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來源,是整車中最重要的部件。各大車企及相關電池廠商,都在爭分奪秒地研發動力電池。12月24日,據科技媒體《電子時報》報導,有韓國調研機構警告,中國挖角人才的動作頻繁,韓國應該引起警惕,以防高端人才流失。
以剛剛殺入電動車市場的恆大舉例,恆大全球電池研究院院長是李浚秀,此前為韓國 SK集團電池研究院院長,是國際著名電池科學家。此外,來自日本山葉、韓國LG化學、SK、三星等企業的一大批科學家級別技術人員也被恆大汽車收入麾下。
此外,除高層人員外,韓國的研發團隊也流入中國。有韓國業內人士表示,最近中國的主要電池企業針對SK、韓國LG化學、三星SDI等大企業的研發和工程人員進行大規模「挖角作戰」。有獵頭公司長期為中國企業服務,韓國有30%~40%的核心技術人員列為重要目標。目前,恆大電池研究院目前擁有800餘名研究員,業界推測其中大部分研究人員多從LG化學、三星SDI和SK創新引進。
據了解,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開出的條件非常優厚,恆大集團、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都曾承諾,韓國核心技術人才可以得到3倍年薪。以寧德時代此前公開的信息為例,部門負責人可以獲得180萬元年薪,某些從業10年以上的技術骨幹,最高可以獲得300萬元以上的年薪。
最近,韓國重新修訂了「國家核心技術」清單,但是並沒有將動力電池技術列入清單,也沒有太多辦法阻止高端人才流失。
韓國大財團在電子產業已經形成默契,例如OLED屏幕領域,三星和LG在專利互換上達成了多年的共識和默契,在韓國政府的斡旋下,LG可以通過專利交叉授權的形式使用三星OLED屏幕的關鍵技術,實現較高的產品品質。而韓國財團們在動力電池領域則完全沒有這種默契,2019年,SK向美國貿易委員提起訴訟,控告LG化學進行不正當競爭,並侵害SK所持有的美韓兩國的相關技術專利。隨後,LG又報復性將SK告上法庭,表示SK竊取LG化學商業機密。
這兩家企業也在進行人才爭奪戰,LG化學表示,SK在過去的兩年內,共挖走100名員工,包括76名研發核心人才,並要求這些人員在轉職過程中提交核心工程及技術文件。
雖然韓國政府希望通過協調雙方以協商手段解決問題,但似乎SK和LG都不接受這種方式。這引發了韓國電池產業的極大擔憂,韓國官員表示,雖然政府無權直接幹涉企業的行為,但目前韓國產業形勢嚴峻,還是希望雙方能夠坐下來,以對話解決分歧。
無論是中國企業對韓「挖角大戰」,還是韓國企業內鬥,都凸顯動力電池產業的激烈競爭態勢。目前,全球動力電池行業基本被中、日、韓企業佔據,呈三足鼎立趨勢。首先,動力電池產業資本開支巨大,想要擴張產能,建立一座5GWh的生產工廠,在中國的投資超過25億人民幣,這一數字在韓國和日本會更高。
其次,今年來,動力電池的技術迭代達到了空前的速度,從材料來看,在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刺激下,電池正極材料從原本的磷酸鐵鋰向三元鋰電快速轉變,且鎳含量保持快速提升。此外,比亞迪與寧德時代分別推出的刀片電池、CTP 可能將重新打開磷酸鐵鋰的增長空間;特斯拉收購的 Maxwell的乾電池電極技術也可能為市場帶來新一輪的變革。在快速的技術迭代中,只有工藝領先、試樣高效、高強度研發投入的行業龍頭才能持續保持領跑優勢。這要求電池企業有足夠的研發經費和能力。因此,中國企業對核心技術人員給予了高度重視,展開對韓「挖角大戰」也是中國企業的必經之路,對於剛剛進入電動車行業的恆大來說,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