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26日,日本青函連絡船洞爺丸受颱風15號襲擊導致翻船而沉沒,造成全船1337人共有1155人死亡。當天發生了颱風,但船長堅持要航行,在18:30分出發,結果遇到風暴,在暴風雨中搏鬥求生了幾個小時,到22:45分,洞爺丸沉沒,結果造成慘重傷亡。
這是迄今為止日本死亡人數最多的海難,直接地推動了青函隧道的修建。
日本的本州島和北海道島中間是津輕海峽,長期以來,這兩個島的人來往只能靠飛機和海上輪渡,從青森到函館,海上航行要四五個小時,到了颱風季節,每年至少要中斷海運80次,因此人們迫切需要一條隧道溝通這兩大島。
但想要修這條隧道絕非易事,因為津輕海峽雖然不寬,最窄處只有18千米,但一般水深有200米,最淺處131米,最深449米。
1964年5月,青函隧道開始挖調查坑道。經過7年的各種海底科學考察,專家們才最終選定了隧道位置。1971年4月正式動工開挖主坑道,經過17年的施工,到1988年3月13日,青函隧道正式通車,當天清晨,首班電氣化列車滿載乘客從青森站和函館站相對發出,通過津輕海峽只用了大約30分鐘。
青函隧道連接本州島和北海道島,全長53.85公裡,海底部分23.3公裡,最深處達240米。這條海底隧道由3條隧道組成,主隧道全長53.9公裡,寬11.9米,高9米,斷面80平方米,總共有兩條鐵軌,只能通火車不能通汽車。
修建這條青函隧道的成本很高,整個工程需要27億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這筆錢大約相當於現在的567億人民幣。這條隧道的修建難度很高,發生過兩次嚴重滲水事故,第一次發生在1969年,工人們花了近5個月時間將積水抽出,第二次發生在1976年,工人們又足足奮鬥了5個月才控制住,使工程延遲了兩年。
一直到今天,青函隧道都還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如果算海底部分則是英法海底隧道),也是最深的。
青函隧道建成之後,大大地方便北海道島和本州島的交通。根據資料顯示,北海道的面積是8.3萬平方公裡,人口約570萬。
在中國,也有三條海底隧道要修建,分別是瓊州海峽隧道、渤海海峽隧道和臺灣海峽隧道。其中目前比較迫切的是瓊州海峽隧道,溝通的海南島的面積是3.39萬平方千米,常住人口是934萬,長期以來只能靠飛機和輪渡,交通很不方便。
和青函隧道相比,瓊州海峽隧道溝通的海南島比北海道島的人口還要多幾百萬,因此這條隧道是非常有必要修建的,修建難度比青函隧道的要低,既然日本都有能力修建,那麼中國應該是沒多大問題的。
目前規劃的瓊州海峽跨海通道是一條公路和鐵路兩用的跨海通道,其中鐵路是4線,設計客車時速160公裡,貨運列車時速120公裡,公路橋設計時速為100公裡,工程總投資約1500多億元人民幣,投資金額大約是青函隧道的3倍。
投資金額之所以比較高,原因是青函隧道比較小,只有兩條鐵軌。事實上,現在的青函隧道因為新幹線的開通,已經不夠用了,日本政府正準備修建一條新的青函隧道給新幹線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