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份的時候,網上曾有預測,2019年的出生人口約為1100萬左右,當時很多人大呼,比起2018年的1523萬,這個數字可是下降得太厲害了!
不過,就在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9年的人口數據:
2019年全年,我國出生人口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死亡人口998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4‰。
無論是出生總人口,還是人口自然增長率,2019年都比2018年有所降低(2018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1‰)。
隨著年齡的增長,80後逐漸舞臺,90後成為如今的生育主力軍。但是,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除了2017年剛放開二胎政策那一年(政策從2016年實施,但考慮到懷孕因素,真正響應政策而出生的人口大多集中在2017年),每年的人口出生逐年遞減。
90後為何不願意生孩子了呢?最大的一個原因當然是經濟因素,畢竟如今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太大了,很多人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那麼,除了這個因素之外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了90後甚至都不想生了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1.網絡上充斥著大量關於結婚、生孩子的負面信息
早些年,網絡不發達,人們對於很多信息都是不了解的,比如說到了冬天,南方人以為北方人每天在冰天雪地中度過,而北方人以為南方的冬天不冷。而網絡發達後,南方人才知道原來北方人的冬天裡還有暖氣這一「神物」,北方人也才知道原來南方的冷同樣很可怕。
而如今呢,網絡非常發達,你想了解的絕大多數信息,在網上一搜就有。關於結婚生孩子這樣的「大事」,更是不搜都能經常看到。
然而,年輕人經常看到的相關新聞並且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許多都是負面的,比如「產婦生孩子疼到跳樓」、「27歲二胎媽媽深夜猝死」、「90後媽媽帶兩個孩子跳河」等等,讓很多90後對婚姻、生孩子產生了深深的恐懼。
再比如說,關於分娩,原來的人們對此了解很少,因而整個過程都充滿神秘。而現在網絡上各種科普知識,以及「過來人」分享經驗,許多年輕女性這才知道,開宮口到底有多疼,原來剖腹產也照樣疼,順產也免不了要被側切,更加加深了她們對於分娩的害怕。
2.女性獨立意識的崛起
在傳統觀念中,女性的主要「工作」就是相夫教子,嫁個好人家,生幾個娃,把家照顧好,就功德圓滿了。
然而,如今女性的價值不完全體現在此了,相反,全職媽媽在社會上會被歧視,而獨立強大的職業女性,容易贏得更多的尊重。
因此,擁有獨立意識的新女性,不再願意為了生孩子這件「耽誤時間」的事情,耗費自己過多的精力,她們更願意把這個時間用在提升自我價值、增強職場競爭力之上。
3.擔心教育不好孩子
在農耕社會,人們對於孩子的成長、心理和教育問題,是不大關心的,除了少數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其實也只是重視讀書和成績),有多少父母關心孩子的內心呢?
如今可不一樣了,隨著科學育兒觀念的普及,父母開始意識到,要想讓一個孩子內心健康地成長,父母要做的實在是太多了。
比如說原來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是了。現在的父母可不敢這麼做了,要分析孩子為何不聽話,是不是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內心訴求;要衡量批評孩子的尺度,輕了怕沒效果,重了怕傷害孩子的自尊;即使是打孩子,也打得「膽戰心驚」;如果生兩個,就更是小心翼翼了,生怕偏心,生怕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傷害到其中一個孩子的心靈。
於是,90後們想,與其如此戰戰兢兢擔心教育不好孩子,不如乾脆不生了!
4.養兒防老觀念的淡薄
原來,人們為什麼一定要生那麼多孩子呢?要防老啊!那時候,老人的社會保障幾乎沒有,不指望兒女指望誰呢?
但是如今,人們開始意識到,養兒防老是靠不住的,年輕人的壓力也很大,別說養老,不啃老就不錯了。而且,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父母養育孩子,如果只是為了養兒防老,那和一場交易有何分別呢?
既然不想靠孩子養老,而每多養育一個孩子,就會消耗掉大量的「養老資金」,那麼,為什麼要生那麼多孩子呢?如果只是想體驗陪伴一個生命成長的樂趣,養一個足矣啊!或者,養只小動物也同樣可以做到。
正是有了這樣的觀念,如今的90後們越來越不願意把巨大的精力和金錢花在養孩子身上了。
隨著經濟的增長,生育率降低,是歷史的一個必然趨勢。年輕人不願生孩子,固然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但未嘗不是一種進步。不隨便生孩子,並不是自私和不負責任,恰恰相反,這體現了年輕人對生命的敬畏,對選擇的理性,對孩子、自己和社會的負責。
對於2019年出生人口創新低,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