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氫能攻克「難以減排領域」,助力實現「碳中和」

2021-01-09 國際能源網

中國已做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為實現這些目標,除了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外,還需要創新手段來應對碳排放巨大的「難以減排領域」(主要包括工業原料、高品位熱源、重卡、船舶等領域)。近幾年,氫能對於「難以減排領域」的深度脫碳作用被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實踐所證明。例如國際能源署發布的《氫能的未來》中認為,依託於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成本的快速下降,以及氫能煉鋼、綠氫化工、氫燃料電池汽車等技術進步,氫能有望在「難以減排領域」得到大規模應用,完成這些領域的深度脫碳。彭博新能源發布的研究也佐證了這一觀點。因此,需要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約束下,逐一探討氫能助推「難以減排領域」深度脫碳的技術路徑及潛力,進而討對氫能發展定位、作用和意義進行重新思考。

一,氫能如何攻克「難以減排領域」

工業領域:氫能可應用於鋼鐵、化工等行業,實現原料用能、高品位熱源等難以減排領域深度脫碳。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化國家,鋼鐵、石化、化工等行業需要使用化石能源作為還原劑或原料、提取其中的碳氫組分。在鋼鐵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焦炭作為還原劑,在石化和化工行業需要使用來自化石能源的氫氣作為原料,這些領域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接近15億噸/年,佔全國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的15%左右。化石能源用作工業原料產生的碳排放,很難用可再生能源電力來替代,屬於「難以減排領域」,而氫能是破解原料碳排放的重要途徑。例如,在可再生能源製取的綠氫基礎上,應用氫能煉鋼技術,可大幅降低鋼鐵生產的碳排放。根據瑞典HYBRIT項目數據,與傳統高爐轉爐煉鋼方式相比,氫能煉鋼可降低90%以上的碳排放。目前寶武集團等多個鋼鐵公司都開展了氫能煉鋼示範項目。綠氫還可用於生產合成氨、甲醇等化工產品,進而替代制氫所需的化石能源。2020年9月剛剛完成驗收的蘭州「液態陽光甲醇」項目,採用了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合成甲醇工藝,成功生產出「零碳甲醇」。在上述工業領域,氫能是最佳、甚至是截至目前唯一的脫碳方案。

交通領域:氫能可在重卡、航運等難以減排領域,與鋰電池等技術形成互補。中國是物流運輸大國,雖然高鐵、電動汽車發展迅速,開始替代傳統燃油汽車,但仍有重卡、航運等「難以減排領域」亟待解決。以重卡為例,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分析,中國重卡燃料以柴油為主,柴油重卡佔全國汽車保有量僅7%,產生了60%以上的交通領域大氣汙染物。而重卡載重大、對於動力系統功率要求高,如果採用鋰電池技術,電池自重將佔整車總量的2/3以上;同時很多重卡都採取了「換人不換車」長時間運行模式,鋰電池充電時間較長、無法滿足這種模式需要;再加上重卡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重工業區,低氣溫對鋰電池工作影響嚴重。如上所述,重卡也屬於較典型的「難以減排領域」,而氫燃料電池具有能量密度較高、加注時間較短、耐低溫等特點,能夠對柴油重卡進行有效替代,進而實現交通領域清潔低碳發展。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鋰電池汽車已具備較好發展基礎,實踐證明,鋰電池汽車在小型轎車、客車等領域表現出眾,能效、經濟性優越,因此氫燃料電池汽車(FCV)應與之形成互補發展,可以專注於重卡、船舶、無人機等對於續航能力和能量密度較高的交通領域。

能源領域:氫能是理想的能源載體,可提升能源系統穩定性和靈活性。中國能源轉型需要解決好供給和需求之間在時間、空間、品種等方面的匹配問題,需要將氫能作為重要能源載體,完成跨時間調節、跨區域配置和跨品種耦合的任務。未來氫能在能源領域中的樞紐位置如圖1所示。首先,在可再生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可通過電解水制氫來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本地消納能力,特別是可以為工業園區提供高純氫氣和氧氣;第二,電解水制氫具有響應速度快、適用規模大、儲存時間長等特點,可應用於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進而提高電網運行的穩定性。例如青海省海西州已部署了「風光氫儲」多能互補項目,將電解水制氫作為儲能調峰的重要手段。第三,氫能還可摻入到天然氣管網、尤其是城市燃氣管網(具體摻混比例視管網材料而定),在基本不增加改造成本的前提下,滿足生產生活的燃氣、供熱等需求。據測算,摻氫天然氣燃燒效率更高、汙染物排放更少,有較大發展潛力。例如國電投集團已在張家口開展了可再生能源制氫+天然氣摻氫示範項目,類似模式可在綠氫資源豐富地區率先應用。此外,內蒙已開展二氧化碳加氫制甲烷試點工作,為CCUS開闢了新的技術路徑。

圖1:氫能在能源系統中的作用示意

信息來源:符冠雲.氫能在中國能源轉型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國煤炭,2019,45(10):15-21.

建築和其他領域:氫能是高效、經濟的分布式能源解決方案。建築等領域並非「難以減排領域」,但如果從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服務成本等角度考慮,氫能仍有較多發展空間。例如,氫燃料電池可為家庭、社區和寫字樓提供分布式供熱發電服務。例如日本推廣的ENE-FARM項目,通過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進行熱電聯產,系統效率高達90%以上,且使用過程無汙染物排放。因此,家用燃料電池熱電聯產裝置未來在中國高檔寫字樓、別墅區都有推廣潛力。這種分布式熱電聯供系統還特別適用於解決電力、燃氣基礎設施不可達地區。中國已有地區開始探索「光伏+氫燃料電池」模式,為偏遠地區、特別是牧區人口提供能源服務。此外,由於中國正在大力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5G基站、大數據中心用電量激增給所在地電力供應造成較大壓力。「光伏+氫儲能+燃料電池發電」可形成一個分布式能源站,為信息基礎設施提供能源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未來氫能將扮演高效清潔的二次能源、靈活智慧的能源載體、綠色低碳的工業原料這三重角色,在工業、交通、能源、建築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2050年可形成超過15億噸二氧化碳的減排能力,並與可再生電力形成協同,實現中國深度減碳目標。

但是,氫能也存在技術難度高,生產成本高,儲藏和運輸困難大的「兩高一大」問題,在制氫過程中也有「灰氫」(化石能源制氫)、「藍氫」(工業副產品制氫等)、「綠氫」(可再生能源制氫)之分,特別是目前中國的制氫主要不是利用電解質而是化石原料的煤炭和天然氣,從而使得制氫過程成為高汙染、高排放、低成本的局面(薛進軍,孫倩,2020),這些劣勢問題不解決,氫能就難以為碳中和貢獻力量。

2,氫能發展的瓶頸與問題

亟需顛覆以化石能源為主的氫源結構,由灰氫向綠氫轉變。中國氫氣主要來自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基於當前氫源結構發展氫能,與能源轉型、節能減排的初衷「南轅北轍」。根據中國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供數據,中國2017年氫氣產量約為2500萬噸,其中來自煤制氫的氫氣佔62%、天然氣制氫佔19%,電解水制氫僅佔1%。從氫源結構上看,灰氫一家獨大、藍氫開發程度較低、綠氫數量稀缺。使用化石能源製成的灰氫、再去替代終端部門的化石能源消費,這種模式可謂「多此一舉」,消耗無謂投資的同時,在物質轉化過程中會存在大量能量損失和汙染物排放。如果不改變當前氫源結構,氫能經濟將「越發展、越耗能、越汙染」,而且還會造成「生產地汙染、消費地清潔」的結果,進而加劇區域間的不公平現象。

亟需大幅度降低氫能供應鏈成本,形成替代傳統能源的市場驅動力。當前由於供應鏈成本過高,氫能難與傳統能源形成競爭關係。未來中國氫能發展必須建立在「綠氫」資源基礎之上,但成本過高是推廣綠氫的最大障礙。如圖2所示,當前中國能源價格體系之下,煤制氫成本最低、電解水制氫成本最高。例如在工業領域,煤制氫價格在10元/kg左右,要開展綠氫替代灰氫,電力價格就要控制在0.15元/度以內。雖然有「棄電制氫」的提法,但現實中棄電基本處於數量無保證、電價無優惠狀態,根本無法有效降低綠氫成本。再比如交通領域,氫氣終端售價須低於40元/kg,氫燃料電池才能比燃油車更具運行成本優勢,但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氫氣售價高達60元以上。可見,只有大幅度降低供應鏈成本,氫能終端應用才能打開。

圖2:不同制氫工藝的氫氣生產成本對比

數據來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2019

亟需突破氫能產業鏈關鍵技術和設備,提升產業發展自主化水平。當前中國氫能產業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關鍵部件自主程度不高、產品性能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長期以來,燃料電池核心部件—質子交換膜、催化劑、膜電極等—都嚴重依賴進口,其成本佔到燃料電池系統的30%甚至更高。最近雖然湧現出一批企業做出了國產化產品,但性能指標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且成本較高、穩定性有待檢驗,短期內難以完全實現對進口產品的替代。基於當前技術掌握程度,如果強行通過補貼手段刺激下遊需求,相當於把大量補貼資金輸送至國外公司。

三、政策建議

做好氫能發展的頂層設計,將氫能作為實現「碳中和」、應對難以減排領域的核心解決方案。氫能即將成為能源系統的新成員,其發展必須服從和服務於能源革命的總體要求。需要認清的是,中國擁有多個與氫能存在替代關係的能源解決方案,因此氫能並非中國的必選項,而是備選項和優選項。因此,應從中國能源系統的核心問題出發,找準切入點,選擇融入能源系統的合適路徑。應重視氫能對實現」碳中和」的意義和作用,圍繞「難以減排領域」,統籌經濟效益、節能減碳和產業發展等因素,逐步構建綠色低碳的多元化氫能應用場景。

制定清潔制氫路線圖,引導灰氫有序退出、藍氫高值利用和綠氫大規模發展。構建「灰氫、藍氫、綠氫」評價體系,引導清潔低碳氫源的優先開發和傳統制氫方式的清潔低碳發展。研究制定清潔制氫發展路線圖,明確不同技術條件和時間階段的發展重點。近中期,應定位在以藍氫、綠氫來保證氫氣增量需求。即在確保資源供應和氫氣需求相銜接條件下,優先利用工業副產氫,鼓勵在「棄電」現象嚴重地區建設現場制氫項目,實現清潔制氫、副產品高值化利用和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的「三贏」。中長期,應著力打造綠氫為主體,多種方式並存的低碳氫源結構。此外,還應鼓勵光解制氫、生物制氫、煤制氫+CCS等新技術的研發,為清潔制氫做好技術儲備。

完善氫能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氫能推廣的激勵機制。氫能發展需要在體制機制上做出重大調整和創新。首先,可參照天然氣兼具能源和危化品的模式進行管理。其次,需要明確氫能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監管部門和對應的責任義務。例如氫氣壓力容器標準、液氫相關標準、加氫站的歸口管理部門和審批流程、油氫氣氫合建站監管模式等。第三,在重點地區可採用以政策紅利代替補貼紅包的方式,通過加強環境監管、能源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等方式,以及碳排放交易、碳稅等價格機制,為氫能應用拓展市場空間。

開展技術、模式等綜合示範,因地制宜探索氫能發展路徑。近幾年,儘管全球很多國家都在積極發展氫能產業,但尚未形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在發展之初不確定性較多的情況下,尤其是技術不成熟、自給率不足條件下,不宜過早進行大規模推廣。而是應做好試點示範工作,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發展路徑。應結合氫能在中國發展現狀和未來定位,開展技術、體制機制、標準法規等全方位綜合示範,並根據不同地區氫能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選擇不同示範內容,打通氫能供應鏈和產業鏈,為氫能大規模融入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提供經驗借鑑。

制定氫能發展的碳足跡標準,形成清潔、低碳、低成本和長效的氫能生產供應鏈。氫能產業要評估它從原料採集、生產『運輸、使用、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制定氫能發展的碳足跡標準和測量指標,來引導氫能產業的發展,逐步形成由中國特色的氫能產業鏈。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元年,綠色低碳發展將是十四五的主旋律,我們期待綠色能源特別是氫能能夠助力綠色發展,促進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符冠雲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薛進軍是中國低碳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名古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瑞典梅拉達林大學未來能源中心客座教授。)

相關焦點

  • 「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日本先制定了兩個「小目標」
    資源匱乏的日本將如何實現擺脫汙染性化石燃料的目標?10月中旬,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在首次施政演說中,就勾勒了日本在碳排放領域的新目標:日本將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當時,他對日本國會議員表示:「我們需要改變思維方式,積極採取措施應對全球變暖,這將改變我們的工業結構、經濟和社會情況,並帶來重大增長。」
  • 評論:實現「碳中和」 消費者行為不容忽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實現「碳中和」, 消費者行為不容忽視作者:林伯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近期,中國提出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因此,消費者對碳中和目標的行為反應,以及對碳減排的支付意願等,很可能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決定性因素。如何引導中國消費者的行為轉變,將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一般而言,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消費領域的碳排放會逐漸增加。消費側排放量持續增加將提高碳中和的成本和難度。由於消費行為和習慣通常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可能會導致消費碳排放的鎖定效應。
  • 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能源行業如何加速跑?
    近期,中國最熱的能源話題非「碳中和」莫屬。落實「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既是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做出的鄭重承諾,也是能源行業開始「加速跑」的發令槍。 那麼,能源行業如何參與到減排行動中? 一直以來,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量呈現較高的正相關趨勢。
  • 環保專題報告: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預計中國會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實現從高碳到低碳到零碳的轉型,在供給 端,將會推動非化石能源電力比例提升和電氣化率提升,在非電能源領域將會加速推動 氫能的發展;在需求端,將會推動節能減排,一方面對能耗的控制我們認為不會放鬆, 加速沿海經濟轉型,另一方面會建立碳排放的監測以及碳排放權的交易體系,逐步完成 對於減排的推動。
  • 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我國電能替代進入深水區
    會議圍繞助力「碳中和」戰略落地實施,以「拓展電能替代廣度深度,提高全社會電氣化水平」為主題,與會專家共同探討了碳減排目標下電能替代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新機遇,並針對如何促進電能替代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了交流。
  • 實現碳中和目標?專家:急需構建捕集技術新體系
    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以下簡稱CCUS)作為解決我國以煤為主能源體系低碳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性技術之一,正成為當下的研究熱點。「煤基工業和燃煤發電行業減排二氧化碳是當前我國減排的關鍵,而CCUS是目前唯一能夠實現大規模減排的技術手段。」
  • 碳中和 風來了
    原標題:中金首席訪談:碳中和,風來了   從國家提出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之後,無論是市場還是行業,「碳中和」都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那麼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對於我們國家的能源經濟意味著什麼變化
  • 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長期來看碳中和將會完成美麗中國提出的能源革命戰略目標,我們大膽的預測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能將成為一次能源主體,能源消費中電氣化率達到100%,二次能源中氫能達到30%,完成淨零排放。
  • 中研綠金參考丨關於試點開展「零碳園區」建設 助力江蘇提早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建議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省提出「要堅定不移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努力在全國達峰之前率先達峰」。為實現這一目標,建議我省打造一批「低碳工廠、零碳園區」示範樣板,為提前實現「30·60碳中和」目標探索成功路徑。一、工業園區碳減排是率先實現碳達峰的關鍵碳達峰、碳中和對全球來說都是一場能源革命。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 實現「碳中和」,從排放端必須考慮工業和電力的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但受資源、技術局限或安全、經濟等因素,部分排放並不能完全避免,其中一方面可以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進行自然吸收,同時還需要一定量的人工碳匯,比如碳捕獲、利用和封存技術(CCUS)等。
  • 歐盟「碳中和大陸」背景下的冶金技術革命
    劉獻東  前兩期(詳見《中國冶金報》2020年9月4日、9月11日2版)介紹了歐洲鋼鐵工業聯盟(Eurofer,歐鋼聯)為實現溫室氣體減排承諾而推進的2條主要技術路線(「智能碳使用」「碳直接避免」)的重點項目,本期探索歐盟「碳中和大陸」背景下,鋼鐵行業開啟冶金技術革命的實踐和成效。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 「碳中和」是什麼意思?為何很多車企紛紛邁向碳中和?
    一時間,「碳中和」便成為各大車企爭相追捧的目標,前有大眾「205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計劃」、保時捷祖文豪森工廠在製造純電動跑車Taycan的過程中實現碳中和,後有奔馳發布「雄心2039」計劃實現「碳中和」。那麼「碳中和」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奔馳、大眾等所有的車企都爭相邁向「碳中和」呢?
  • 奧迪零排放計劃,致力於全面實現生產基地碳中和_易車網
    ·到2025年,奧迪所有生產基地將全面實現碳中和·布魯塞爾工廠與匈牙利傑爾工廠已實現碳中和奧迪已啟動一系列減排行動,貫穿全價值鏈,以期在2050年前實現整個公司碳中和的願景,助力環境保護。此外,奧迪還制定了相應的戰略規劃,聚焦汽車生產環節實現碳中和,助力2025年前實現奧迪旗下生產基地全面達成該目標。此外,可持續製造遠不止於奧迪自身的生產基地:作為減碳計劃的一部分,奧迪攜手供應商聯合發掘供應鏈中的減排潛力,果斷決策並迅速採取行動,聚焦鋁、鋼、電池組件等高耗能材料的生產。去年,奧迪全球產量達180萬輛左右。
  • 中金公司: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認為這個目標將實現中國在能源領域的革命,不僅會重塑中國能源結構,也會對經濟產生正面的影響,帶來數位化轉型和智能化的應用在電力,交通的普及。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 林德看好中國氫能市場機遇
    本報訊  記者王長堯報導:中國蓬勃發展的氫能產業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來自歐洲的林德氣體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林德看好中國氫能發展前景,正積極致力於研發工作,助力中國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
  • 「碳中和」競賽倒逼能源轉型,中國能否彎道超車
    「碳」博弈就像石油曾被作為大國博弈的工具一樣,碳減排、碳中和已成為大國輾轉騰挪的新棋子,各國進入「碳中和」競賽進行時。今年9月,中國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過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等途徑,抵消排放的二氧化碳,實現「零排放」。
  • 報告: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轉型將提升中國綠色經濟領域競爭力
    《報告》也同時指出,2060年碳中和願景的實現頗具挑戰,需要中國在制定強勁長期戰略的同時,有效識別電力、建築、工業、交通、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等關鍵部門的近期行動,從政策、金融和技術等多角度實現跨行業合作。
  • 盤後更有重磅利好,這一行業意外獲加持,碳中和接著舞?
    該白皮書指出,要推動太陽能多元利用,推進風電開發和水電綠色發展,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等。並罕見提出,加速發展綠氫製取、儲運和應用等氫能產業鏈技術裝備,促進氫能燃料電池技術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發展。碳中和是要接著舞的節奏?
  • 實現碳中和 我們對2060年的承諾-認識碳中和
    北極星大氣網訊:在今年9月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外界承諾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什麼?畢馬威近期將發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紹碳中和的意義及影響。本系列文章共三期,本次為第一期,主要介紹碳中和的基本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