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從廣州飛往紐約的南航 CZ399 航班上,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張紅與海南省人民醫院血管外科醫生肖佔祥為突發疾病的老年患者進行救治。由於患者前列腺肥大導致尿瀦留,張紅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而感動的舉動:「快!幫我拿個杯子來」,他對乘務員說完後,轉頭就對著導管,在約半小時內用嘴為老人吸出了近800毫升尿液,老人轉危為安。
一則由同行人拍攝的視頻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近一周的時間裡,兩位醫生獲得了無數有關「敬業」「偉大」「點讚」的褒獎。然而冷靜過後,另一種質疑聲也傳來:為何需要醫生用嘴吸尿,沒有其他辦法嗎?航空急救包為何沒有配備導尿管等相關醫療用品?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就此採訪業界專家進行解釋。
失誤?國內民航現行文件並未要求急救箱配備導尿管
民航相關負責人介紹,2011年3月,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了《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機載應急醫療設備配備和訓練》官方文件,其中明確了每架飛機在載客運行中配備的急救箱數量以及急救箱內必須配備醫療用品的種類和數量,其中要求急救箱內包括10件醫療用品——繃帶、敷料、三角巾、夾板、膠布、動脈止血帶、醫用剪刀、醫用橡膠手套、皮膚消毒劑和單向活瓣嘴對嘴復甦面罩,其中並無導尿管;而應急醫療箱包含口咽氣道、注射器和針頭、硝酸甘油片、皮膚消毒劑、0.9%氯化鈉(生理鹽水)等5件醫療用品,其中也無導尿管。因此,「該航班上沒有導尿管」並非失誤,而是目前我國航班的普遍情況。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陳其告訴記者,航空急救箱內的用品主要是用於監控和搶救主要生命體徵(心率、脈搏、血壓、呼吸)的器械或藥物,「除了導尿管,如心臟驟停所需的體外自動除顫器(AED)、急產所需的產包等都可能在關鍵時刻救人一命,但的確不能要求普通民航客機成為『小醫院』,遇到緊急情況,尋求地面專業醫療團隊的指導與幫助最為有效。」
國外:加拿大百人以上航班需配23種急救物品+22種藥品
不過,不少醫務人員也提出自己的擔心:救死扶傷固然是醫者天職,但未來若再遇上類似的事情,為患者吸尿是否會成為「必須」?「隨著航空出行日漸成為常態,民航機艙內突發疾病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希望,空中醫療急救的相關培訓和硬體設施也均能與時俱進,滿足患者需求,否則如果此次航班中萬一沒有同行醫生,患者後果不堪設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巍表示,國內民航相關部門也可參考部分國際經驗,儘快對急救箱「更新升級」。
2018年2月,《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AMJ)刊發了一篇題為《「航班上有醫生嗎?」:實用民航醫療急救管理建議》的論文。其中指出,由5家北美航空公司發起的調查顯示,每604次航班即發生1起醫療突發事件;同期,根據一家歐洲航空公司2年內的數據,每7700名乘客中有1名會在航班上突發疾病。由於實際發病率的數據收集缺乏一致性,各國間差異較大,但該論文指出,5大醫療突發事件是暈厥/先兆(37.4%)、呼吸系統症狀(12.1%)、噁心或嘔吐(9.5%)、心臟症狀(7.7%)和癲癇發作(5.8%)。而飛行時間長、客艙低氧低溼度、老年乘客基礎疾病史等是主要原因。
陳巍介紹,論文也介紹了來自加拿大航空公司和西捷航空公司在超過100名乘客的航班上需配備的航空急救箱經驗,「除了我國民航目前已規定配置的物品外,還包括血壓袖帶、聽診器、臍帶夾、壓舌器、血糖儀、葡萄糖試紙、燒傷敷料、手電筒、導尿管、潤滑膠等共23種;藥品則包括50%葡萄糖注射液、腎上腺素、苯海拉明注射液、沙丁胺醇吸入器、阿託品、安定、速尿、對乙醯氨基酚等共22種,覆蓋了心臟、呼吸、泌尿、腎臟、內分泌、產科、兒科甚至精神科等應急需求。」此外,急救箱備有藥物使用說明、藥箱內容清單和治療說明,以便空乘人員定期檢查與培訓。
呼籲:社會大眾、航空公司、醫務人員三方需攜手
近年來,國內醫務人員「高空救人」的新聞屢見不鮮,但此次因急性尿瀦留導致的危急情況似乎還是第一次。陳其介紹,對於老年男性而言,前列腺增生是最常見的病因之一,該患者就是前列腺增生導致的急性尿瀦留。「在平地狀態下,膀胱一般不會破裂,但會造成尿液返流入腎臟或尿液外滲;但在飛行狀態,尤其是起飛或降落時,壓力差變化大,有可能造成膀胱破裂,這意味著,兩位醫生為患者吸尿是唯一的救治方式。」
陳其指出,正常成人平均一天尿量約1500毫升,正常膀胱容量在300至400毫升之間,超過該容量不能排尿則稱為尿瀦留。「正常情況下,結合晝夜變化,白天排尿3至6次,夜間排尿0至1次,而廣州飛往紐約的直達航班也需飛行14至15小時,理論上所有乘客都會有不少於一次排尿需求,因此長途(大於8小時)航班上若有相關疾病患者,導尿管是必須品。」他也建議,患者在清楚自身前列腺增生疾病的前提下,長途出行可攜帶α受體阻滯劑定時口服,幫助緩解排尿困難症狀;避免飲酒和憋尿,若出現排尿困難,可用溫毛巾熱敷、緩慢按摩膀胱區的方法幫助排尿。
在航空公司硬體日趨完善、大眾旅客做更充分的出行健康準備後,醫護人員的熱心相助未來或許也將從緊急的「雪中送炭」變為「錦上添花」。去年4月,一本由上海醫師志願者聯盟、中國東方航空集團與民航業內專家共同編寫、面向非醫療背景讀者的《空中醫療急救手冊》正式發布,整理了最可能在航班中發生的近40種疾病,詳細描述了誘發因素、急救方法和用藥指導等,填補了國內空中醫療急救史的一項空白。
作為上海醫師志願者聯盟的成員之一,陳巍也在2017年加入了「東航空中醫療專家」項目,截至去年,共吸納411名上海三甲醫院、副高及以上職稱的臨床醫療志願者,僅1年間,在搭乘東航航班的4000次飛行中,已有9位醫生完成了9起空中救助事件及3起遠程病症診斷。「當然,誰都不能保證每次遇險恰好都有醫護人員,我們還是希望在航班這一非醫療場所內,通過為社會大眾普及常識、為空乘人員培訓急救技能、呼籲配齊相關應急材料等,讓更多旅途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