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是羅馬人首創?百度慶祝中國珠算申遺成功五周年

2020-12-17 騰訊網

作為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在我國曾廣泛流傳。我小學就被家人要求學習珠算。爺爺特地請來老先生教我,擔心珠算都不會的人是傻子。但老先生也沒怎麼教,我只記住了說要練習在算盤上將123456789連加9遍,得到「九九歸一」,1 111 111 101——我當時還以為要得到全是1的答案。

二三十年前,小學數學教材中還有珠算內容,教「退一還九」等口訣。但後來這些內容自然被淘汰了。

我想中學教材中曾學習的三角函數表,對數函數表也會如同珠算一樣進入歷史了吧。當然,作為了解歷史,還是可以考慮的。

現在也有人將珠心算當做培訓小孩學習的工具。

珠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在2008年6月14日,由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申報的。2013年12月4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珠算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上面是新聞裡常見的簡要介紹。為什麼是黃山市?背後其實有位中國大數學家,數學教育家程大位。

程大位(1533~1606),字汝思,號賓渠,休寧率口人(今安徽)。他出身商家,少年時好學,讀書極為廣博,對書法和數學頗感興趣。從二十歲起便在長江中、下遊一帶經商,遍歷吳楚,因商務計算需要,隨時留心數學,遍訪數算名家和民間珠算高手。同時搜集很多書籍,進行刻苦鑽研,時有心得。約四十歲時,程大位回到老家,於六十歲時完成《算法統宗》十七卷。

《算法統宗》是一部用算盤為計算工具的應用數學書,總結了加、減、乘、除的珠算方法,並繪有算盤圖式,又第一次提出開平方、開立方的珠算方法,在列舉各種珠算方法的同時,還指出最方便的珠算方法乘法

《中國古代數學簡史》評道:「《算法統宗》的編成及其廣泛流傳,標誌著由籌算到珠算這一轉變的完成。從此珠算就成了主要計算工具。而籌算就逐漸被人們遺忘以致失傳了。」這本書明末就已傳入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

在我國,「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云:「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不過,有學者認為算盤不是我國的發明。例如,日本山崎與衛右門先生為首的一批珠算家就持「中國算盤西來說」。

算盤最早的考古實物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古羅馬的銅製算。這是一種帶槽的金屬算盤,槽中放著石子,上下移動石子進行計算,這種算盤稱為溝算盤。

溝算盤用青銅製成,盤上豎有小槽,內塔有小珠,下槽有四珠,每珠表一,上槽一有珠,每珠表五,槽間有數位個、十、百(對應的拉丁字母:I 、X、 C)。右邊的兩豎槽表示分數,每珠表1/12。三短槽,上槽一珠表1/24,中槽一珠表1/48,下槽二珠,每珠表1/72。分數計算十分繁難。古羅馬人沒有十進位,也沒有數位的概念,溝算盤運算笨拙,最終未能流行。

清代梅文鼎先生寫過《古算器考》,說:「其用珠算蓋起元末明初,制度簡妙,天下習用之。」元末是公元 1367 年,距今才有六百多年,這比歐洲古羅馬的算盤晚一千年。

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學者嚴敦傑、餘介石等前輩到故宮博物院,從「清明上河圖」宋代古畫中,看到左端畫有「趙太丞藥店」的櫃檯上,畫有算盤的圖像。專家們依據這一線索,才把中國算盤的起始年代改為北宋。這比梅文鼎的認識向前推進 300 年,但仍然比古羅馬早已流行的算盤還晚數百年之久。

相關焦點

  • 珠算申遺成功勾起白領懷舊情結 如意算盤如今幾人打?[圖]-珠算...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據《i時代報》報導,合國教科文組織4日宣布,中國珠算項目正式被批准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消息一出激起不少70後、80後白領回憶當年學習珠算的經歷。不過,記者採訪發現,如今使用算盤的人已經寥寥無幾,會計、出納等財務工作者也已經棄用算盤多年。滬上算盤收藏家告訴記者,現在算盤最大的功能是掛在牆上作為裝飾品。    白領紛紛「背口訣」    珠算申遺成功,不少70後、後年輕白領不由地回憶80起兒時學習珠算的經歷。「小時候拿算盤當滑板耍的童鞋默默舉手……」「你還能背出多少珠算口訣?」
  • 眾說紛紜珠算申遺:被只剩下文化遺產的空殼
    據聯合國備選名單介紹說,「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著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這話,如果是我們自己說的,那我們就太不謙虛了;如果是別人說的,那有可能是恭維和客套,我們也不必當真。就像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看看就可以了,不必太留戀,也不必太自戀。所以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珠算申遺都沒有太多的意義。
  • 珠算申遺成功,回憶使用木頭算盤的那些年,你會用嗎?
    大點的超市和藥店都換成了電腦收銀臺,掃一下條碼電腦就計算出來價錢了,不見了算盤的蹤影,算盤慢慢的淡出了人的記憶。直到珠算申遺成功,引起了一波算盤迴憶殺,後來還是被人冷落著。今天去找一個老中醫拿藥,看到算盤,頗有感慨。和老中醫攀談了幾句,他也是感慨萬千……
  • 珠算重回小學課堂,是一種有害的大倒退 | 短史記
    相關證據較為可靠,如元朝詩人劉因寫有一首名為《算盤》的詩,明朝有《算珠算法》《直指算法統宗》等教人學珠算的書問世。尤其是1987年,在一個明朝人的墓中,發現了一架算盤實物。綜合而言,中國目前的實物算盤,尚只能追溯到明朝;使用算盤的明確記載,可以追溯到元朝;疑似使用算盤的史料,可以追溯到兩宋。
  • 每年約兩萬人參加上海珠算普及活動 古老珠算薪火相傳-珠算,算盤...
    原標題:傳承千年的算盤依舊被撥得響亮  8月8日是世界珠算日,因為阿拉伯數字「8」形似算珠相疊,數字的讀音又與算盤被操作時發出的噼啪聲類似。不少以珠算為話題的電視節目應景而出,昨晚,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短片《珠算———影響世界的珠子》,梳理了中國珠算的文化發展脈絡與國際影響力。
  • 珠算入非遺 特級教師:不建議珠算進教材
    雖然算帳的時候早就用計算器了,但市民高先生幾次搬家都沒捨得扔掉家裡的那把算盤,而且時不時還會拿出來撥拉兩下。他說:一看見這算盤,就會勾起兒時上學時的記憶。昨天,他聽說珠算列入非遺的消息後,又忍不住把算盤拿出來玩了一會兒,口裡還念著「一下五去四,二下五去三……」的口訣。一網友感慨:「讀小學、初中那會兒,看著外公打理帳本的時候用算盤,那精確度,那姿態、神態,至今記憶深刻。
  • 劉尚希院長在中國珠算心算協會成立40周年國際珠算科學文化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在紅葉絢爛、碩果芬芳的金秋十月,我們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之後,又迎來中國珠算心算協會(以下簡稱中珠協)成立40周年。今天我們隆重召開「中國珠算心算協會成立40周年國際珠算科學文化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珠算界領導、專家、朋友們歡聚一堂,共同回顧古老珠算文化的光輝歷程,共同分享中國珠算心算學科40年發展的重大成就,共同展望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古典科學創新性發展的美好願景。
  • 珠算成指尖上的記憶 如何傳承成焦點(圖)
    對此,珠算這樣的文化遺產該怎樣保護與傳承,成了國民議論的焦點。  東方今報記者 陳濤  實習生 馬賢仙 葛慶勳/文  商丘廣播電臺 李恆/圖  指尖上的記憶  「童鞋,你還能背出珠算口訣嗎?」12月4日,珠算申遺成功後,網友們紛紛回憶起「那些年撥過的算盤」。  網友「智慧地球村」:二一添作五?
  • 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算盤(圖)
    東漢數學家徐嶽所著《數術記遺》明確記載:「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四去六進一……」這首珠算口訣曾經為多少人熟悉。
  • 堅持5年申請珠算列入非遺,卻不讓10歲孩子珠心算,其中有何蹊蹺
    在用算盤進行計算時,採用的是五升十進位,即每一檔滿5時,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檔滿10時,向前一檔進1,如此看來,每一檔只要用上一下四珠就夠了,可為什麼我國傳統算盤是上二下五呢?四、珠算傳至日本當時珠算在中國非常的盛行,也進一步傳到了海外。明代萬曆年間,一個名叫毛利重能的日本人,來到中國學習算術,後攜我國的《算經》、《算法統宗》和算盤迴到日本進行推廣,我國的珠算在日本產生極大影響,很快就在日本民間盛行起來。
  • 退休教授編"珠算大全" 珠算功法用英文標註(圖)
    自製的算盤成童年「玩具」  中國珠算申遺經過了5年的時間,提及此事,老人有些遺憾,「自己沒能在這項工作上幫點兒忙。」老人拿出一本《中國珠算普及大全》,上面的編著者名稱赫然寫著「孫成也」,他告訴記者,這是一本樣書,完成時間是2008年,那一年正好是珠算開始申遺。
  • 珠算入世界非遺備選名錄 韓國泡菜日本和食同時入選
    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進一;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進一;三上三,三下五去二,三去七進一;四上四,四下五去一,四去六進一……正當這些珠算口訣逐漸遠離孩童時,近日從法國巴黎傳來消息:中國珠算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備選目錄。
  • 珠算是怎麼發明的?
    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算盤是漢族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中國是算盤的故鄉。"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三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遊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
  • 2021屆高考作文模擬題及範文:珠算要不要進課堂
    隨著珠算的計算功能被計算器代替,珠算也逐漸遠離小學課堂。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議推動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對此,教育部最近給出答覆:「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珠算學習要求,從『看到算盤』『知道算盤』到會簡單的珠算口訣,撥珠運算,我們將把這一問題提交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認真研究。」對於「珠算要不要進課堂」,班級擬舉辦一場辯論賽,請你任選一方寫一篇辯論稿。
  • 傳統算盤為何是上二下五珠?珠算口訣是啥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現在人們在進行數字計算的時候,基本上會使用計算器,已經很少有人會使用算盤了,下面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算盤的結構吧!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亞塞拜然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
  • 五大洲21國中醫專家 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
    原標題:海內外中醫界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共享太極、擁抱健康」——海內外中醫界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大會22日在線上舉辦。本次會議由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主辦,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指導,天津中醫藥大學和河南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承辦。
  • 2.8米長的百年算盤,藏於太行深處「金山」裡
    算盤在中國有「第五大發明」之稱,2013年,珠算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在現在快捷化的生活中已很極少用到了。相傳,孔子與算盤有著很深的淵源。孔子擔任魯國管倉庫的小吏時,由於帳目不清,十分苦惱。
  • 珠算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多數小學生沒見過算盤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2月4日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珠算被列入備選目錄起,漸行漸遠的算盤就再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一下五去四,三下五去二,一去九進一……」許多市民或許都還留有小時候學習打算盤的深刻記憶。12月3日,記者對城區目前的算盤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後發現,如今算盤蹤影難覓,一些孩子只聽說過它的名字。
  • 調查:多數銀川市民背不出珠算口訣 技藝漸成記憶
    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新回歸大眾視野的珠算,能否因「申遺」而迎來傳承的春天?記者在銀川調查發現,除了一些家長專門給孩子報的珠算培訓班,只剩下相關專業考試,珠算才會被提及。
  • 以「五升十進位值制」為基本的珠算 是最適合人類的算具算法
    「五升制」不僅僅是舉世無雙的偉大創舉,而且中國常用至今,是中國數學的優秀傳統,十分科學。古老的籌算、珠算都使用了五升制。五升制其實是在1與10之間插入了一個中進率五,從而使算珠能夠構造可直觀的基數碼,形成了珠碼符號,衍化出科學完善的算盤的結構,最能適應和滿足十進位值制的需要,同時也簡化了十進位值制,優化了珠算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