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約兩萬人參加上海珠算普及活動 古老珠算薪火相傳-珠算,算盤...

2020-12-13 東方網

  原標題:傳承千年的算盤依舊被撥得響亮

  8月8日是世界珠算日,因為阿拉伯數字「8」形似算珠相疊,數字的讀音又與算盤被操作時發出的噼啪聲類似。不少以珠算為話題的電視節目應景而出,昨晚,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短片《珠算———影響世界的珠子》,梳理了中國珠算的文化發展脈絡與國際影響力。

  中國珠算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計算機時代,千年算盤還能否撥響,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秘書長楊金雲向記者透露了這樣一個數據:目前每年約有兩萬人參加到在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組織的各項珠算普及活動中去。今天的珠算不僅是實用的計算方式,更是身負啟智教育的功能———年幼兒童的腦力開發、老年人防止腦力衰退、智力殘障人士數字概念的形成,這些新穎的教育理念讓算盤再次作響。

  昨天,記者在上海浦東一家珠心算教學培訓中心看到的一幕,也證明了珠算的薪火相傳。雖然這天並沒有課,仍有家長前來報名。上午一位父親帶著5歲的女兒前來報名珠算班。「主要是為了讓女兒對數字有一個具象的認識,並且開發運算能力。」這位父親告訴記者,女兒在家也時常撥動兒童專用的「小算盤」,13個檔位的「一四珠」算盤只有成人一巴掌長,小姑娘念著口訣,兩手兩指左右開弓,像模像樣。

  珠算屢創奇功,蘊藏文化密碼

  珠算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算盤則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珠算流傳千年,其本身亦是優勝劣汰中的產物。早在公元190年,東漢學者徐嶽所著《數術記遺》中就有關於珠算的文字記載。這本書提到了當時傳世的14種計算方法,其中唯有珠算沿用至今。

  中國珠算心算協會副會長王朝才說:「珠算是中國數學的代表,其影響力甚至輻射整個亞洲。這一運算形式在各領域屢創奇功。」音樂領域廣為使用的十二平均律,便是明朝一位皇族成員以珠算開方求得;我國研發的第一顆原子彈所涉及的重要數據,也離不開一排排算盤……

  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曾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不是指那些『將死』或『已死』的東西。相反,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生活都從這裡出生。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全球化趨勢如何蔓延,這些傳統文化遺產在每個人身上都打下了先人的文化烙印,這丟不掉、也不能丟。」這一說法在珠算身上尤為明顯。王朝才表示:「珠算有一套特有的算法、口訣所組成的完整知識體系,同時也補給著文化甚至傳遞著價值觀。」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小九九、年三十夜撥算盤———滿打滿算、虎吃算盤珠———心中有數、算盤珠子響———有聲有色等常用語彙與歇後語其實都來自珠算。再往深裡講,兒童抓鬮時一定會用到的算盤、中國人提倡精打細算的生活方式,這裡邊都展示著珠算對中國人日常生活與思維方式的影響。

  小小的算盤滋養著中華文化,實現了文化輸出。從16世紀開始,中國珠算就陸續傳入朝鮮、日本及東南亞等地,近代又傳入美洲、非洲、大洋洲的一些國家。明代時,數學家、珠算家程大位所著《算法統宗》傳到日本,對和算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曾經的全民算法如今成啟智教育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表現了12世紀開封城的市井圖景,這幅傳世之作中的一個場景展示了珠算在商界的運用———圖中趙太丞家的藥鋪櫃檯上擺放的正是一把大算盤。其實,12世紀中國的珠算體系已經相當完善,到了16世紀,珠算更是成為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全民級」計算方式,除了商鋪,天文、建築、金融、運輸、貿易等領域都離不開算盤。珠算的普及以及其對計算方式的鍛鍊,也使得「神算子」在明清輩出。

  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珠算課仍是不少商科院校的必修基礎課,算盤是不少商業人士的「吃飯家什」。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普及,珠算作為計算工具的實用性被逐漸替代,這一學科也從中國的教學大綱中撤出。但珠算並未「死去」,而是與時俱進地發展起來。上海市少兒珠心算進修學校副校長郭建文告訴記者,目前學校每年都有約4000位兒童前來學習珠算,主要集中在學齡前與小學階段。其中也有一些家長想在短時間內將孩子培養成「神算子」,或是衝著腦力運算比賽名次而來,遇到這種情況,她還是會規勸。「珠算能讓孩子在撥動實物中慢慢建立數的概念,在舉一反三中逐步接受較大的計算量,甚至通過珠像圖在腦中的印刻,脫離工具進行複雜的心算。但是要讓這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播普及,讓其促進孩子的思維發展,還是應循序漸進,讓孩子在『指尖操』中慢慢體會珠算的樂趣」。郭建文認為,若僅僅成為「腦力比賽」的訓練工具,只會讓珠算這一傳統文化的路越走越窄。

  記者了解到,珠算在上海已經形成了「終身學習」的理念。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牽手上海市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在八個區的「陽光之家」中開展了針對智力殘障人士的珠算教育,幫助他們建立數學概念;珠算課程也進入了不少老年大學、養老院以及睦鄰中心,輕鬆的指尖運動與腦力活動成為抵抗老年人智力、行為衰退的有益嘗試;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星光計劃」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的珠算項目比賽被整個「搬」到了上海科技館,青年選手們在臺上快速撥動算盤「打擂臺」,古老傳統文化和現代職業激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一道全新的美麗風景。

相關焦點

  • 傳承千年的算盤依舊被撥得響亮
    8月8日是世界珠算日,因為阿拉伯數字「8」形似算珠相疊,數字的讀音又與算盤被操作時發出的噼啪聲類似。不少以珠算為話題的電視節目應景而出,昨晚,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短片 《珠算———影響世界的珠子》,梳理了中國珠算的文化發展脈絡與國際影響力。
  • 劉尚希院長在中國珠算心算協會成立40周年國際珠算科學文化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在紅葉絢爛、碩果芬芳的金秋十月,我們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之後,又迎來中國珠算心算協會(以下簡稱中珠協)成立40周年。今天我們隆重召開「中國珠算心算協會成立40周年國際珠算科學文化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珠算界領導、專家、朋友們歡聚一堂,共同回顧古老珠算文化的光輝歷程,共同分享中國珠算心算學科40年發展的重大成就,共同展望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古典科學創新性發展的美好願景。
  • 珠算博物館首次夜間「亮燈」開放
    可以說,通過「雲平臺」的架設,古老的珠算文化距離我們不再遙遠。一如長7.8米、高1.8米的紫檀大算盤,清朝皇宮臺式算盤,天津「達仁堂」藥鋪櫃檯算盤等等,藉助雲端統統可以「一網打盡」。隨著這些年文化旅遊的興起,「博物館遊」受到越來越多家庭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
  • 珠算入選非遺 珠算課「闊別」小學已十年
    大多數人都不會打算盤  「您會打算盤嗎?」昨天下午,記者在光谷及傅家坡客運站等地,隨機採訪了10位路人。  一名老者說:「當然會啊,我們那個時代的人,沒有上過學的都會打。」  一名30歲左右的年輕人回答:「只記得幾句口訣。我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過兩天,但是當時沒有學會,現在更不會了。」
  • 退休教授編"珠算大全" 珠算功法用英文標註(圖)
    自製的算盤成童年「玩具」  中國珠算申遺經過了5年的時間,提及此事,老人有些遺憾,「自己沒能在這項工作上幫點兒忙。」老人拿出一本《中國珠算普及大全》,上面的編著者名稱赫然寫著「孫成也」,他告訴記者,這是一本樣書,完成時間是2008年,那一年正好是珠算開始申遺。
  • 傳統算盤為何是上二下五珠?珠算口訣是啥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現在人們在進行數字計算的時候,基本上會使用計算器,已經很少有人會使用算盤了,下面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算盤的結構吧!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亞塞拜然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
  • 珠算入非遺 特級教師:不建議珠算進教材
    新華社發  前晚,珠算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一股懷舊熱潮,昨天,許多網友爭相曬自己的珠算記憶和「技藝」,對自己能夠掌握一項「非遺」很自豪。不過,記者採訪部分學校後發現,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算盤一時半會兒還難回小學課堂。
  • 珠算——計算機之母
    謎面形象地描述了我國一種古老的計算工具,這種計算工具由籌碼記數法發展而來,在我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就是算盤。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中國的算盤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幾十年前,珠算和算盤,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十分常見。
  • 「越夜越美麗·珠博奇妙夜」,一起來感受珠算的魅力
    可以說,通過「雲平臺」的架設,古老的珠算文化距離我們不再遙遠。一如長7.8米,高1.8米的紫檀大算盤、清朝皇宮臺式算盤、天津「達仁堂」藥鋪櫃檯算盤等等,藉助雲端統統可以「一網打盡」。隨著這些年文化旅遊的興起,「博物館遊」受到越來越多家庭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
  • 珠算與珠算文化不能一概而論 想要走進課堂路還很
    日前,針對《關於推動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的提案》,教育部網站發布《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200號(教育類016號)提案答覆的函》稱,「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珠算學習要求,從『看到算盤』『知道算盤』到會簡單的珠算口訣,撥珠運算,我們將把這一問題提交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認真研究。」
  • 眾說紛紜珠算申遺:被只剩下文化遺產的空殼
    我們必須承認珠算的偉大,它在過去的一千多年中發揮的作用難以估量。給它以必要的尊崇,是我們的職責;歷史博物館中有它的位置,是我們的義務。但是,我們還得必須承認一點,今天珠算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運算要求了。從謀利者的角度看,申遺能靠珠算帶動珠算經濟嗎?11月3日的瀋陽晚報有這樣一個細節很值得推敲:「今年(2013年)上半年,瀋陽仍有1000餘人次參加了珠算定級考試,其中多數為會計專業的學生。
  • 算盤是羅馬人首創?百度慶祝中國珠算申遺成功五周年
    作為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在我國曾廣泛流傳。我小學就被家人要求學習珠算。爺爺特地請來老先生教我,擔心珠算都不會的人是傻子。從二十歲起便在長江中、下遊一帶經商,遍歷吳楚,因商務計算需要,隨時留心數學,遍訪數算名家和民間珠算高手。同時搜集很多書籍,進行刻苦鑽研,時有心得。約四十歲時,程大位回到老家,於六十歲時完成《算法統宗》十七卷。
  • 珠算是怎麼發明的?
    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算盤是漢族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中國是算盤的故鄉。"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三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遊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
  • 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重視傳承珠算文化
    工作坊建設採取「整體推進,分布實施」的策略:成立珠算文化社,開發珠算選修課;開展珠算快算體驗、珠算競賽、算盤舞蹈、舞臺劇等系列文化活動;開展有關珠算文化為主題的研究活動及體驗活動;研究珠算教育的教學規律和評價方法;以服務社會為宗旨,擴大珠算文化的覆蓋輻射面,形成以一帶十的格局;結合學校科技文化藝術節、世界珠算日等節點,開展珠算文化相關的系列主題活動……2019年10月20日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成立了
  • 珠算申遺成功勾起白領懷舊情結 如意算盤如今幾人打?[圖]-珠算...
    不過,記者採訪發現,如今使用算盤的人已經寥寥無幾,會計、出納等財務工作者也已經棄用算盤多年。滬上算盤收藏家告訴記者,現在算盤最大的功能是掛在牆上作為裝飾品。    白領紛紛「背口訣」    珠算申遺成功,不少70後、後年輕白領不由地回憶80起兒時學習珠算的經歷。「小時候拿算盤當滑板耍的童鞋默默舉手……」「你還能背出多少珠算口訣?」
  • 珠算學得好,心算更厲害
    四十歲以上的人似乎都記得:小學的某一段時間,每天是要背著書包和算盤進學堂的。「上學時,左邊挎書包,右肩挎算盤,自己覺得是學問人了。」01上世紀60年代末出生的大潘對算盤的回憶,對計算機普及前上小學的人們來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控帶四時,經緯三才——珠算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可以進行加減乘除的一種計算方法。它的創始人是劉洪(算聖),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珠算在我國的地位很高,被譽為第五大發明。珠算於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於2013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朝時徐嶽編纂的《數術記遺》中有十四種算法,但流傳下來的只剩珠算一種,也可見珠算的重要性。我國傳統的算盤是上面兩顆珠子,下面五顆珠子。上面的一顆表示「5」,下面的一顆表示「1」。
  • 珠算不愧是智慧的啟迪,外國人都爭相學習,國人必須弘揚!
    算數不是現代才有的,古人要生活,肯定也要算數,他們一般採用珠算。現在的孩子已經不懂了,算盤也是當成古董一樣去看待。但是在2013年,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評論:珠算不僅是運算技能,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前幾天,看新聞說珠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賀女士想起自己的算盤,找了半天才從一個抽屜的一堆白紙下翻出來,由於長時間沒用,珠子已經少了光澤。「現在算盤都是老古董了,不知道還有沒有人使用。申遺了,這個珠算文化應該不會消失吧。」  12月4日,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珠算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不僅引起不少人對算盤的回憶,還有專家呼籲珠算重回小學課堂。
  • 珠算成指尖上的記憶 如何傳承成焦點(圖)
    不懂珠算就不會明白,每一個書包上掛著一個算盤也是一道風景,學過,好像只學到乘法,除法就不會了。  網友「smally1984」:小學時拿算盤當滑板玩過,一個月內滑壞了倆;也因為不會背珠算口訣,被老師罰過站。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90後」、「00後」的學生,對珠算的認識基本為零;在「80後」心裡,算盤已是沉睡多年的老物件,但有模糊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