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2020-12-23 騰訊網

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兩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在緬甸發現的德曼蟹屬淡水蟹和南鰍屬魚類的新種。

一篇在《甲殼動物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南部德林達依省發現的兩個淡水蟹新種,被分別命名為劉氏德曼蟹和萊厄亞德曼蟹。一篇在《動物分類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發現的兩個南鰍屬新種,被分別命名為法蘭南鰍和高尾南鰍。

兩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小勇介紹說,德曼蟹屬是德林達依省物種多樣性最高的淡水蟹屬。科研人員將採集的兩種淡水蟹與其他已知德曼蟹屬的蟹種進行形態比較,並結合分子系統發生樹,認定這兩種淡水蟹為德曼蟹屬的新種,它們均為狹域分布物種。

據介紹,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多樣性研究組的科研人員,還通過對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南鰍屬魚類的系統整理發現,2014年至2019年間採集於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南鰍屬魚類中有兩個尚未被描述的新種,並對此展開研究。南鰍屬隸屬於鯉形目條鰍科,在伊洛瓦底江水系記錄的南鰍屬已有20餘個種,這兩個新種的發現為伊洛瓦底江南鰍屬又增添兩個新成員。

2014年以來,依託於中科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緬甸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部下屬緬甸林業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多樣性研究組科研人員在緬甸多次進行水生生物考察。相關研究還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本報記者 楊質高

新華社記者 張東強 車宏亮 文

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原標題: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中國科研人員領銜團隊近日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兩篇論文,分別介紹了在緬甸發現的德曼蟹屬淡水蟹和南鰍屬魚類的新種。 一篇在《甲殼動物生物學雜志》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南部德林達依省發現的兩個淡水蟹新種,被分別命名為劉氏德曼蟹和萊厄亞德曼蟹。
  • 【中國新聞網】科研人員在越南北部和中國南部發現7個秋海棠新種
    【中國新聞網】科研人員在越南北部和中國南部發現7個秋海棠新種 2018-03-17 中國新聞網 鍾欣 攝  記者3月16日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獲悉,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稅玉民及其團隊,在越南北部和中國南部的跨界喀斯特地區發現白斑果秋海棠、竹林秋海棠等7個秋海棠新種。  越南北部和中國南部的跨界喀斯特地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該地區主要為石灰巖地貌,且海拔多不超過1200米。
  • 中國淡水魚類圖鑑(二)
    淡水魚廣義的說,指能生活在鹽度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魚類就可稱為淡水魚。狹義的說,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階段如只有「幼魚期」或「成魚期」,或是終其一生都在淡水域中渡過的魚類。
  • 新發現!我校科研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研究...
    本文原標題:《新發現!我校科研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研究揭示雄性七鰓鰻吸引異性的秘密》近日,PLOSBIOLOGY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了我校水產與生命學院科研團隊與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的合作研究論文「Spermineinsemenofmalesealampreyactsasasexpheromone」(五年平均影響因子IF=9.311),報導了精胺(Spermine)作為一種高效的雄性性外激素能夠特異性的吸引性成熟雌性海七鰓鰻
  • 【中國新聞網】科研團隊在西雙版納發現過樹蛇屬一新種——沃氏過...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公眾號21日發布消息,中國科研團隊利用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數據,對過樹蛇屬物種進行野外採集、分類釐定和分子系統發育關係的構建,研究認為採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侖的過樹蛇應為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 新研究發現早期魚類生活在近岸淺水中
    新華社華盛頓10月27日電(記者周舟)美英兩國研究人員發現,4億多年前的古生代,魚類的祖先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淺水中,經過漫長進化後才向深海和淡水中擴散。作為地球上第一種脊椎動物,魚類已知最早出現在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但魚類化石直到4.2億年前才大量出現,這之間的空白期魚類在何處此前尚不清楚。刊登於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填補了進化史研究上缺失的這一環。研究人員考察了古生代中期2700多個有頜或無頜魚類化石記錄,通過數據建模的方式預測它們的棲居地類型。結果顯示,魚類在近岸淺水中獲得了豐富的適應性。
  • 【北大領銜科研團隊找到有望成藥的高活性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由...
    【北大領銜科研團隊找到有望成藥的高活性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由北京大學領銜的科研團隊17日在美國《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介紹,他們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血漿中成功篩選出多個高活性中和抗體。動物實驗證明,這些抗體有望用於新冠治療藥物研發和短期預防。
  • 北美淡水魚類迅速走向滅絕
    這種物種流失率超過了陸地物種,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滅絕率在1950年之後顯著增加,儘管在過去的10年中滅絕率已經穩定下來,但是自1989年以來滅絕的淡水魚物種數量已經增加了25%。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Noel M. Burkhead在發表於《生物科學》9月號上的一篇論文中審視了從19世紀末到2010年間北美淡水魚的滅絕情況。
  • 中國魚類科學家「復活」瀕危土著魚
    36年來,楊君興一直致力於保護珍稀魚類。他帶領著自己的團隊,通過人工繁殖,「復活」了三種瀕危土著魚,使其實現了產業化、規模化。「長期以來,保護珍稀物種的重任一直落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和學術機構的肩上。我們必須充分動員群眾,確保可持續和更有效的保護。」楊君興說。
  • 魚類時代又添新丁
    《科學通報》2020年第21期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龔一鳴教授團隊的論文「在西準噶爾晚泥盆世陸相地層中發現首例缺棘短胸節甲魚類」。論文報導了新疆晚泥盆世(距今約370Ma)地層中新發現的缺棘短胸節甲魚類一新屬——布龍魚。布龍魚隸屬於盾皮魚綱節甲魚類,這是節甲魚類首次在我國西北地區被發現。
  • 寄生蟲學家:所有淡水魚類都可感染肝吸蟲
    8月10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牽頭髮布了《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淡水養殖的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歸為「三文魚」。在21日的討論會上,當談到淡水養殖虹鱒和海水養殖大西洋鮭生吃時的寄生蟲風險是否相同時,協會三文魚分會理事、北京北歐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維中表示,二者的風險並沒有大小之分。
  • 魚類精子庫建設與時間賽跑 青島僅存20種(圖)
    部分精子庫包括國外引進種。圓圈內為精子庫魚種數量和該流域、海域魚類數量。   空空的海,沉甸甸的休漁期,漁業資源的日益衰退,讓中國漁民生產生活越趨拮据。事實上,我們並非沒有為保證魚類資源的豐富和多樣性做功課。功課之一,就是建立滿載著生命智慧的「 諾亞方舟 」—— 魚類精子庫。
  • 澳研究發現熱帶珊瑚礁魚類壽命可達80歲以上
    新華社雪梨12月13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確認,一條生活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的81歲斑點笛鯛是世界上已知最長壽的熱帶珊瑚礁魚。相關論文發表於新一期德國《珊瑚礁》雜誌上。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說,該機構研究人員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4個地點和印度洋中部的查戈斯群島附近抽樣調查了熱帶魚的生長情況,共發現11條年齡超過60歲的魚。在西澳大利亞州西北部一處名為羅利沙洲的珊瑚礁海域,研究人員發現了這條年齡高達81歲的斑點笛鯛和一條79歲的白斑笛鯛。 魚的耳骨有生長帶,類似於樹木年輪,科學家通過魚類的耳骨可以鑑定其年齡。
  • 水貂如何將新冠傳給人?中國科研團隊搞清楚了!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領銜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闡釋了水貂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背後的機理。研究者利用分離自人的新冠病毒株鼻腔感染水貂後,發現病毒可在水貂的鼻腔和肺臟高水平複製,並在水貂的上、下呼吸道引發和人感染新冠病毒發病者極為相似的病理損傷,包括肺部的血栓形成。
  • 麥康森院士分享魚粉替代新理論:首要關注魚類消化道健康
    本次大會由中國水產學會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專業委員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辦,上海海洋大學、蘇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湖州師範學院、萬裡學院聯合主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承辦,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信豚水產技術有限公司、無錫華諾威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聯合承辦,參會人數高達500多人。
  • 在越南北部和中國南部發現7個秋海棠新種
    鍾欣 攝­  中新網昆明3月16日電 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獲悉,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稅玉民及其團隊,在越南北部和中國南部的跨界喀斯特地區發現白斑果秋海棠、竹林秋海棠等7個秋海棠新種。­  越南北部和中國南部的跨界喀斯特地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該地區主要為石灰巖地貌,且海拔多不超過1200米。
  • 【中國科學報】華南礦區周邊魚類重金屬汙染嚴重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的科研人員通過定點調查研究發現,華南礦區周邊魚類重金屬汙染嚴重。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環境科學和汙染研究》等環境學主流期刊上。在此次研究中,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華南植物園土壤生態研究組的莊萍博士在研究員李志安的指導下,調查了廣東韶關大寶山礦區礬洞村不同地點3個養魚池塘的水、底泥的重金屬汙染程度,還分析測試了6種常食用養殖魚體內4種組織器官中鉛、鎘、鋅、銅等4種重金屬元素的含量。所調查的魚類包括草魚、鰱魚、武昌魚、大頭魚、鯽魚、鯉魚。
  • 6家魚類精子庫,僅存全國1%魚種
    (葛家春/供圖)   擱置了近20年的魚類「諾亞方舟」在2000年再度啟建,然而為時已晚,為魚尋種、留種遠遠趕不上魚類消亡速度,一群孤獨的研究者在與時間賽跑,但這場比賽沒有勝利者。   在實驗室的一角,三隻液氮罐狀似油漆桶,很難將之與魚蝦蟹蚌的「諾亞方舟」這個代表著生命崇高意義的名詞聯繫起來。   葛家春擰開液氮罐的蓋子,白霧騰起。
  • 科研人員發現蕨類植物新「科」
    圖為劉紅梅博士在越南野外拍攝的爬樹蕨植物。9月17日,記者從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園獲悉,該園劉紅梅博士及其合作者經過6年研究論證,終於研究發現蕨類植物―新「科」――「爬樹蕨科」。這一科研成果8月24日已在國際最權威的植物分類學雜誌《分類學》(Taxon)上發表,標誌著深圳的蕨類植物研究正式躋身國際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