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經說過:「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觀念去塑造孩子;我們必須愛他們,任由他們的天性自由發展。」 蒙特梭利也說過:「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
這兩句話,豹子哥認認真真地抄寫下來,送給了豹嫂。這些幼兒教育中的至理名言,指導著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成為他們教育子女的基本原則。
但遺憾的是,很多中國的家長是沒有這方面的意識的,他們總是習慣於做子女的主人,習慣於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們,並替孩子們做著各種各樣的選擇和決定。
這種壓迫式的教育,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們的叛逆,可以這樣說:孩子們的一切叛逆行為,都是對父母不當行為的報復與抗爭。
去年暑假的一天,太太哭哭啼啼地給我打電話:「老公,我把包弄丟了。裡面有身份證、車鑰匙,還有很多銀行卡和現金。怎麼辦呀。」
我連忙問:「在哪丟的?」「我也不知道,我上午出去了一趟,有沒有把包帶回來,我忘了。剛才想出去,才發現我的手包找不到了。」太太繼續抽泣著。
我安慰著太太:「別急別急,再好好想想,上午回家的時候,是你自己用鑰匙開的門嗎?」「我是自己開的門,鑰匙放在了桌子上,但包拿沒拿回來,我沒印象了。」
太太的鑰匙通常是放在手包裡的,既然用鑰匙開了門,手包就應該拿回家了呀。「家裡你都找遍了嗎?」我問太太。「全都找遍了,哪都沒有。」語氣中,能感受到太太的絕望。
我讓太太打開微信視頻通話,幫她又找了一遍,確實沒有發現手包的蹤跡。這時,7歲的兒子出現在了手機的鏡頭中,小傢伙嘴角竟然露出一絲幸災樂禍的壞笑,我心裡一動,問太太:「兒子看到你的包了嗎?」「兒子說他也沒看見。」
知子莫若父,我斷然地說道:「你把所有的衣櫥、柜子和抽屜打開,只要兒子能摸到的地方,全部再找一遍。」就掛斷了視頻。
幾分鐘之後,太太電話打了過來,手包找到了,被藏在了衣櫃的角落裡,兒子幹的壞事。
原來,上午媽媽出去辦事的時候,兒子獨自在家,發現了一個空紙箱子。小傢伙突發奇想,用剪子在紙箱子上剪了兩個洞,把自己扮成了機器人。
媽媽回家的時候,兒子正頭戴紙箱子,模仿著機器人在床上蹦來蹦去,床上、地上到處都是紙箱子裡掉落的泡沫碎屑。媽媽讓兒子不要再這樣玩,兒子不聽,依然故我,媽媽生氣了,一把搶過紙箱子,就給扔到了門外。
兒子的機器人道具突然沒了,在一旁傷心地哭了,媽媽也沒太在意,結果小傢伙恨意難消,產生了報復媽媽的念頭。看到媽媽放在餐桌上的手包,小傢伙悄悄地給藏在了衣櫃裡。直到媽媽急哭了,他也沒有告訴媽媽包在哪裡,估計當時心裡充滿了報復的快感,所以才在我和太太視頻的過程中,被我看出了端倪。
這次報復媽媽的藏包事件,讓兒子受到了他有生以來最大的懲罰:被餓了兩頓飯。直到他晚上飢餓難耐,主動向媽媽道歉,媽媽才給他做飯。
事後,跟太太溝通這件事時,我跟太太講:「這件事,首先是你的不對,因為你剝奪了兒子的快樂,這是我們為人父母者不應該做的事情。其次,如果你無法容忍兒子把家裡搞得一團糟,你可以強行令他停止,甚至讓他把家裡收拾乾淨,但你不應該簡單粗暴地把孩子的道具給扔掉,這樣你就傷了孩子的心,讓他小小年紀就產生了報復心理,這是孩子叛逆的前兆。」
見太太低頭無語,我又接著說道:「第三,兒子傷心難過的時候,你沒有安撫他、化解他的負面情緒,說明沒有走進他的心裡、沒有用兒子的視角來看問題,缺乏對孩子的同理心。」
太太有些不服氣,質問道:「當時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我說:「你不覺得兒子把紙箱子剪兩個洞、裝成機器人的想法很有創意嗎?我首先會誇他聰明有創意,接著會問他怎麼樣才能把兩個洞剪得一樣大小、一樣圓。然後告訴他,玩累了,要把房間收拾乾淨,他可以開心地做任何事情,但必須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是不是這樣處理的效果會更有教育意義?」
太太是個通情達理的人,認可了我的說法,於是我把歌德和蒙特梭利說的兩句話,通過微信發給了她。並叮囑道:「如果我們記住這兩句話,兒子是不會產生叛逆心理的,以後對孩子的教育會輕鬆很多。」
結語:孩子們的一切叛逆行為,都是對父母不當行為的報復與抗爭。當我們自以為是地按照自己的觀念去塑造孩子,就是在摧毀孩子們的天性、壓抑他們的人性,孩子們的叛逆就是一種很自然的心理反應。
為人父母者很容易用眼睛看到孩子們的叛逆,卻很難用心來審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好好記住本文開頭的兩句名言吧。
願世上所有的家庭都幸福美滿。
感謝您關注@愛說事的豹子哥,歡迎您留言、轉發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