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成為實現碳中和的最終解決方案!低成本制氫只是其中一環!

2020-12-18 國際能源網

國際能源網/氫能匯記者獲悉,近日,澳洲將建成全球最大的發電站,規模甚至超過中國三峽!該綠色能源方案預計耗資360億美元,金額之高打破可再生能源紀錄。澳洲政府將在本月23日給予該方案「重大項目」地位,準備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創造綠色氫能,讓澳洲從煤炭出口大國,轉型為綠色氫能出口大國。

被稱為「未來能源」和「終極能源」的氫能已經成為近兩年的一個熱門話題,在各個國家都成為了重點發展產業,在國際上,美國、歐盟、日本都出臺了相應的氫能戰略規劃,日本甚至提出了「氫能社會」的宏大構想;在國內,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等能源央企紛紛入局氫能產業鏈,多個地方政府出臺了氫能發展方案和扶持政策。

01、制氫最優方案是什麼

氫是一種清潔高效的二次能源,無法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取,必須通過製備得到。氫能產業鏈包括制氫、儲氫、運氫、用氫幾個環節。目前制氫路線中,有兩種主要制氫方式,一種是化石能源(煤和天然氣)制氫,一種是電解水制氫。在化石能源制氫中,煤制氫目前應用佔比超過其他制氫方式,在當前我國煤化工行業較為成熟的背景下,煤制氫產量大且分布範圍廣。不過,煤制氫過程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需要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術設備加以控制。而電解水制氫過程不存在碳排放,工藝簡單,但成本較高。

從環保角度來說,電解水制氫更適用於長期發展。但不論是化石燃料制氫、工業副產氫還是傳統電解水制氫,都存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問題,因此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目前電解水佔所有制氫方式的比重僅為3%-5%左右。儘管如此,在一些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眼中電解水制氫事未來最重要的制氫途徑,特別是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力制氫。

所以,在碳捕集與封存裝置(CCS)不具備大規模推廣可能性的前提下,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是唯一能實現全周期零碳排放的制氫方式。

可再生能源制氫存在現實的可能性。一方面隨著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應用,相應的電價已經顯著降低,部分地區的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低於火電價格;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制氫有利於清潔能源消納,將棄風、棄光、棄水的電力制氫可以讓制氫的電力成本做到最低,同時將氫能存儲,可解決電力供需的大規模季節性不平衡問題,助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調峰問題。

02、可再生能源制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日前,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發布《可再生能源制氫經濟性》,認為在未來十年裡,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有望大幅下降;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預計將低於目前化石能源制氫成本,為大規模推行氫能利用帶來方便。

雖然,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有望大幅下降,但目前要實現大規模發展,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近年來我國棄風、棄光現象已經得到明顯好轉,容易出現電解設備利用率低、無法收回投資的情況。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多項措施促進清潔能源消納,並明確表態到2020年基本解決棄風、棄光、棄水問題。2019年我國棄風率4%,棄光率2%,連續幾年實現雙降。棄風、棄光制氫理論上既是一種有效的電力調峰手段,又能降低制氫成本,但由於棄風、棄光的尖峰特性,將導致制氫設備利用小時數低,分攤到每公斤氫的投資相關成本過高。

二是現階段電解水制氫的成本仍然高企,即使隨著風電、光伏的技術進步和規模效應降低到發電端「一毛錢一度電」,但加上輸配電價、政府性基金及附加、輔助服務成本之後,終端電價相比其他制氫方式仍不具備成本優勢。且在降電價過程中,過低的上網電價、輸配電價會對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收益造成明顯損害,難以實現合作。

三是制氫還需要配套的氫氣儲運和下遊產業需求,否則產生的氫氣無法最終轉化為經濟效益。即使制氫成本能夠大幅降低,在經過儲存、運輸多個環節層層疊加後終端氫氣銷售價格依然較高,只有當氫氣大規模儲存、運輸等技術瓶頸得到解決,且下遊需求如氫燃料電池得以激發的情況下,大規模製氫才可以實現商業模式上的閉環。

四是從儲能的角度出發,儲氫的效率、成本等各方面均無法與其他常規儲能方式相競爭。「可再生能源制氫-氫氣儲存-燃料電池發電」聽起來是零碳利用的完美途徑,但電-氫-電兩次能源轉化綜合效率只有30%-40%。對比現在技術路線較為成熟的電化學儲能效率80%-90%,抽水蓄能效率75%,即使儲氫具有存儲規模大、不受地理環境制約的優點,其成本、效率、響應速度和安全性都是制約發展的硬傷。

我國要想實現「2060年碳中和」任務,大力發展氫能產業是優選路線,國際能源網/氫能匯記者認為,如果我國政府能夠在氫能價值鏈上投入全部的製造和政策力量,中國就將成為一個真正的遊戲規則改變者,並對整個世界產生連鎖效應。國外已經在氫能產業布局發力,中國需要緊隨其後,探索規模化制氫、儲氫、用氫的產業化發展的方向,為保證我國能源安全、早日實現碳中和目標而不斷努力。

相關焦點

  • 利用氫能攻克「難以減排領域」,助力實現「碳中和」
    一,氫能如何攻克「難以減排領域」工業領域:氫能可應用於鋼鐵、化工等行業,實現原料用能、高品位熱源等難以減排領域深度脫碳。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化國家,鋼鐵、石化、化工等行業需要使用化石能源作為還原劑或原料、提取其中的碳氫組分。
  • 棄風制氫:一種「海上風電—氫能」綜合能源系統
    廣東省到2030年底將建成投產約3000萬千瓦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海上風電的併網及消納問題將成為廣東省迫切的問題。當前廣東省擬在近海深水區進行柔性直流以及海上風電制氫的探索,在水深35-50米之間的海域共規劃海上風電場址6個,裝機容量達5000萬千瓦,海上風電制氫技術有望解決海上風電消納問題,並加速廣東省海上風電成本降低,進入平價上網時代。
  • 復旦大學青年研究員龔鳴:氫能是能源循環重回平衡的一個媒介
    圖 | 制氫路徑(來源:龔鳴)很多國家從 2010 年以來,就提出了各種氫能戰略。中國也在積極地探討關於氫能的能源戰略。美國國家能源局在 2016 年提出了規模化氫能經濟戰略(H2@Scale),在電能的基礎上發展氫能網絡,以期電能和氫能深度融合相互支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以及電力在整個能源系統中的比重,這樣可以減少我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以及實現碳中和的目的。
  •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能經濟」理想路徑
    氫能就被認為最有可能成為新能源革命的「犀牛」。而要想養肥這頭「犀牛」,如何實現規模化工業制氫就成為能源界關注的焦點。 實際上,包括海水在內的水資源就是地球上最大的「氫礦」,電解水制氫被認為是製備氫氣的有效方法。而針對可再生能源面臨的時空波動性和併網困難等問題,利用光伏發電、風電和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製備氫氣被認為是一條理想途徑。
  • 氫能「子母站」模式叫好不叫座
    (文丨本報實習記者 仲蕊)形成氫能供給「區域網」據記者了解,制氫加氫「子母站」採取分布式供氫模式,即母站集制氫加氫為一體,子站為純加氫站,母站與子站之間可採用長管拖車運輸, 母站總裝置內的制氫站以制氫原料劃分,可分為天然氣制氫、甲醇重整制氫及電解水制氫三大類。
  • 中國氫能聯盟:2030年左右,電解水制氫將成有效供氫主體
    其中,鹼性電解槽技術最為成熟,生產成本較低,國內單臺最大產氣量為1000立方米/小時;質子交換膜水電解槽流程簡單,能效較高,國內單臺最大產氣量為50立方米/小時,但因使用貴金屬電催化劑等材料,成本偏高;固體氧化物水電解槽採用水蒸氣電解,高溫環境下工作,能效最高,但尚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
  • 氫能源行業深度報告:「氫能時代」大幕拉開
    而且,氫氣有潛力成為整合不同基礎設施的能源載體,以提高經濟效率、 可靠性、靈活性,而且其中許多用途將有助於減少電力和交通部門的碳排放。氫還可 以為電力部門提供大規模的長期能量存儲。此外,氫能源存儲系統可以提供輔助電網 服務,如應急、負荷跟蹤和調節儲備,這些服務可以提供額外的能量來源,從而降低 電解制氫的成本。氫還可以成為 VRE 和交通部門之間的另一座橋梁。
  • 淺析日本的氫能戰略和燃料電池時代的來臨:2019年有望成為氫產業...
    基於眾多考量,日本把目光投向氫能。事實上,氫能源被譽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有望成為下一代的基礎能源。而燃料電池,則是氫能最直接的載體。制氫:零碳+低成本制氫是終極目標根據日本氫能源發展戰略,日本計劃了兩種並行的制氫路線:一是海外進口廉價氫氣;二是國內可再生能源制氫。
  • 「消息」中石化董事長:將大規模布局氫能產業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11月19日消息,中國石油化工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張玉卓於今日在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彭博、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和南非曼德拉發展研究院共同舉辦的2020年「創新經濟論壇」上表示,中國石化正在大規模布局氫能產業
  • 制氫成本有望降至每立方1塊錢
    智創新   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與東京大學和廣島大學合作,對光伏發電和蓄電池的制氫系統進行了技術經濟效益評估。  研究小組設計了根據光伏發電量調整蓄電池的充放電量和水電解制氫量的綜合系統,通過綜合考慮將來的技術改良,並全面調查蓄電池和水電解裝置的容量等,確定了具備國際價格競爭力的低成本制氫所需的技術水平。
  • 電解水制氫+管道運輸是氫能發展方向
    截至2019年11月,我國已投產的加氫站為41座,從地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上海、湖北、河北等地,並未實現全國範圍的覆蓋。未來加氫站的建設數量及地域分布還有待完善。成本高昂是阻礙加氫站建設的首要原因。一個典型的加氫站由制氫系統、壓縮系統、儲存系統、加注系統和控制系統等部分組成。
  • 【魏蔚 陳文暉】日本的氫能發展戰略及啟示
    氫能源由於具有儲量大、效率高、沒有溫室氣體排放、便於貯存和運輸且安全性高等優勢,被認為是未來能源替代的終極解決方案。日本十分重視氫能的發展,福島核事故以後更是加快了氫能替代的步伐。
  • 科學網—讓電解水制氫變得更容易
    目前,實驗室階段正在研究的替代化石燃料重整制氫的方法有生物法制氫、電解水制氫、光電化學制氫和光電催化制氫,其中電解水制氫技術在工業上已經有一定規模的應用。 電解水制氫的主要目的是將富餘電力轉化為氫能。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然而太陽能、風能存在間歇性問題,受晝夜變化、氣候因素限制。
  • 專訪英美資源陳衛:礦業公司緣何涉足氫能經濟?
    實際上,英美資源集團在發展氫能經濟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英美資源集團下屬的英美鉑業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原礦鉑金生產商,而鉑金正是制氫和氫能應用中的重要催化劑。氫燃料電池汽車使用低溫且能快速啟動的燃料電池系統來發電、利用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水裝置來制氫,這兩項技術都需要使用鉑金。
  • 未來能坐上氫能公交車 天津發展氫能產業 擬推出3條公交線路示範運營
    天津北方網訊:為全面推進本市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助力全市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市發改委起草了《天津市氫能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徵求意見稿)》,現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開展氫能應用示範方案提出,加快推動氫能產業鏈發展若干關鍵技術研究,為產業發展培育可持續創新能力。
  • |氫能|電解水|鋰電池
    二、氫能源是終極能源之路目前可替代的新能源包括可再生電力、生物質和氫能等,我們認為氫能是最理想的新能源,最有希望成為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因為氫能相比於其他能源方案有顯著的優勢:1)儲量大、汙染小、效率高;2)比能量高(單位質量所蘊含的能量高);3)可持續發展。
  • 零碳時代,耐歐氫氣公司綠氫製取加注方案,獲全球矚目
    當前,應對氣候變化已為全球共識,為此各國紛紛提出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歐盟更是把氫能的戰略地位提到了能源安全和能源轉型的重要保障之中,這意味著,綠氫是實現低碳轉型的關鍵。對於如何高效製取綠氫、安全快捷方便加氫,耐歐氫氣公司(NelHydrogen,以下簡稱「耐歐、Nel」)有自己近百年的探索實踐。
  • 甲醇經濟有望疏通氫能發展「堵點」
    結合氫能產業發展現狀,以甲醇作為高密度儲氫材料,每噸甲醇與水重整可制出超過180公斤氫氣,較之高壓或低溫液態儲氫方式具有更高的的儲氫能量密度。」  實際上,儲能並不僅僅局限於儲電,綠色甲醇就是一種理想的儲能方式。在韓滌非看來,出於對儲運安全和經濟性的考量,甲醇是目前大規模安全高效儲能的有效解決方案。
  • 上海電力大學施正榮教授:未來氫能將成為下一個風口
    A股新能源板塊(包括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氫能源)的股價漲幅在50%以上,其中光伏概念板塊漲了近一倍。美股的光伏概念板塊則漲了近3倍。施正榮教授認為,氫能將成為未來10年的一個重大風口,因為有了便宜的風能和光伏發電,我們還需要儲能。目前常用的儲能設備是鋰酸鐵鋰電池或三元鋰電池。鋰電池雖然可以解決電動車一部分的儲能需求,但是施正榮教授認為規模更大、能量密度更高的能源將是氫能。氫能是一種二次能源。
  • 氫雲周報:多地將氫能納入新基建行動方案,德國通過氫能戰略
    其中,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福州市今年將建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7500個;2020年數量則增長到9500個。而在氫能源領域,方案中指出,由市發改委、市工信局,福州供電公司共同負責推進氫能「制、運、儲、用、管」設施智能化升級,培育氫能燃料電池、加氫站、氫能源汽車等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