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授編"珠算大全" 珠算功法用英文標註(圖)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退休教授編"珠算大全" 珠算功法用英文標註(圖)

孫老向記者展示他的著作。

  12月4日,珠算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得知這消息,大連理工大學退休教授孫成也特別激動。昨日,他帶著自己編著的一本珠算書來到本報,他希望通過這本帶有英文標註的珠算教程,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的珠算。

  自製的算盤成童年「玩具」

  中國珠算申遺經過了5年的時間,提及此事,老人有些遺憾,「自己沒能在這項工作上幫點兒忙。」老人拿出一本《中國珠算普及大全》,上面的編著者名稱赫然寫著「孫成也」,他告訴記者,這是一本樣書,完成時間是2008年,那一年正好是珠算開始申遺。

  孫老是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退休教授,今年已經82歲高齡。這本教授珠算的書籍,匯集了老人半個世紀的心血。「小時候,父親是一位教員,經常在家教我珠算,我就喜愛上了這個珠子扒拉起來噼裡啪啦響的算術工具。」提起珠算,老人的眼中顯出奕奕的神採。小時候家裡都比較窮,沒錢購買算盤,老人就用高粱稈自製了一個算盤,天天在家裡練習。「折一段長的高粱稈做『梁』,多條短一些的為『檔』,再折一些豆子大小的做『珠子』。」老人進一步解釋,這個簡易算盤成了孫老童年的主要「玩具」,直到上學後,學校開設了珠算課程,父親才給他購買了一個真正的算盤。

  讓世界知道「中國發明」

  自幼對珠算的喜愛,讓孫老在日後的工作中也格外注意積累珠算相關信息。從1957年至1978年連續21年間,老人在大學數學系工作期間,就積累了大量珠算資料並著手開始編撰書稿。而這只是著書的「遠因」,2008年之前聽說的兩件事讓他下定編著的決心。「一件事是,一位中國小學老師徐思眾出了一本名為《珠心算方法》(珠算結合心算)的書,被當時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看到後,聘為政府貴賓去該國工作。在2002年至2005年間培訓了幾百名教師,教會全國萬餘名小學生。」馬哈蒂爾的一句話讓孫老倍受啟發:「一個國家數學水平的提高,就會增強這個國家的國力。」

  另一件事,通曉英、日兩種外語的孫老曾經看過日本出版的一本珠算書,書中稱「長算盤」(上一下四)是日本的發明」或「改進」。還有一本書更是提出中國上二下五老式算盤「不足」,稱「橫梁下有五個算珠不如四個算珠快捷方便」。老人對此特別介懷,「珠算明明是中國的發明。」孫老介紹,中國的珠算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末年徐嶽所著的《數術記遺》,書中記載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第13種就是珠算。書中更是詳細說明了「上一珠、下四珠」算盤的使用方法。「前一件事給了我啟迪,後一件事給了我激勵。才決心寫一本既『大全』,又『普及』的珠算書。」

  英文標註意在「普及」

  如何「普及」?孫老便想到了用英文標註,這也是孫老這部書的最大特點。記者看到,書中不但「算盤」、「指法」這些簡短詞彙標有英文翻譯,而且連「百子疊並和還原法」這樣極其專業的珠算基本功法也根據意義翻譯了過來。「我怕自己的英文不合規範,還專門請教了英文系的教授,但懂英文的不一定懂珠算,懂珠算的英語不一定好,所以翻譯工作是一大難題。」孫老表示。

  孫老感慨地說,珠算迄今為止已有2600年歷史,是中國最早的計算機歷史證明,它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作為新時代的中華兒女,應該更加努力、認真地將祖先的碩果繼承並發揚光大。(文本報記者唐東麗 實習生梁莎莎 圖首席記者李傳報)

相關焦點

  • 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重視傳承珠算文化
    經多種努力榮幸地請到了珠算界相當活躍的古稀教授武萬亮。武教授在珠算技能傳承、珠算教學創新、珠算技術研究等方面不遺餘力,為珠算技能和珠算文化的傳承貢獻著自己的全部心血。武萬亮,河北珠算協會顧問。1944年生於河北懷來,北京大學數學專業畢業。1984年調河北經貿大學執教珠算、數學,1995年聘為河北經貿大學教授。武萬亮先生講課風格生動幽默,寓知識於趣味之中,頗受學生喜愛。
  • 小算盤打出一片天 —訪我校珠算專家、退休教師陳昇
    我校退休教師陳昇擎著一把算盤撥撥彈彈,五十年如一日,將這已很少人會的技藝廣泛運用於高等數學、經濟學、會計學、國家稅務學等領域,迄今為止發表了七十多篇論文,是中國首批珠心算高級教練師,曾獲得多項國家級、省級榮譽。不久前,他的最新論文《論高次開方的優化組合珠算法》在中國珠算心算協會2014理論研討會上獲得一等獎。
  • 珠算是一種傳統文化
    9月11日《北京青年報》發表評論《珠算是否進小學?讓科學討論「多飛一會兒」》,讀後很有感觸。說來湊巧,前不久我剛和幾個同事談論了有關珠算的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一所財經類大學念本科,專業是經濟信息管理,主要課程是計算機。可就是這樣的專業,我有一門必修科——珠算,學時一學期,必須達到普通六級以上才合格。
  • 每年約兩萬人參加上海珠算普及活動 古老珠算薪火相傳-珠算,算盤...
    不少以珠算為話題的電視節目應景而出,昨晚,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短片《珠算———影響世界的珠子》,梳理了中國珠算的文化發展脈絡與國際影響力。  中國珠算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計算機時代,千年算盤還能否撥響,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秘書長楊金雲向記者透露了這樣一個數據:目前每年約有兩萬人參加到在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組織的各項珠算普及活動中去。
  • 圖說—珠算、珠筆算、珠心算之珠算、珠筆算直接加法
    用「几上幾」的口訣,共九句。口訣中,「填」為填加的意思,填一即填加一條橫線,餘類推;「加點」即在記數符號橫線左上角加一點。簡單記:點視為算盤頂珠,橫線視為算盤下珠,幾條橫線即為幾顆下珠;口訣亦仍可用珠算「几上幾」口訣。例如1:計算2+2=?
  • 珠算與珠算文化不能一概而論 想要走進課堂路還很
    珠算與珠算文化不能一概而論其實,這不是教育部第一次就珠算進校園相關提案作出回復。今年兩會期間,民盟重慶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黃燕蘋委員再次呼籲,在新一輪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中,讓珠算重新進入小學數學課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同樣是「珠算進小學課堂」的堅定支持者。今年兩會他也提了相關提案,認為推行珠算教育,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教育部對兩會提案的答覆中提到的是珠算,強調的是珠算文化價值。
  • 珠算是怎麼發明的?
    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三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遊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顆﹐每珠當一。可見當時"珠算"與現今通行的珠算有所不同。基本含義: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
  • 珠算口訣是啥
    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亞塞拜然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
  • 珠算申遺成功勾起白領懷舊情結 如意算盤如今幾人打?[圖]-珠算...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據《i時代報》報導,合國教科文組織4日宣布,中國珠算項目正式被批准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消息一出激起不少70後、80後白領回憶當年學習珠算的經歷。不過,記者採訪發現,如今使用算盤的人已經寥寥無幾,會計、出納等財務工作者也已經棄用算盤多年。滬上算盤收藏家告訴記者,現在算盤最大的功能是掛在牆上作為裝飾品。    白領紛紛「背口訣」    珠算申遺成功,不少70後、後年輕白領不由地回憶80起兒時學習珠算的經歷。「小時候拿算盤當滑板耍的童鞋默默舉手……」「你還能背出多少珠算口訣?」
  • 珠算學得好,心算更厲害
    珠算,在如今這個計算機普及的年代還有多少人會用?還有人在學嗎?它會消失嗎?其實,只要仔細觀察,生活中仍會看到那些用算盤的「頑固派」,他們大多已年過四十。她老伴退休後,閒不下來,重新創業成立了公司,地點就在自己家裡。蔡素鳳之前做過財務,老伴公司的財務都是她做。她使用的計算工具就是1969年她剛做財務時,一位老前輩送給她的一把木質老算盤。這把老算盤是2上5下共7個珠子,因為用得時間長久,已經被磨得發亮。
  • 珠算成指尖上的記憶 如何傳承成焦點(圖)
    對此,珠算這樣的文化遺產該怎樣保護與傳承,成了國民議論的焦點。  東方今報記者 陳濤  實習生 馬賢仙 葛慶勳/文  商丘廣播電臺 李恆/圖  指尖上的記憶  「童鞋,你還能背出珠算口訣嗎?」12月4日,珠算申遺成功後,網友們紛紛回憶起「那些年撥過的算盤」。  網友「智慧地球村」:二一添作五?
  • 珠算入非遺 特級教師:不建議珠算進教材
    雖然算帳的時候早就用計算器了,但市民高先生幾次搬家都沒捨得扔掉家裡的那把算盤,而且時不時還會拿出來撥拉兩下。他說:一看見這算盤,就會勾起兒時上學時的記憶。昨天,他聽說珠算列入非遺的消息後,又忍不住把算盤拿出來玩了一會兒,口裡還念著「一下五去四,二下五去三……」的口訣。一網友感慨:「讀小學、初中那會兒,看著外公打理帳本的時候用算盤,那精確度,那姿態、神態,至今記憶深刻。
  • 控帶四時,經緯三才——珠算
    古代時計算重量用的是十六進位,算盤正是適應於十六進位而形成的,算盤下面一層即是「5」,上面一層即是「10」,總共為「15」,這樣滿「16」就能向前(從右至左是個、十、百、千、萬……)進一位了,算盤還有上一下四的說法,當下面一層要撥5顆珠子時,可以在上面一層撥一顆珠子,那下面一層已經撥了的4顆珠子就可以復位了。
  • 珠算入選非遺 珠算課「闊別」小學已十年
    前天晚上,在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後,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在中國生存了幾千年的算盤,如今慢慢淡出了中國人的視野。您會打算盤嗎?學校還教打算盤嗎?昨天,記者為此採訪了路人、學校及部分學生。
  • 珠算——計算機之母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而算籌所用的,正式當時最先進的「十進位制」的記數法,這在世界數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
  • 評論:珠算不僅是運算技能,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漆黑的算珠,光滑的直柱,木質的邊框……這把算盤曾是退休會計賀女士上班時的必帶工具,隨著賀女士退休,算盤也跟著歇業,平時需要算個啥,一家人都用計算器或手機上的計算功能。就這樣,算盤放在抽屜裡,十多年都沒有動過。
  • 老簡介新算法:珠算、一二三+筆珠算、珠心算加法口訣綜合示例
    宋國鋒珠算湊五加法、直加法、破五進十加法口訣綜合示例一二三+筆珠算湊五加、直加法、破五進十加法綜合運用示例關於一二三+筆珠算法記數法,筆者已在《今日頭條號—用筆學珠算自2008年以來,筆者撰寫的關於珠算式筆算方面的文章相繼在《齊魯珠壇》、《內蒙古財會》等刊物刊發後,得到了專家的認可和鼓勵,並受到了珠算、珠心算愛好者朋友的好評。
  • 中國珠算心算協會成立四十周年暨國際珠算科學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勝利召開
    中國珠算心算協會會長、世界珠算心算聯合會會長劉建華,中國珠算心算協會原會長遲海濱、丁先覺、張弘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孝威等領導和嘉賓出席大會。劉建華指出,四十年來,中國珠算心算協會基本建立起傳承弘揚珠算文化的體系機制,在構建傳承組織體系、普及珠算科學知識、創新珠算傳承形態、科學發展珠心算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 小學生珠算學習要不要加強?教育部答覆
    9月7日,教育部網站發布的《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200號(教育類016號)提案答覆的函》(以下簡稱《答覆》),披露了教育部答覆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關於推動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的提案》的具體內容。上述由教育部成文於8月18日的《答覆》稱,珠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珠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 使珠算和筆算優點有機結合在一起,將珠算方法轉化為筆算方法
    用累數制表示數碼形象,有計算功能,用位值制(上珠表示5等)直觀;用手撥算珠,珠動數出,取用數碼一步到位,省存儲空間;拼排數碼自動得數,按位撥珠簡捷無比,既簡又易又快;從高位開始算起,讀數、寫數一致,無論加減乘除都一樣。珠算的缺點是:用筆畫出算珠算盤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