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經過5年的申遺,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
珠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中國珠算心算協會顧問王朝才表示,珠算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我們要挖掘它的價值,將它傳承下去。對此,珠算這樣的文化遺產該怎樣保護與傳承,成了國民議論的焦點。
東方今報記者 陳濤
實習生 馬賢仙 葛慶勳/文
商丘廣播電臺 李恆/圖
指尖上的記憶
「童鞋,你還能背出珠算口訣嗎?」12月4日,珠算申遺成功後,網友們紛紛回憶起「那些年撥過的算盤」。
網友「智慧地球村」:二一添作五?不懂珠算就不會明白,每一個書包上掛著一個算盤也是一道風景,學過,好像只學到乘法,除法就不會了。
網友「smally1984」:小學時拿算盤當滑板玩過,一個月內滑壞了倆;也因為不會背珠算口訣,被老師罰過站。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90後」、「00後」的學生,對珠算的認識基本為零;在「80後」心裡,算盤已是沉睡多年的老物件,但有模糊印象。對於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人來說,算盤不僅代表著溫暖的回憶,對於一些人來說更是謀生的技藝。
商丘第一人民醫院財務科,75歲的老會計師傅青軍至今仍保留著用算盤的習慣。每次算帳,他的屋裡總發出「噼裡啪啦」快速撥算盤的聲音。
「小時候,我就常跑到糧食行看帳房先生算帳。」在傅青軍的心裡,他至今仍對帳房先生撥算盤既快又準的技能,崇拜不已。1953年,傅青軍被選派到南京會計學院學習。新中國剛成立,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傅青軍和同學們就不分晝夜地練習,有時老師還會掐著表,測試20分鐘內能算對幾道題。手指上磨出厚厚的繭子,嫻熟的珠算技藝也練出來了。
「別看我年紀大了,我的思維還特別清晰。」傅青軍笑道,珠算有預防老年痴呆和健腦的功效。年輕的會計師常常拿計算器來和他比賽算帳,毫無例外地都敗在了他的算盤下。
商丘小學無一開設珠算課程
珠算申遺成功了,咱商丘市還有學習珠算的嗎?
12月12日,記者走訪了商丘市區多所小學,得到的回答均為:學校目前沒有開設珠算課程,以後開不開得根據教育局和教學大綱安排。在走訪凱旋路第一小學時,該校工作人員楊曉紅告訴記者,小學部沒有開設珠算課程,只有學前班將珠心算作為特色課程,用於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值得欣慰的是,記者經過多番尋找,終於在市區找到了一家珠心算培訓機構。
「一下五去四、二下五去三、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在北京神墨商丘兒童培訓學校的教室裡,4歲到10歲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邊大聲念著珠算口訣邊雙手撥算盤。
該培訓學校負責人王靜告訴記者,他們學校是2006年成立的,最初是專職做珠心算教學。後來,為了增加生源,他們又開辦了快樂識字、繪畫、拼音、口才等興趣班。
「申遺成功後,生源並沒有明顯增加。」王靜說,其實學習珠心算對孩子特別有益。不僅珠心算可以提高兒童的智力潛能、思維敏感度和空間想像能力,也會潛移默化地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中。這一點,等在培訓班門外的家長們一致認同。學生家長沙偉告訴記者:「女兒從1年級就開始學習珠心算,數學成績一直很好,做數學題時基本上不用在紙上演算就能做出來。」
珠算課程能否重返課堂?
記者查詢得知,在2001年教育部頒發《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之前,珠算一直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的一項內容,之後則被取消。既然珠心算的學習對學生有益,那麼它能否重回校園呢?
商丘市實驗小學數學老師宋波在接受採訪時稱,珠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肯定需要傳承,但不一定非要加入小學課堂。畢竟珠算在這個高科技雲集的社會不太實用,強迫學生學習,只會加大學生的負擔。
另有幾家興趣班培訓機構的負責人也向記者透露,他們曾經也開設過珠心算的課程,但都由於生源少且缺乏師資而宣告結束。商丘市新思維教育的負責人楊女士抱怨道:「珠心算生源本來就少,還得花錢自己培養師資,這樣的賠本生意誰做?」
北京神墨商丘兒童培訓學校負責人王靜也證實了商丘本地缺乏珠心算師資這一說法,「商丘本地找不到珠心算老師,我們就送老師去北京總部參加內部培訓。」
記者從商丘部分高校獲悉,目前高校內的財經類專業、數學專業或小學教育專業均沒有設置珠算或珠心算類相關課程。
商丘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一工作人員表示,珠算是否重新納入商丘市的小學課程要經過省教材委員會審定。以後有沒有加入課堂的可能?「這個我也不是很清楚」。
各方支招如何傳承珠算文化
聯合國確認的中國珠算傳承人之一靖玉樹老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傳承中國珠算重要的是培養珠算人才。他建議在小學低年級、幼兒園開設珠心算作為選修課程,培養孩子對珠算這一古老文化的認同感;在師範幼教學校應開設中國算學史課程,培養懂珠算的師資力量。
採訪中,不少家長表示,通過珠算申遺成功,對珠心算有一定了解,也有意向讓孩子學習。商丘市民馬女士說:「珠心算作為傳統珠算的繼承和推廣,不僅能夠將珠算這種文化傳承,更能讓孩子受益。」
一些商丘市民則認為,珠算進課堂,不應該作為文化傳承的依據。如果強行讓珠算返回課堂,孩子、學校和家長都會增加不必要的負擔,而珠算本身也會受到排斥,更不利於保護文化遺產。
商丘師範學院歷史與社會學院院長姚潤田在接受採訪時稱,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它不僅是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記憶。他認為如果要弘揚與保護珠算文化,就必須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與現代相結合,用於培養孩子智力的珠心算就是很好的落腳點。
姚潤田說,設置專門培養珠心算的師資力量耗費過大。日後,珠心算可以作為幼教和小學老師學習的技能之一進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