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計算機之母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古人留下一座橋,這邊多來那邊少,少的倒比多的多,多的倒比少的少」。這是中國流傳很廣的一個謎語。謎面形象地描述了我國一種古老的計算工具,這種計算工具由籌碼記數法發展而來,在我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就是算盤。

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中國的算盤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

幾十年前,珠算和算盤,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十分常見。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除了在影視劇裡,算盤可以說是完完全全被計算機所取代。

在我國,珠算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而關於計數的方法也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遠古時期,人類開始以結繩計數的方法,來紀錄和計算數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式各樣的計數方法也相繼產生。春秋戰國時期,算籌被廣泛使用。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而算籌所用的,正式當時最先進的「十進位制」的記數法,這在世界數學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而算盤就是在籌碼計數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北宋時期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關於算盤的畫面記載,由此可見珠算技術在我國已經有超過千年的歷史。

許多人對這些小時候背過的珠算口訣也許並不陌生。千百年來珠算口訣已經深入人心,形成了一個又一個饒有趣味的諺語:兩個人平分東西的時候,說「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形容人做事乾脆。

細細觀察中國傳統算盤的構成,不難發現傳統算盤為上二下五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在用算盤進行計算時採用「五升十進位」,即每一檔「滿5」時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檔滿「10」時便向前一檔「進1」。依此每一檔只要用上一下四珠就夠了,而為什麼我國傳統算盤是上二下五珠呢?原來,我國古代計算重量時採用的是「16兩制」即一斤等於十六兩。上二下五珠,每一檔可計算到「15」,這樣「滿16」就向前一檔進一,這樣看來,我國傳統的上二下五珠算盤是為適應十六進位而形成的。

我們知道珠算有著一套標準的計算方法和技巧,計算口訣讀起來也朗朗上口,便於理解。可早在明代以前,珠算的技巧卻是各不相同的,算盤的形態也是不統一的,直到徽商程大位將珠算的技法做了一個全面統一,並創作出《算法統宗》。至此,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珠算所有的系統算法也就產生了。而在當時,用毛筆字記帳和學打算盤是徽商從小就要學習的技能。

當時,珠算不僅在中國盛行,也進一步傳到了海外.明代萬曆年間,有一個名叫毛利重能的日本人,奉當時日本朝廷之命,來中國學算術。他在認真學習了中國的歷代算經算法之後,被當時盛行在市井貿易上的珠算所吸引,他下大功夫學習和掌握了中國的珠算算法,又努力地研究了明朝珠算家程大位的《算法統宗》。後來,毛利重能攜中國的算經、《算法統宗》和算盤迴到日本,此後又著書《割算法》,系統講解除法。於是中國的珠算在日本產生了極大影響,並且很快在日本民間盛行起來。

看似小小的算盤,卻經常以小博大,在眾多歷史時刻扮演者重要角色。珠算技術不僅為我國古代商人經商時提供了方便精確的計算方式, 還曾計算出了紅軍長徵的路程,也曾在原子彈的計算中發揮過重作用。

從結繩記數開始到珠算盛行,再到今天計算機的廣泛運用,人類的記數方法已經越來越精確,能夠計算的內容也越來越複雜。從實際運用上來看,計算機廣泛代替珠算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但是珠算和算盤,已經成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融入到中國人的思維和血脈,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疑應該得到系統的傳承和保護。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李安安 [責任編輯: 李浩]

相關焦點

  • 我小學是老師還說珠算永遠都不過時,還有人比較說珠算比計算機快呢...
    X 我小學是老師還說珠算永遠都不過時,還有人比較說珠算比計算機快呢,那時還有珠算協會。
  • 每年約兩萬人參加上海珠算普及活動 古老珠算薪火相傳-珠算,算盤...
    不少以珠算為話題的電視節目應景而出,昨晚,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短片《珠算———影響世界的珠子》,梳理了中國珠算的文化發展脈絡與國際影響力。  中國珠算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計算機時代,千年算盤還能否撥響,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秘書長楊金雲向記者透露了這樣一個數據:目前每年約有兩萬人參加到在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組織的各項珠算普及活動中去。
  • 珠算是一種傳統文化
    9月11日《北京青年報》發表評論《珠算是否進小學?讓科學討論「多飛一會兒」》,讀後很有感觸。說來湊巧,前不久我剛和幾個同事談論了有關珠算的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一所財經類大學念本科,專業是經濟信息管理,主要課程是計算機。可就是這樣的專業,我有一門必修科——珠算,學時一學期,必須達到普通六級以上才合格。
  • 珠算:影響世界的珠子,珠算正在走向世界,珠算正在傳遞中國文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中國珠算作出高度評價: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珠算在我國國內的課堂中已逐漸消失,然而作為中華文化瑰寶之一,它正在被世界上更多國家的人們學習和推廣...日本是計算機的大國,卻把算盤當作寶貝。算盤大約在500年前由中國傳到日本,進入17世紀後,在從武士到平民的教育中迅速普及。
  • 心算、珠算到超算 計算「極限」該如何突破?——世界計算機大會新...
    新華社長沙9月11日電 題:心算、珠算到超算 計算「極限」該如何突破?——世界計算機大會新觀察新華社記者從心算、珠算的「古老智慧」,到「銀河」「天河」「神威」創造「中國速度」,「中國計算」為世界矚目。
  • 珠算入非遺 特級教師:不建議珠算進教材
    新華社發  前晚,珠算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一股懷舊熱潮,昨天,許多網友爭相曬自己的珠算記憶和「技藝」,對自己能夠掌握一項「非遺」很自豪。不過,記者採訪部分學校後發現,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算盤一時半會兒還難回小學課堂。
  • 直播答題熱 之 珠算押題
    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度過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它特廉價的製作材料、精巧的設計思想和深刻的數學理內涵整合在一起,組合為一種氣質非常獨特的計算體系,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
  • 珠算入選非遺 珠算課「闊別」小學已十年
    前天晚上,在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後,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在中國生存了幾千年的算盤,如今慢慢淡出了中國人的視野。您會打算盤嗎?學校還教打算盤嗎?昨天,記者為此採訪了路人、學校及部分學生。
  • 詳解珠算口訣之加法
    依稀淡墨誰之過,為有營權一指功依稀記得小學時代打『三盤清』、『九盤清』,滿教室的聲聲鏗鏘珠響,我在講臺上手指靈動飛舞如走龍蛇,須臾三盤九盤終了只得掌聲陣陣喝彩連連,自豪感油然蕩於心間更浮於臉上應該是『物以稀為貴』吧,我不曾得見幾個會珠算的,即使你資料翻遍卻得幾個乾癟字眼,猶難理解珠算口訣的含義
  • 珠算是怎麼發明的?
    珠算來由玉質算盤珠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但它究竟起源於何時,由於珠算史料其缺乏,珠算史家們說法不一。根據已有珠算史料,綜合各家之言,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萌於商周。珠算是以珠做計數元件,用一定方式排列,用以表示數字,然後根據五升十進位原理進行計算。我國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完備的10進位記數系統。
  • 珠算學得好,心算更厲害
    01上世紀60年代末出生的大潘對算盤的回憶,對計算機普及前上小學的人們來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潘是在1975年在浦前小學讀二年級時學習的算盤,那時,小學二年級至四年級上學期,珠算課是必修課,而且還需要考試。
  • 眾說紛紜珠算申遺:被只剩下文化遺產的空殼
    珠算備選世界「非遺」,總的說還是一件值得慶幸之事,但其意義還是僅限於不讓其銷聲匿跡,而是讓大家有機會讓我們這些後人在博物館裡體驗為宜。  盛會  提醒  別助長自戀情緒  從文化發展上看,申遺能給珠算新的生命力嗎?
  • 退休教授編"珠算大全" 珠算功法用英文標註(圖)
    12月4日,珠算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得知這消息,大連理工大學退休教授孫成也特別激動。昨日,他帶著自己編著的一本珠算書來到本報,他希望通過這本帶有英文標註的珠算教程,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的珠算。
  • 控帶四時,經緯三才——珠算
    珠算於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於2013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朝時徐嶽編纂的《數術記遺》中有十四種算法,但流傳下來的只剩珠算一種,也可見珠算的重要性。我國傳統的算盤是上面兩顆珠子,下面五顆珠子。上面的一顆表示「5」,下面的一顆表示「1」。
  • 珠算——另世界驚嘆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朝算盤(文物)說到珠算,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很熟悉,因為在我國珠算這一古老的運算之法是編在九年義務教育裡的,雖然小學的珠算教育可能也只是體驗課程,但珠算的基本之法也得以傳承。那麼,珠算是誰發明的呢?發明珠算的人叫劉洪,是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不僅發明了珠算,而且發現了月球的不規則運動!
  • 珠算與珠算文化不能一概而論 想要走進課堂路還很
    珠算與珠算文化不能一概而論其實,這不是教育部第一次就珠算進校園相關提案作出回復。今年兩會期間,民盟重慶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黃燕蘋委員再次呼籲,在新一輪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中,讓珠算重新進入小學數學課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同樣是「珠算進小學課堂」的堅定支持者。今年兩會他也提了相關提案,認為推行珠算教育,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教育部對兩會提案的答覆中提到的是珠算,強調的是珠算文化價值。
  • 圖說—珠算、珠筆算、珠心算之珠算、珠筆算直接加法
    宋國鋒一、珠算不進位直加法兩數相加的和小於10,在算盤上本檔的上珠和下珠都夠使用,這種加法叫做不進位加法,就是「本檔夠加就加」,包括直加、湊五加兩種類型。簡單記:點視為算盤頂珠,橫線視為算盤下珠,幾條橫線即為幾顆下珠;口訣亦仍可用珠算「几上幾」口訣。例如1:計算2+2=?(如下圖):第一步:用筆在紙上畫出數碼2。
  • 珠算申遺成功勾起白領懷舊情結 如意算盤如今幾人打?[圖]-珠算...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據《i時代報》報導,合國教科文組織4日宣布,中國珠算項目正式被批准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消息一出激起不少70後、80後白領回憶當年學習珠算的經歷。    白領紛紛「背口訣」    珠算申遺成功,不少70後、後年輕白領不由地回憶80起兒時學習珠算的經歷。「小時候拿算盤當滑板耍的童鞋默默舉手……」「你還能背出多少珠算口訣?」毫不意外地,回憶中提及率最高的珠算口訣是:三下五除二」。「    對於「你還會打算盤嗎」這個問題,幾乎所有網友的回答都是:「不會。
  • 珠算口訣是啥
    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亞塞拜然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
  • 明代的珠算口訣因何流傳至今?
    珠算,自西周開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而算盤則有「世界上古老的計算機」之稱。2013年12月5日,珠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末徽州商人程大位編撰完成的《直指算法統宗》(簡稱《算法統宗》),是中國古代數學發展過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當時在中國民間普及珠算起了很大的作用,流傳廣泛。明末,他的書就傳遍東南亞、歐洲和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