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在我國曾廣泛流傳。我小學就被家人要求學習珠算。爺爺特地請來老先生教我,擔心珠算都不會的人是傻子。但老先生也沒怎麼教,我只記住了說要練習在算盤上將123456789連加9遍,得到「九九歸一」,1 111 111 101——我當時還以為要得到全是1的答案。
二三十年前,小學數學教材中還有珠算內容,教「退一還九」等口訣。但後來這些內容自然被淘汰了。
我想中學教材中曾學習的三角函數表,對數函數表也會如同珠算一樣進入歷史了吧。當然,作為了解歷史,還是可以考慮的。
現在也有人將珠心算當做培訓小孩學習的工具。
珠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在2008年6月14日,由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申報的。2013年12月4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珠算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上面是新聞裡常見的簡要介紹。為什麼是黃山市?背後其實有位中國大數學家,數學教育家程大位。
程大位(1533~1606),字汝思,號賓渠,休寧率口人(今安徽)。他出身商家,少年時好學,讀書極為廣博,對書法和數學頗感興趣。從二十歲起便在長江中、下遊一帶經商,遍歷吳楚,因商務計算需要,隨時留心數學,遍訪數算名家和民間珠算高手。同時搜集很多書籍,進行刻苦鑽研,時有心得。約四十歲時,程大位回到老家,於六十歲時完成《算法統宗》十七卷。
《算法統宗》是一部用算盤為計算工具的應用數學書,總結了加、減、乘、除的珠算方法,並繪有算盤圖式,又第一次提出開平方、開立方的珠算方法,在列舉各種珠算方法的同時,還指出最方便的珠算方法乘法
《中國古代數學簡史》評道:「《算法統宗》的編成及其廣泛流傳,標誌著由籌算到珠算這一轉變的完成。從此珠算就成了主要計算工具。而籌算就逐漸被人們遺忘以致失傳了。」這本書明末就已傳入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
在我國,「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云:「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不過,有學者認為算盤不是我國的發明。例如,日本山崎與衛右門先生為首的一批珠算家就持「中國算盤西來說」。
算盤最早的考古實物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古羅馬的銅製算。這是一種帶槽的金屬算盤,槽中放著石子,上下移動石子進行計算,這種算盤稱為溝算盤。
溝算盤用青銅製成,盤上豎有小槽,內塔有小珠,下槽有四珠,每珠表一,上槽一有珠,每珠表五,槽間有數位個、十、百(對應的拉丁字母:I 、X、 C)。右邊的兩豎槽表示分數,每珠表1/12。三短槽,上槽一珠表1/24,中槽一珠表1/48,下槽二珠,每珠表1/72。分數計算十分繁難。古羅馬人沒有十進位,也沒有數位的概念,溝算盤運算笨拙,最終未能流行。
清代梅文鼎先生寫過《古算器考》,說:「其用珠算蓋起元末明初,制度簡妙,天下習用之。」元末是公元 1367 年,距今才有六百多年,這比歐洲古羅馬的算盤晚一千年。
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學者嚴敦傑、餘介石等前輩到故宮博物院,從「清明上河圖」宋代古畫中,看到左端畫有「趙太丞藥店」的櫃檯上,畫有算盤的圖像。專家們依據這一線索,才把中國算盤的起始年代改為北宋。這比梅文鼎的認識向前推進 300 年,但仍然比古羅馬早已流行的算盤還晚數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