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與珠算文化不能一概而論 想要走進課堂路還很

2020-09-19 中國財經時報網

9月7日,教育部一則提案答覆的函又讓珠算和珠心算成為熱議的焦點。「我就是從小學習珠心算,感覺確實對各方面能力提升有幫助。」「當做興趣學學就行了,沒必要納入課標成為必修課吧。」「各種教珠心算的機構又要火了?」……

一時間,各種聲音四起。

日前,針對《關於推動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的提案》,教育部網站發布《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200號(教育類016號)提案答覆的函》稱,「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珠算學習要求,從『看到算盤』『知道算盤』到會簡單的珠算口訣,撥珠運算,我們將把這一問題提交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認真研究。」

珠算與珠算文化不能一概而論

其實,這不是教育部第一次就珠算進校園相關提案作出回復。

去年九月份,針對政協委員提出的「將珠算重新納入小學數學課程」提案,教育部在對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0014號(教育類003號)提案答覆中就表示,「教育部正在組織進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主要考慮有:將珠算作為中華數學文化的標識,而不只是一種技術,在課程教材中予以強化,加強對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推進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引導學生選擇包括珠算在內的多種計算方法進行學習,提升計算思維能力;鼓勵學校開發有關校本課程,滿足部分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學習珠算的需要。」

今年兩會期間,民盟重慶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黃燕蘋委員再次呼籲,在新一輪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中,讓珠算重新進入小學數學課堂。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同樣是「珠算進小學課堂」的堅定支持者。今年兩會他也提了相關提案,認為推行珠算教育,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教育部對兩會提案的答覆中提到的是珠算,強調的是珠算文化價值。答覆稱,「你們不只把珠算視為一種實用工具,更關注到它的文化價值,強調通過小學數學教學傳承珠算文化,這是很有見地的。」

可見珠算與珠算文化不能一概而論。

早已超越「計算工具」的意義

算盤作為我國發明的古老計算工具,已經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應用,2013年珠算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就是靠算盤珠子「敲出來」的。

然而,隨著珠算的計算功能被計算器代替,珠算也逐漸遠離了課堂。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完全取消了對珠算的要求,僅保留「算盤只作為計算工具介紹」。

黃燕蘋認為,珠算的存在早已超越「計算工具」的意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在很多國際權威期刊上,珠算與中國的四大發明一起被收錄。即使在計算機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如日本、新加坡、德國等許多國家仍然將珠算內容納入了小學數學課程。

劉尚希強調的則是珠心算。他認為珠心算是在珠算基礎上衍生而來,更有發展前景。「現在的珠算實際上就是珠心算,過去作為一種勞動技能的算盤,基本上已經被淘汰了。」他表示。

劉尚希表示,珠心算教育並不是簡單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另一類知識體系,認為珠心算可以視為開發兒童智力的「獨門秘笈」。已有研究表示,珠心算可以提升兒童的注意力、想像力以及空間思維能力。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周新林曾和同事對近500名二、三年級的小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這些學生入學時是隨機分班的,一類是珠算班,他們的課程內容中包含了珠算、珠心算;另一類是普通班,課程內容不包含珠算、珠心算。研究結果表明,珠算班學生的計算能力優於普通班。

周新林表示,對於一些學生來說,學習珠算、珠心算技能,並經過一定訓練後,部分認知功能確實有明顯提升,且目前為止沒有發現明顯「副作用」。「珠算、珠心算訓練可以提升孩子的部分注意力、知覺能力、空間能力和記憶能力,對大腦結構關聯部位具有塑造作用。」周新林說。

訓練效果需科學驗證

當然,對珠算是否應該進入小學課標持審慎態度的也不在少數。在一些網絡平臺上,部分網友表示珠心算只是一種枯燥的記憶方法,強制機械聯繫會讓孩子失去對數學的興趣。「最大的壞習慣是不寫筆記。對於一些邏輯鏈條很長的知識,這種壞習慣會影響到後續高中、大學的學習。」一位網友表示。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博士陸宇斐則強調,珠算和珠心算是要區分開的。珠算是一種表徵的形式,好比古人結繩記事的方法。而珠心算的學習則是一種模式化、機械化的技巧訓練,壓縮甚至直接忽略了思考過程,不利於邏輯思維訓練。

陸宇斐表示,珠心算確實可以增強大腦右側頂葉的活躍性,但其他很多方式同樣有這個效果。陸宇斐說,兒童需要通過學習數量概念,獲得透過世界的表象認知本質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去學習一些速算的技巧。小學三年級以後就已經沒有算數課程,而是進入到代數運算的學習中,沒有必要追求計算速度,花費大量時間學習珠心算,而忽略了數學最基礎的東西。

對於珠心算,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曾強調「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珠心算。」他說,珠心算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內容很多,怎樣精心挑選合適的內容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和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他特別提到,要警惕校外輔導機構以盈利為目的,誇大珠心算的作用。

從科研角度看,周新林強調,珠算、珠心算的教育實踐正在快速發展,但能夠揭示珠算、珠心算訓練規律和價值的研究工作才剛剛開始,還有大量問題有待解決。

他說,目前的研究結論基本上是基於事後分析,即對比分析已經學會珠心算的群體與未學習珠心算的群體。這種方法無法排除學會珠心算群體在訓練之前就存在的特殊性。「將來的研究需要採用隨機分組的方法揭示珠算、珠心算訓練在大腦認知功能發展中的規律與價值,即按照隨機原則,將一半被試者分配到珠心算組進行珠心算學習,另一半被試者分配到非珠心算組作為對照。通過實驗組、對比組前後測的分析方法揭示訓練的效應量。」

此外,他表示未來的研究還需要對比分析珠算、珠心算與其他類型工具的不同效果和規律,例如珠算、珠心算課程與數學思維課程的對比分析。這種對比能夠準確揭示珠算、珠心算訓練效果的來源和相對價值。

「我們對珠算、珠心算訓練在認知功能提升方面的作用機理知之甚少,對它的研究任重道遠,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做好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周新林表示。(記者 操秀英)

相關焦點

  • 珠算文化≠敲算盤 想要走進課堂路還很長
    珠算文化≠敲算盤 想要走進課堂路還很長未來的研究還需要對比分析珠算、珠心算與其他類型工具的不同效果和規律,例如珠算、珠心算課程與數學思維課程的對比分析。這種對比能夠準確揭示珠算、珠心算訓練效果的來源和相對價值。
  • 李紅蘭校長榮獲「珠算文化傳承人」稱號
    2016年1月28日,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由中國財政部主辦,中國珠算心算協會承辦的中國珠算文化傳承人會議在山東棗莊舉辦。
  • 2021屆高考作文模擬題及範文:珠算要不要進課堂
    ,應該秉持理性科學、充分認證的原則,徵詢學生們的意見,不能貿然制定相關決策。珠算不要進課堂我方的觀點是「珠算不要進課堂」。「一下五去四,三下五去二,一去九進一……」這些珠算口訣你還記得嗎?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傳統的珠算與韓國泡菜「同場競技」。最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悉,這也是我國第30個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 珠算到底該不該進入課堂?珠心算又是什麼?一起來看
    話題背景:全國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議推動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 教育部最近給出答覆:「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珠算學習要 求,從『看到算盤』『知道算盤』到會簡單的珠算口訣,撥珠運算, 我們將把這一問題提交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認真研究。」「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珠算進課堂」要充分徵求民意
    來源:南方日報全國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議推動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教育部最近給出答覆:「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珠算學習要求,從『看到算盤』『知道算盤』到會簡單的珠算口訣,撥珠運算,我們將把這一問題提交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認真研究。」對珠算要不要進課堂的討論,可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 珠算入非遺 特級教師:不建議珠算進教材
    新華社發  前晚,珠算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一股懷舊熱潮,昨天,許多網友爭相曬自己的珠算記憶和「技藝」,對自己能夠掌握一項「非遺」很自豪。不過,記者採訪部分學校後發現,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算盤一時半會兒還難回小學課堂。
  • 珠算是一種傳統文化
    9月11日《北京青年報》發表評論《珠算是否進小學?讓科學討論「多飛一會兒」》,讀後很有感觸。說來湊巧,前不久我剛和幾個同事談論了有關珠算的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一所財經類大學念本科,專業是經濟信息管理,主要課程是計算機。可就是這樣的專業,我有一門必修科——珠算,學時一學期,必須達到普通六級以上才合格。
  • 珠算文化進小學,你怎麼看?
    教育部網站發布《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200號(教育類016號)提案答覆的函》,披露教育部答覆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關於推動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的提案》的具體內容。《答覆》稱,珠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珠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 珠算申遺成功勾起白領懷舊情結 如意算盤如今幾人打?[圖]-珠算...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據《i時代報》報導,合國教科文組織4日宣布,中國珠算項目正式被批准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消息一出激起不少70後、80後白領回憶當年學習珠算的經歷。    白領紛紛「背口訣」    珠算申遺成功,不少70後、後年輕白領不由地回憶80起兒時學習珠算的經歷。「小時候拿算盤當滑板耍的童鞋默默舉手……」「你還能背出多少珠算口訣?」毫不意外地,回憶中提及率最高的珠算口訣是:三下五除二」。「    對於「你還會打算盤嗎」這個問題,幾乎所有網友的回答都是:「不會。
  • 每年約兩萬人參加上海珠算普及活動 古老珠算薪火相傳-珠算,算盤...
    不少以珠算為話題的電視節目應景而出,昨晚,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短片《珠算———影響世界的珠子》,梳理了中國珠算的文化發展脈絡與國際影響力。  中國珠算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計算機時代,千年算盤還能否撥響,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秘書長楊金雲向記者透露了這樣一個數據:目前每年約有兩萬人參加到在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組織的各項珠算普及活動中去。
  • 珠算擬進入小學數學課堂,引爭議的背後……
    2013年,中國珠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時就有專家提議讓珠算重回小學課本。在2020年全國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的提案之一是「關於珠心算教育如何納入國民基礎教育,即進入小學課堂。
  • 弘揚中華國粹 傳承珠算文化
    為紀念珠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7周年,12月4日上午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舉辦「首屆珠心算發展高端論壇」,論壇主題是「中國珠算——另一種知識體」。小朋友們搖頭晃腦地打著小算盤,小嘴還不停念著數,三下五去二的把一連串的數字相加減的結果打出來,這計算小能手還真讓人們不能小看這小小年齡的孩童。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云:「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
  • 珠算筆算互動 優化數學課堂
    為進一步探究珠心算教學和數學課堂教學的融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提高數學教師珠心算教學的水平,近日,紅旗教育集團舉辦了「優化課堂教學,促進思維發展」數學主題活動。在集團教學交流中,相互切磋,共享教學經驗。活動首先聆聽了紅旗小學範薇老師執教的珠算課《萬以內的減法(退位減1)》和徐穎老師執教的珠算筆算融合《三位數減法筆算(不連續退位)》。
  • 珠算博物館首次夜間「亮燈」開放
    據了解,這也是珠算博物館首次夜間對廣大市民開放。大家可以在吃過晚飯後結伴去珠博,一同欣賞算盤精品、感受珠算文化。當晚,不僅有館藏名人名家的珠算書法展誠邀各位共賞,大家還可以去尋找隱秘在展廳牆壁上的小題目進行互動競猜,如果幸運答對,有小禮物等著你哦。近年來,珠算博物館不斷探索和嘗試「線上+線下」的全新傳播方式,讓公眾多維度感受和體驗珠算歷史文化。
  • 眾說紛紜珠算申遺:被只剩下文化遺產的空殼
    我們必須承認珠算的偉大,它在過去的一千多年中發揮的作用難以估量。給它以必要的尊崇,是我們的職責;歷史博物館中有它的位置,是我們的義務。但是,我們還得必須承認一點,今天珠算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運算要求了。從謀利者的角度看,申遺能靠珠算帶動珠算經濟嗎?11月3日的瀋陽晚報有這樣一個細節很值得推敲:「今年(2013年)上半年,瀋陽仍有1000餘人次參加了珠算定級考試,其中多數為會計專業的學生。
  • 傳承中華珠算文化 創新珠數融合課堂 徐州珠心算教學現場會在睢寧...
    走進該校校園,濃厚的珠心算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珠算新韻」雕塑承載著新時代傳統珠算的科學、文化和教育價值,它在無聲講述著珠算跨越時空,「從遠古走來,向未來走去」。  珠心算兒童畫、珠心算算盤詩硬筆書法、珠心算教師風採、小明星、珠心算取得的成績等十塊文化展示匾牌,展示了該校珠心算紮實研究的歷程。
  • 評論:珠算不僅是運算技能,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前幾天,看新聞說珠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賀女士想起自己的算盤,找了半天才從一個抽屜的一堆白紙下翻出來,由於長時間沒用,珠子已經少了光澤。「現在算盤都是老古董了,不知道還有沒有人使用。申遺了,這個珠算文化應該不會消失吧。」  12月4日,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珠算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不僅引起不少人對算盤的回憶,還有專家呼籲珠算重回小學課堂。
  • 交流珠算教學,弘揚珠算文化
    為了促進珠心算教育的發展,弘揚珠算文化,2018年10月29日下午,南通市小海小學和無錫市珠心算教育實驗工作專家組成員的交流研討活動在小海小學舉行。 活動中,小海小學的王玉蓉老師為大家執教了《認識11~20》一課。王玉蓉老師將蘇教版一年級教材與珠心算教學進行了有效融合,用吸引孩子們眼球的動畫人物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 教育部將研究珠算文化進小學 業界爭論仍未休止
    央廣網北京9月9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導,9月7日,教育部網站發布《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200號(教育類016號)提案答覆的函》(以下簡稱《答覆》),披露教育部答覆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關於推動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的提案》的具體內容。《答覆》稱,珠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珠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 教育部將研究珠算文化進小學,業界爭論仍未休止
    9月7日,教育部網站發布《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200號(教育類016號)提案答覆的函》,披露教育部答覆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關於推動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的提案》的具體內容。《答覆》稱,珠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珠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