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 謝東櫻 通訊員 王若影)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正式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三步走戰略和具體的六大任務,標誌著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行動全面展開。
人工智慧成為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不論老牌工業企業還是網際網路公司都想在人工智慧領域分一杯羹。其實,低調的航天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破局」則來得更早,大部分人追隨的時候,航天人就已經把目標定位到軍工領域的「領跑者」了。
提起人工智慧技術趙英海博士是侃侃而談。中國青年網記者謝東櫻攝
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5所的小會議室裡,趙英海博士對人工智慧技術在軍、民及融合領域的研究應用情況侃侃而談。有別於講概念、談設想的泛泛而談,他專注於技術轉化與價值實現。低調的航天人原來已早於人工智慧熱潮,在軍、民兩個領域做好專業研發布局,並已經用人工智慧途徑破解了難題,實現了產品性能提升,取得傲人成果。
2015年,對於趙英海來說,長期的前沿知識學習和專業積累,有了可能的用武之地。在某項軍品研製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問題,對整個項目形成極大挑戰,所內召集專家進行集中研究。這時,在技術創新室的趙英海大膽地提出了一個不用更改硬體,用軟體算法攻克問題的解決思路。「那你就先試試吧」「把問題想簡單了」,在質疑聲中,趙英海帶領團隊採用在當時看來最「簡單」的方法,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讓許多專家大吃一驚。為了確保方案的可行性,將該方案送至高校進行復驗,最終證明了這個「簡單」方案不僅能夠解決問題,更能保持一如既往的高質量,最大限度的排除了「人」的主觀性。這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人工智慧領域「機器學習」方法,這在當時對於大多數人還非常陌生。而從那時起,主管所領導胡仕友副所長就斷言:「人工智慧技術對於武器裝備綜合性能提升將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2016年,35所「乘勝追擊」組織了名為「基於人工智慧的雷達目標分類識別」的創新大賽,匯聚眾智,以實際行動探索研發模式創新。大賽邀請國內人工智慧研究實力出眾的8個高校、自發組建9支隊伍,用人工智慧方法為8大類目標、198萬樣例提供智能處理解決方案。這也是國內首個面向武器裝備領域的人工智慧賽事,得到了軍方與同行的高度關注。以本次大賽為基礎,35所「智能化技術發展」方向初步構建形成了技術領先、優勢互補的外部合作研發體系。
2017年初,在軍工業內對人工智慧的研究還停留在興趣小組的時候,35所基於20餘年信息感知與處理專業技術積累和前期的實際應用,果斷成立了人工智慧技術研究室,這是航天科工集團首個專門從事人工智慧技術研究的部門。短短兩年內,該研究室已獲得來自集團、三院等課題近10項,爭取資金支持3000餘萬元。目前,研究團隊已有員工24人,其中博士7人,平均年齡30歲,通過集團公司優才計劃先後從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引進博士3人,具備了系統設計、軟/硬體實現、原理研究的全棧實現能力,為加速研發築牢人才基礎。
在民用領域,人工智慧的技術價值轉化則更快。在安防與信息、無人駕駛領域,人工智慧已經在產品化方面起到了「制勝」作用。毫米波成像安檢儀是35所安防與信息領域的代表產品,在國內最早完成同類產品研製,並最早打入市場。硬體系統日趨成熟,但危險品自動檢測技術卻仍與國際領先水平有差距。在這項技術國外封鎖、國內存在瓶頸的情況下,35所選擇自主研發,將攻關任務交給了人工智慧團隊。趙英海帶領團隊,依託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把成功檢測率提高到95%以上,將檢測耗時由2.5秒縮短到0.7秒以下。這一堪稱「換腦」的優化,確立了35所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絕對優勢。「不僅IQ第一,而且能不斷成長」,趙英海解釋,35所安檢儀可在不更改硬體的情況下,實現識別能力不斷升級,「就像升級手機APP一樣便捷」。
Ai人體安檢儀採用智能隱私保護技術,根據男女性別不同安檢員的操作後臺也不同。中國青年網記者謝東櫻攝
在這個團隊裡任副主任的張立平博士則鍾情無人駕駛領域。這位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帶領研究團隊兩年內完成北京市科委課題的高級輔助駕駛系統工程研製,行車記錄儀大小的產品可以識別車道線、車輛、行人、非機動車、交通標識、典型障礙物等目標物。已在北京、長春、深圳、重慶四個典型城市進行了11000小時實況數據測試,數據規模超過100T,平均檢測率指標98%,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作為這個充滿活力的團隊負責人,35歲的趙英海也已成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專家。趙英海坦言「天時地利人和」,自己的專業契合了時代的需求、國家的需求,對於人工智慧的熱情得到了回應和支持。他時刻牢記主管領導胡仕友在研究室成立之初提出的要求:「不蹭熱點,只看成果」,並用這個要求帶團隊,先後對3名博士開展崗位師帶徒培養,多名技術骨幹成長起來。在他的辦公桌上,「堆放」著業內最新的專業書籍。對他來說,書籍不是裝樣的擺設,而是尋求問題解決思路和保持進取心的最佳助力。在他被行政會議、學術交流、技術論證塞滿的日程裡,仍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學習。
「趁年輕要多做些有意義的事」,趙英海時常這麼說。問到如何定義「意義」,他回答:「把個人的知識與熱情,用到提升國家的武器裝備上,這就是幹航天的意義和本分。」
看似神秘的航天,絕不隔絕於潮流、不孤立發展,他們不呱不噪,不蹭熱點,用結果對標「領跑」目標,這就是航天人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