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的農家主婦戴居平儘管天生殘疾,腿跛行路難,仍然沒能避免母輩們日日背水找水的命運。在她生活的小山村--重慶市萬州區響水鎮保合村每年至少有五六個月絕水,當地特有的紅沙石穀子地就算遇上難得的雨季也存不住一點水。男人們種地、外出打工,每天走上三四公裡背水的活自然落在了女人們的肩上。
戴居平一跛一跛爬過幾個山坡,花上半天時間背回來的一桶水,常常灑得只剩下半桶。和其他村民一樣,這點寶貴的水用來洗米、洗菜之後,留下洗碗、洗臉、洗腳,再來洗衣服,實在髒得不能用了還要澆到地裡或餵豬、餵牛,洗澡更是一年也難得有一次。
由全國婦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發起的「大地之愛、母親水窖」工程正在幫助這樣缺水的西部母親們改變業已延續了幾輩人的命運。這項工程自2000年啟動以來,已經在以西部地區為主的15個缺水省市,投放了9873.7萬元,建成了8萬眼水窖(小型蓄水池)、1000多個小型水利工程,78萬人因此受益。幾代戴居平式的女性開始甩掉沉重的水桶、告別嚴重的婦女病,甚至走上致富路。
「母親水窖工程就是我的半個兒子」
重慶市開縣左元村的村民們祖祖輩輩都過著「天幹吃淚水,下雨吃渾水」的缺水生活。7社35歲的婦女丁安菊痛苦地回憶起,她22歲生下一男孩後,第三天就到2公裡外的地方去挑水。過度的勞累讓她患上了嚴重的婦科病,孩子後來也夭折了。過門幾年的農家媳婦13社的劉天瓊還是出嫁那年洗過一個澡,她說:「幾年來哪怕天再熱,我也只能將毛巾浸溼以後擦擦身子,每年看婦科病的錢就要幾百元。」
2001年,「母親水窖」工程選取了左元村作為幫扶點。從遠處引來河水,在村裡建起了一個具備過濾池、沉澱池、清水池等的小型自來水廠,把清澈澈的水送入了每家每戶。
劉天瓊告訴我們自從有了自來水,她每天堅持洗一次澡,半年來,病只發了一次,花了7塊多錢藥費就治好了。
送水到家到戶的「母親水窖」工程不僅僅解放了母親們,也讓缺水的全體村民受益。萬州區響水鎮保合村68歲的老翁易忠平,多年來既要照顧多病的老伴,還要翻山越嶺去背水。「母親水窖」工程在村裡實施後,自家門口就有了自來水。易忠平老人看著龍頭裡花花流淌出的清水老淚縱橫地說:「我沒有兒子,女兒又遠嫁他鄉,母親水窖幫我解決了最大的難題,就像是我的半個兒子。」
「沒想到我現在一年能掙上萬元」
一跛一跛背了十幾年水的戴居平在用上自來水後,養上了蠶,還餵了4頭豬。去年一年,這些副業為她帶來了四五千元收入。戴居平算著一本帳:如今,加上丈夫外出打工賺的錢,全家一年收入超過一萬了。她感慨道:「過去我們連喝上一口清水都不敢奢望,沒想到我現在一年能掙上萬元。」
同樣受益於「母親水窖」工程的重慶榮昌縣昌元鎮螺罐村,種、養、加工業和第三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村民楊國民發展養殖業,養起了30頭羊;鄧國先栽培多種秧苗,增收5000元;付登瓊賣涼皮、麵食,月收入近千元。村民致富了,不少人家中購買了洗衣機、熱水器、電飯煲、VCD等現代家用電器。當地人紛紛傳頌「母親水窖」就是幸福之泉。
重慶市婦聯主席楊恩芳介紹,重慶市「母親水窖」受益地區已經發展起種植基地5500畝,養殖基地20個,改造公路13.3公裡,引進加工型企業7家,發展農家樂20餘戶,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我們要加倍報答黨和政府」
48歲的保合村女支書張仙芬為了村裡的「水窖工程」,4個月沒回家好好吃過一餐飯,地和孩子全甩給了丈夫,天天蹲在工地搞監督。她說:「母親水窖工程就是黨和政府、各級婦聯組織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我必須保證工程進度、管好工程資金、保障工程質量。」自來水入家到戶了,張仙芬卻累得病倒了。樸實的村民們如今只要見到外面來考察的人士就拉住不停地說:「張支書她真是好人呀!」
婦聯組織的真情和領導幹部的心血教育和感化了群眾。開縣梓潼鄉金銀村11社25戶群眾5天內主動交清了歷年所欠各種款項。他們說:「我們會好好利用這來之不易的水資源,以後加倍報答黨和政府。」在重慶市「母親水窖」驗收組到達這個村村口時,受益群眾自發組織起來放鞭炮,孩子揮動著彩旗,女人們圍住領導們,有的硬往大家懷裡送自己種的柑桔,有的邊拉著大夥往自家走,邊說:「我給你們煮稀飯吃,現在有水了呀!」一位老人還唱著順口溜:上級領導最光榮,大力支持金銀村,解決飲水是根本,灌溉農田上千頃,「母親水窖」送真情,造福子孫傳萬代。(《新華網》記者 蔡敏)r>戴居平一跛一跛爬過幾個山坡,花上半天時間背回來的一桶水,常常灑得只剩下半桶。和其他村民一樣,這點寶貴的水用來洗米、洗菜之後,留下洗碗、洗臉、洗腳,再來洗衣服,實在髒得不能用了還要澆到地裡或餵豬、餵牛,洗澡更是一年也難得有一次。
由全國婦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發起的「大地之愛、母親水窖」工程正在幫助這樣缺水的西部母親們改變業已延續了幾輩人的命運。這項工程自2000年啟動以來,已經在以西部地區為主的15個缺水省市,投放了9873.7萬元,建成了8萬眼水窖(小型蓄水池)、1000多個小型水利工程,78萬人因此受益。幾代戴居平式的女性開始甩掉沉重的水桶、告別嚴重的婦女病,甚至走上致富路。
「母親水窖工程就是我的半個兒子」
重慶市開縣左元村的村民們祖祖輩輩都過著「天幹吃淚水,下雨吃渾水」的缺水生活。7社35歲的婦女丁安菊痛苦地回憶起,她22歲生下一男孩後,第三天就到2公裡外的地方去挑水。過度的勞累讓她患上了嚴重的婦科病,孩子後來也夭折了。過門幾年的農家媳婦13社的劉天瓊還是出嫁那年洗過一個澡,她說:「幾年來哪怕天再熱,我也只能將毛巾浸溼以後擦擦身子,每年看婦科病的錢就要幾百元。」
2001年,「母親水窖」工程選取了左元村作為幫扶點。從遠處引來河水,在村裡建起了一個具備過濾池、沉澱池、清水池等的小型自來水廠,把清澈澈的水送入了每家每戶。
劉天瓊告訴我們自從有了自來水,她每天堅持洗一次澡,半年來,病只發了一次,花了7塊多錢藥費就治好了。
送水到家到戶的「母親水窖」工程不僅僅解放了母親們,也讓缺水的全體村民受益。萬州區響水鎮保合村68歲的老翁易忠平,多年來既要照顧多病的老伴,還要翻山越嶺去背水。「母親水窖」工程在村裡實施後,自家門口就有了自來水。易忠平老人看著龍頭裡花花流淌出的清水老淚縱橫地說:「我沒有兒子,女兒又遠嫁他鄉,母親水窖幫我解決了最大的難題,就像是我的半個兒子。」
「沒想到我現在一年能掙上萬元」
一跛一跛背了十幾年水的戴居平在用上自來水後,養上了蠶,還餵了4頭豬。去年一年,這些副業為她帶來了四五千元收入。戴居平算著一本帳:如今,加上丈夫外出打工賺的錢,全家一年收入超過一萬了。她感慨道:「過去我們連喝上一口清水都不敢奢望,沒想到我現在一年能掙上萬元。」
同樣受益於「母親水窖」工程的重慶榮昌縣昌元鎮螺罐村,種、養、加工業和第三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村民楊國民發展養殖業,養起了30頭羊;鄧國先栽培多種秧苗,增收5000元;付登瓊賣涼皮、麵食,月收入近千元。村民致富了,不少人家中購買了洗衣機、熱水器、電飯煲、VCD等現代家用電器。當地人紛紛傳頌「母親水窖」就是幸福之泉。
重慶市婦聯主席楊恩芳介紹,重慶市「母親水窖」受益地區已經發展起種植基地5500畝,養殖基地20個,改造公路13.3公裡,引進加工型企業7家,發展農家樂20餘戶,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我們要加倍報答黨和政府」
48歲的保合村女支書張仙芬為了村裡的「水窖工程」,4個月沒回家好好吃過一餐飯,地和孩子全甩給了丈夫,天天蹲在工地搞監督。她說:「母親水窖工程就是黨和政府、各級婦聯組織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我必須保證工程進度、管好工程資金、保障工程質量。」自來水入家到戶了,張仙芬卻累得病倒了。樸實的村民們如今只要見到外面來考察的人士就拉住不停地說:「張支書她真是好人呀!」
婦聯組織的真情和領導幹部的心血教育和感化了群眾。開縣梓潼鄉金銀村11社25戶群眾5天內主動交清了歷年所欠各種款項。他們說:「我們會好好利用這來之不易的水資源,以後加倍報答黨和政府。」在重慶市「母親水窖」驗收組到達這個村村口時,受益群眾自發組織起來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