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
2014-08-05 19:03 來源:澎湃新聞
2010年,印度政府認為其貨幣盧比(Rupee)要有一個如$或£的貨幣符號以取代現行不起眼的Rs或Re,因為非如此不足以彰顯其「日益重要」的地位。遂面向全國徵求設計,最終在三千多份圖案中,選中一個由梵文天城體(一種書法)的Ra和羅馬字母R混成的圖案;看印度報章的報導,印度人頗為此而沾沾自喜甚且自豪,因為從今而後,印度盧比便可以通過標誌確認,同時還能與世界重要通貨「平起平坐」。
為彰顯其地位及方便記帳,貨幣大都有符號,而最常見美元的$從何而來,頗可一記。據安·蘭德在那本「影響力僅次於《聖經》」的《巨人聳肩》(
Atlas Shrugged,也譯作《地球的震慄》或《阿特拉斯聳聳肩》)第十章「美元的標誌」(The Sign of Dollar),借主角之口,指$是合眾國US二字重疊後截去U字底部而成。此說似是而非,這是小說家言,不一定可靠卻也不無道理。非常明顯,筆者對蘭德之說存疑,而事實證明筆者的「懷疑有理」,因為據美國錢幣學會負責人不久前對Slate.com記者的說法,在十八世紀後期,美國未獨立前所用的貨幣,主要是英鎊及西班牙比索(Peso),當美國於獨立(1776年)後不久的1785年發行立國後的貨幣美元時,其符號便故意仿西班牙比索而棄英鎊,以示真正獨立,不再與過去的宗主國有任何聯繫;西班牙比索的貨幣符號Ps,一般寫成PS,急就章的簡寫為S加從P字割取的一直劃,遂成﹩;至於何以寫成$,有人(如蘭德)說是U字的簡化(去底),但更令人入信的說法為,這是西班牙王國紋章上直布羅陀二支柱(代表大力神和太陽神,西班牙向來視英屬直布羅陀為其領土,只是西班牙不及中國強硬,該「巖石」至今仍歸英國管轄;西班牙以直布羅陀二支柱入紋章,顯然是阿Q精神作祟),設計美元符號的官員套用之,目的亦有給英國好看的用意!無論如何,美元的符號早已$及﹩並用。
寫稿時再查蘭德這本厚達一千二百多頁的「巨」著(巨字所以加上引號,是因為它宣揚的哲理已過時),其記美元符號(壓印在主角Owen Kellogg的煙盒上)的第十章,除述說$的來源,還有不少謳歌美元但如今看來已不合時宜,甚至是假大空的讚詞,比如她這樣寫道:「美國是世界唯一一個國家,其貨幣(金錢)不是用武力搶掠而來,而是通過貿易、互補有無的自由貿易獲致;美元符號代表了人的心智(Man's Mind)、他的工作成果、他的生命和他的歡愉。奧雲(Owen K)指出即使$是邪惡的招牌(a Brand of Evil),受盡世人詛咒,他和他的同道亦會置諸不理,繼續視之為一種榮譽並不惜犧牲保護它!」
《巨人聳肩》寫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1957年初版),當時與金價掛的美元,確是美「金」,然而好景不常,1971年尼克森總統取消金本位制,金價自由浮動,等於美元「無錨」,失卻靠山,匯價遂江河日下,一路急挫慢跌,今日美元的購買力已不及當年的「零頭」;美元全憑美國政制健全、政黨和平輪替、政治穩定和軍事強權支持,才能保住其世界通貨地位。一句話,蘭德筆下的美元早已不復存在,$雖然不代表邪惡,卻是以武力為後盾間接搶奪他國財富的不負責任貨幣制度的象徵!
趁機再談談Dollar的來源。數年前筆者讀過一本「小童經濟學」的書《糖果的價錢怎樣了》(
R. Maybury,Whatever Happened to Penny Candy?),這本為高小和初中生寫的小冊子,指出1519年波希米亞(今之捷克)重鎮Joachimtal(今名Jachymov)的鑄幣廠鑄造重量一盎司的銀幣,名為Joachimthaler(銀幣以廠地為名,頗類袁世凱政府鑄造的銀元稱為「袁大頭」),由於銀真價實,這種銀幣成為硬(人人接受全球流通)貨幣,而為方便計便以縮稱的Thaler行世(當今行為財務學大師、芝大講座教授R.Thaler,料為中歐移民),Thaler慢慢成為「一盎司白銀」的代名詞。顯而易見,此字英語化後成為Taler,美國獨立後聯邦政府以之為貨幣單位並「美」化之為Dollar。此說可以接受,但實情是否如此,不敢說。
美國政府借用代表盎司白銀的字為美元,當然有自高身價之含意,但尚未不知自量到把美元與盎司白銀等值。相比之下,英國王室真是目空一切,原來英鎊本名Pound(在1280年前為Punde)Sterling,前者為衡量單位磅,後者「史他令」為九二五白銀(一千份中九百二十五份白銀、七十五份黃銅)的專有名詞,二字合起來的意思是一英鎊等於一磅純度九二五的白銀——準此,英鎊是「貼金」之譯,英磅才是正譯。
「史他令」又從何而來?據說是出自Easterling,此為以提煉純度九二五白銀(加進少量銅以強化其硬度)而出名的德國小鎮,十二世紀英王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進行「貨幣改革」,從該地進口白銀,其名遂被英語化為Sterling;不過,也有學者(見《劍橋百科全書》)認為此字來自諾曼第的銀幣Steorling,諾曼第人於十一世紀徵服英國(史稱The Norman Conquest),引入銀幣,其後被英國「同化」。
英鎊的標誌£則有根有據,不必小說家強作解人。磅(Pound)的簡寫L(或大家更常見的LB),來自拉丁文的Libra(一磅重),L加上先令的S(Shilling則是從羅馬貨幣單位Solidus衍化而來)成為£(顯然是美化版)。英國貨幣在1971年前分為鎊、先令和便士「三級制」,惟英鎊的符號沒有便士,料與加上便太複雜,此一代表最小貨幣單位的銅幣且於是年被改革掉;便士的原文Pence,為Penny的複數,其符號D則來自羅馬時期最小貨幣單位Denarius。
不過,不論鎊、先令和便士的出處,一英鎊等於一磅白銀(公元975年制定),現在看來已如神話,因為目前盎斯白銀價企於二十美元水平計,對美元仍呈強勢的英鎊,亦只能購得百分之一百四十磅白銀(一磅為十二盎斯;衡量一般物體的磅為十六盎斯,衡量金銀鑽石等貴重物品則以英國金衡制〔Troy或Fine〕十二盎斯為一磅作基準),如此看來,英鎊購買力在不足一千一百年內,已貶值了近一百五十倍,接近「一文不值」。這些簡單的敘述,顯見通貨膨脹的威力,亦說明長期持有紙幣肯定會吃大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貨幣符號, 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