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老向記者展示他的著作。
12月4日,珠算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得知這消息,大連理工大學退休教授孫成也特別激動。昨日,他帶著自己編著的一本珠算書來到本報,他希望通過這本帶有英文標註的珠算教程,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的珠算。
自製的算盤成童年「玩具」
中國珠算申遺經過了5年的時間,提及此事,老人有些遺憾,「自己沒能在這項工作上幫點兒忙。」老人拿出一本《中國珠算普及大全》,上面的編著者名稱赫然寫著「孫成也」,他告訴記者,這是一本樣書,完成時間是2008年,那一年正好是珠算開始申遺。
孫老是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退休教授,今年已經82歲高齡。這本教授珠算的書籍,匯集了老人半個世紀的心血。「小時候,父親是一位教員,經常在家教我珠算,我就喜愛上了這個珠子扒拉起來噼裡啪啦響的算術工具。」提起珠算,老人的眼中顯出奕奕的神採。小時候家裡都比較窮,沒錢購買算盤,老人就用高粱稈自製了一個算盤,天天在家裡練習。「折一段長的高粱稈做『梁』,多條短一些的為『檔』,再折一些豆子大小的做『珠子』。」老人進一步解釋,這個簡易算盤成了孫老童年的主要「玩具」,直到上學後,學校開設了珠算課程,父親才給他購買了一個真正的算盤。
讓世界知道「中國發明」
自幼對珠算的喜愛,讓孫老在日後的工作中也格外注意積累珠算相關信息。從1957年至1978年連續21年間,老人在大學數學系工作期間,就積累了大量珠算資料並著手開始編撰書稿。而這只是著書的「遠因」,2008年之前聽說的兩件事讓他下定編著的決心。「一件事是,一位中國小學老師徐思眾出了一本名為《珠心算方法》(珠算結合心算)的書,被當時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看到後,聘為政府貴賓去該國工作。在2002年至2005年間培訓了幾百名教師,教會全國萬餘名小學生。」馬哈蒂爾的一句話讓孫老倍受啟發:「一個國家數學水平的提高,就會增強這個國家的國力。」
另一件事,通曉英、日兩種外語的孫老曾經看過日本出版的一本珠算書,書中稱「長算盤」(上一下四)是日本的發明」或「改進」。還有一本書更是提出中國上二下五老式算盤「不足」,稱「橫梁下有五個算珠不如四個算珠快捷方便」。老人對此特別介懷,「珠算明明是中國的發明。」孫老介紹,中國的珠算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末年徐嶽所著的《數術記遺》,書中記載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第13種就是珠算。書中更是詳細說明了「上一珠、下四珠」算盤的使用方法。「前一件事給了我啟迪,後一件事給了我激勵。才決心寫一本既『大全』,又『普及』的珠算書。」
英文標註意在「普及」
如何「普及」?孫老便想到了用英文標註,這也是孫老這部書的最大特點。記者看到,書中不但「算盤」、「指法」這些簡短詞彙標有英文翻譯,而且連「百子疊並和還原法」這樣極其專業的珠算基本功法也根據意義翻譯了過來。「我怕自己的英文不合規範,還專門請教了英文系的教授,但懂英文的不一定懂珠算,懂珠算的英語不一定好,所以翻譯工作是一大難題。」孫老表示。
孫老感慨地說,珠算迄今為止已有2600年歷史,是中國最早的計算機歷史證明,它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作為新時代的中華兒女,應該更加努力、認真地將祖先的碩果繼承並發揚光大。(文本報記者唐東麗 實習生梁莎莎 圖首席記者李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