名"去杖湯"。近人治"不安腿"效果很好。方書多以"酸甘化陰"來解釋。但這種理論能否推而廣之?其他酸甘的藥能否都可治腳攣急?

c.清•徐靈胎說:"一藥有一藥的性情功效。.同一熱藥,而附子之熱,與乾薑之熱,迥乎不同。同一寒藥,而石膏之寒,與黃連之寒,迥乎不同。"例如葉天士不用柴胡,認為柴胡劫肝陰,該用柴胡時常以青蒿代之。徐靈胎曾批評曰:"此老與柴胡為仇。"吳鞠通之青蒿鱉甲湯,實為葉天士醫案方。「溫病條辨」中焦篇第83條:"脈左弦,暮熱早涼,汗解渴飲,少陽瘧偏於熱重者,青蒿鱉甲湯主之。"條下吳氏自注曰:"用小柴胡法而小變之,卻不用小柴胡之藥。"所以胡希恕狠批之曰:"舍柴胡而用青蒿,未免欺人。"事實青蒿能治瘧之發熱,未必能替代柴胡治胸滿之發熱也。所謂"宗古法而變古方者"大謬也。

 

(2)選藥多自「神農本草經」,絕不蕪雜

清•徐靈胎曰:"漢末張仲景「金匱要略」及「傷寒論」中諸方.其用藥之義,與「本經」吻合無間。"「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共用藥物僅156味,其中「傷寒論」僅用93味,核心藥物不外乎四五十味。仲景運用這些藥物,巧妙組合,卻足以應付臨床常見病。而這93味中,載於「神農本草經」者有81味。漢時新藥的發現當然不如後世之多。但是經漢代前歷代的經驗總結,療效肯定。再經組合,而成經典用方。

 

(3)用藥精專,甚少重疊

有一首民謠:"藥過十二三,大夫必不黏,沒讀聖人書,何敢把脈參。"這首民謠說出了如果一個醫生的處方開出十二三味,是沒讀過仲景書,不是經方家的風格。常見有些醫案說是某某方加減,其實已把某某方加減到面目全非,例如有些說是小柴胡湯加減,其方共十五六味,其實只有柴胡和甘草是小柴胡湯。看過一篇文章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但其處方卻多達十七八味,什麼紫苑、冬花、前胡、川貝、魚腥草、石膏等止咳祛痰,清熱等藥用了一大堆。主次不明,甚或原方影子難尋,面目全非,那還算經方嗎?即使治好病,但其思路已不是經方的思路。也見得處方之人,胸無定見,恐仲景方藥力不逮,毫無信心,故而疊床架屋。對自己辨證同樣不自信任,心虛故而為之。也是未讀懂仲景書,故開不出經方風格的處方。

舉個例半夏厚樸湯,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藥只五味:半夏、厚樸、蘇葉、茯苓、生薑。後世「局方」等稱為"四七湯"或又叫"七氣湯",謂可治七氣(寒、熱、喜、怒、憂、愁、憤),或四種藥(減生薑)可治七氣。此方五味藥,看似平淡無奇,萬不能亂作加減。從本方藥物組成看為後世理氣化溼之品,後世之藿香正氣湯十多味藥中便有此五味,但臨床上半夏厚樸湯仍是半夏厚樸湯,正氣湯仍是正氣湯,不要混同視之。用正氣湯是治不了"咽中如有炙臠"的。這就是經方的奧妙。

仲景的用藥通常不會把相同作用的藥物重疊使用。就算是五苓散,仲景的組方思路也絕對不是把茯苓、白朮、朱苓、澤瀉四味健脾利水藥堆砌起來的。此方的功效也不純是"通利水溼",如果只以通利水溼,仲景是不會四味利水藥齊用的。

試粗略看看五苓散證的相關條文,共十一條,歸納其主要見證包括:1.小便不利。2.微熱消渴,或煩渴、或汗出而渴、或渴而口燥煩。3.渴欲飲水,水入即吐(水逆)。4.臍下有悸。5.吐誕沫而癲眩。五類見證外,其次還有"肉上粟起"等。歸納其病機為水溼內停,氣化不利,津液不布。治療上固然應利水化氣,但選藥卻甚具針對性。

簡單說,五味藥就是圍繞上述五類症狀而設的。

如:"臍下有悸"以苓桂劑。(悸用桂或加苓,乃仲景通則,如苓桂術甘湯、苓桂味甘湯、苓桂甘棗湯、甚至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癲眩"、"水入則吐"以澤瀉、白朮(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冒者必嘔")

"消渴"以豬苓、澤瀉(豬苓湯、腎氣丸皆有渴,可證之。)

所以那民謠說得好,"藥過十二三、大夫必不黏"經方用藥少而精專。有一兩味的小方,如:芍藥甘草湯、桂枝甘草湯、澤瀉湯、枳術湯、枝子豉湯都是療效很好的名方,不因藥味少而治不了大病。

大多經方是四、五、七味。如四逆散、苓桂術甘湯、苓桂味甘湯、白頭翁湯、白虎湯、麻黃湯、麻杏石甘湯。(4味)

桂枝湯、五苓散、豬苓湯、桂枝茯苓丸....(5味)

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旋復代赭湯、柴胡桂枝幹薑湯、大青龍湯(7味)

麻黃升麻湯(14味)、溫經湯(12味)、炙甘草湯(9味)、桂枝芍藥知母湯(9味)、柴胡加龍骨牡蠣湯(12味)、續命湯(9味)、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9味)除去大黃庶蟲丸、薯蕷丸、鱉甲煎丸等丸方外9味、12味的已經算是大方的了。

(4)觀其脈證,隨證治之

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句話是體現了仲景辨證施治的精神。也體現出仲景臨床時跟據不同的情況用藥,有用則留之,無用則去之。必要則加之。我看有些時方醫案或一些方劑釋義。往往用一些猜測的措辭,無現證為依據,例如:久病可能傷腎,加入巴戟、鎖陽....。久病入絡,加入水蛭、虻蟲以活血化瘀通血絡....。等等不實之詞。從理論來說,隔一治療,隔二治療都屬於此類。仲景的組方思路是不會如此的。

「金匱•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35~40條,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35條:"咳嗽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36條:"青龍湯已下,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痺,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苓桂味甘湯。"

37條:"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湯,以治其咳滿。"(小青龍去麻、桂、芍、夏加茯苓)

38條:"咳滿即止,而更復渴,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苓甘五味姜辛夏湯。"

39條:"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痺,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

40條:"若面熱如醉者,此為胃熱上衝燻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上述從小青龍湯加減衍變至苓甘五味姜辛夏仁大黃湯。可見仲景立方遣藥,有證有據,為什麼小青龍湯要精簡成苓桂味甘湯?為什麼要去桂枝,又復加姜辛?為什麼本來要用麻黃但勉強用杏仁?為什麼加半夏?為什麼加大黃?思路清清楚楚,何勞五行八卦推算一番?

 

(5)急、重用簡

「內經」曰:"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很有道理。仲景方中,急重之症,藥少精而力專。這是合情合理的。

1.急、重之證,藥少則用水少。煎煮時間不用太長,利於救治。

2.急、重之證,藥重而用宏,直達病所,解決主要矛盾。

此類情況,仲景或以二三味為方,或以水二或四升,煎取一二升。採取急煎急服的辦法。

第一,四逆湯類方,以回陽救逆為目的。如:"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方用:附子一枚(生,破八片)、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溫再服。而乾薑附子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人尿湯等,都是單捷小劑。

又如:"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苦冒眩者,冒眩較重,不堪其苦也,用澤瀉湯(澤瀉五兩、白朮二兩)。相對量重而味少,其煎法也是"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不象如炙甘草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取三升。"用水、酒共十五升,則煎煮時間長矣。

第二,承氣湯類急下之劑,如當"陽明三急下"、"少陰三急下"時用的大承氣湯僅四味。治"胸痺"之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等方都是三味。治"心胸中大寒痛之大建中湯僅三味。還有大黃附子湯等治急症之方大多是單捷小劑,直趨病所,解決主要矛盾。

 

(6)經方中的甘草、大棗

經方中甘草、大棗的使用頻率非常高,甘草與大棗同用比比皆是;在「傷寒論」是35方,「金匱要略」36方。「傷寒論」113方中,用甘草者70方次,大棗為40方次。

用大棗最多的方是"炙甘草湯"30枚,當歸四逆湯25枚。

用甘草最多的方是"橘皮竹茹湯"5兩,其次是用4兩的:甘草瀉心湯、芍藥甘草湯、桂枝人參湯、甘草乾薑湯、炙甘草湯、生薑甘草湯。

「本草疏證」說:"「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凡為方二百五十,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主病多,乃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中病情。"仲景用棗草,能使諸藥減毒增效。此二藥除了能健脾安中,益氣和胃外,主要是能調和桂、姜、麻、附、吳、辛等藥性。減少麻、附之毒性,也能減少桂、姜等溫燥之性。使病人能受藥、納藥。這個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常見一些醫生,一見桂枝就說溫燥,又說怕病人服藥後咽痛、鼻衄。其實除辯證準確外,藥物的配伍應充分重視。我日常用麻桂姜辛,甚少見服藥後有明顯的咽喉痛、鼻衄者。其奧秘在此也。

桂枝、麻黃、乾薑、細辛為經方中常用之品。而又性味辛溫,帶辛辣味,每易刺激咽喉。「傷寒論」中有桂枝的方共45首(連同「金匱」約60首),僅19首不用甘草。麻黃方共13首,都用甘草。用乾薑24方,僅8方無用甘草。細辛共5方,有甘草者3方。可見仲景用甘、棗很大可能目的之一是"偷渡上焦",使病人能受藥。

傳說制方之祖是伊尹,是廚師。很有意思,廚師主要是烹調。烹是煮,調是調味,辛辣之品,怎樣才能使之易入口?必須佐之以緩衝劑,甘草、大棗就是很好的緩衝劑,例如桂枝湯中除芍藥外,都是廚師常用之品。其次,廚師懂得烹,就是如何煎煮,清代廣東東莞有個經方家叫陳煥堂,著了本「仲景歸真」,其中第一卷叫「傷寒醒俗」,意思即系針砭時醫之流弊,力倡仲景之正流,其中有一段提到,有人用三五錢生薑便謂重,嘗見廣東人產後,用數十斤老薑煲醋,並不覺熱。我覺得他這個案例值得深思,a.姜性雖溫,但非如鳩鴆,看廣東人燜鴨、燜狗肉、燜鯉魚何不放三五兩生薑,何溫之有?b.凡煲姜醋、燜狗肉的姜並不甚辣,什麼原因?久煎則辛辣味揮發之矣。所以越是大劑,必要用水越多,用水越多必然久煎。所以大劑與溫熱,並不一定成正比。小劑量可能會更溫熱。這是烹與調的妙處。

廣州市已故"市名老中醫"吳粵昌老師編著的「嶺南醫徵略」其中載民國1932年間,廣州惠福西路溫良裡八號,有一位叫譚孟勤的中醫,"處方不出十許味變化,每方只四五味、六七味而止。惟細辛、川椒、胡椒、乾薑、炮天雄、蓽撥、薤白、半夏、吳萸等。藥量奇重,細辛恆三四兩至七八兩,川椒、胡椒三四兩,乾薑、炮天雄二三兩,他藥稱量,統計一方重劑恆達四十餘兩,輕劑亦十餘二十兩。用清水一壇,久煎剩二三碗,去滓再煎至一碗,候冷飲之奏效如神....信服者眾,求診者愈多。"

吳老又引用當時著名西醫張公讓先生「中西醫學比觀」說:"譚孟勤先生的處方,也不是毫無效驗的。觀察譚先生之藥,久煎藥效消失殆盡,雖大劑猶小劑也。"

(7)經方用量

仲景處方劑量一直以來都被高度重視,經方的用量歷來爭議也較大,由於古今度量衡差別較大,存在多種說法,近年來較權威的折算多依吳承洛的「中國度量衡史」(1984年),漢一兩折合今之13.92g。1995年,上海柯雪帆以出土的漢代"大司農"(漢代司掌度量衡的政府部門)頒的"權"進行考證,漢之一兩合今之15.6克。當然,有人認為古有"神農秤"(藥秤),漢之一兩折合今之1~1.6克。但沒有實物考證,梁•陶弘景、陶•孫思邈均未有應用。如按吳氏、柯氏的考證,對照現代一般臨床醫生用量,及「藥典」所載用量,仲景書的用量都是相對較重的。如:白虎湯石膏用一斤,小柴胡湯柴胡用半斤、防己地黃湯地黃二斤(絞汁)、炙甘草湯地黃一斤.。我認為仲景書以臨床為依歸,所以藥量較重是其風格。事實上按其用量也是較安全的。中醫歷來有"醫者意也"、"四兩撥千斤"之說法,畢竟用量太輕,是達不到治療效果的。但近又有人把藥量越用越重,我認為卻沒有必要,觀仲景溫經止痛用附子量可稍大,一枚至三枚(如桂枝附子湯三枚,炮),而溫裡回陽則均用一枚,通脈四逆大者一枚,但生用。看來是急煎,水少,急服的原因。

常言道,藥物用量乃"不傳之秘",但仲景書上的用量真實地傳予我們,為什麼我們不去好好研究,按仲景所傳去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往往就看不到藥物的用量,致令我們頗費心思地去揣摩用量。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用量較之「吳鞠通醫案」的用量就輕得多了。好比我們國家「藥典」較之臨床用量,相差甚遠,用量偏輕,且變化幅度少。這可能主要保證用藥的安全,避免副作用,卻影響了療效。須知古人謂:"藥不瞑眩,厥疾弗療。"

 

(8)經方的寒熱並用

經方寒熱並用,又為仲景組方的一大法門。a.除針對病機寒熱互見、寒熱互用的。如半夏瀉心湯、柴胡桂枝幹薑湯、烏梅丸、麻黃升麻湯等方。b.也有因陰盛格陽須反佐而用的,如白通加豬膽汁人尿湯。但為監製溫藥,佐以寒藥,令能耐藥者,實際應用中,佔不少比例。所謂"去性取用"。如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要略」:"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外證是喘而兼有煩躁,小青龍湯為熱藥("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往往服後有煩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又如桂枝芍藥知母湯,為治歷節:"諸肢節疼痛,身體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此方一派溫藥,配上芍藥知母之寒,而方證描述上未見有熱象,故組方原意可能就是借寒潤以制溫燥。其實經方中多有此意,不必強解。溫經湯之麥冬、續命湯之石膏也是此意。

文源:醫品閣

精彩文章回顧

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傷寒六經治病的核心

醫林高人的傷寒經方語錄

溼熱治法:經方 VS 時方

經方合方思維,給你10個案例自己舉一反三

從10大體質領悟經方用法,是個不錯的途徑

用經方的「確認點」在哪裡?給你30條自己悟自己延伸

學會用「比較法」來學經方吧(對比思維)

3份經方臨證要訣

經方用藥30條指徵,讓你前進30步

經方用藥30條指徵,讓你前進30步

純經方中醫,應該如何開方?(經典思路)

經方標準:127條經方的方與證全羅列

經方現代用法,精華點滴

臺灣「經方奇人」張步桃治療心得,每天門診400人的經驗分享

雖是「經方雜談」,卻「雜出精闢」

從最直接的地方,進入傷寒六經

能讓你進入思考的「傷寒用藥章法」

民間傷寒高手,告訴你如何學習傷寒

辨證精華:傷寒「小便」論

現代文逐條譯傷寒

據說……傷寒論來源於《湯液經》?

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有關《湯液經法》、《傷寒論》、《輔行訣》之謎,讀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諸位有沒有想過,《黃帝內經》裡面為什麼幾乎只講針灸,而不講湯液學?

從《湯液經法》學習

要背:傷寒方證對應大集會

傷寒論何止扶陽?補陰更是高明...

14個訣竅幫你學傷寒

學完這篇,就可以入傷寒之門

學完這篇,就可以入傷寒之門

歐陽衛權:什麼是《傷寒論》六經實質

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有關《湯液經法》、《傷寒論》、《輔行訣》之謎,讀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諸位有沒有想過,《黃帝內經》裡面為什麼幾乎只講針灸,而不講湯液學?

從《湯液經法》學習

王四進經方講座-32-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於此,醫道畢矣!

論醫道,談病案,說傷寒 | 蔡長福

傷寒經方大家的境界是怎樣煉成的?(譚傑中,包識生,胡希恕)

中醫美容,離不開《傷寒雜病論》

中醫為什麼那麼關心病人的吃飯問題,從《傷寒論》說起

極簡傷寒:病機傷寒論(收藏)

拋磚引玉:教你如何讀懂傷寒條文

多少人想要:一篇讀懂傷寒的奇文!!!

讀懂傷寒最後一經:厥陰病病機分析

或必死或可治:傷寒七十二證候(附古醫傷寒論見)

為什麼中醫用《傷寒論》治感冒能夠一劑見效

仝小林院士:講到傷寒經方,我有些看法與教科書不同

民間高手的33個體會(內含六經、陰陽、傷寒經方)

民間高手的33個體會(內含六經、陰陽、傷寒經方)

老海員急病多反覆,鍾醫生妙用傷寒方 | 柯雪帆

耍玩桂枝湯,讓它進裡就進裡,讓它出表就出表(傷寒論經方)

經方大家:直擊《傷寒論》中的「方證」 | 婁紹昆(精華)

記熟有大用:傷寒六經疾病的分類和方子(附傷寒方子歸類)

講講《傷寒論》的救陰之法(一陰一陽謂之道)

收藏乾貨:傷寒方證總結圖表(附送100條傷寒臨證精華)

經方源頭:掌握最原始的經方(此篇的用藥實在強大)

民間高手,把經方講得如此透徹!

經方高手的六經辨證真傳(附陰陽辨證16字訣)

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解開《傷寒論》奧秘的一把金鑰匙

來感受一下:經方的魅力(附:民間中醫人自學經方之路)

古中醫解讀:傷寒六經明理尋根篇(附八卦六經解)

一個保姆的經方傳奇 - 小兒夜啼(薦)

經方在兒科夜啼中的應用(小兒夜啼)

經方治療牛皮癬/銀屑病

銀屑病等相關疾病,用這首經方治療,屢試不爽!

飛蚊症,看過來 - 恢復視力,生吞黑豆有奇效(張步桃)

臺灣最負盛名的中醫師張步桃養生箴言

張步桃:經方治療喘證

張步桃:感冒-咳嗽-發燒-失眠-青春痘-暈眩

經方治療腰痛(腰痛經方)

糖尿病及併發症與經方治療

【大眾經方】中醫專家教你常用的20個家庭小藥方

經方實戰演練(思考每一條的病機原理用藥)

令人意想不到的經方變通用法

傷寒藥性解,此篇最獨、最精、最透

傷寒和溫病,這篇文章講得最全

"傷寒"為萬病之源,傷寒方治療雜症應用指南

萬病皆傷寒,傷寒思維你必須掌握[精]

傷寒臨床總結(重點是裡面的方與證思維)

經方:中醫的靈魂

十世遺風:經方的故事(10集全文)[精]

十世家傳都沒有患者,我依然選擇開中醫診所 | 十世遺風

常用的瘀血經方

倪海廈:紅斑狼瘡的病因及經方

面癱不愈尋經方

婁紹昆:經方(結合外治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經方治療肩周炎

最全婦科雜病經驗方

學用經方的四步階梯法 | 王輝武

肥胖根治的方法(減肥經方匯總)[收藏]

李可:經方是破解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倪海廈:感冒八大經方

我常用這10個經方治療糖尿病

老年人十大經方體質調理[推薦]

看一位民間阿姨這樣用經方[快速上手]

經方合方治療股骨頭壞死、哮喘等病

用六經辨證方法指導針灸治療

「經方玫瑰」與女性體質調理

黃煌教授經方100首(背誦版)

經方辨治胃食管反流病

王三虎:喉癌的經方治療!

癲癇的中醫治療 - 標本兼顧、二法並用(內附經驗方)

怎樣學好經方?

"經方難用"還是"其效如神"? - 黃煌教授臨證50年來思維總結

臨床50年運用經方的經驗 - 經方大師傳教錄

王三虎: 我用經方治癌症(附肝癌的調養與中藥方)

令人意想不到的經方變通用法

11首由經方+時方化裁的經驗方

臨床老中醫總結的經方應用經驗

王四進經方講座-70-六經治療方

六經病機解(傷寒直入)

傷寒提煉:表裡治病大法

六經病機解(傷寒直入)

傷寒六經症狀大全

傷寒絕學:「傷寒論」中三陽三陰的辨證論治與八綱八法!

傷寒六經系統圖解[精]

曹靈勇:傷寒入門[精]

診斷用方的另一捷徑 -《傷寒論》腹診大全(收藏)

《傷寒論》真諦:病豈能治?要給病找去路 | 劉希彥

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用的81味藥

《傷寒論》中記載東漢末年醫療事故頻發

傷寒論主要方劑精簡版

讀懂《傷寒論》之辨寒熱

蔡長福: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如何快速入門?

2018年,73歲郝萬山說:我來告訴你怎樣學習《傷寒論》!

談談《傷寒論》病程日數的辨治意義

《傷寒論》治療各種感冒發燒的特效藥方(收藏)[倪海廈]

《傷寒論》之「性、位、向、量、和」辨證方法

為什麼中醫用《傷寒論》治感冒能夠一劑見效

劉渡舟:《傷寒論》中的七個寒熱錯雜方

《傷寒論》神志病治療十法

劉渡舟教授答《傷寒論》有關問題

傷寒絕學:「傷寒論」中三陽三陰的辨證論治與八綱八法!

《傷寒論》112方(按藥味數量排序)

喉癌 - 偶然發現傷寒論中就記載著的有效方劑

老牛關於中醫及傷寒論的獨特觀點

傷寒論113方集錦(後附劑量換算)

《傷寒論》中十大調節人體氣機的方劑

劉渡舟親傳傷寒論學習的步驟和方法

《傷寒雜病論》的一大特色 - 有是證,用是方

我們為什麼要學《傷寒論》

《傷寒論》治療各種感冒發燒的特效藥方(收藏)

理中湯為傷寒論核心方

李可老中醫談學習《傷寒論》的體會

傷寒論中的十大常用方劑!純乾貨速記

《傷寒論便讀》:六經病證治綱要!

《傷寒論》教你用粥治病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傷寒論》的總結,精闢!

《傷寒論》背誦條文

都市熊教您5分鐘學懂《傷寒論》

解開《傷寒論》奧秘的一把金鑰匙

郭生白《傷寒論六經》是本能方法系統

《胡希恕講傷寒論》 胡希恕的六經辨證觀

【名醫】好文共賞!李可老中醫談傷寒論!

張仲景《傷寒論》「五苓散」

《傷寒論》名方-理中丸

傷寒論之真武湯

《傷寒論》「附子湯」

傷寒論「六經氣化理論」

========== END ==========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廣告是系統隨機配發,我們無法詳細控制、選擇。請您切勿購買任何動物製品、肉食。不要買漁獵、捕鳥的器具,拒絕殺生。不要玩殺人遊戲,殺人遊戲與實際殺人果報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萬惡淫為首,邪淫是輪迴和災禍的根本。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切記!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隨 喜 打 賞

長按上方讚賞碼支持我們

相關焦點

  • 《傷寒雜病論》學習說明書
    傷寒論首創辨證論治4.傷寒雜病論,不只是治外感病,也廣泛用於雜病。二、怎樣學好用好經方(一)熟讀原文,掌握方證熟讀以至背誦傷寒論的原文,歷來是學習傷寒論的最重要方法,也是運用好經方的基本功。進來看傷寒溫病治法速查版:傷寒論113方(內含圖片速查版)《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傷寒論》方證匯總大全集必保存收藏:傷寒論圖解捷悟(附真正的傷寒六經提綱)《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傷寒六經治病的核心醫林高人的傷寒經方語錄
  • 郝萬山講傷寒論01—《傷寒雜病論》的作者
    他的代表作就是流傳到我們今天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所以這次我給大家講授《傷寒論》,應當是個體化治療方案的代表。而創立這種方案的著名醫家張仲景,這是我首先要介紹的問題。《傷寒論》的作者,嚴格地說,張仲景他寫的書叫《傷寒雜病論》。
  • 【專家講座】郝萬山講傷寒論01—《傷寒雜病論》的作者
    他的代表作就是流傳到我們今天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所以這次我給大家講授《傷寒論》,應當是個體化治療方案的代表。而創立這種方案的著名醫家張仲景,這是我首先要介紹的問題。《傷寒論》的作者,嚴格地說,張仲景他寫的書叫《傷寒雜病論》。
  • 漫談《傷寒論》
    說到《傷寒雜病論》,醫界人士有誰不知?從古至今,《傷寒論》在中醫學中都佔有絕對重要地位,時下中醫被大致分為學院派、民間傳統派,但無論哪一派別,都尤其重視傷寒論的學習,可謂不學傷寒論,不足以稱中醫!傷寒論有宋本(現已遺失),桂林古本,長沙古本,涪陵本,白雲閣本,後幾本流於民間的內容都類似。
  • 天天打卡 |《傷寒雜病論》作者?
    《傷寒論》C.《金匱要略》D.《溫病條辨》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古代醫學。第二步,《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時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與《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並稱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因此,選擇A選項。
  • 我是如何學習《傷寒雜病論》的
    因那時無師指導,所以買書很隨意,花了不少冤枉錢,也茫然沒有頭緒。後來又陸續購回《中醫基礎理論》、《方劑學》和《中醫診斷學》等大學書籍,系統的學習中醫。算是對中醫有個初步系統的認識。靜心寧神,甘於寂寞,我感覺是學習經典的首要條件。我屬於半路出家,初學醫時,在廣東東莞打工,每逢下班或放假,別的同事或三五成群出去玩耍,或倒頭就睡,夢會周公。我並沒有同流,要麼讀醫書做筆記、要麼主動給別人看病,自樂其中,從未感覺辛苦寂寞。如果那時不加克制,隨波逐流,融入燈紅酒綠,我想醫學之門會永遠向我關閉。現在中醫院校學生,沒有生活壓力,讀書環境好,是沉下心學習的黃金時間!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前一段的課程,我們對《傷寒論》的概論部分談了五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機字仲景,生於東漢末年。由於在歷史上,有他關於做過長沙太守的傳說,所以,後世醫家用「長沙」作為張仲景的代稱,或者是張仲景著作的代稱。他是東漢末年的南陽郡人,所以在他的著作裡常常出現當地的一些方言,這是我們在學習《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時候應當注意的問題。
  • 《傷寒雜病論》是怎樣撰成的
    】      近幾年來由於不少考證學的研究揭示出已有足夠的論據證實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以下簡稱《傷寒》)的主要方證源自《湯液經法
  • 【經方縱橫】傷寒雜病溫病一體論(上)
    但出於事物的強大慣性,在現實中基本上還是傷寒、金匱、溫病三者分立並行,作為課程的設置和教學仍在繼續。作為學科的存在,哪怕是中醫臨床基礎,其實研究的方向並不十分明確。從漢末魏晉到明清,從傷寒雜病到瘟疫溫病,這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過程,其中臨床上不斷發生的種種變化,通過歷代醫家的醫著有所反映。
  • 張仲景經歷的「大疫」:《傷寒雜病論》中的傷痛記憶
    此時,我站不到病床前,建不了雷神山醫院,造不了防護服,分離不了病毒株。寄回武漢的援助口罩能不能到達?都是不敢想的問題。連想說的話都遮遮掩掩,時刻在擔心著什麼。我和無數人一樣焦慮不安。我應該做點什麼呢?學校號召我們要對研究生進行「雲指導」。我突然想起我讀博士時,凍國棟老師給我們博士生布置的三篇文獻《傷寒雜病論序》《典論論文》《與吳質書》,所以把這幾篇文獻布置給幾位一起讀書的學生。
  • 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
    文源:醫品閣精彩文章回顧《傷寒論》方證匯總大全集必保存收藏:傷寒論圖解捷悟(附真正的傷寒六經提綱)《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傷寒六經治病的核心醫林高人的傷寒經方語錄溼熱治法:經方 VS 時方經方合方思維
  • 傷寒論,老中醫們都是怎麼學習的
    仲景就在《傷寒雜病論》序裡面寫說:雖然我們不能拿這本書包醫所有的病,可是如果你們能夠「尋餘所集」──如果你們能夠去細細推尋我找到的殘破片斷──「思過半矣」──其它的病,你們也會想通的。 果然,凡是把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整本書背到滾瓜爛熟的人,心中都會莫名奇妙的產生一種引力,它哪裡有空缺的地方,漸漸自己會把它填起來,慢慢開始在那個人的內心世界形成一套完整的醫術。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正確理解傷寒論的六經,是解讀傷寒論的前提,是學習經方的基礎。有許多學者認為張仲景是根據《素問·熱論》關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以及「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等論述,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 每個藥品說明書都值一個億,吃前讀一下
    每個藥品說明書都值一個億,吃前讀一下 2020-12-08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梁冬對話郭生白 |《說白傷寒論》 第四講
    發現生命太美-《國學堂》梁冬對話郭生白4    郭生白:但是不要緊,本能系統論一出來,這個問題解決了補上了,這就是我們把傷寒論的核心思想發揚出來了,我們對於傷寒論的這些許許多多的條目有了新的認識補的跟張仲景的原意對與不對,無從考證,但是這幾個病確實已經解決了。    所以張仲景把陰性病,陽性病,外源性疾病、內源性疾病,以後再我們講述當中,我們可以相提並論或者是我們只說外源性疾病,不說陽,只說內源性疾病,不再提陰。我們只說吐法、下法、汗法,我們不提太陽、陽明,這個與我們認識傷寒論與治病毫無關係,而且是更為方便。
  • 《傷寒雜病論》方在中醫骨傷科的應用
    無絲毫誇大、誘惑、違背客觀事實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無絲毫惡意煽動、混淆、誤導用戶等內容。一切均為原文展現,追求真實、可靠、權威。可根據來源出處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傷寒雜病論》方在中醫骨傷科的應用作者 / 田心義湖南中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編輯 / 劉剛 ⊙ 校對 / 許琦頭部外傷(腦震蕩、顱內血腫、腦挫裂傷等)
  • 一本傷寒,諸家會通.必讀經典《傷寒論》你真的知道該怎麼讀嗎?
    可見,《傷寒論》實為學中醫必背的經典,而其中的條文卻不那麼容易領悟,除了不斷通過臨床實踐、總結加深理解外,廣泛汲取古今名家的註解也是學習《傷寒論》的重要途徑。從古至今,《傷寒雜病論》多受推崇,諸多醫家都深受其思想的影響,校注刊印本書者亦不在少數,首開其端的是宋金時期的成無己。據考證,成無己活到90多歲,而用於注書的時間就達到40餘年。
  • 學《傷寒論》必備的童子功
    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經典著作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文辭古奧,文意雋永,含蓄吐納,非常耐人尋味。 我在正式學習這本書之前,先生要求我先背誦清朝《醫宗金鑑》裡的《傷寒心法要訣》《金匱心法要訣》,還有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等。那會兒年輕,記憶力沒問題,工作之餘用了幾個月時間,基本背完。
  • 張仲景是怎樣寫成的《傷寒雜病論》
    在《傷寒》去乾薑、竹葉、豉,加生薑、半夏、大棗,稱之為旋覆代赭湯。3.辨脾臟病證方小瀉脾湯:附子、乾薑、甘草。在《傷寒》稱之為四逆湯。大瀉脾湯:附子、乾薑、甘草、黃芩、大黃、枳實。在《傷寒》去枳實、黃芩,稱之為四逆湯及大黃甘草湯。小補脾湯:人參、甘草、乾薑、術。在《傷寒》稱之為理中湯或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