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別丟了母語的根

2020-12-11 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熱衷於讓幼兒很早就開始學英語,以求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沒有語言上的障礙。因此,市面上鋪天蓋地的雙語早教中心、雙語幼兒園讓人應接不暇,各機構的營銷方式更是五花八門。相信大部分家長聽說過類似的言論:「兩三歲孩子學習語言能力很強,聽什麼就可以學什麼。」「幼兒時期接觸英語,孩子的英語水平可以接近母語,錯過了這段時間,英語對孩子來說只能是第二語言了。」

因此,許多家長曾經花費不菲的價錢送幼兒到雙語教育中心學習,但效果卻並不好。於是,一些家長又不得不放棄培養雙語寶寶的執念。

幼兒期,究竟該不該讓孩子接觸雙語教育?事實上,只要條件允許,儘早接觸第二語言會讓幼兒更容易熟練掌握這種語言,促進幼兒對不同語言的感知。但幼兒的外語學習,需要一定的條件,並非隨隨便便就能成功。

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需要長久而大量的刺激。眾所周知,掌握一門語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大量接觸這門語言。而且,長期大量的接觸還必須是交互性的。也就是說,培養一個雙語寶寶雖然值得,但需要花費的精力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很多,不是一個雙語早教班或幾套英語動畫片就可以搞定的。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單一語言國家,想給孩子提供雙語的土壤,你可能要面對昂貴的外教課程、出國冬夏令營和孩子回來沒幾天就忘記的尷尬狀況。甚至有可能你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金錢,換來的不是孩子語言能力的提升,而是對外語的反感。對於幼兒來說,當周圍的環境迫使他們不得不說外語時,他們的外語能力才會得到真正的提升。

為了提高幼兒的外語能力,有家長忍痛將幼小的孩子送到國外求學。讓人憂心的是,有學者追蹤調查了這些人的成長狀況,發現許多在國外長大的華裔孩子的英文能力確實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其中有很多中文能力卻退到僅僅能聽懂但說不出的水平上。他們當中許多人由於文化差異無法真正融入主流社會,更由於語言障礙回到中國生活也變得很困難。有些孩子雖一直生活在國內,同樣的情況也在慢慢出現:一部分家長從小就送孩子到國際幼兒園,一路讀的都是國際學校,英語水平的確提高了,但忽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養。長遠來看,這些父母正在為孩子建造一座文化孤島。

母語是一個人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是其思維模式、自我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基礎。忽視母語教育,孩子將會如無根的浮萍,無向上生長的著力點,也不知歸屬在哪裡。

此外,母語教育是語言切換的基礎。有了良好的母語基礎,在雙語學習中遇到相同語言現象時才能實現快速正遷移,在兩種語言的切換中才能自如、恰當、達意。

雙語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不要忘了,語言只是與他人交流的工具,真正重要的是工具後面的人。在實施雙語教育時,必須尊重幼兒的興趣、幼兒的學習能力和步伐,不要逼迫幼兒以他不喜歡的方式學習外語。要注意保護幼兒的樂學精神及自信心,注意幫助幼兒塑造完整的人格,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作者單位:深圳兒童性格養正研究中心)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4日第2版 

相關焦點

  • 學外語?請讓母語者解答你的疑惑
    學外語?學外語?作為外語學習者,手機裡一定少不了語言學習 app,例如背單詞、做聽力、聽講座、玩配音……但是學語言,真的會出現很多疑問,若不能及時解決,再多產品都救不回學習積極性了。
  • 用「母語習得法」學外語
    「學外語是一場可怕的夢魘」,我的朋友Judy如是說。Judy從小善於學習,是典型的「考試型學霸」。Judy是初中才開始學英語的,因為時代原因和地域原因,她的發音存在很大問題,講的英語別人聽不懂,慢慢地就不願張口,變成了「啞巴英語」,聽力也不好。
  • 學了英文丟了中文,英語比母語重要?
    一方面,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可以藉助已有的母語水平,將其應用到英語的學習上,以產生積極的影響,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則認為母語和英語是兩門截然不同的語言,孩子若想學好英語,就需要完全擯棄已有的母語知識,把英語當成一門全新的語言,從零開始,這樣才能學到地道的英語,而不是所謂的「Chinglish」。
  • 運用母語教授外語
    還有這本,題目和我今天做報告的題目一樣,叫做Using the Mother Tongue,它列出了100多個利用母語教外語的活動。最近日本政府已經下了死令要求必須使用日語教學,不準全英; 美國1998年制定的教學大綱The Five Cs,現在還在使用,其中第一個C就是比較 (comparisons), 和母語比較,這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語言沒有比較的話,外語是學不好的。
  • 母語會牽制外語學習嗎?
    看看是否這個話題也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原帖地址:http://www.ebama.net/thread-246365-1-1.html) 文/祥燦07 「母語能力是外語學習的天花板」,在人們中間這種認識似乎很流行。在我早前的貼子中,我就對這種說法提出過質疑。那天聽壯媽的講座,壯媽也不贊同這種說法。
  • 繆迅:母語與外語,可否相得益彰?
    各路專家學者匯聚論壇,圍繞外語教育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意義何在,如何推動中國的外語教育改革向著科學的方向前行等命題,見仁見智,發表高論。專家學者的很多見解,有助於促使有關各方和我們的各級各類學校面對學好母語和學習外語的這一關係,重新做一番梳理。
  • 同時學兩門外語是什麼體驗?上外附中學生說:外語學得好母語更出色
    原標題:同時學兩門外語是什麼體驗?上外附中學生說:外語學得好母語更出色圖說:多語研討會照片 上外附中供圖  隨著人工智慧時代到來,有關機器翻譯是否會取代人工翻譯的討論就未曾停歇,更有人提出,是否還又必要花大力氣學外語?
  • 母語如根!因為母語我們是一家人
    母語如根!因為母語我們是一家人 還記得初中我們學習的《最後一課》嗎?故事講的二戰時期,法國即將亡國時,一位老師跟法國的學生上的最後一堂法語課,也就是他們的母語,法語,我就覺得當時的場景很壓抑,即使學習表現不好的學生也會是一輩子記憶猶新的,因為母語一失,國家就等於滅亡了,還記得鈴聲敲響課堂結束,他們老師在黑板上寫上了一句話讓我很感動「法西斯萬歲」!
  • 什麼要學外語——原來學英語還能提高母語水平?
    就大眾而言,學習五六種外語似乎有點荒唐。眼下甚至有人認為:一種都嫌多了。這種觀點用偏學術的語言說就是:「中華民族正在經歷一場由英語入侵導致的新一輪的『鴉片戰爭』」;用偏直白的語言說就是:「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只有那些從英語中獲利的人才支持全民英語!不學英語照樣造飛機!」
  • 國家語委:重視母語並不是把母語和外語對立起來
    會上,有記者針對目前中國人英語熱現象提出質疑,對此,國家語委官員指出,母語需重視,但並不需要把母語和外語對立起來。所以我們希望中國人不僅要學自己的母語,而且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來選擇不同的外語進行學習。  他指出,外語也是中國一個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我們不能僅僅把外語看作外國人的,它也是中國人必須有的文化素養。在西方,很多時候他們把學習母語、學習外語都作為自己學習的一種素質要求。
  • 學英語會干擾母語學習?關於外語啟蒙的真相,一次全都告訴你
    你一定從各個門路都聽說了,孩子該早點學外語,不然將來上小學,很容易就落在別的小孩後面啦! 英語啟蒙固然是能讓孩子更早接觸外語,但身邊的消息有時又讓人困惑。比如一位愛貝睿家長問道: 學英語會不會干擾孩子的母語學習?
  • 第11問:英語是母語、第二語言,還是外語?
    我們首先要搞明白,英語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母語、第二語言,還是外語,這樣才能了解孩子該學什麼
  • 人民日報:熱愛母語 善用外語
    這樣激烈的觀點今天已經不再流行,但它仍然以某種隱蔽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譬如,不僅評職稱要考核外語,連幼兒園也標榜「雙語」教學。在一檔知名的兒童節目中,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小朋友,看到西紅柿脫口而出的竟是「tomato」。   中國人為什麼要如此拼命地學習外語?
  • 外語是foreign language,「母語」可不是mother language!
    {  今日問題  }如今外語學習已經愈加普及,始終不及母語的親切。
  • 40多歲的人學外語更有優勢
    乍一聽,很多人會認為4歲兒童學得快,因為模仿力強,記憶力好,很快就能學會,其實不然。眾所周知,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符號,人們藉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的成果。熟練地掌握一種語言,才可以比較容易地學習另外一種語言,40歲的人對母語的掌握大多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學習外語完全可以藉助於母語來進行。
  • 老虎原創 母語教育的失敗不能怪罪於外語
    母語教育失敗不能怪罪於英語,以為削弱英語就能提升母語教育質量,無異於緣木求魚。語文教育思想的最大問題是把豐富的語言、文學內涵抽空,乾癟成一種粗糙語言文字工具。語文教材垃圾化,課堂教學無趣化,考試方法標準化,對語文學習都造成了負面影響。中小學生語文周課時最多,學生要完成的語文作業也最繁重。
  • 冒死說一句:雙母語根本就是偽命題!外語應該這樣學!
    也就是說,雖然小晞能流利地說三國語言,但是她的母語"目前"是中文!因為我發現每當她陷入認真思考時,口中念念有詞用的就是中文!面對100以內的數字,小晞有時用中文、有時用英文、有時說德文,但遇到更大的數字時,她用的一定是中文,儘管Kumon是英文教學▼
  • 孩子學外語越早越好嗎?
    導語: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外語的學習,家長們更是希望孩子多掌握一門語言,以獲得競爭優勢,因此,孩子學外語的時間也越來越早,但是這樣做真的對孩子好嗎?如果家長僅僅較早地讓孩子接觸外語,而不能隨時提供外語交流的環境,那麼學習效果也是不明顯的。母語底子越強外語學得越好1、孩子兩歲之前,由於自身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語言思維體系,如果身處多種語言環境之下,很容易造成思維混亂,引起思維負擔,此時的主要任務是學好自己的母語。
  • 外語學習乾貨 一拖二懶三蠢的小語種狗,教你怎麼偽裝英語母語者
    首先呢,不得否認的是,即使是母語使用者的母語水平也是天差地別的。作為一個專業演講了近10年,高中寫篇文章稿費1K+的高階母語使用者(讓開我要裝X了),鑽研過很多講話、情緒煽動、記憶和語言組織的技巧,學外語還算順風順水吧。
  • 6歲前學外語和不學外語,孩子什麼差別?這個最新研究告訴你
    具體地,他們的研究對象是小時候在韓國出生,從幼兒期開始便被荷蘭父母收養的孩子,荷蘭語便成了他們的母語。這些變換語言環境的孩子,過了很長的時間完全不接觸韓語,當他們再次開始學習韓語這種「外語」時,雖然他們一開始表示「完全不懂那種外語」。但慢慢地,他們便跟那些土生土長的第一次學韓語的荷蘭孩子拉開了差距,他們在學習韓語上進步更快、發音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