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電影《鐵達尼號》上映,以飛快的速度風靡全球,不僅斬獲了180億的票房,還攬獲了幾乎所有奧斯卡金像獎的獎項。時至今日,電影仍然是難以超越的經典。
當前奏響起,我們仍忍不住想起男女主人公在輪船上的誓言、在水中的死別這些讓人潸然淚下的場景。
《鐵達尼號》只有兩個大命題,災難和愛情,而災難考驗著人性,也考驗著愛情,電影所展現的最可貴的東西,便是那超越世俗偏見、超越生死,永恆而雋永的愛情。
藝術作品從來都是現實的載體,電影《鐵達尼號》也不例外,那麼,它背後的真實故事是怎樣的呢?
關於現實中的女主人公
電影所展現的鐵達尼號沉沒是真實的災難,而其中的男女主人公也有真實的原型。女主人公露絲的原型名叫海倫·邱吉爾·坎迪。
但和電影裡不同的是,她在登上鐵達尼號時並非不到20歲的貴族少女,而是53歲,離異了還帶著兩個孩子的母親。但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女子。
1959年,海倫出生於美國紐約,在英國的私立學校受過良好的教育,思想開明先進。但在大學畢業後,她還是走上和那個時代其他女子一樣的路,嫁一個看起來合適的男人,做一個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
婚後的生活常常是無法預料的一地雞毛。海倫生下了兩個孩子,她的丈夫卻在蹉跎的時光中逐漸養成了暴躁的性格,時常家暴海倫,將她打得遍體鱗傷。
在那個女性還沒有一定地位的時代,大多數女子在遭受家暴時只能忍氣吞聲,但受過良好教育的海倫不同,她受不了這樣令人窒息的生活,主動離開了她的丈夫,帶著兩個孩子自力更生,獨自生活。
離婚女性在那個時代會受到社會的歧視,海倫無疑是勇敢而特行的,她獨立的思想和利落的個性,使得她可以從精神到生活都不用依附於他人。離開家暴自己的丈夫後,她反倒覺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
海倫成為記者、作家,並逐漸靠著過人的才華在新聞界和作家圈裡小有名氣,她寫的《女人如何自力更生》成為國際暢銷書,這也讓她獲得了巨額的財富。她還是個優秀的室內設計師,連美國總統羅斯福都曾向她徵求過白宮辦公室的設計方案。
在沒有經濟援助的情況下,她靠著自己的能力讓兩個孩子長大成人並接受良好的教育,也讓他們和自己都過上了體面的生活。除此之外,海倫還是位女權活動家,時常參加各種女權活動,以自己的經歷為女性發聲。
1912年,53歲的海倫正在修改自己撰寫的一本書,卻收到了他兒子在飛機事故中受傷的消息,為了儘快趕到紐約看望兒子,她坐上了鐵達尼號的頭等艙,這才有了後來的故事。
沉沒的鐵達尼號,永恆的愛情
海倫登船時雖然已經53歲,但還是個極富魅力,風韻猶存的女子。在電影中,有兩個人對露絲心存愛慕,可在現實裡,輪船上追求海倫的男子有6個。
他們分別是英國藝術品交易商休伍倫、瑞典預備役軍官斯蒂文森、退休軍官格雷斯、長島社會精英克林齊史密斯、美國建築師肯特、愛爾蘭人考林,可見海倫的魅力之大。
其中,海倫最喜歡休伍倫,而肯特對她的追求最為熱烈。她與這兩個人的交集最多。如果不是輪船沉沒的災難,海倫興許會遇見屬於她的真摯愛情,然後與之共度餘生。大概是命運永遠都喜歡捉弄人,一個人的人生總免不了遺憾。
鐵達尼號這艘豪華的巨輪在深夜撞上冰川,斷成兩半,一切繁華都隨之沉入海底。在電影的結尾,露絲為了和傑克在一起,放棄了乘坐救生艇離開的機會,而傑克想讓自己所愛之人好好活下去,把救生衣讓給了露絲,自己在寒冷中死去。
兩個人的死別之幕不知讓多少人為之嘆惋,也不知讓多少人感受到愛情帶來的偉大力量。電影衍生於現實,而現實則往往帶著更多悲愴。
鐵達尼號沉沒之時,休伍倫第一個趕到海倫旁邊,摟住她的肩膀保護她,讓她感到了十足的安全感。但當衝出艙門時,他們又在混亂的人群中走散了。肯特隨之來到了海倫身邊,他看見海倫的行李,告誡她不要帶那麼多東西。
海倫說行李中有她母親的鍍金畫像,還有一瓶白蘭地,沒有地方放,肯特替她保管了這兩樣東西。休伍倫和海倫兩人最終都得救了,但肯特卻不幸在海上遇難,而當他的屍體被發現時,他的身上還帶著海倫的母親畫像與白蘭地。
輪船會沉沒,但有些愛情無論遇到什麼災難,都不會消逝。所有的故事漸漸歸於平靜,逝者的亡魂飄蕩於海上,生者則背上永恆的記憶,繼續後半生的路。
「露絲」的後半生
在電影《鐵達尼號》裡,露絲得救後成為一名小演員,也嫁給了他人,但傑克卻是他心中永遠的白月光。
幾十年後,當她路都快走不動了,她還是能把在鐵達尼號上發生的事情娓娓道來,分毫不差,那是她此生遇到的最好的愛情,好到她睹見舊物,就像和那個人的靈魂相遇一般。心中的愛情是永恆的,現實仍是遺憾的,露絲的餘生歲月,大多是悲苦和煎熬在伴隨著她。
而現實中的「露絲」呢?海倫回到家鄉後,將這段驚心動魄的經歷寫成了書投給了出版社,而這也成為了電影《鐵達尼號》的劇本藍本。為了寫成這本書,海倫還到世界各處去尋找素材,以更好地重現當時的情景。
海倫在上岸後並未與休伍倫重逢,她只知道他還活著。在此後的日子裡,她也曾苦苦尋找休伍倫,但不知為何,他一直都沒有現身。
在電影裡,女主角露絲在被救時,身上還背著傑克的肖像和一瓶白蘭地,在小說中也有這個情節,這興許,是海倫以另一種方式對肯特的緬懷。
劫後餘生的海倫不再從事室內設計工作,而是帶著對生死的更深的感悟,專心旅行和寫作。在一戰中,海倫曾為義大利的紅十字會服務,做著救死扶傷的事,還曾護理過大作家海明威。一戰結束後,海倫走遍世界各地,歐洲、印度、日本、柬埔寨、中國,都有她的足跡。
1949年,海倫病逝,享年90歲。走過一生的浮華,她用文字塑造了一段曠世之戀,用行動升華了自己的價值。一切的悽美終將被埋進土中,但走過忘川對岸,一定有一個人駐足在那裡等待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