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墜床要趕緊抱起來?這會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正確姿勢這樣做

2020-09-22 名醫育兒課堂

孩子墜床是很常見的事,雖然情況時有發生,但大多數家長們未必知道墜床發生後如何處理,大多會本能反應地馬上抱起鬨著。

再看看有沒有明顯的外傷情況。但這樣做其實是不對的,不正確的處理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受到二次傷害,家長們要引以為戒。

家有小寶的父母對嬰兒墜床類的新聞一定都會特別留意,最近有看到一則孩子墜床的新聞。八個月大的寶寶意外從床上墜下,頭部著地磕了一下,孩子的反應自然是大哭,但媽媽沒看到孩子有明顯的外傷,因此哄孩子睡著後就沒太在意。

但過了幾個小時後,孩子開始哭鬧了,期間嘔吐了2回,並且出現了輕微的意識模糊,因為孩子出現的嘔吐症狀家長也開始重視,最後孩子的精神狀態還是不好,在墜床後4個小時,家長把孩子送往當地的兒童醫院,到醫院的時候寶寶已經陷入昏迷了。

經過醫生初步判斷可能是顱內出血,檢查後發現是顱內硬膜外大量出血,出血量達到了60ml。8個月大的寶寶發生腦內出血是很危險的,需要立即手術,好在醫院開通了綠色通道,通過手術孩子才脫離了危險。

不可輕視的嬰幼兒墜床

孩子磕磕絆絆很正常,從床上墜下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但看似常見的背後,危險性一點不低。據醫生介紹,腦外傷是造成兒童死亡的創傷類首要因素,而在腦外傷中,墜落傷又佔大頭,其次是車禍導致的創傷。

腦外傷對兒童的危害性不可謂不大,因此預防措施很重要,此外如果意外發生,家長們也不能僅憑是否有明顯外部創傷作為唯一判斷。

同樣的,墜落傷也不能只看墜落距離地面的高矮,比如頭先著地的情況,即使高度不高,對顱腦的衝擊也不可輕視。

墜床的現實案例還有很多,一些墜床沒有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傷害,這種算是最幸運的,還有的雖然發生了腦外傷受創。

但家長發現的早及時送醫就診了,經過醫院的檢測和必要的治療手段沒有讓情況惡化,最不願意看到的的情況也很多,這類新聞幾乎隔三差五就會在社媒和新聞中被報導,家有小寶的家長們一定要引以為戒。

醫生提醒,最正確的做法是從根本上預防小兒摔傷,而一旦發現孩子摔傷了,除了簡單的外傷判斷外,如果孩子出現劇烈的哭鬧,精神狀態差等都要及時就醫檢查,不能耽誤。

孩子墜床屬於常見且嚴重的事件,可能對孩子造成巨大的身體傷害,幼兒墜床往往是頭部著地,因為嬰幼兒時期頭的比重大,從高處掉落的時候很容易頭朝下,而孩子還不太能調節身體位置,於是頭朝地是大概率事件。

墜床看似無大礙,但很可能造成內傷

頭著地的衝擊會對顱腦造成衝擊,腦震蕩、頭骨骨折以及顱內出血都有可能發生,一些看起來不高的高度,頭著地同樣很嚴重,尤其是如果地板是硬質的,比如瓷磚地板等,衝擊下很容易造成顱內損傷。

顱內傷沒有明顯的外部痕跡,因此家長也很難第一時間看出來,因此在嬰幼兒墜地後的一段時間裡,要求父母細緻觀察孩子的行為和精神狀態,一旦發現不對要及時就醫,不要錯過了治療時機。

墜床導致受傷的概率不低,據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此前的報導,在英國有數據顯示的嬰兒墜床中,一共250次記錄,其中8人受傷明顯,1人痙攣,5人顱骨骨折。

對顱內損傷一是要觀察及時發現,避免錯過最佳就醫治療時期,二是在孩子墜床後的正確處理,因為不當的處理極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對嬰幼兒墜床的正確處理

孩子墜床後,家長們第一件要做的事不是立馬把孩子抱起來,雖然愛子心切,但摔都摔了馬上抱起來也無法改變,家長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觀察,在非緊急和必要情況下觀察孩子掉在地上的反應情況,因為很多墜落傷肉眼看不見,直接從原地抱起來,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

首先耐下急切的心觀察20秒,檢查寶寶的落地姿勢,是否有明顯的外傷,傷情是否嚴重;看四肢是否有正常活動,如果肢體異常,小心檢查會不會一碰就哭,骨折的情況下這種異常很明顯, 而如果家長直接上手抱起來的話可能會二次傷害到孩子。

接下來是長時間的觀察,摔跤後一些傷勢不會短時間內表現出來,而如果寶寶在墜床後幾個小時變得煩躁、嘔吐、精神狀態不佳等,需要立即送往兒童醫院就診確定是否有傷勢。

如果墜床後幾個小時內沒有異常,那麼也請不要掉以輕心,整個觀察期持續2-3天,如果72小時候孩子該吃吃該喝喝,行為、精神都很正常,那麼基本上可以鬆一口氣了,當然這也是墜床發生後最好的結果,既沒有外傷也沒有傷到身體內部。

以下這幾種情況出現要立即送醫檢查治療

1)失去意識,墜床嚴重的有可能當場就失去意識了,這時候同樣不要馬上移動寶寶,除非出現了必要移動的情況,檢查孩子的心跳、呼吸,如果發現沒有呼吸了要立即做嬰兒心肺復甦術,幫助孩子恢復呼吸順暢。

2)流血不止,發現止不住的流血情況也要就醫,將傷口按壓住一直到有專業的醫護人員接手,到醫院後最好做一個細緻的檢查排除隱患。

3)嘔吐、抽搐,墜床後出現嘔吐和抽搐,大多是傷到顱腦了,對墜床後出現這類情況的家長們要立即送孩子就醫耽誤不得。

4)骨折,有的明顯骨折看得出,有的看不出的但孩子的行動會出現異常,在墜床發生後的幾個小時內家長通過留心觀察是可以發現的。

5)腦震蕩可能,腦震蕩後行為表現主要有嘔吐、嗜睡、精神狀態不佳,行為、肢體異常等等。

6)長時間哭聲不止。嬰幼兒不會用語言表達,因此一直哭泣一定是有讓他不舒服的地方,如果發生墜床後一直哭鬧,那麼同樣有必要送醫接受檢查。

墜床都說防不勝防,但家長們依舊有必要做好防護措施,這是對孩子基本負責任應該做的。預防比發現後採取補救措施更重要。

本文由名醫育兒課堂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墜床後這麼做,可能會構成二次傷害
    親貝網了解到,在孩子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因為小孩子的天性本就好奇多動,難免會出現一些磕磕碰碰。所以媽媽在日常照顧寶寶的過程中,需要小心再小心。像孩子墜床就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意外情況。孩子在學會翻身、爬行之後,就會用四肢探索世界。在摸索的過程中,很容易因為意外而翻落床下。
  • 寶寶「墜床」後,要先觀察這5個方面,而不是馬上把寶寶抱起來
    >有些寶媽看到寶寶從床上摔了下去,會特別心疼,馬上跑過去把寶寶抱在懷裡,然後開始不斷搖晃,試圖安撫寶寶的情緒,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可能會讓寶寶遭到二次傷害。這是因為寶寶如果摔到了腦袋,大腦可能會受到傷害,而且四肢也可能會骨折,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把寶寶抱在懷裡的話,只會讓寶寶受到更大的傷害。寶寶墜床後,家長如果太慌張,根本無法看到具體情況,包括寶寶摔沒摔傷、摔得重不重、哪個位置受到了傷害等等,比如寶寶摔骨折了,家長馬上把寶寶抱起,可能會導致後果變得更加嚴重。
  • 寶寶掉床後,聰明的家長決不立馬抱起來,把握「黃金十秒」很關鍵
    今天科室接到這樣一個急診,一名6個月大的女寶寶,墜床後被送了過來。 據現場護士說,寶媽在哄孩子睡著後,就去客廳廚房忙著做家務了。可沒想到寶寶睡了不足10分鐘,就聽到臥室一聲巨響,緊接著傳來的就是孩子的哭聲。
  • 寶寶墜床後,「黃金10秒」要做什麼?不是立馬抱起,而是這樣做
    明明看著孩子床中間呢,想著倒杯水或者上個廁所這麼一會兒的時間,孩子也不至於摔下床,但往往就是這種僥倖心理,讓寶寶帶給寶媽驚嚇。其實,別看寶寶還不會爬,剛回翻身的寶寶就已經不能讓他獨自在床上玩耍了,很可能翻著翻著就滾下床了。孩子摔下床這件事,千萬不能小看!
  • 寶寶墜床別大意,處理方法要得當
    大家好,我是皮蛋媽,前幾天四個半月的皮蛋墜床了,以至於這幾天只要皮蛋一哭,媽媽眼前就會不停浮現出皮蛋墜床的畫面!事情是這樣的:小皮蛋清晨四點多起來哼哼,餵了點奶還是不肯睡,躺在我們中間,自己玩的挺好,我和他爸不小心就睡著了,大概過了四十分鐘左右,突然Duang的一聲響把我驚了一身冷汗,緊接著傳來了皮蛋撕心裂肺的哭聲!
  • 家長必讀:寶寶墜床後,千萬別這樣做!現場處理的幾個步驟很重要
    寶寶出生之後,父母對於寶寶的照顧養育總是特別的謹慎,生怕寶寶出個什麼意外。最近有家長諮詢不小心磕碰到寶寶頭了,怎麼辦?面對軟軟小小的寶寶,身為爸爸媽媽生怕磕碰壞了。其實,寶寶真沒那麼脆弱,相反爸爸媽媽一些不當的操作可能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哦~孩子墜床後有一件事千萬別做——那就是千萬不要立馬把孩子抱起來!
  • 寶寶墜床後如何處理?「黃金10秒」很重要,不是抱起,而要這樣做
    打開燈發現原來是孩子墜床了,因為床比較低,小豔就沒有在意,急忙把孩子抱起來哄睡。 但把寶寶抱起來搖晃反而加重了病情。小豔聽後自責不已。 寶寶墜床是常見的意外事故,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磕磕碰碰無需大驚小怪,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寶寶骨骼柔軟,意外墜床可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摔傷,嚴重還可能影響生命健康,家長不容忽視。 寶寶墜床後,出於本能反應,很多人會在第一時間將他們抱起來安撫,這樣做真的正確嗎?
  • 寶寶墜床後如何處理?「黃金10秒」很重要,不是抱起,而要這樣做
    打開燈發現原來是孩子墜床了,因為床比較低,小豔就沒有在意,急忙把孩子抱起來哄睡。但把寶寶抱起來搖晃反而加重了病情。小豔聽後自責不已。寶寶墜床是常見的意外事故,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磕磕碰碰無需大驚小怪,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寶寶骨骼柔軟,意外墜床可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摔傷,嚴重還可能影響生命健康,家長不容忽視。寶寶墜床後,出於本能反應,很多人會在第一時間將他們抱起來安撫,這樣做真的正確嗎?寶寶墜床後到底該如何處理呢?
  • 寶寶墜床怎麼辦?「黃金10秒」要知道,再心疼也別急著「抱」
    ,裡邊還軟綿綿的,就趕緊把孩子抱了起來,可是孩子哭鬧不止,不停嘔吐,石女士趕緊把孩子送去了醫院。寶寶墜床,最重要的就是墜床後的「黃金10秒」,很多家長看到寶寶墜床心疼的不得了,趕緊上前把孩子抱起來,抱一抱、哄一哄,其實這個做法是錯誤的,很可能會因此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 8月大寶寶墜床4小時後,顱內出血:孩子墜床後千萬不能這麼做
    ,不正確的處理會導致孩子受到二次傷害!,也仍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墜床後做出了錯誤的處理,甚至是沒有重視導致孩子受到嚴重的二次傷害。顱內傷一旦耽誤救治的最佳時間,是會要了孩子的命的,還有遇上孩子墜床,一定要正確處理和應對,因為錯誤的應對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二次傷害,上面的每一個寶寶,都是因為家長的錯誤處理,導致孩子再次受到傷害。
  • 寶寶磕碰、墜床後該如何正確處理?
    首先,在寶寶墜床之後,千萬別立馬就飛奔過去,第一時間把寶寶抱起來。看到寶寶掉到床下的父母一定很緊張和擔心,但要冷靜、要按捺住自己的心情,先對寶寶的情況細心觀察幾秒鐘,不可以在不確定寶寶受傷的部位和程度的情況下貿然抱起孩子。如果貿然抱起,很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 寶寶墜床之後是否應該立馬抱起來?還有很多家長不知道
    隨著寶寶一天天的長大,寶寶的精力會變的越來越好,寶媽照看寶寶就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但有時候還是會讓寶寶出現意外。比如從沙發上滾下來、從床上掉下來......每當出現這些事情的時候,心疼寶寶的寶媽會立馬把寶寶抱起來,這是作為媽媽的本能。
  • 「一次墜床,我的孩子走了」:孩子墜床,千萬不要馬上抱起!
    孩子墜床後千萬不要立即抱起很多父母在孩子墜床後,一般都是立刻抱起孩子,一邊自責一邊安慰孩子,等他不哭了,才去看有沒有傷到哪裡。這是為人父母最本能的反應,立即抱起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如果孩子在墜床時候出現流血、失去知覺、重傷等情況,可能會因為你的抱起動作導致嚴重的併發症。比如,如果孩子的脊柱受傷,家長在情急之下的各種動作,都有可能給寶寶造成嚴重的二次傷害,脊柱裂縫損傷在突然抱起的過程中可能造成橫斷傷。
  • 有種成長叫「兒童墜床」,見到娃掉下床,你還立即抱起?大錯特錯
    關於墜床這件事,常有老人說,十個寶寶九個都從床上掉下來過,磕磕碰碰都是難免的事情,從椅子上摔倒,從床上掉下來,誰小時候沒經歷過,抱起來哄哄就行了,哪用得著大驚小怪。但是當媽的看到自己孩子掉到地上哇哇大哭時,自然是心疼不已,立刻就衝到孩子面前抱起孩子安慰。看到孩子墜床立刻抱起,這是出於當家長的本能反應,但是這樣做真的正確嗎?孩子為什麼會墜床?
  • 嬰兒翻身墜床,家長千萬不要立刻扶起,了解「黃金十秒」十分重要
    ,便趕緊起來上個廁所,沒想到她剛進衛生間,就聽到「咚」的一聲,隨後便是孩子大哭的聲音。但父母千萬不要忽略掉孩子因為什麼摔下去的,發生時一定要採取正確的急救措施。其實當孩子掉到地上時,父母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趕緊抱起來查看,孩子傷到了哪裡,隨後安撫寶寶的情緒。但這種做法萬萬不可取,因為摔下去瞬間抱起來會給寶寶帶來二次傷害。
  • 孩子墜床,多數家長第一步就做錯了,有一點要牢記
    和孩子媽媽聊天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是孩子昨晚睡覺的時候從床上掉下來了。她聽到孩子墜床的聲音後,趕緊下床把孩子抱起來,然後檢查孩子有沒有受傷。好在沒有太大的問題,就是頭上長出一個大包。後來我告訴這位媽媽說,其實墜床後是不建議第一時間抱起孩子的。這位媽媽說她也有看到過類似的說法,但是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抱起孩子看,忘記了這回事。說到這,可能很多媽媽都不理解,為何孩子墜床後不要立馬抱起來呢?
  • 1歲寶寶摔成腦損傷!孩子墜床千萬別做這3件事!
    學走路摔個幾跤,估計不少人認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當時樂樂的媽媽也是這樣想的,她只是把哭鬧的孩子抱在懷裡哄了哄。 孩子磕磕碰碰千萬別不當回事,低估摔倒對孩子帶來的傷害,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 寶寶不小心墜床,別馬上去抱他,抓住黃金十秒,觀察清楚再做反應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要是心頭肉受了傷,那簡直是痛在娃身,疼在父母心。大部分父母在看到寶寶墜床的第一反應,就是衝過去把他抱起來,並抱在懷裡哄。但這樣的做法卻是錯誤的,甚至很有可能會造成二次傷害!為什麼呢?因為當寶寶從高處墜落,雖然可能沒有出血,但脊椎以及其他部位有沒有受傷我們無法清楚的得知。如果這個時候貿然去移動他,就很有可能會碰到受傷的地方,導致二次傷害。
  • 孩子墜床,家長千萬別做這個動作,很危險!
    ,都是快步跑過去,趕緊把寶寶抱在懷裡安慰。等到孩子安定下來,身上沒有明顯的外傷,就萬事大吉了。  那麼,這樣的處理辦法真的正確嗎?  相比明顯的皮肉擦傷,更重大的隱患藏在一些看不到的地方。孩子在墜床的時候,第一件事千萬不要直接抱起來,而是要先觀察孩子的情況,再採取相應的措施。
  • 寶寶墜床後,你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害了寶寶
    寶寶墜床,絕對算是個大概率事件。不是家長們心大,而是孩子會爬會動以後,簡直防不勝防!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孩子墜床家長該如何處理?再說如何處理之前,先出一道題考一考各位爸爸媽媽。當看到寶寶從床上掉下來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