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一九九八年四月,在寶雞市渭濱影劇院,票價:25元,以今天影院的硬體配置標準來看,那影劇院的檔次實在不怎麼樣。然而,那個影院當時有一個好處:不清場,只要你有足夠的時間,同一部電影,你可以從早上看到深夜。有這,對於我來說就足夠了。
當我在午後一點踏進影院的時候,幾百英尺高的鐵達尼號的燈火已經處於半明半暗,船頭高聳,直觸大屏幕頂端,一部分乘客們正絕望的從船頭跳入冰冷的北大西洋海水中,其它的乘客則拼盡全力想抓住任何他們可以抓往的物件,希望自己能夠哪怕多一秒鐘呆在船上,這些人中就包括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露絲和傑克......。
在那一刻,我感受的不僅是死亡和絕望,同時,在黑暗中我也聽到了鄰座觀眾的飲泣和嘆息......。
在那個外面下著陰雨的周六,我餓著肚子把《鐵達尼號》看了三遍半,在這之前,儘管和也看過少量的美國大片,比如《亡命天涯》、《真實的慌言》、《虎膽龍威》、《龍捲風》等,但是這些電影在當時我從未看過兩遍以上。
後來的許多年,我又把這部電影反反覆覆看了許多遍,包括後來看了完整的碟版。直到最近這幾年,我才發現:這部電影其實描述的既不完全是災難故事,也不完全是悽美的愛情故事,甚至不是二者的結合,它更多的講述的其實是一個破冰者自我解脫,尋求靈魂自由的故事。
如果我問現眾,誰是這部電影中的主角?可能許多觀眾會回答:傑克和露絲啊,這還用問?那麼,如果我再多問一句,誰是片中的第一主角?有的觀眾可能會說:這不是廢話嘛。但如果我要告訴你,露絲才是這片子的第一主角,不知你是否會同意,這不僅僅是影片的開始第一順序出場的人物並不是傑克,而是露絲,還包括影片的結尾,魂歸大海的是傑克,而八十多年後將海洋之心還魂的是露絲,而是因為:影片用極大的篇幅講述的是少女露絲在外力(傑克)作用下,衝破生活枷鎖(鐵達尼號影射下的奢迷與虛幻的所謂的上流社會)和環境封禁(冰冷的人情和冰冷的大西洋海水)而走向新生和重生的故事。
不知道這樣的理解和解讀是否能安慰那些為傑克最終魂歸大海而遺憾和受傷的觀眾的心,尤其是那些處在青春年華,對愛情充滿著無限美好想望和感受的年輕觀眾來說,美好而殘酷的並存的世界豈是通過一部電影所能講述明白的?
其實,觀眾朋友們也大可不必為傑克的離去而遺憾和傷心難過。一個流落世間的過早感受到人世滄桑的年輕藝人,靠著一張賭來的船票登上了自己的命運之船,陰差陽錯之間收穫了令人窒息之愛,當他站在船頭伸展雙臂向全世界宣告:我是世界之王!那時他已經到達了他年輕生命的顛峰,而當他和泰坦尼克一同沉沒於大洋深處時,他自由的靈魂卻注入了另一個的生命中,而這個人又是他生命最後一刻的摯愛,這又是一種何等的幸運和幸福?
吳語森的《太平輪》被許多觀眾吐槽,說是把一個災難片生生拍成了情感亂燉劇,其實,這些人也許是多少沒能理解吳語森的良苦用心——世上的難大多都是一種情與物的交合。
影片席捲十一項奧斯卡大獎,風靡全球,而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凱特·溫斯萊特卻沒能摘取影帝、影后桂冠,這不僅僅是因為男女主演的年輕,需要更多歷練,也是在告訴人們:即使你是世界之王,但世界本身卻是美好而又有殘缺的。
三個多小時的驚心動魄,不外乎要喚醒人們對生活和生命的思考與認知:人存於世,唯有靈魂自由,才是不枉了青春,不屈了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