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內蒙古
出行方式有
飛機、火車、汽車、自行車等
但是傳統的出行方式
最為人所熟知的是騎馬、騎駱駝
其實
還有一些交通工具
其製作技藝已列入「非遺」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勒勒車歷史悠久,通過漢代古籍的記載,可知秦漢之際,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區的匈奴人就已經掌握了造車的技術。
圖片來源於網絡
勒勒車是牧民流動的家,其特點是車輪大、車身小,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適於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地帶運行,載重數乃至數百千克,用牛拉、馬拉、駱駝拉都行。製作勒勒車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見的樺木為原料,樺木質地堅硬,耐磕碰,車體又輕,著水受潮不易變形,製作勒勒車整體不用鐵件,便於製造和修理。
達斡爾車製作技藝
達斡爾車,達斡爾語稱之為「達斡爾·特日格」,也稱為大軲轆車。
達斡爾車有三種:圍廂車,是供人們乘坐外出之用;農用車,主要是搞運輸;加重特製車,用來運輸木材。
達斡爾車由車轂、輻條、輞子、車軸和車廂五大部件組成,輪高約1.6米多,轅長約3--4米,一般用黑樺木、柞木為材料製成,載重量可達500公斤以上。
現代交通工具的迅猛發展,達斡爾車已為數不多,但這一傳統交通運輸工具在民間仍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
通古斯鄂溫克木製四輪車製作技藝
四輪車,鄂溫克語叫「魯擦特爾格」。陳巴爾虎旗通古斯鄂溫克民族木製四輪車文化是通古斯鄂溫克人特有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能夠製作這些傳統交通工具的人幾乎沒有了。
騎駱駝、騎馬也不那麼簡單
需要做好準備工作
比如製作騎乘用具
蒙古族駝具製作工藝
蒙古族駝具製作工藝是一項具有系統製作理念和技巧的傳統手工製作技能,它包含和滲透了阿拉善駱駝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獨特元素,是地區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
使役駱駝,需具備相應的駝具。駝具不同於其他畜用器具,是別具一格的。駝具主要分為繩類和鞍類。繩類包括籠頭、韁繩、駝絆,其中籠頭又包括公駝籠頭、駝羔籠頭、騎駝籠頭、母駝繫繩;韁繩又包括馴駝繩、套駝繩、騎駝繩、大繩、蹄繩、拴繩。鞍類分為騎鞍和馱鞍兩類。駝具內還包括鼻棍、駝鈴、駝印用具、閹駝用具、駝搭褳等。相關器具主要有:蒙古刀(削鼻棍、閹公駝)、薩巴(撣毛用具)、額爾古勒格(合繩用具)、特奔(縫製駝用籠頭、肚帶、毛氈、毛口袋等製品的針)、額如勒(打駝毛線用具)、海如勒(燙閹駱駝的工具)。駝具的製作工藝充分體現了西北少數民族勞動者在生活中的智慧和才幹。駝具大多就地取材,以皮毛、紅柳、手工毛氈、牛羊角等原料製成。
馬鞍具製作技藝
馬具包括馬鞍子、籠頭、嚼子、馬鞭子、馬絆、刮汗板、套馬杆、馬印子等。其中馬鞍製作最為講究,用木工、鐵工將原料加工組合成完整的鞍子,需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又要十分精細。
多倫縣出產的馬鞍,因其做工精緻而馳名遐邇。馬鞍具由木質鞍橋、鞍翅和馬韉、馬屜、水屜、馬鐙、肚帶根、鞘繩、小韉、鐙皮、壓條等組成。馬鞍製作工藝主要靠師徒口傳心授傳承下來,至今仍有技師以馬鞍具製造為業。
克什克騰馬鞍具製作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晚清時期,克什克騰旗的馬鞍子就享有盛譽,製品多供官兵和牧民使用,倍受青睞。民國年間,在經棚縣城河西燈棚底下設有「朱疙瘩」私人鞍子鋪,李涵及李進生父子帶徒傳藝,將這一技藝傳承至今。
但是能騎的馬
不一定能參加比賽
參賽的馬
還需要進行這一步
——
走馬馴養技藝
烏審旗被譽為「天生走馬」的「烏審馬」重要發源地。
走馬分為賽布日吉擾,海日查格吉擾、德古日吉擾、塔拉吉擾、胡日頓吉擾等五種。小走是走馬中最一般的行走方式,不費多大力氣。海日查格吉擾是小走的基礎上稍微快一點的行走方式,這是馬的天生的步式之一。德古日吉擾是賽布日吉擾和海日查格吉擾的基礎上訓練出來的走馬步式。把這種步式再加訓練,比前稍快,能進入賽場就稱為塔拉吉擾。馬的塔拉吉擾還存在於訓練階段,只有經過進一步的訓練才能使馬的四肢之間的距離均衡,成為胡日頓吉擾(快走馬)。
草原上有專門的走馬馴養手,他們針對天生的走馬進行平地上騎、窪地上騎、參加小型比賽等一些列訓練方法規範走馬的步伐,訓練胡日頓吉擾(快走馬)。
你還知道哪些出行方式
留言告訴我們!
記者: 包小婷 楊文娟 綜合整理自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網站 陳巴爾虎旗人民政府網 鄂爾多斯市群眾藝術館等
編輯:包小婷
校對:寧佳歡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