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曹夢陽、趙剛 光明網
前兩天網上有個越南人抄襲中國網紅李子柒視頻的事在熱搜掛了好幾天。
但是輿論卻驚人的一致,國內國外都一致幫著咱這位中國的網紅博主說話。
翻譯:作為一個越南人,我對她這種行為感到羞愧,這完全就是抄襲!
就是下圖這位名為Bếp Trên Đỉnh Đồi(中譯:山上的廚房)的越南博主,目前在YouTube上擁有18.8萬訂閱。她對我們中國的網紅博主進行了「像素級」的複製,恨不得每個毛孔都長得一模一樣。
被罵上熱搜的這個越南博主,簡直宛如「李子柒」的複製人。
一樣的服飾
一樣的動作
一樣的場景
甚至......一樣的奶奶
從數據上看,「山間廚房」的影響力還不到李子柒的1/10。
第三方數據平臺Social Blade的跟蹤數據顯示,過去30天,李子柒漲了60萬粉絲,油管視頻的播放量為1.1億;而「山間廚房」才漲了1.7萬粉絲,播放量為241.5萬。並且,「山寨李子柒」的粉絲、視頻播放量增速環比都有下滑。
越南博主「山間廚房」數據
就算模仿的這麼A貨了,竟然還失敗了?
學不走的仙女氣
其實「網紅」這個詞剛出來的時候風評不太好,但怎麼偏偏這位李子柒就能紅到不小心擁有了自己的「越南複製人」呢?她到底有什麼魔力在世界範圍內擁有眾多的粉絲,甚至還和袁隆平一起成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呢?
她在全球擁有超過3000萬的粉絲。
光是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李子柒的粉絲就有1110萬,並且這個數字還在飛速增長中。
1110萬的海外粉絲是什麼概念呢?我們不妨對比一下。
號稱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媒體之一的CNN,粉絲才1010萬。
號稱世界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的BBC,粉絲不過才784萬。
隨便翻翻李子柒的視頻列表,幾乎每個視頻都是爆款。播放量低則五六百萬,高則三四千萬。
隨便掃一眼評論區,印度尼西亞,美國,巴西、越南,義大利,馬來西亞……滿滿都是來自外國友人的誇獎,上千萬的外國粉絲依然是不吝筆墨,在評論區盡情表達他們的喜愛:一邊不懂一邊看,一邊求翻譯一邊看。
要知道,李子柒的視頻字幕從來都只有母語中文而沒有其他語言,這不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是什麼?
她的視頻內容如果說複雜,其實也只講了最普通的鄉村生活而已。故事的主角就是一個姑娘、她相依為命的奶奶和一隻小狗。
但如果說她的視頻過於簡單,卻又可以說囊括了萬千世界。
她用取自大自然的材料做出無數美味佳餚,桃花開了釀成桃花酒,枇杷熟了做成琵琶餅,酸棗掉了滿地就拾來做成酸棗糕。
那些你想都想不到的生活,她全都有。
徒手做「竹沙發」,從伐竹到組裝,一點也不含糊。
房間裡是古香古色的中式梳妝檯,還掛滿了自己用葡萄皮染色的裙子、自己設計裁剪的漢服。
她的一切都取之自然加以美學點綴而成。
在李子柒的視頻裡,我們看到的生活是清早山谷騎馬,是桃花樹下叼著狗尾巴草的悠然自得。
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李子柒對生活依然保有的滿足和那份淳樸的儀式感正是她徵服別人的閃光點。
李子柒的視頻透露出一種踏實的「仙氣」,是她給了這個世界一個烏託邦的夢,而縈繞在這個美好的夢周圍的「仙氣」,背後正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李子柒的視頻內容,取的皆為中國的田園風光、民間美食,主題和內容都不經意間流淌著中國五千年的文化。
偷不走的中華文化
所以我們回到之前的問題,李子柒她憑什麼?她到底憑什麼在國內外都大火,越南的博主為什麼選她去抄襲?
答案是因為她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們中華文化魅力的縮影!
李子柒的視頻中,養蠶、繅絲、刺繡、蠟染、造紙、制筆、竹藝、木工、釀酒,以及很多烹調美食的方法,都是使用的中國傳統古法。
宣傳木活字印刷術,手工製作文房四寶。
李子柒赴馬來西亞會見國王,展示了她自製的中國發明:筆、墨、紙、硯,純手工仿古製作工藝,一時成為熱議。
而這些,當然讓國外抄襲者無比羨慕,就說中國由於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像這樣的題材還有千千萬萬,多少傳遞中華文化的博主一直拍都拍不完,這素材體量就夠國外抄襲者流口水了。
但他們越南抄的走嗎?
舉個例子,光是蜀繡這一傳統工藝,就可以讓「抄襲者」望而卻步,想學蜀繡不來中國好好學習一番,靠「抄襲」是無法學到的,更別說其中的精髓了。
就算不提對他們來說這麼難的中國傳統文化,學個做美食,也只能是「照虎畫貓」。
看看這個鮮明的對比。
△圖片來源:知乎 @努力健身的Queen
這成品,看起來確實是相差巨大。因為水土、氣溫、手法等眾多因素的差距,越南的吊柿餅風乾後乾癟發黑,溫度太高沒法捂霜,最後就成了這副模樣。在別的土地上終究再怎麼學習樣式也學不出我們地道的中國味,因為五千年的文化無法隨便複製。
我們又好氣又好笑,估計說他們「東施效顰」,這麼「難」的詞語他們也聽不懂。
可是這樣可笑的「東施效顰」也確實不是第一回了,越南抄襲中國作品,佔用中華文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中國的漢服就曾經被越南說是他們的阮朝越服,說我們中國的漢服抄襲了他們的越服。
△圖片來源:越南傻事
臉書上的越南作者抄襲長安十二時辰的甘守成將軍造型,然後說這是交趾的將軍。
△圖片來源:越南傻事
除了李子柒的視頻外,在版權抄襲上,還下載中國熱門歌曲,重新配上越南文字,然後在油管上說是越南歌,並且舉報原作者頻道。或者盜用抖音視頻,上傳到國際版tiktok,說是越南人所做。
曾說十殿閻羅是越南文化範疇的產物,然而給出的作為證據的一幅畫上明目張胆的帶著幾個漢字。
中國大火的小黃車,如今也在越南街頭搞起了同款。
△圖片來源:威史
多次翻拍中國電視劇就不用再說了。
《還珠格格》
五阿哥的第一反應不是一見鍾情,而是自拍留念。
《神鵰俠侶》
這個雕??有夠神......
△圖片來源:知乎@西藏人在紐約
《武媚娘傳奇》
這武媚娘,還真是傾國傾城啊~
這是想變著法的給我們增加民族文化自信啊?其實我們中國人不需要,我們深知自己文化的歷史悠久和迷人魅力,不用使用這種極端的手段給我們作對比。
我們想說,中華文化的魅力建立於其悠久的歷史、人民的智慧以及專屬一方天地的獨特性。不論是飲食亦或是文化均可欣賞卻不可褻玩焉。
其實各個國家何嘗沒有自己的文化魅力呢,想拍鄉村田園生活可以像日本的電影《小森林》那樣,《小森林》分為冬春篇和夏秋篇,講述的日本慢節奏的農村生活,有著濃鬱日本味,卻也有著世界大同的寧靜和諧,讓緊張的心難得一些安寧。
想拍美食,越南的火車頭河粉不香嗎?
何必要做我們中華文化的剽竊者。雖然我們中國的刺繡那麼美,中國的文化那麼深厚,中國的宮保雞丁、魚香肉絲、水煮魚、番茄炒蛋、烤鴨、烤全羊、包子......都!太!香!了!
行吧,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麼多外國人為中華文化痴狂了。
詩一般的文化輸出
也許視頻中一個英文都沒有,外國人沒有熱心網友的解釋根本看不懂多少,但視頻所傳達的"人間仙境"畫面下的自力更生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態度,為國內外迷茫、焦慮的「小清新」們提供了一個「精神香格裡拉」。
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一簞食一瓢飲中所流露出來的中式生活之美,在賞心悅目之際,讓人更願意接近。無聲勝有聲,無論是怎樣的文化,想讓別人接受,必先打動人。
中國文化視頻的國外走紅,與其說是一種文化輸出,不如說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種中華與世界對話的現象。當世界文化大同不再是一個空白的口號,通過人們學識的提高、理解的深入,各國之間的界限不再刻板,古老東方大國的迷人魅力會被越來越多人發現。
那些鼓吹中國威脅論的外國人終於明白,中國文化的魅力之大,一點一滴都足夠打動人。
一個中國網紅的樣本意義,在於她對生命本身的用心,而這種用心其實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
什麼都會,是因為她什麼都願意學。學不會、掌握不好的,她寧可不拍。這份匠心,也是中華文化傳承的精髓之一。
白巖松曾感嘆:「李子柒這樣的網紅太少了」。
李子柒這類的網紅確實少。
只因東源木活字印刷文化館的館長那句:
「在我們這,還能實際操作這門技藝的匠人只剩2個人了......」
她就去學了這門傳統手藝,並呼籲更多年輕一代,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但是她作為一個90後姑娘,我們中國這樣熱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還很多。
放眼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如我們中國一般豐富的文化寶藏,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比我們更有資格擁有這樣的文化自信。
中國年輕人說是無比熱愛傳統文化也不為過。
△圖片來源:齊魯網
看看現在風靡的漢服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接受傳統服飾並且深刻理解每件服飾背後的文化內涵。
△圖片來源:知乎@漢服資訊
再看看我們大熱的文化類綜藝《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的走紅,成千上萬人對著記載中華傳統思想的詩詞細細品味和學習。
如果你觀察過的話就會發現,傳統文化一直都在傳承,但是載體和形式一直都在變,變得越來越能被這個世界所接受。
無論是在文博會使用年輕人更能接受的VR技術去欣賞書畫。
亦或是將金庸老爺子的作品翻拍成電視劇現在又稱為動漫大IP。
△圖片來源:漫畫《笑傲江湖》
再去放眼世界,當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將made in China 看作廉價物而看作時尚風向標。
△圖片來源:數英digitalling
當學習中文成為世界級的潮流。
△視頻來源:CCTV中國緣
當以抖音(海外版叫TikTok)為首的短視頻在國外大火,在youtube上搜索tik tokChina,會發現大量抖音上的短視頻在國外有很高的點擊量,更有很多國外網友聽到裡面的歌曲,去搜索中文歌來聽,以及表達想到中國旅遊,覺得中國文化實在太有魅力。
近年,浙江衛視、東方衛視、江蘇衛視等先鋒型電視臺也都在Youtube上開通了頻道。
騰訊視頻於2016年1月在Youtube上註冊了官方帳號,目前已有近200萬訂閱者。除了主帳號,騰訊在年初陸續開了WeTV泰國、WeTV臺灣、WeTV印尼語、WeTV越南語、WeTV阿拉伯語和WeTV英語等分帳號。
△圖片來源:知乎 @刺蝟公社
美國小夥凱文·卡扎德讀了半年中國網絡小說後,成功地戒掉了毒癮。
△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能夠走出國門的優秀文化作品和所有產業一樣,要在良好的市場環境中自然成長。正如漢唐的絲綢、宋明的瓷器,千百年來之所以能為中國文化贏得無數「海外鐵粉」,其實是源於無數匠人藝術家的精心製作。
這一切的背後,都是美麗中華文化在為我們撐腰。
中華文化的出海,是經濟實力的支撐以及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你心中的中國是怎樣的?世界人心中的中國又發生了怎樣的正向轉變。
當前,科技發展打破文化傳播的時空界限,網絡與數字文化內容出海成為推動中華文化全球傳播、提升中國全球文化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中國正成長為全球網絡與數字文化領域崛起的新力量,機遇與挑戰並存。
在全球化浪潮和「一帶一路」政策紅利下,中國網絡與數字文化出海取得了初步成績,細分領域格局初現,未來全球化發展潛力巨大。
△數據來源:Statista
中國可以有千個萬個李子柒,因為中國的文化有千種萬種文化閃光點可以被挖掘,我們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是發現美的眼睛。
然而世界上其他國家卻不會出現真正的李子柒,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文化厚度的差異。中國的文化從不怕被傳播,因為夠吸引人夠美妙;中國的文化也從不怕被偷走,因為夠獨特夠深厚。
想學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氣質,但是你的歷史上,真的有過陶淵明嗎?
文章來源:光明網 作者:曹夢陽、趙剛 圖片來源:李子柒視頻截圖
原標題:《越南博主疑抄襲李子柒,我卻發現了背後更深層次的秘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