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帶四時,經緯三才——珠算

2020-12-17 談談非遺那些事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可以進行加減乘除的一種計算方法。它的創始人是劉洪(算聖),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珠算在我國的地位很高,被譽為第五大發明。珠算於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於2013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朝時徐嶽編纂的《數術記遺》中有十四種算法,但流傳下來的只剩珠算一種,也可見珠算的重要性。我國傳統的算盤是上面兩顆珠子,下面五顆珠子。上面的一顆表示「5」,下面的一顆表示「1」。古代時計算重量用的是十六進位,算盤正是適應於十六進位而形成的,算盤下面一層即是「5」,上面一層即是「10」,總共為「15」,這樣滿「16」就能向前(從右至左是個、十、百、千、萬……)進一位了,算盤還有上一下四的說法,當下面一層要撥5顆珠子時,可以在上面一層撥一顆珠子,那下面一層已經撥了的4顆珠子就可以復位了。

位於中國珠算博物館的大型算盤

古代的十四種計算方法流失有可能是被更好的計算方法替代了,比如說籌算,就是在明代商業經濟繁榮、商業發展需要條件下被普遍推廣的珠算取代的。珠算在明朝達到鼎盛,在歷史上起了最大作用的珠算書就是明朝程大位編的《直指算法統宗》。

珠算作為一種算法,自然有許許多多的口訣,例如:「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進一……(加法)」、「一下一,一上四去五,一退一還九……(減法)」、「逢一進一,逢二進二,逢三進三……(用一除、逢五進一,五一倍作二,五二倍作四……(用五除)、逢六進一,逢十二進二,六三添作五……(用六除)」……

珠算術語

珠算作為一種算術,自然也有許許多多的術語,例如:

空檔:某一檔的上、下都離梁(上下層之間隔開的叫「梁」)的時候,表示「0」。

漂珠:撥珠時因用力過輕而造成,既不靠梁也不著框,浮漂在檔中間的珠子。

進位:是指在本檔加上一個數後,須向前面一位加「1」。

退位:是指在本檔減去一個數時本檔不夠,須向前面一位減「1」。

清盤:撥去各檔靠梁的算珠,使全盤成為空盤。

……

珠算發生在現代的歷史故事

「唯實是求,珠起還落,加減乘除,反覆對比,運籌帷幄,決勝千裡,老謀深算,國之所倚。」這是趙樸初在1982年對陳雲同志為國理財業績的讚譽,同時也是對我國珠算工作者的勉勵和鼓舞,尤其是「唯實是求」四字警句,更為一切財務工作者的座右銘。

弘揚珠算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珠算的計算功能逐漸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了解珠算,能夠增強對民族的自豪感,弘揚它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傳承與保護珠算文化的行列中來。

在學習珠算時往往需要獨立專注的思維,且珠算是先計算高位,再算低位的,所以學習珠算能夠改善學習態度,增加專注力。

弘揚中國文化,傳承中國經典,我們責無旁貸!

感謝您的閱讀,期待您的留言。

本文參考百度「珠算」。

相關焦點

  • 弘揚中華國粹 傳承珠算文化
    為紀念珠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7周年,12月4日上午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舉辦「首屆珠心算發展高端論壇」,論壇主題是「中國珠算——另一種知識體」。「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云:「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2008年6月14日,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申報的珠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珠算是怎麼發明的?
    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三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遊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顆﹐每珠當一。可見當時"珠算"與現今通行的珠算有所不同。基本含義: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
  • 百度慶祝中國珠算申遺成功五周年
    作為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在我國曾廣泛流傳。我小學就被家人要求學習珠算。爺爺特地請來老先生教我,擔心珠算都不會的人是傻子。 《算法統宗》是一部用算盤為計算工具的應用數學書,總結了加、減、乘、除的珠算方法,並繪有算盤圖式,又第一次提出開平方、開立方的珠算方法,在列舉各種珠算方法的同時,還指出最方便的珠算方法乘法
  • 珠算口訣是啥
    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亞塞拜然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
  • 珠算入世界非遺備選名錄 韓國泡菜日本和食同時入選
    珠算遠去時申遺傳佳訊巴黎時間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該組織非遺保護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將於12月2日至7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包括中國珠算在內的31個項目備選在此次會議上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公開資料顯示,「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云:「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
  • 三才經緯,五行綱紀,糾纏古人千年的孝究竟是什麼?
    三才經緯,五行綱紀,糾纏古人千年的孝究竟是什麼?秦漢時期,除了政治上對神鬼的敬重、人們對鬼神之說的信仰以外,在思想上自然也受到了儒家深遠的影響,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在這一時期趨於政治化,主要反映在成書於這時期的《孝經》。
  • 帶孩子走進珠心算的發展史
    「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云:「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   在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後,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令這個與現代社會漸行漸遠的古老發明重新回到人們視野當中。作為一種古老的計算工具和計算技藝,它曾伴隨著中國人度過漫長的1800年。然而,當它被列入非遺名錄的一剎那也恰恰預示著,它的輝煌歲月已一去不返。
  • 珠算入非遺 特級教師:不建議珠算進教材
    新華社發  前晚,珠算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一股懷舊熱潮,昨天,許多網友爭相曬自己的珠算記憶和「技藝」,對自己能夠掌握一項「非遺」很自豪。不過,記者採訪部分學校後發現,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算盤一時半會兒還難回小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