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姐還不到40歲,在排便時突然流出鮮血,她誤以為是大姨媽來了,並沒有太注意。隨後,幾天裡下腹有些腫脹,她也放任不管,以為只是月經期,另外自己這一段時間變胖了。直到有一天,突然劇烈腹痛,被家人緊急送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自己患上大腸癌。
肚子腫脹、排便出血,很多人發現自己有這兩個症狀時,都以為只是單純的胃腸不適或便秘、痔瘡所致,豈料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危險的疾病,大腸癌。人體大腸全長約1.5米,由盲腸、結腸和直腸組成。結腸可細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大腸癌則是指結腸或直腸的癌症。
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大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近十多年發病率上升較高的疾病,目前我國每年有38萬人新患大腸癌,其中有19萬人死於大腸癌。好發年齡為50歲或以上,男性居多,約是女性的1.65倍。
大腸癌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根據相關結腸癌患者的數據統計顯示,結腸癌的致病因素5%是基因病變,20%是家族病史,75%不明原因,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患者患上癌症的直接因素不明,但跟人們的生活飲食習慣有較大的關係,如以下幾種飲食和生活習慣有較大機率患病:
攝取過多紅肉,加工食品;
抽菸飲酒;
缺乏運動;
肥胖;
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
隨著年齡增長也提高了患大腸癌的風險。
一般醫學界認為,飲食習慣跟大腸癌有較大的關係。據了解日本是大腸癌患病率最低的國家,這是跟他們的飲食習慣有較大關係,日本人飲食多樣化,比較均衡,而且新鮮的海魚是其主要的菜餚,我國比較喜歡煎炸、燒烤的烹調方式,對大腸癌發病也有所影響。
得了大腸癌,身體會有6個異常
許多大腸癌病患無明顯症狀,等去醫院檢查不適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不過如果能夠儘早注意身體上的一些細節,應該可以發現患病的徵兆:
1、腹部時常絞痛:一般肚子疼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腫瘤壓迫了神經或者侵犯神經;另一種則是腫瘤堵塞腸道,導致腸梗阻的情況。不過大腸癌早期往往疼痛不明顯。
2、肚子脹:腸道有腫瘤,無法排氣、排便,再加上腫瘤壓迫,就可能出現肚子脹的感覺。
3、排便出血,形狀改變:排便血色呈現鮮紅或者暗紅色,並且患者沒有痔瘡等肛門部位的損傷,要懷疑是大腸癌;此外,糞便形狀出現細條樣、扁平樣或者有凹陷的,說明腸道有腫瘤壓迫,提示有病變。
4、排便習慣改變:持續一段時間的不明原因的腹瀉,呈現稀水樣便,或者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便秘,要警惕是否是大腸癌;
5、胃口變差,體重下降:大腸癌會引起胃腸道的異常,消化不良,腹部脹痛,自然也沒有胃口進食;腫瘤持續增長,再加上胃口差,進食不多,導致人體營養缺乏,到了後期出現惡液質,消瘦會更厲害。
6、腸道阻塞,無法排便:腫瘤阻塞了腸道,讓大便無法順暢排出,甚至堵住了,這時候肚子會脹大,並且可能有劇烈疼痛。
如果發現有以上的症狀,建議儘早做大腸鏡檢查,以策安全。越早發現癌症,治癒率可大幅度提高。
有家族病史,儘早用大腸鏡檢測
大腸癌有一定的家族史遺傳因素,尤其是直系親屬有大腸癌發病的,應該儘快檢查大腸鏡,那麼什麼年齡開始呢?如果親人在40歲時患上大腸癌,那就應該在他確診患病年齡的前5到10年,自己也進行檢測,也就是30歲就要進行大腸鏡。如果沒有家族史,那麼50歲後的老人也應該定期檢查。
很多人不喜歡進行大腸鏡,因為有人說做大腸鏡非常難受,也有人覺得很尷尬羞恥。畢竟一條管子從肛門直通腸子,這感覺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承受的。其實,患者不用過於擔心,在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測前,醫生會給予病人注射止痛和肌肉鬆弛劑,而且在檢查過程中,病人也可以隨時改變姿勢,改善不適的狀況。
對於做大腸鏡檢查,大家其實可以算一筆帳,如果沒有提前檢查,那麼一旦患了大腸癌,醫藥費會大大地提高,生存率也降低了,得不償失。而且,大腸癌大部分都是由腸壁上的息肉惡變成腫瘤的,若在大腸鏡檢查時發現息肉,甚至可以當下切除,避免以後發生危險。
此外,也可以進行糞便的篩查,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查,雖然沒有大腸鏡直觀,準確率高,但也有六成的準確性,也可以避免患者的排斥心理。
參考資料:
杭州諾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大腸癌白皮書》
人民網:直腸癌的早期症狀還有哪些?這類人群容易患上腸癌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