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縱橫】傷寒雜病溫病一體論(上)

2021-02-12 上海中醫藥

現代中醫教育一開始就把 傷寒、金匱、溫病 作為獨立的課程開設,後來又作為一門學科來對待,據此逐漸形成了各自的專門研究領域。以後又有將三者合一成立中醫臨床基礎學科的舉動,是否有識之士覺察到了將三者分立的弊端? 

至少高層管理部門已經意識到了劃分過細對人才培養的不利。但出於事物的強大慣性,在現實中基本上還是傷寒、金匱、溫病三者分立並行,作為課程的設置和教學仍在繼續。作為學科的存在,哪怕是中醫臨床基礎,其實研究的方向並不十分明確。

從漢末魏晉到明清,從傷寒雜病到瘟疫溫病,這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過程,其中臨床上不斷發生的種種變化,通過歷代醫家的醫著有所反映。它們有的注重臨床經驗,有的偏向理論發揮,整個臨證理法方藥的記載,內容繁雜,精彩紛呈,有待於今人用心整理。

作為臨床主流中基本的東西,既浮現在表面,也沉潛於底層的,主要還是傷寒、金匱和溫病,這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事物根幹,其他都可以看作是圍繞它們的展開。浮在表面的是與文字相關的一切,沉在底層的是臨床診療的實際。

傷寒、金匱和溫病的歷史走向和大體位置可以簡單圖示如下( 見圖1) 。

1 以傷寒出血熱闡釋疾病原委

這是認識的第一步,必須意識到臨床發生的具體疾病才是事物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思考傷寒、雜病和溫病在臨床上的疾病背景,傷寒是關鍵。從具體疾病的角度思索中醫臨床發生和進展的原因,它能夠啟發我們如何從根源上來理解傷寒、雜病和溫病的問題。追根刨底,從出血熱的角度思考傷寒這樣的病,是一種嘗試。

這是一個看來很難考證的問題,但確實又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根本問題,也可以說,這是認識其他所有相關問題的前提和基礎。由傷寒旁開的雜病和溫病,如果可以理解為伴隨出血熱產生的併發症處理和相關疾病鑑別的問題,是否一體論就容易理解了。在這個問題上認識擱淺,對其他事情的理解就難以進展。

將傷寒病和出血熱對照可以作如下圖示( 見圖2) 。

從現代疾病的角度探討古代臨床的記載是一種方法,至於最終能否確定是什麼疾病應該是另外一回事。從出血熱考慮傷寒病不失為一種思路,個人認為這樣的推斷比較接近文本的整體描述。要充分認識這件事,必須了解和熟悉關於出血熱的現代知識,這是前提。

從具體疾病的角度來思考《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來探討傷寒病的問題,看似另類,不入主流,所以幾乎很少有人會花費精力思考這樣的問題。但是,歷史上發生的臨床問題並不抽象,疾病原本是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存在,只是由於年代久遠而顯得非常模糊,好在現存的相關文字記載,在一定的程度上還能折射出當年發生的事實。據此可以進行推測和假設,問題在於我們的思路能否到達

一般而言,理解溫病包括了多種疾病容易,而要把傷寒看作主要是某種疾病困難。因為關於傷寒、《傷寒論》以及張仲景,一些慣常的說法根深蒂固,往往先入為主,所以人們對於新的說法會牴觸,傷寒多從廣義的角度被理解。現實中對於《傷寒論》,人們主要關注的是原文的闡釋和方藥的具體運用,不會留意傷寒究竟是什麼病的問題了。

用現代疾病的知識思考傷寒,主要依據當然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原文敘述,由此又產生了如何看待文本的問題。這需要一個通覽文本整體把握的方法,目光僅僅停留在原文敘述的細部不行。同時,既不能孤立地理解六經病證,也不能把傷寒和雜病完全分開,否則無法獲得關於傷寒病的整體認識。

另外,要了解宋以前有關《傷寒論》的流傳以及其他文獻中有關傷寒的記載,要理解那個時代文本流傳的一般情況。

可以說,仲景原文在漫長的歷史流傳中會失真,至於失真到了什麼程度是有待破解的謎。而且,必須理解文字記載和實際情況會產生相當的距離,臨床的疾病表現遠比文字描述要複雜得多。所以,即便原文全部是當時的實錄,反映出來的臨床事實也只能是冰山一角。當然還要理解,將傷寒病和出血熱對應只是個大概,傷寒涉及的範圍更大,因為無法排除有其他疾病混雜的可能。

我們不妨看看歷史上對於傷寒的本義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的,歷代醫家或醫書中的敘述,基本上不外乎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認為傷寒指所有或部分熱病是廣義的理解狹義的概念則認為感寒即發的熱病為傷寒。如王履在《醫經溯洄集》中強調: 仲景《傷寒論》專為即病之傷寒作,而不兼為不即病之溫暑設。這樣一來,傷寒被狹義鎖住,溫病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擺脫傷寒六經的方藥了,臨床上「脫卻傷寒,辨證溫病」的做法得以成立。

將傷寒作為狹義概念限定,後世就必須變通和擴展《傷寒論》中的治法方藥了。從歷史的角度對傷寒本義進行梳理,可以看出歷代醫家對傷寒理解的不同,概念上的廣義或狹義,儘管還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仍然模糊,但狹義傷寒的說法似乎有了對臨床具體病證思索的端倪。

民國時期受到日本醫家的影響,一度也有人將傷寒對應於西醫的腸傷寒,以後逐漸淡化,最後被基本否定。

對於傷寒是什麼的探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姜春華先生曾經追源溯流,進行了梳理,從《內經》開始,一直到明清,參考了歷代醫家的認識,來分析理解傷寒的本義。姜老最後的結論是: 傷寒二字是病因,也是病名,實際上包括了若干的急性傳染病。這樣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時代認可,一直影響至今。為了和溫病學說持平,現在普遍接受了廣義傷寒和狹義傷寒的說法。

歷史往往有巧合,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性出血熱在我國很多地方肆虐,在應對過程中各地都留下了中醫積極參與治療的臨床經驗總結。其中使用六經辨證、使用經方的效果卓著,再次使人們體會到《傷寒論》的魅力。

1990 年10 月曾經在江西南昌召開了全國中醫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的學術研討會,作為當時交流的主要內容,萬蘭清教授在1991 年有專論《流行性出血熱的中醫研究進展》發表,對當時臨床治療和研究的現狀作了概括。羅凜和盧衛也有專文對這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作了歸納總結。在流行性出血熱的臨床治療中,遼寧的楊麥青先生寫下了《傷寒論現代臨床研究》一書。江西的萬友生教授由《傷寒論》研究轉向寒溫統一論治,有專著傳世。傅建文醫師也有專文討論出血熱與《傷寒論》的關係。南京的周仲瑛教授創立「瘀熱證治」的學說,融會寒溫,強調瘀熱,從熱病擴展到雜病,由點到面,總結成《從瘀熱論治內科難治病》一書。

出血熱的臨床診療複雜,各地經驗不一,有溫熱疫、溼熱疫、傷寒疫的不同說法和做法,中醫界理應在這方面順藤摸瓜,將古典文獻記載和現代臨床實踐結合展開研究,遺憾的是這方面的工作並未深入。

從出血熱思考傷寒,提供的是一種從疾病學的角度進行古今對照和貫通的方法,關鍵在於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綜合判斷。但是應該注意,即便出血熱的假說能夠成立,也並不排除原文的敘述有涉及其他疫病的可能性。由出血熱對傷寒病的思考,到後來溫病涉及的具體疾病,再到後世雜病或現今中醫病證,其實都需要臨床疾病學方法的參與。以疾病為基礎的思考,不再是單純中醫理論的發揮,而是從宏觀視野上對於具體治法方藥的探討和把握,這樣的做法在今天理應得到足夠的重視

下期預告:如何用六經九分法歸納證治規律?怎樣以熱病四分法凸顯診療格局??

相關焦點

  • 《傷寒雜病論》學習說明書
    傷寒論首創辨證論治4.傷寒雜病論,不只是治外感病,也廣泛用於雜病。二、怎樣學好用好經方(一)熟讀原文,掌握方證熟讀以至背誦傷寒論的原文,歷來是學習傷寒論的最重要方法,也是運用好經方的基本功。這些觀點或現象障礙著經方的承傳,使仲景之學僅成為"可望不可即"的東西"束之高閣"。以桂枝湯、麻黃湯為例,桂枝湯為醫方之祖,群方之冠。學中醫的人幾乎無人說不曉得桂枝湯,但用於臨床上卻畏首畏尾,無非是上述觀點先入為主,因而,臨床上縱有桂枝湯證、麻黃湯證也視而不見。「內經」:"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不問見證,但以發病時間以代替辨證。故見到夏月發熱惡寒無汗者,稱為陰暑、暑兼寒溼。
  • 我是如何學習《傷寒雜病論》的
    其加減變化也最多,如桂枝湯證兼有項背強几几,可重用葛根,無汗另加麻黃;發汗過多,更惡風寒,可與附子;發汗後,身體疼痛,脈沉者加芍藥生薑人參而成新加湯;腹中疼重用芍藥,疼痛重屬實者可加大黃。若失精家可加龍骨牡蠣;虛勞可重用白芍飴糖而成小建中湯。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研習經方的意義
    研究《傷寒論》的方證,無疑是研究中醫學的臨床規範,其意義不言而明。所以,徐靈胎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比較滿意,完成《傷寒論類方》以後,才在序文中寫上「乃無遺憾」四字,柯韻伯對其《傷寒來蘇集》以方名證的方法也充滿自信,說「雖非仲景編次,或不失仲景心法耳」(凡例)。
  • 天天打卡 |《傷寒雜病論》作者?
    今日打卡共5題建議用時5分鐘小趙騎車去醫院看病,父親在發現小趙忘帶醫保卡時以60千米/小時的速度開車追上小趙,把醫保卡交給他並立即返回。小趙拿到醫保卡後又騎了10分鐘到達醫院,小趙父親也同時到家。第二步,由又騎10分鐘、共用時50分鐘可知,小趙被追上時,用時為50-10=40(分鐘)。同時到家那麼可知父親返家用時10分鐘,即小趙40分鐘的路程等於父親10分鐘的路程。則有V趙∶V父=1∶4(路程一定,速度與時間成反比),故V趙=60÷4=15(千米/小時)。因此,選擇C選項。
  • 《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
    "3.傷寒論首創辨證論治4.傷寒雜病論,不只是治外感病,也廣泛用於雜病。 二、怎樣學好用好經方(一)熟讀原文,掌握方證熟讀以至背誦傷寒論的原文,歷來是學習傷寒論的最重要方法,也是運用好經方的基本功。(譚傑中,包識生,胡希恕)中醫美容,離不開《傷寒雜病論》中醫為什麼那麼關心病人的吃飯問題,從《傷寒論》說起極簡傷寒:病機傷寒論(收藏)拋磚引玉:教你如何讀懂傷寒條文多少人想要:一篇讀懂傷寒的奇文!!!
  • 論《溫病條辨》的學術淵源
    漢末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明岐軒之奧義,開辨病求機之先河,千古以來,為歷代醫家奉為圭臬。雖然《傷寒論》詳於傷寒而略於溫病,但其明溫病與狹義傷寒之別,立六病分證而啟示後人,囑溫病不可辛溫發汗,並創白虎、承氣、黃連阿膠等治溫諸方而為後世楷模,實有執簡馭繁,承前啟後之功。《溫病條辨》一書雖處處辨傷寒與溫病之不同,其立法用藥亦與《傷寒論》有別。但其辨病求機的思想仍與張仲景一脈相承。而且不少處方仍由仲景化裁而來。如化斑湯化裁於白虎湯,五承氣湯化裁於大、小承氣湯,加減復脈湯化裁於復脈湯等。
  • 《傷寒雜病論》是怎樣撰成的
    】      近幾年來由於不少考證學的研究揭示出已有足夠的論據證實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以下簡稱《傷寒》)的主要方證源自《湯液經法
  • 傷寒雜病論義疏·少陽經總論
    導讀:《傷寒雜病論義疏》本於長沙古本《傷寒雜病論》,所謂四古本之一,此版本來歷過於離奇,且原文內容多疑有後世手筆,一般認為屬於偽本。
  • 漫談傷寒與溫病
    能否使二者的辨證論治有機結合,形成中醫對熱病的統一辨證方法,這是擺在廣大中醫工作者面前的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素問·熱論》記載:「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熱病。」又說:「今夫熱內有皆傷寒之類也。」這是有關傷寒的最早論述,它認為傷寒就是熱病。《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夫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這說明溫病是包括在傷寒之內的。
  • 中國經方家(二)
    學術上強調在現代醫學的診斷下,應用經方,同時重視民間驗方的收集與應用。13.胡希恕(1899—1984),瀋陽市人。1958年受聘於北京中醫學院任教,教授《傷寒論》、《金匱要略》。臨床擅用經方,尤其對桂枝湯、小柴胡湯等的臨床應用更有獨到之處,除用於傷寒溫病以外,尚有內外婦兒各科雜病,每用必效,是當時人所公認的經方家。
  • 經方中甘草運用擷英
    [摘要]考據《傷寒雜病論》原文,從用量用法、主治證候、配伍應用3個方面,考查相關經方中甘草的運用規律。南朝醫學家陶弘景說:「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經方,常專指《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方劑。本文以宋版《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為藍本,統計出甘草在《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的配伍應用分別涉及70方與55方,合計為125方(同名方及附方未計入)。對原方的用量比例、主治證候、配伍規律等問題眾醫家見解不一。本文從《傷寒雜病論》原文入手,探討甘草的應用配伍規律,以期對經方的開發應用有所裨益。
  • 四百多本中醫內經、傷寒、金匱、難經、溫病五類中醫古籍資料合集
    .pdf│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5-多學科研究與實驗研究.pdf│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6-近代校釋珍本輯錄.pdf│ ├─1-2 傷寒類│ │ 《傷寒總病論》釋評.pdf│ │ 《傷寒雜病論》湯方現代研究及應(王付).pdf│ │ 《傷寒論》中三陰病之我見
  • 憶忘老師丨說說傷寒與溫病,仲景的不傳要方
    這是有原因的,除了概念上的誤會,傷寒論文本的訛誤,以及被刪的某些內容,結合歷史文獻,我們可以看到,認為傷寒論無溫病,是典型的誤解。溫病又叫做熱病。《脈經》「熱病陰陽交」篇,正文中第一句開頭又作「溫病」,可見熱病與溫病同義。
  • 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作者——「醫聖」張仲景墓
    墓地經過歷代多次維修,現存墓冢坐北朝南,為方形仿漢磚石結構,墓基為青石砌成,基上由漢磚砌成階梯形,最頂放一青石雕蓮花臺,墓四角各嵌入一青石雕羊頭。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國中醫的靈魂所在。
  • 學辨證:一種病用4種辨證方法都有效
    辨病用藥法是針對病而處方,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一病有一病之專方。」這種用藥法在臨床上也很常用。只是這裡的病專指中醫的「病」,實際上仍然屬於以方治證,只是這種證對於這一具體病是相對固定的、特定的。也就是說,這種用藥法的前提是「一病有一病之專證」。例如癰病,總屬熱毒壅滯氣血而成,因此常見證即熱毒壅滯證,這時就可以用一清熱解毒之專方治療這一專病了。
  • 《「傷寒懸解」讀書筆記》連載002:傷寒溫病,各不同氣.
    從上面的引用來看,最細緻的分類是「傷寒,中風,溫病,熱病,溼溫」這五種。在分為這五種的時候,「傷寒」的含義是最小的,是「中風,風傷衛也,傷寒,寒傷營也」中的傷寒。更大一點的範圍指的是《傷寒雜病論》中的「傷寒」,這時候實際上指的是「傷寒,中風」這兩種病的合稱。傷寒的含意最大範圍是「外感引起的病的總名」,這時候傷寒實際上是包括:中風、傷寒、溼溫、熱病、溫病。
  • 固生堂中醫:助力黃煌經方論壇落地南沙,持續傳承中醫經典
    在論壇上,各位名醫名家積極分享自己對將經方運用到臨床診治中的個人體會,並對經方醫學的發展抒發了自己的意見。一、黃煌教授:經方發展遭遇「基層熱,高層冷」在研討班上,國際著名學者,「黃煌經方」的創始人與倡導者、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院長黃煌教授就經方傳承的歷史現狀與前景做了全面的闡述。
  • 廣杏堂楊俊林胃腸病臟腑聯合療法 在仲景經方論壇引反響
    廣杏堂楊俊林胃腸病臟腑聯合療法 在仲景經方論壇引反響 時間: 2019-04-01 15:39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摘要:   2019年3月30日廣杏堂國醫館名老中醫受邀參加,由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唐祖宣醫學工作委員會和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唐祖宣學術研究分會主辦,鄧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鄧州第三屆仲景經方運用國際論壇暨國醫大師唐祖宣106部著作出版新聞發布會》。
  • 傷寒經方本草思辨(一)-傳統本草談
    傷寒經方已經是小眾市場,就這種比例來看傷寒本草就更少有人論述,雖然醫學史都把張仲景這一派歸為神農本草派, 神農本草派重要的三書《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湯液經法》。可是歷史總是彎彎繞繞,《神農本草經》最後被金元四大家開始帶入歸經學說,慢慢就變了味道。《湯液經法》只有到了民國時候楊紹伊重新去考證,可也是曇花一現。
  • 漫談《傷寒論》
    說到《傷寒雜病論》,醫界人士有誰不知?從古至今,《傷寒論》在中醫學中都佔有絕對重要地位,時下中醫被大致分為學院派、民間傳統派,但無論哪一派別,都尤其重視傷寒論的學習,可謂不學傷寒論,不足以稱中醫!傷寒論有宋本(現已遺失),桂林古本,長沙古本,涪陵本,白雲閣本,後幾本流於民間的內容都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