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成指尖上的記憶 如何傳承成焦點(圖)

2020-12-17 網易新聞

  12月4日,經過5年的申遺,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

珠算

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中國珠算心算協會顧問王朝才表示,珠算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我們要挖掘它的價值,將它傳承下去。對此,珠算這樣的文化遺產該怎樣保護與傳承,成了國民議論的焦點。

  東方今報記者 陳濤

  實習生 馬賢仙 葛慶勳/文  

商丘

廣播電臺 李恆/圖

  指尖上的記憶

  「童鞋,你還能背出珠算口訣嗎?」12月4日,珠算申遺成功後,網友們紛紛回憶起「那些年撥過的算盤」。

  網友「智慧地球村」:二一添作五?不懂珠算就不會明白,每一個書包上掛著一個算盤也是一道風景,學過,好像只學到乘法,除法就不會了。

  網友「smally1984」:小學時拿算盤當滑板玩過,一個月內滑壞了倆;也因為不會背珠算口訣,被老師罰過站。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90後」、「00後」的學生,對珠算的認識基本為零;在「80後」心裡,算盤已是沉睡多年的老物件,但有模糊印象。對於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人來說,算盤不僅代表著溫暖的回憶,對於一些人來說更是謀生的技藝。

  商丘第一人民醫院財務科,75歲的老會計師傅青軍至今仍保留著用算盤的習慣。每次算帳,他的屋裡總發出「噼裡啪啦」快速撥算盤的聲音。

  「小時候,我就常跑到糧食行看帳房先生算帳。」在傅青軍的心裡,他至今仍對帳房先生撥算盤既快又準的技能,崇拜不已。1953年,傅青軍被選派到南京會計學院學習。新中國剛成立,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傅青軍和同學們就不分晝夜地練習,有時老師還會掐著表,測試20分鐘內能算對幾道題。手指上磨出厚厚的繭子,嫻熟的珠算技藝也練出來了。

  「別看我年紀大了,我的思維還特別清晰。」傅青軍笑道,珠算有預防老年痴呆和健腦的功效。年輕的會計師常常拿計算器來和他比賽算帳,毫無例外地都敗在了他的算盤下。

  商丘小學無一開設珠算課程

  珠算申遺成功了,咱商丘市還有學習珠算的嗎?

  12月12日,記者走訪了商丘市區多所小學,得到的回答均為:學校目前沒有開設珠算課程,以後開不開得根據教育局和教學大綱安排。在走訪凱旋路第一小學時,該校工作人員楊曉紅告訴記者,小學部沒有開設珠算課程,只有學前班將珠心算作為特色課程,用於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值得欣慰的是,記者經過多番尋找,終於在市區找到了一家珠心算培訓機構。

  「一下五去四、二下五去三、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在北京神墨商丘兒童培訓學校的教室裡,4歲到10歲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邊大聲念著珠算口訣邊雙手撥算盤。

  該培訓學校負責人王靜告訴記者,他們學校是2006年成立的,最初是專職做珠心算教學。後來,為了增加生源,他們又開辦了快樂識字、繪畫、拼音、口才等興趣班。

  「申遺成功後,生源並沒有明顯增加。」王靜說,其實學習珠心算對孩子特別有益。不僅珠心算可以提高兒童的智力潛能、思維敏感度和空間想像能力,也會潛移默化地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中。這一點,等在培訓班門外的家長們一致認同。學生家長沙偉告訴記者:「女兒從1年級就開始學習珠心算,數學成績一直很好,做數學題時基本上不用在紙上演算就能做出來。」

  珠算課程能否重返課堂?

  記者查詢得知,在2001年教育部頒發《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之前,珠算一直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的一項內容,之後則被取消。既然珠心算的學習對學生有益,那麼它能否重回校園呢?

  商丘市實驗小學數學老師宋波在接受採訪時稱,珠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肯定需要傳承,但不一定非要加入小學課堂。畢竟珠算在這個高科技雲集的社會不太實用,強迫學生學習,只會加大學生的負擔。

  另有幾家興趣班培訓機構的負責人也向記者透露,他們曾經也開設過珠心算的課程,但都由於生源少且缺乏師資而宣告結束。商丘市新思維教育的負責人楊女士抱怨道:「珠心算生源本來就少,還得花錢自己培養師資,這樣的賠本生意誰做?」

  北京神墨商丘兒童培訓學校負責人王靜也證實了商丘本地缺乏珠心算師資這一說法,「商丘本地找不到珠心算老師,我們就送老師去北京總部參加內部培訓。」

  記者從商丘部分高校獲悉,目前高校內的財經類專業、數學專業或小學教育專業均沒有設置珠算或珠心算類相關課程。

  商丘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一工作人員表示,珠算是否重新納入商丘市的小學課程要經過省教材委員會審定。以後有沒有加入課堂的可能?「這個我也不是很清楚」。

  各方支招如何傳承珠算文化

  聯合國確認的中國珠算傳承人之一靖玉樹老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傳承中國珠算重要的是培養珠算人才。他建議在小學低年級、幼兒園開設珠心算作為選修課程,培養孩子對珠算這一古老文化的認同感;在師範幼教學校應開設中國算學史課程,培養懂珠算的師資力量。

  採訪中,不少家長表示,通過珠算申遺成功,對珠心算有一定了解,也有意向讓孩子學習。商丘市民馬女士說:「珠心算作為傳統珠算的繼承和推廣,不僅能夠將珠算這種文化傳承,更能讓孩子受益。」

  一些商丘市民則認為,珠算進課堂,不應該作為文化傳承的依據。如果強行讓珠算返回課堂,孩子、學校和家長都會增加不必要的負擔,而珠算本身也會受到排斥,更不利於保護文化遺產。

  商丘師範學院歷史與社會學院院長姚潤田在接受採訪時稱,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它不僅是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記憶。他認為如果要弘揚與保護珠算文化,就必須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與現代相結合,用於培養孩子智力的珠心算就是很好的落腳點。

  姚潤田說,設置專門培養珠心算的師資力量耗費過大。日後,珠心算可以作為幼教和小學老師學習的技能之一進行培訓。

本文來源:東方今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每年約兩萬人參加上海珠算普及活動 古老珠算薪火相傳-珠算,算盤...
    珠算屢創奇功,蘊藏文化密碼  珠算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算盤則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珠算流傳千年,其本身亦是優勝劣汰中的產物。早在公元190年,東漢學者徐嶽所著《數術記遺》中就有關於珠算的文字記載。這本書提到了當時傳世的14種計算方法,其中唯有珠算沿用至今。
  • 退休教授編"珠算大全" 珠算功法用英文標註(圖)
    退休教授編"珠算大全" 珠算功法用英文標註(圖)   自製的算盤成童年「玩具」  中國珠算申遺經過了5年的時間,提及此事,老人有些遺憾,「自己沒能在這項工作上幫點兒忙。」老人拿出一本《中國珠算普及大全》,上面的編著者名稱赫然寫著「孫成也」,他告訴記者,這是一本樣書,完成時間是2008年,那一年正好是珠算開始申遺。
  • 雅麓非遺課程珠算,指尖彈撥出的中國智慧
    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珠算的計算功能逐漸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珠算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珠算科學的精神財富,是關於「算盤與珠算」的文化,其核心價值在於她蘊含著我國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和對立統一的生存觀念,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涉及區域廣泛、人數眾多、歷史悠久的實用文化和大眾文化。如:「鐵算盤」形容人精於計算,「三下五除二」形容做事乾脆利落,「不管三七二十一」形容人做事魯莽。
  • 珠算與珠算文化不能一概而論 想要走進課堂路還很
    9月7日,教育部一則提案答覆的函又讓珠算和珠心算成為熱議的焦點。「我就是從小學習珠心算,感覺確實對各方面能力提升有幫助。」「當做興趣學學就行了,沒必要納入課標成為必修課吧。」「各種教珠心算的機構又要火了?」……一時間,各種聲音四起。
  • 甲子記憶丨回望三十年珠算教學
    記得主管教學的陳賢智副校長對我說:用人單位很看重珠算技術等級,它能反映財經類從業人員職業素質,你要下功夫教好,培養高技能珠算人才。為了加強學生珠算技能,學校把珠算列為專業基礎課,每周4節,財經類學生要學習3年。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加強學習和交流,掌握了各種計算方法,並精選最好的算法進行教學。同時,以珠算技術等級達標作為教學導向,激勵學生不斷提高珠算水平。
  • 珠算入非遺 特級教師:不建議珠算進教材
    新華社發  前晚,珠算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一股懷舊熱潮,昨天,許多網友爭相曬自己的珠算記憶和「技藝」,對自己能夠掌握一項「非遺」很自豪。不過,記者採訪部分學校後發現,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算盤一時半會兒還難回小學課堂。
  • 調查:多數銀川市民背不出珠算口訣 技藝漸成記憶
    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新回歸大眾視野的珠算,能否因「申遺」而迎來傳承的春天?記者在銀川調查發現,除了一些家長專門給孩子報的珠算培訓班,只剩下相關專業考試,珠算才會被提及。
  • 珠算申遺成功勾起白領懷舊情結 如意算盤如今幾人打?[圖]-珠算...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據《i時代報》報導,合國教科文組織4日宣布,中國珠算項目正式被批准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消息一出激起不少70後、80後白領回憶當年學習珠算的經歷。滬上算盤收藏家告訴記者,現在算盤最大的功能是掛在牆上作為裝飾品。    白領紛紛「背口訣」    珠算申遺成功,不少70後、後年輕白領不由地回憶80起兒時學習珠算的經歷。「小時候拿算盤當滑板耍的童鞋默默舉手……」「你還能背出多少珠算口訣?」毫不意外地,回憶中提及率最高的珠算口訣是:三下五除二」。
  • 珠算入選非遺 珠算課「闊別」小學已十年
    一名老者說:「當然會啊,我們那個時代的人,沒有上過學的都會打。」  一名30歲左右的年輕人回答:「只記得幾句口訣。我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過兩天,但是當時沒有學會,現在更不會了。」  一名大學生的回答是:「不會,沒有學過。」  一名中學生,他說:「我們有同學學過珠心算,我不會。媽媽說打算盤沒有用,就沒有學,也不知道到哪裡去學。
  • 珠算文化≠敲算盤 想要走進課堂路還很長
    9月7日,教育部一則提案答覆的函又讓珠算和珠心算成為熱議的焦點。「我就是從小學習珠心算,感覺確實對各方面能力提升有幫助。」「當做興趣學學就行了,沒必要納入課標成為必修課吧。」「各種教珠心算的機構又要火了?」……一時間,各種聲音四起。
  • 《教育家》科學改變教育欄目:珠算與珠心算是大腦認知功能訓練的工具
    在Psychological Science,Cognition,Neuroimaging等國際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或綜述50餘篇。在腦科學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大腦認知功能訓練。良好的大腦認知功能是學生發展的目的和基礎。目前大腦認知功能訓練的主要方法是認知行為訓練(含認知遊戲訓練),但是認知行為訓練的效果問題歷來是爭論的焦點。
  • 傳統算盤為何是上二下五珠?珠算口訣是啥
    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珠算的計算功能逐漸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算盤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簡便計算工具。「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云:「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現在說珠算有1800多年的歷史,應該就是根據這個時間點計算的 。
  • 珠算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多數小學生沒見過算盤
    楊逢春告訴記者,1985年她學習會計專業的時候,珠算是必修課,得考級,精確度和速度要求都很高。楊逢春說,珠算考級雖不是很嚴格的,卻是會計專業必考科目,一次不過還要考兩次三次。  「那時候都用算盤,一上班算盤打得啪啪響,一個帳目要對三兩遍,確保無誤。」回憶起以前的經歷,楊逢春說記憶最深的就是對帳,繁雜的帳目核對一次就得半天,還要兩次三次重複核對,繁瑣得很。
  • 圖說—珠算、珠筆算、珠心算之珠算、珠筆算直接加法
    宋國鋒一、珠算不進位直加法兩數相加的和小於10,在算盤上本檔的上珠和下珠都夠使用,這種加法叫做不進位加法,就是「本檔夠加就加」,包括直加、湊五加兩種類型。算盤上已經有數碼2,現要加2,直接撥加二顆下珠就行,即「二上二」成為四,得出2+2=4,不涉及「五升十進位」,如下圖:二、珠筆算不進位直加法兩數相加的和小於10,在本位直接通過加點和橫線,即點和橫線都夠使用,不涉及「五升十進位」,不必消去線和圈掉點,這種加法叫做不進位加法,就是「本位夠加就加」,
  • 使珠算和筆算優點有機結合在一起,將珠算方法轉化為筆算方法
    宋國鋒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實驗過珠算式的筆算,實驗的結論是:不能用位位清珠算法轉化為珠算式筆算。原因何在?珠算的優點是:累數制(離散、數位化)、位值制相結合。用累數制表示數碼形象,有計算功能,用位值制(上珠表示5等)直觀;用手撥算珠,珠動數出,取用數碼一步到位,省存儲空間;拼排數碼自動得數,按位撥珠簡捷無比,既簡又易又快;從高位開始算起,讀數、寫數一致,無論加減乘除都一樣。珠算的缺點是:用筆畫出算珠算盤繁、難。
  • 珠算是怎麼發明的?
    這種「珠算」被稱為「遊泳算板」,它與現在所使用的算盤有所不同,但其計算原理已是五升十進位,所以可視為現代算盤的前身。珠算算盤三、成於唐宋。現今所使用的這種算盤何時開始出現呢?根據現有史料推斷,至遲在宋代已出現現在所使用的這種算盤。 史料一:巨鹿算珠。宋徽宗大觀二年,即1108年,河北省巨鹿縣故城因黃河泛濫而被湮沒。
  • 劉尚希院長在中國珠算心算協會成立40周年國際珠算科學文化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在紅葉絢爛、碩果芬芳的金秋十月,我們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之後,又迎來中國珠算心算協會(以下簡稱中珠協)成立40周年。今天我們隆重召開「中國珠算心算協會成立40周年國際珠算科學文化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珠算界領導、專家、朋友們歡聚一堂,共同回顧古老珠算文化的光輝歷程,共同分享中國珠算心算學科40年發展的重大成就,共同展望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古典科學創新性發展的美好願景。
  • 眾說紛紜珠算申遺:被只剩下文化遺產的空殼
    使用算盤的人越來越少,會珠算的人越來越少。過去,珠算是小學的一門基礎課程,可現在,不少高校會計專業的學生也已經不再教授珠算的內容了。如果說過去算盤打得好,還算是一種能力的體現;現在你用算盤算帳,人家可能會笑話你老古董。現在的珠算,除了某些培訓機構借珠心算之名開發智力,還有我們的珠心算選手在國際大賽上表演一下,實在沒有太多的用武之地。  沒人用,沒人會用,這是中國珠算面臨的尷尬境地。
  • 我小學是老師還說珠算永遠都不過時,還有人比較說珠算比計算機快呢...
    ,還有人比較說珠算比計算機快呢,那時還有珠算協會。20多年過去了,我也成了財務人員,再沒有摸過算盤。您的這個速算,難道不是另一個珠算嗎?
  • 傳承中華珠算文化 創新珠數融合課堂 徐州珠心算教學現場會在睢寧...
    「珠算新韻」雕塑承載著新時代傳統珠算的科學、文化和教育價值,它在無聲講述著珠算跨越時空,「從遠古走來,向未來走去」。  珠心算兒童畫、珠心算算盤詩硬筆書法、珠心算教師風採、小明星、珠心算取得的成績等十塊文化展示匾牌,展示了該校珠心算紮實研究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