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島上的高腳屋, 從茅草屋到「海上城市」用了28年

2021-01-20 藍少TV

南沙群島是南海海域距離中國大陸最遠的一片海域,歷史上由於我國國力不強,船舶技術落後,導致對南沙群島的管控實力不強。南沙群島除太平島(臺灣控制)外,其餘永久島礁全部被周邊國家搶佔,不過三沙市的建設徹底改變了這種處於劣勢的狀態。

中國海軍進駐南沙群島要從1988年算起,由於沒有永久陸地作支撐,我們就在低潮高地的礁盤上修建高腳屋,這種高腳屋其實就是竹棚子,就像田間地頭的瓜棚子一樣簡陋,每當大風大浪來襲,高腳屋都會遭到毀滅性打擊。這種高腳屋被稱為第一代高腳屋。

第一代高腳屋使用時間並不長,隨後就被第二代高腳屋取代,通俗一點講第二代相比第一代就是把茅草屋換成了鐵皮房,因為第二代高腳屋主要是使用鐵皮做成的箱體,面積僅有30平米,他也被大家親切的成為「海上崗亭」。這種鐵皮房雖然能夠抵禦一定的風浪,條件有所改善,但是已然十分艱苦。


1990年南沙群島上出現了第三代高腳屋。準確的說這種高腳屋已經不能叫做「高腳屋」了,它其實就是在島礁上修建的一座座鋼筋混凝土的碉堡,隨著不斷的擴建,內部設施也不斷完善,海水淡化、行動網路等設施均得到了實現,島上駐軍生活大大改善。


2012年三沙市成立,隨後南沙群島進行了大規模的吹沙造陸,目前已經修建了七座人工島,島嶼總面積面積12平方公裡,遠遠超過周邊其他國家永久陸地面積之和。另外人工島上還修建了機場、碼頭、醫院、學校等,儼然成為南海一座座海上城市。從高腳屋到海上城市,南沙群島用了28年。

相關焦點

  • 南沙群島上修建的高腳屋,從茅草屋變成「海上城市」花了28年
    從我們的歷史就可以看出來,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世界的中心,後來到了清朝的時候,封建王朝的生命漸漸變得衰弱,也就是說,在中國,封建王朝其實已經存活不下去了。中國需要新的社會力量的注入。很多人都說中國清朝是被列強所毀滅的。但其實,清朝毀滅是遲早的事情,只不過列強加快了這種毀滅的速度。
  • [大國軍藏——十件珍品的聲音導覽]南沙群島上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這面旗幟1988年1月插在北緯9°、東經112°的永暑礁上,是南沙群島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旗幟是如何插上永暑礁的?  1987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第14次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承建、管理領土主權範圍內的5個國際聯網海洋觀測站,除了3個大陸沿海站和1個西沙海域站已經建成,還有1個南沙海域站需要新建。
  • 我國南沙群島美濟礁從無人礁到南海第一大島的華麗蛻變
    即使在離我國大陸最為遙遠的南沙群島島嶼,如太平島、中業島、南威島等島嶼上,均有我國古代漁民建造的土地廟 ,個別島嶼上還有我國古代漁民為埋葬死去同伴建立的墳墓。近代以來,南沙群島一些島嶼先後被法國、日本佔領,1946年12月,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派兵駐守。南海屬於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沒有引起任何爭議。
  • 南沙高腳屋
    《南沙衛士之歌》中有這樣的歌詞:「在遼闊南海的高腳屋上/有一群好男兒手握鋼槍/戰風鬥浪守國門/一顆紅心永向黨……在遼闊南海的高腳屋上/南沙衛士團結如鋼/敵人膽敢來侵犯/戰士鐵拳讓他嘗……」歌詞中的「高腳屋」就是南沙戰士們的軍營,南沙戰士們的「家」。讓我們走近南沙高腳屋,了解南沙高腳屋的變遷,感受南沙將士們的生活。
  • 國畫創思 | 我眼中的高腳屋
    在大海上航行,最令人激動的就是在蒼茫的海天間突然看見高高飄揚的鮮豔的五星紅旗。那令人心動的顏色總能讓我熱淚盈眶。這就是南沙,我美麗的家鄉。  說到南沙就不能不提高腳屋。在汪洋大海上,官兵們經受著高溫、高溼、颶風、狂濤的考驗,無寸土之地立足。於是,一座座高腳屋便在海軍進駐的各個礁盤上堅韌地矗立起來。到現在,南沙的高腳屋已經從第一代發展到了第四代。
  • 南沙第四代「高腳屋」呼之欲出——《人民海軍駐守南沙20年紀實...
    可是在南沙要建起「高腳屋」,絕不是聽起來的那麼浪漫和輕鬆。汪洋大海上,官兵們無寸土之地可以立足,伴隨著高溫、高溼、颶風、狂濤,一座座「高腳屋」在人民海軍進駐的各個礁盤上堅強地矗立起來。到現在,南沙的「高腳屋」已經從第一代,第二代,發展到了第三代。  如今,南沙的第一代高腳屋,已經完全消失了;第二代高腳屋,也只剩下幾個生鏽的鐵架子,偶然還有海鳥過來歇息;現在官兵們住上的是第三代高腳屋。
  • 中國駐南海三代高腳屋曝光:從木屋變海上堡壘
    近日,軍方公開海軍南沙守島礁部隊三代高腳屋對比圖。條件改善明顯。第一代高腳屋,補給困難、生活條件異常簡陋。第二代高腳屋,居住環境得到改善,但補給仍然很困難。高腳屋面積只有10平方米,它以鋼釺為依託,竹竿作柱、篾席為牆,瀝青封頂,高腳屋中沒有電燈電話,海上補給能力有限,官兵們很少能吃到新鮮蔬菜、食品,條件非常艱苦,官兵們形象地稱之為「海上貓耳洞」。
  • 觀眾感言「高腳屋」(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解放軍叔叔住在海上的木房子裡,要是颳風了,海上起浪了,房子會倒嗎?」孩子們帶著天真的表情問身邊的家長。  在國防和軍隊成就展展廳中,南沙礁堡陣地設施今昔景觀前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小觀眾駐足觀看。
  • 南沙守島官兵換了四代高腳屋,用行動捍衛著祖國主權
    >他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始終堅守在礁盤上人員輪換了100多批駐守的高腳屋也更換了四代一代代好男兒無私地把青春熱血撒在這片祖國的海域用實際行動捍衛了祖國主權第一代高腳屋:它是用竹竿、草蓆和油毛氈搭建起來的,軍事上稱為「海上簡易觀察哨所」,南沙人稱之為「看瓜棚」、「海上貓耳洞」。
  • 高腳屋的變遷
    汪洋大海上,官兵們無寸土之地可以立足,伴隨著高溫、高溼、颶風、狂濤,一座座「高腳屋」在人民海軍進駐的各個礁盤上堅強地矗立起來。到現在,南沙的「高腳屋」已經從第一代,第二代,發展到了第三代。「20年來,南沙守礁官兵見證了南沙三代高腳屋的變遷,我現在的位置是位於南燻礁的最高點,從我的方位看過去,看到兩個生鏽的鐵架子。
  • 家國40年,我(家)的故事 | 四守南沙永暑礁
    10年後,我終於圓了海軍夢——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海軍戰士。1988年12月,我隨艦第一次去南沙群島守礁。素有「太陽海」之稱的南沙,高溫、高鹽、高溼,且多颱風,條件異常艱苦。初到永暑礁,中午最熱時,艦艇甲板溫度達到60攝氏度。這對於我這個新兵來說,一下子進入與世隔絕的孤礁獨堡,心理難以承受。
  • 南沙群島又雙叒叕刷屏 這裡現在變成啥樣了?
    1987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會第14次會議決定,由中國在南沙群島建立第74號海洋觀察站。1988年,我國選定永暑礁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洋觀察站即南沙永暑礁觀測站,立有主權碑。  駐守之初,官兵在風浪中用竹竿、牛毛氈建造起第一代「高腳屋」,每逢風雨季節,「高腳屋」便成為海上「貓耳洞」。
  • 南沙群島第14大島赤瓜島,面積不大,有兩個直升機場
    南沙群島第14大島赤瓜島,面積不大,有兩個直升機場赤瓜島衛星圖目前,南沙群島赤瓜島,在南沙230多個島礁中陸域面積排名第14位,南沙吹填七島中排名第6位,現有面積0.117平方公裡,僅比東門島大一點,相當於17個足球場地面積。
  • 南海艦隊工程兵為南沙守礁士兵構築三代高腳屋
    解放軍駐南沙的守礁戰士 [資料]陸海相隔,駐守在高腳屋上的南沙軍人經受的艱難困苦,讓人們牽掛入夢。守高腳屋艱辛,建高腳屋更難。與駐守在高腳屋上的南沙官兵相比,南沙高腳屋建設者們的功績同樣燦若星辰,但卻鮮為人知。  每塊磚石都浸著官兵的血汗在大陸,只要備好磚頭、水泥、鋼筋、木頭,就可以蓋房子。在南沙建高腳屋,難!這裡遠離大陸,施工場地在汪洋大海上,官兵們無寸土之地可以立足,高溫、高溼、颶風、狂濤、缺水,個個都是「攔路虎」。迎著墨綠色的巨湧,滿載建材的運輸船來了。
  • 南海礁盤三代高腳屋今昔對比,我們的戰士們始終像鋼釘一樣牢牢地鉚...
    中國南沙群島的"高腳屋"指的是在南沙的礁盤上搭建的屋子,有三代質量類型,還有三種類型即日常駐守型、隨機駐守型和巡守型(即非駐守型如安達礁初期形態)。
  • 中國經略南海歷史系列之高腳屋
    在祖國南沙的汪洋大海上,曾幾何時,守礁官兵們無寸土之地可以立足。隨著人民海軍的發展壯大,克服了高溫、高溼、高鹽和湧浪、颶風的惡劣環境,一座座「高腳屋」在人民海軍進駐的各個礁盤上堅強地矗立起來。南沙的「高腳屋」已經從第一代,第二代,發展到了第四代。
  • 渚碧島:27年,從孤獨的高腳屋,到如今變成南海中的小城
    但是南沙群島作為我國分布海域最廣泛的群島,有大小島嶼、暗礁、暗沙等230餘座,但是自然島嶼極少,島嶼面積也非常小,自然形成的島嶼永陸面積不足2平方公裡。而且由於當年的國力有限,南沙又過於遙遠,因此一直未能佔據擁有永久陸地面積的島嶼。
  • 滄海孤礁就是我的家 溫籍戰士在南沙群島的192天
    1988年2月5日,南沙群島第一座飄揚著五星紅旗的哨所陣地——第一代高腳屋在永暑礁誕生,隨之誕生了中國軍人一種特殊的戰鬥崗位——守礁。  20多年來,一代代守礁官兵克服常人難以承受的艱難困苦,守衛著祖國的神聖領土,捍衛著那片晶瑩剔透的「海藍」。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溫州晚報記者尋訪曾經守護在南沙群島的退役溫籍海軍章公華,聽他講述在南沙巡航守礁的故事。
  • 收復22年的美濟島,未來我國南海第一大城市,堪比馬爾地夫
    南沙群島自古以來是我國固有的神聖領土。我國南海「九段線」內的南沙群島共有島嶼、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共計230餘個。其中有11個島嶼,5個沙洲,20個礁是露出水面。我國目前開發建設並駐守的有8個島礁,包含臺灣省代為管轄的太平島。
  • 南沙守礁者
    那是第二代高腳屋的殘跡,而第一代高腳屋已經徹底退入人們的記憶。1988年2月5日,南沙群島第一座飄揚著五星紅旗的哨所陣地---永暑礁高腳屋誕生了。這是一種由竹竿作柱、篾席為牆、瀝青封頂的簡易竹棚高腳屋,戰士稱它為「海上貓兒洞」。這種高腳屋,「海風一吹,吱吱作響;海浪一撲,搖搖晃晃」。太陽曬一會兒,油氈直往下滴油。下起雨來,棚外棚內一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