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語委:重視母語並不是把母語和外語對立起來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8月16日電 8月16日,教育部舉行「2006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新聞發布會。會上,有記者針對目前中國人英語熱現象提出質疑,對此,國家語委官員指出,母語需重視,但並不需要把母語和外語對立起來。

  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表示,關於外語的學習問題,這幾年爭論很多,05年的新聞發布會和這次的發布會,在我們的書裡都有涉及,只是發布時間很短。我們現在認為,中國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母語,要學好母語,一個人能夠創造的最高點——建立創新型國家,是要靠母語的訓練,沒有母語的訓練,一個人是不能達到素質的提高的。愛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語——德語來思考,是達不到它的高度的。

  他說,中國要發展、要建設,必須要有一大批掌握母語的人才。英語很重要,「小語種」也很重要。我們所謂的「小語種」,在世界上都是很大的,很多語言都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所以我們希望中國人不僅要學自己的母語,而且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來選擇不同的外語進行學習。

  他指出,外語也是中國一個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我們不能僅僅把外語看作外國人的,它也是中國人必須有的文化素養。在西方,很多時候他們把學習母語、學習外語都作為自己學習的一種素質要求。我們感覺到,不要把母語和外語對立起來,我們中國人應該為我們的智慧,為我們未來的發展多掌握一種語言,多掌握一種語言就多掌握了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多掌握一種語言,就多了一種渠道,多了一種了解世界的方法。當然,人們學習語言的能力不一樣,有些人學習能力很強,有些人學習能力很差,特別是到了一定的年齡以後,你再強鋪他學習外語,也不是很好的辦法。我希望這位記者先生和我們一起思考,共同研究中國為了走向未來,怎麼處理好我們的語言問題。

  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也表示,現在全世界都在學漢語,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其實這個現象正好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多人要去學英語。也就是說,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英語的強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反映了英語為代表的西方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所佔的優勢。現在很多中國人學英語,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政府機關和有關部門對從業人員的英語水平要求比較高,還有一個方面是大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比較高,認為學了英語可以找到比較好的工作,工作收入比較高,可以到教育比較發達的美國或西方世界去留學,這是一個積極性的原因。

  他說,國家語委近期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要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包括我們的母語和外語的關係,我們講的是要「構建」,這說明目前的語言生活還不是那麼和諧,至少在英語的學習和使用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比較「過」的問題。我們對目前的全國大學生進行了調查,一個是大學生的漢字應用能力水平,我們最近推出了一個漢字應用水平等級能力測試大綱。同時,我們也作了一些調查,了解大學生學外語的時間、學習漢字漢語的時間,結果發現,大學生用他們全部學習時間的1/4以上學外語的比例很高,有的人是全部,有的人是3/4,有的人一半,佔1/4以上的可以達到65%以上。另外,大家對漢語和英語的重要性的比較,認為「都重要」的佔60%以上。我非常同意這位記者的觀點,對外語在工作中的重要性,還是應該結合職業的需求,很多職業對外語基本用不到,對這些政策的調整,國家語委只能去呼籲 ,具體政策還要相關部門來制定。這是國家語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

  他指出,語言是反映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個載體,對於中國的語言來講,它又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很多行業使用的英語有很多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比如一個電視欄目,中國人拍的,只是給中國人看的,這個欄目在滾動出現標題的時候先出現的是英文,再出現中文。那麼我們就要思考,有沒有必要把所有的節目都作一個中英文的標識?(據中國網文字直播)

相關焦點

  • 繆迅:母語與外語,可否相得益彰?
    各路專家學者匯聚論壇,圍繞外語教育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意義何在,如何推動中國的外語教育改革向著科學的方向前行等命題,見仁見智,發表高論。專家學者的很多見解,有助於促使有關各方和我們的各級各類學校面對學好母語和學習外語的這一關係,重新做一番梳理。
  • 運用母語教授外語
    他同樣在這次年會上做了主報告,文章講的就是外語教學中母語的作用。在那之前他就寫過一本書,叫《外語教學瘋了麼?》,用的是「Madness」, 說怎麼能用直接方法教外語呢? 隨後我又看到還有很多我們這行的「大腕」都主張用母語教授外語。他們指出,50年來我們的語言教學有嚴重的輸入不足,特別是不重視精的輸入和分析性輸入、忽視人的大腦記憶、忽視語言規則。
  • 同時學兩門外語是什麼體驗?上外附中學生說:外語學得好母語更出色
    原標題:同時學兩門外語是什麼體驗?上外附中學生說:外語學得好母語更出色  1+1+1>3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語言學研究的專家,束定芳介紹,最新的二語習得研究表明,學習外語使人變得更聰慧,因為一個人在已經掌握母語的情況下學習另外一種語言,他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與母語進行對比;而在使用某一門語言時,他需要全力抑制其他的語言體系或成分的幹擾。而這種經常的刺激和抑制是對大腦的一種鍛鍊。
  • 母語會牽制外語學習嗎?
    在我早前的貼子中,我就對這種說法提出過質疑。那天聽壯媽的講座,壯媽也不贊同這種說法。至少是這個說法並不全面。打破天花板的目的,是告給人們,孩子從小學英語,是可行的,也是效果最好的。別錯過敏感期。母語和外語學習可以同時進行。 千萬別聽信什麼學好母語再來學英語的言論。 為什麼要說母語能力是外語學習的天花板呢?是用母語來學英語嗎?是要用翻譯式的方式來學英語嗎?
  • 人民日報:熱愛母語 善用外語
    作者在小說中大聲疾呼,讓人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母語、永遠以母語為傲。   即便在今天,外國人如果用英語問路,很多法國人即便會說英語,還是堅持以法語對話,法國人對自己語言的熱愛近乎「偏執」,被稱為「法語的傲慢」。   大概就在同一時代,因為中國被列強的堅船利炮所挫敗,更加悠久燦爛的漢語和漢文化備受歸咎,甚至被形容為「中世紀的茅坑」。
  • 漢語四六級考試引熱議 網友:母語不是考出來的
    事件:  「漢語四六級」  考試10月試行  中國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戴家幹說,近年來,社會上普遍存在「外語熱,母語冷」現象,還有漢語歐化、網絡語言不規範等語言現象。母語能力的培養在增強國家和民族認同感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為了孩子"全球化"的將來:中國英語第二母語工程
    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王登峰司長:  不要把漢語和英語等外語對立起來,我們中國人應該為我們的智慧、為我們未來的發展多掌握一種語言……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楊邦尼:就像美國帝國主義、好萊塢、漢堡、可樂、微軟……那樣——全世界最方便溝通的不是中國話,是英語!  美國加利福尼亞南部大學的第二語言問題專家史蒂芬·克拉申:  給人的感覺是各地都在流行「漢語熱」,事實上這被誇大了。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主導地位仍在不斷加強。
  • 老虎原創 母語教育的失敗不能怪罪於外語
    每天帶回家的語文閱讀分析作業,隔三差五的作文和周記,讓學生浪費大量的時間,而擠不出哪怕半個小時來閱讀經典作品。停留在語文教材的視野狹隘裡,是語文教育的大問題之一。要切實提高母語水平,須輕化語文教材,讓學生系統地閱讀、學習文、史、哲等不同學科的經典著作。
  • 學外語別丟了母語的根
    「幼兒時期接觸英語,孩子的英語水平可以接近母語,錯過了這段時間,英語對孩子來說只能是第二語言了。」因此,許多家長曾經花費不菲的價錢送幼兒到雙語教育中心學習,但效果卻並不好。於是,一些家長又不得不放棄培養雙語寶寶的執念。幼兒期,究竟該不該讓孩子接觸雙語教育?事實上,只要條件允許,儘早接觸第二語言會讓幼兒更容易熟練掌握這種語言,促進幼兒對不同語言的感知。
  • 兩會代表建議重視母語:中高考的語文總分,比外語總分至少提高20%
    現在如果你不重視語文,你被淘汰將是分分鐘的事情。。 在兩會期間,代表提出建議,可適時修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突出普通話、規範漢字在國家語言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增強高考、中考中語文分數比重,突出母語應有的優勢地位。
  • 學外語?請讓母語者解答你的疑惑
    而線下的辦法也並不好使:臨時請個外語家教不現實,報名外教培訓機構,價格又不堪承受;簡單的小問題也讓人茫然四顧。對於絕大多數學習者,尤其是小語種學習者,隨時隨地找到母語者來幫忙,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HiNative作為一款母語者互助軟體,希望連接不同背景的語言學習者,通過即時問答的形式解決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疑惑。1.
  • 用「母語習得法」學外語
    事實上,還有一種不那麼折騰人的學習方法,也能讓我們學好外語,這就是「習得法」,更接近我們母語的學習方法。想想我們小的時候學漢語時,誰給我們講語法結構,講動詞搭配?不都是先蹦出幾個漢字,然後是詞組,然後是簡單的句子嗎?不管對不對,先講出來再慢慢改正中間的小錯誤。我們都是先學會傾聽和說話幾年之後才有機會學認字、學寫字的。「學習法」則剛好相反。
  • 第11問:英語是母語、第二語言,還是外語?
    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語作為外語)是專業化的英語老師必須了解的概念,與它區別的是英語作為母語(English as the First Language)和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當 我們選擇英語教材時,我們會問,這是EFL的教材嗎?
  • Convergence:讓自己聽上去更像外語母語人的關鍵
    我們外語學生當然都想儘可能多地讓自己聽上去母語者。Idahosa推薦在學習外語時,我們應該決定自己想聽上去像來自哪裡的母語者。比方說,想聽起來像倫敦人還是加利福尼亞人?或者學西語的人想聽上去像馬德裡人或哥倫比亞人或墨西哥人?
  • 學了英文丟了中文,英語比母語重要?
    一方面,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可以藉助已有的母語水平,將其應用到英語的學習上,以產生積極的影響,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則認為母語和英語是兩門截然不同的語言,孩子若想學好英語,就需要完全擯棄已有的母語知識,把英語當成一門全新的語言,從零開始,這樣才能學到地道的英語,而不是所謂的「Chinglish」。
  • 服務行業學外語、學英語是北京奧運會籌備的重要工作
    [上海東方衛視記者]剛才聽到咱們國家語委講到很多數據,第一個問題,前兩天有個消息,全世界都在學漢語,只有中國人在學英語,我們也知道國內有很多跟英語有關聯的專業,大家為了能上這個專業都要學英語,所以有不少抱怨。作為教育部和國家語委來說,對英語強勢的這種地位究竟是什麼樣的態度,會不會幫著這些有抱怨的人進行協調,弱化英語的強勢?
  • 什麼要學外語——原來學英語還能提高母語水平?
    但培根漏掉了一個關鍵性的學科:外語。他也許認為外語的用處不言而喻,正如他的母語英語一樣。在16世紀的英國,對於有條件的家庭來說,拉丁文、希臘文和法文是必修科目:前兩者是閱讀經典的要求;後者是上流社會身份的標誌。培根12歲進入劍橋三一學院,當時,他除了以上這些語言,還熟練掌握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並且會一點希伯來語。
  • 雙語:哪些國家英語不是母語但卻說得很溜
    大多數會說英語的人母語都不是英語,英語是第二語言,而對於更多人而言,英語是第三或第四語言。So which destination holds the most fluent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那麼在這些母語非英語的國家中,哪些地方的人英語說得最流利呢?
  • 調查:哪些國家英語不是母語但卻說得很溜?
    如果你出國旅遊,遇到一個英語說得特別好的老外,你可能以為對方是英國人或美國人,實際上,對方也可能是荷蘭人或瑞典人,因為在一些母語非英語的國家,英語說得好的人也比比皆是。除了荷蘭和瑞典,這些國家的人英語說得也不錯。
  • 調查:哪些國家的人英語不是母語,說得卻很溜?
    大多數會說英語的人母語都不是英語,而是第二語言,而對於更多人而言,英語是第三或第四語言。So which destination holds the most fluent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那麼在這些母語不是英語的國家中,哪些地方的人英語說得最流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