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孩子犯錯誤,老師不敢管,家長不捨得管」。
其實,只有尊師,還有重教,老師敢管,家長捨得管,孩子才能茁壯的成長。
孩子犯了錯誤,就需要批評教育。
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孩子都需要接受適當的批評教育,才能變得越來越優秀。
孩子回家,很多家長一聽到孩子被老師批評了,被老師懲罰了,心裡就急了起來,甚至害怕孩子受到欺負了。
在這個時候家長更應該關心的是孩子為什麼被批評了,被懲罰了。
也許是他沒交作業、上課不專心、與同學打鬧、頂撞老師呢?
每一位老師都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孩子犯錯誤了,老師才會批評,不犯錯誤誰會無緣無故地批評孩子呢?
沒有無緣無故的批評,當孩子行為不當,能夠及時指正的老師其實是真正的好老師,老師的批評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行為,避免不良後果的發生。
作為家長,看到老師花時間、費精力,苦口婆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實更要心懷感激。
能被老師批評,是做學生的一種幸福,老師關心學生才會批評學生,如果老師不想管學生,也可以視而不見,讓學生繼續走神,老師繼續上課。
有一句話說得好,好的教育,必然是寬嚴相濟、獎懲分明的;好的老師,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的。
現在很多人推崇「賞識教育」,無論孩子做什麼,都是「你真棒!」「你太厲害了!」把這些話常掛嘴邊,進行無原則的、廉價的所謂「賞識」。那不是教育,而是在「哄孩子」!這樣做的後果,很容易導致孩子過度自我膨脹,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再也無法接受一點批評意見,抗挫折能力幾乎為零。
孩子做了錯事,恰當的批評是非常必要的。該批評的地方就要批評,該表揚的地方就要表揚。這才是對孩子的未來負責!而不是一味溺愛,放任不管。
有表揚,有批評,嚴慈同體的老師,才是負責任的好老師。
如果老師不愛學生,根本不需要批評學生,甚至完全可以對學生置之不理。
每一句批評聲中,包含著老師的期望,期望高了自然要求嚴格,這樣才會促進孩子成長。
那些對學生嚴厲的老師,其實他們沒必要跟學生動氣,他們完全可以讓這些學生繼續放縱自己。
可是身為老師,他們的良心告訴他們不能這樣做,所以才選擇了一條鞠躬盡瘁的泥濘之路。
絕大多數老師對學生的批評大多都是出於善意的,大部分的老師都是為了孩子以後的進步才會批評他們。
老師的批評,是另一種愛的表達,也是促進孩子發展的一種手段。
老師每天要管那麼多班級的學生,如果每個學生都調皮搗蛋,每個學生都跟老師對著幹,那麼老師要怎麼開展教育工作呢?
站在老師的立場上去看待自己的問題,不要輕易產生負面情緒,不要總想著老師針對學生。
當老師批評學生的時候,並不意味著老師討厭學生,恰好是老師對學生寄有希望。
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是另一種愛的表達,也是促進孩子發展的一種手段。當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家長首先要好好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發洩。然後告訴孩子錯在哪裡,並教給孩子正確的做法。
那個管學生最嚴的老師,其實愛學生最深,沒有一位老師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