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5所人工智慧技術團隊不蹭熱點專注科研

2020-12-17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 謝東櫻 通訊員 王若影)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正式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三步走戰略和具體的六大任務,標誌著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行動全面展開。

人工智慧成為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不論老牌工業企業還是網際網路公司都想在人工智慧領域分一杯羹。其實,低調的航天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破局」則來得更早,大部分人追隨的時候,航天人就已經把目標定位到軍工領域的「領跑者」了。

提起人工智慧技術趙英海博士是侃侃而談。中國青年網記者謝東櫻攝

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5所的小會議室裡,趙英海博士對人工智慧技術在軍、民及融合領域的研究應用情況侃侃而談。有別於講概念、談設想的泛泛而談,他專注於技術轉化與價值實現。低調的航天人原來已早於人工智慧熱潮,在軍、民兩個領域做好專業研發布局,並已經用人工智慧途徑破解了難題,實現了產品性能提升,取得傲人成果。

2015年,對於趙英海來說,長期的前沿知識學習和專業積累,有了可能的用武之地。在某項軍品研製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問題,對整個項目形成極大挑戰,所內召集專家進行集中研究。這時,在技術創新室的趙英海大膽地提出了一個不用更改硬體,用軟體算法攻克問題的解決思路。「那你就先試試吧」「把問題想簡單了」,在質疑聲中,趙英海帶領團隊採用在當時看來最「簡單」的方法,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讓許多專家大吃一驚。為了確保方案的可行性,將該方案送至高校進行復驗,最終證明了這個「簡單」方案不僅能夠解決問題,更能保持一如既往的高質量,最大限度的排除了「人」的主觀性。這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人工智慧領域「機器學習」方法,這在當時對於大多數人還非常陌生。而從那時起,主管所領導胡仕友副所長就斷言:「人工智慧技術對於武器裝備綜合性能提升將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2016年,35所「乘勝追擊」組織了名為「基於人工智慧的雷達目標分類識別」的創新大賽,匯聚眾智,以實際行動探索研發模式創新。大賽邀請國內人工智慧研究實力出眾的8個高校、自發組建9支隊伍,用人工智慧方法為8大類目標、198萬樣例提供智能處理解決方案。這也是國內首個面向武器裝備領域的人工智慧賽事,得到了軍方與同行的高度關注。以本次大賽為基礎,35所「智能化技術發展」方向初步構建形成了技術領先、優勢互補的外部合作研發體系。

2017年初,在軍工業內對人工智慧的研究還停留在興趣小組的時候,35所基於20餘年信息感知與處理專業技術積累和前期的實際應用,果斷成立了人工智慧技術研究室,這是航天科工集團首個專門從事人工智慧技術研究的部門。短短兩年內,該研究室已獲得來自集團、三院等課題近10項,爭取資金支持3000餘萬元。目前,研究團隊已有員工24人,其中博士7人,平均年齡30歲,通過集團公司優才計劃先後從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引進博士3人,具備了系統設計、軟/硬體實現、原理研究的全棧實現能力,為加速研發築牢人才基礎。

在民用領域,人工智慧的技術價值轉化則更快。在安防與信息、無人駕駛領域,人工智慧已經在產品化方面起到了「制勝」作用。毫米波成像安檢儀是35所安防與信息領域的代表產品,在國內最早完成同類產品研製,並最早打入市場。硬體系統日趨成熟,但危險品自動檢測技術卻仍與國際領先水平有差距。在這項技術國外封鎖、國內存在瓶頸的情況下,35所選擇自主研發,將攻關任務交給了人工智慧團隊。趙英海帶領團隊,依託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把成功檢測率提高到95%以上,將檢測耗時由2.5秒縮短到0.7秒以下。這一堪稱「換腦」的優化,確立了35所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絕對優勢。「不僅IQ第一,而且能不斷成長」,趙英海解釋,35所安檢儀可在不更改硬體的情況下,實現識別能力不斷升級,「就像升級手機APP一樣便捷」。

Ai人體安檢儀採用智能隱私保護技術,根據男女性別不同安檢員的操作後臺也不同。中國青年網記者謝東櫻攝

在這個團隊裡任副主任的張立平博士則鍾情無人駕駛領域。這位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帶領研究團隊兩年內完成北京市科委課題的高級輔助駕駛系統工程研製,行車記錄儀大小的產品可以識別車道線、車輛、行人、非機動車、交通標識、典型障礙物等目標物。已在北京、長春、深圳、重慶四個典型城市進行了11000小時實況數據測試,數據規模超過100T,平均檢測率指標98%,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作為這個充滿活力的團隊負責人,35歲的趙英海也已成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專家。趙英海坦言「天時地利人和」,自己的專業契合了時代的需求、國家的需求,對於人工智慧的熱情得到了回應和支持。他時刻牢記主管領導胡仕友在研究室成立之初提出的要求:「不蹭熱點,只看成果」,並用這個要求帶團隊,先後對3名博士開展崗位師帶徒培養,多名技術骨幹成長起來。在他的辦公桌上,「堆放」著業內最新的專業書籍。對他來說,書籍不是裝樣的擺設,而是尋求問題解決思路和保持進取心的最佳助力。在他被行政會議、學術交流、技術論證塞滿的日程裡,仍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學習。

「趁年輕要多做些有意義的事」,趙英海時常這麼說。問到如何定義「意義」,他回答:「把個人的知識與熱情,用到提升國家的武器裝備上,這就是幹航天的意義和本分。」

看似神秘的航天,絕不隔絕於潮流、不孤立發展,他們不呱不噪,不蹭熱點,用結果對標「領跑」目標,這就是航天人的「本分」。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5所發布AI安檢儀 智能安檢時代將到來[組圖]
    4月25日,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5所發布了新款AI人體安檢儀。中國網 董寧 攝影        中國網訊(通訊員 王若影 )4月25日,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5所發布了新款AI人體安檢儀,宣布這款搭載人工智慧處理器的安檢儀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安檢儀性能表現搶眼。無輻射的安檢體制、毫米級的解析度、0.7秒的判讀速度、高達95%的檢測率,性能指標均為國內第一。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深化科研及人才...
    為推動集團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戰略合作協議落地,12月9日,中國航天科工三院與上海交通大學在滬籤署深化科研及人才合作協議。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院士、副校長奚立峰、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孟光,三院院長王長青、黨委副書記崔玉平、科技委副主任朱坤總師等雙方有關領導及專家出席籤約儀式。
  • 「數一數」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的50年
    「數一數」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的50年 2015-06-09 18:30:22   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黃忠魁 張素)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簡稱33所)成立於1965年6月9日,是中國從事慣控技術研究的核心單位。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開發智慧機器人闖入醫療領域
    本報訊(劉遙峰記者徐建華)目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下屬的航天智慧機器人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正建設醫療機器人智能化開發平臺,並在其基礎上形成系列化、多元化醫療機器人產品。據介紹,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的航天醫療機器人產品主要包括上肢康復機器人,該機器人是為肌肉萎縮患者設計的,它能根據使用者的用力情況,在垂直方向對使用者的手臂產生支撐力,在水平方向上對使用者無任何限制。
  • 中北大學校長沈興全帶隊到國機集團、航天科工二院、科工三院洽談...
    為進一步推動學校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航天科工集團的全面戰略性合作,增強校企雙方合作交流,提升中北大學在軍民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搭建合作交流平臺,促進校企深度融合發展,10月23日—24日,沈興全校長帶隊赴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航天科工二院、科工三院進行洽談交流。
  • 鹽城市與中國航天科工三院開展戰略合作
    本報訊(記者 韓寶貴)12月4日至5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來鹽考察,洽談航天科技領域合作項目。4日下午,市政府與航天三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市委副書記、市長曹路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副總經理張紅文出席籤約儀式並致辭。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是以防務裝備、航天產業、信息技術、裝備製造、現代服務業為主業的戰略性、高科技、創新型中央骨幹企業。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〇四所創新孵化中心(河北)揭牌
    11月17日上午,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〇四所創新孵化中心(河北)在保定市大學科技園揭牌。    該中心是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〇四所與保定航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據介紹,通過建立創新孵化中心,雙方將建設「航天軍民融合創新平臺」,輻射河北全省開展軍民融合產業合作,發揮三〇四所航天技術優勢,聚焦保定市科技資源,承擔京津冀技術創新跨越工程項目和課題,開展系列關鍵技術研究,打造系列創新產品,逐步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著力做好軍民融合成果市場轉化,推進重點項目落地。
  • 航天科工集團成立智慧機器人公司
    科技日報北京10月12日電 (記者劉曉瑩)中國航天科工集團12日宣布成立航天科工智慧機器人有限責任公司,並舉行公司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未來,智慧機器人公司將致力於統籌集團公司機器人產業內外部資源,通過引入戰略投資等多種方式,打造國內智慧機器人行業領軍企業。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建所50周年 新老航天人聚一堂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建所50周年 新老航天人聚一堂 2015-06-09 18:30:46黃忠魁 攝圖為33所多型號產品隨彈參加國慶閱兵。 黃忠魁 攝   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詹媛 黃忠魁)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9日迎來建所50周年盛典,新老兩代航天人齊聚一堂,以座談交流形式,總結髮展經驗,共謀事業新篇。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牽頭成立研究中心推出新品
    導讀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第三研究院33所牽頭組建的「北京市機器人伺服與控制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正式獲批成立,目前,這一北京市首個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成功研製出碼垛、排爆等多款機器人。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8358所開展「趣航天」科普活動
    「趣航天」主題科普活動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第八三五八研究所拉開帷幕。 張道正 攝中新網天津4月22日電 (記者 張道正)為了慶祝第四個中國航天日的到來,4月22日,一場以「趣航天」為主題的航天科普活動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第八三五八研究所拉開了帷幕。據悉本次航天科普活動將持續10天,本次航天日活動將普惠千餘名中小學生。學生們積極參加「趣航天」科普活動。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加速度計組合助力「嫦娥」探測器「奔月」
    為「嫦娥奔月」提供最可靠的加速度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加速度計組合助力「嫦娥」探測器「奔月」□ 唐新培 黃程友本報記者 徐建華「瞧咱這對姐妹花,姐姐表現好,妹妹更棒!」這兩天,如果你聽到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加速度計組合研製團隊(以下簡稱研製團隊)的設計師小黃和別人這麼聊天,可千萬別誤以為這是在誇孩子。他說的是剛剛完成飛天壯舉的嫦娥四號用的加速度計組合。在他和團隊成員眼中,那兩個其貌不揚的黑盒子就是讓人忍不住大讚一番的「姐妹花」。「姐姐」2013年跟隨嫦娥三號成功落月,「深居簡出」的「妹妹」這次終於大顯身手,為嫦娥四號的成功著陸保駕護航。
  • 兩江新區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三〇四所正式籤約
    7月5日,重慶兩江新區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以下簡稱三院)三〇四所以「屏對屏」「線連線」的方式進行籤約,雙方將採取「孵化器+研究院」的模式聯合運營「航天三院重慶兩江賽博科技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該項目將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成立55周年發展紀實:初心鑄豐碑 逐浪再揚帆
    55年來,憑藉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實現了從仿製生產到自行研製,再到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之路,已經成長為國內慣控技術領域的核心單位,並以我國導航與控制技術引領者的姿態,堅定向著「國際一流」的目標大踏步前進。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部打造核心專業技術「長板」
    中新網北京4月20日電 (李丹)來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三部的最新消息稱,該部自2018年實施「長板」專業技術戰略以來,現已在「基於深度學習的自動目標識別技術」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三部後續型號研製、預研攻關以及領域拓展等提供有力支撐。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與中油國際管道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12月8日,中國航天科工三院與中油國際管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油國際管道」)成功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三院院長王長青、中油國際管道總經理孟繁春出席籤約儀式,三院院長助理趙連元及三院本部、35所、中油國際管道相關部門和單位領導參加此次活動。
  • 攜手推進軍民融合 加快實現共贏發展 我市與中國航天科工三院開展...
    12月4日至5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來鹽考察,洽談航天科技領域合作項目。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零六所隔熱材料助力天舟一號太空旅程
    為「太空快遞員」提供高性能材料——中國航天科工三院三零六所隔熱材料助力天舟一號太空旅程  □ 本報記者 徐建華  4月20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隨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於4月22日成功實現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
  • 清華大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衛星技術與應用創新聯合研究...
    清華大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衛星技術與應用創新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舉行清華新聞網9月10日電(記者 高原) 9月8日上午,由清華大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聯合建立的「衛星技術與應用創新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
  •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天津津航計算技術研究所來煙臺高新區考察投資環境
    膠東在線7月16日訊(記者 許加薇 通訊員 王志曉)應煙臺高新區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推進中心邀請,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天津津航計算技術研究所軌道交通事業部總經理張凱一行6人,於2020年7月15日來我區考察,探討軌道交通信號系統裝備產業化項目落戶煙臺高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