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當老師指著成績單,說你家孩子可能考不上大學時,你是什麼心情?你還會堅信孩子一定能考上清華、北大嗎?你還會心平氣和地為孩子準備早餐、一如既往地輔助孩子備考嗎?
我想,很少有家長能做到吧?但是,高考壓力同樣山大的鄰國日本,一位普通的媽媽做到了。她不但幫女兒改掉了不學無術的習慣,還把倒數第一的「渣子生」,送進了慶應大學。(日本的慶應大學,相當於國內的清華、北大)
日本導演土井裕泰把這個由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搬到了大屏幕上,於是有了這一部名字很爛、故事卻很贊的電影《墊底辣妹》。與國內談情說愛的青春片不同,《墊底辣妹》是一部專注青少年成長的電影,沒有少男少女的戀愛,也沒有花季雨季的惆悵,就是圍繞學生奮戰高考這一個主題。
很多人說,這是一部被名字耽誤的好電影。的確,影片中青春期孩子的迷茫與探索、高考生家長的壓力和焦慮,拼盡全力卻依然看不到希望的心酸和挫敗,給了中國學生和家長們極強的代入感,30.8萬人觀看並給出了8.2分的高分,是教育類影片很少見的現象。無數面臨高考、中考、公務員考試等各類挑戰的觀影人,都能從中獲得共鳴,並找回堅持的力量。
學生的努力、父母的支持和老師的輔導三方面的合力,促成了學生的高考逆襲。影片中學生、父母和老師的做法,都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但本文僅從父母的角度出發,對影片簡介、影片對家庭教育的啟發、以及如何用無條件養育助力高考三個方面展開探討,並對部分觀點進行補充和拓展,希望能給家長們帶來些許思考和啟發。
1、 《墊底辣妹》:醜小鴨絕地逆襲的故事裡,藏著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思考
影片女主角沙耶加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弟弟龍太出生後,爸爸就忽視了對沙耶加的關愛和教育。爸爸傾盡精力和財力,只為把兒子培養成優秀的職業棒球手,而兩個女兒則交給吃苦耐勞的媽媽來管。缺愛的沙耶加投入了不良少女團的懷抱:逃學、染髮、唱歌、跳舞、抽菸,沙耶加被學校停學了。
走投無路的媽媽給沙耶加報了「青峰塾」的課外輔導班。轉機出現了。在關鍵人物坪田老師的幫助下,沙耶加開始拿起書本、慢慢走向正軌。故事的結局如大家所料:雖然過程不是一帆風順,但沙耶加最終還是考上了慶應大學。
回顧影片,在俗套的勵志故事下,還有一個主題隱隱浮現。在影片的後半段,沙耶加已經不只是為了證明自己而努力,同時也是為家人、朋友,為將來成為和老師一樣的人而努力。她不僅考上了名校,更完成了價值觀的升級:她懂得了愛、責任和付出。
2、《墊底辣妹》:經典鏡頭傳遞出媽媽的「無條件」養育智慧
《墊底辣妹》的主角是大女兒沙耶加,媽媽的鏡頭並不多。但幾個經典鏡頭直觀地傳遞出這位不善言辭媽媽的養育智慧。
l 在沙耶加經歷「校園欺凌」時,媽媽立場堅定地維護孩子;當校方說這是很常見的事情,要接受胳膊擰不過大腿的事實時,媽媽直懟老師:這就是這所學校的教育方針嗎?然後果斷地帶著女兒轉學。
l 在沙耶加抽菸要被學校開除時,媽媽依然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這段教科書式的答老師問,我還是直接引用更好:「確實吸菸是不可以的,作為父母也應該讓她深刻反省。但是,校長,為了自己而出賣朋友就是這個學校的教育方針嗎?如果真覺得這是好的教育方式,我女兒甘願退學。對於什麼都不說的女兒,我深感自豪。這個孩子真的是個好孩子!」(這時候,沙耶加詫異地抬起頭看著媽媽)
l 當弟弟龍太放棄棒球,爸爸打罵孩子時,一向溫柔的媽媽把爸爸推倒在地,哭著說:「我雖然因為沙耶加的事情,無數次被叫到學校。但我沒有一次認為那是羞恥的事情。相反,我因為能為沙耶加說上很多話而開心。龍太棒球比賽的前一天晚上,都會哮喘發作。他害怕比賽失敗被你罵。他害怕打棒球。最痛苦的難道不是被迫背負你夢想的龍太嗎?」
影片中的媽媽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們能夠過得健康、快樂。當所有人都說「沙耶加,你不行」時,她始終抱有信心「沙耶加是個好孩子」。她的信心和堅定,抵禦住了來自老師、學校、孩子父親、以及高考的層層壓力;她的信心和堅定,也是沙耶加最終能夠逆襲的力量來源。
和爸爸對兒子龍太的教育相比,媽媽對兩個女兒們的教育理念就是典型:無條件養育。她對孩子的愛與孩子做了什麼毫無關聯,無論她們成功與否,無論她們是否乖巧,無論如何,都毫無保留地給予她們愛。
1、 有條件養育下的孩子,自我價值感低,很難發自內心地愛自己
幾乎每一名家長都會宣稱:「我非常愛我的孩子,我願意為孩子獻出我的生命!」於是為了讓孩子有個更好的未來,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逼孩子學各種興趣班。孩子必須符合家長期待的「優秀」,一旦成績不佳,輕則說教,重則打罵。
在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來說,被愛的條件是要麼行為良好,要麼取得成就。美國丹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感覺自己為得到家長認可,而必須達到某些條件的青少年,最終會變得不喜歡自己,相應地會導致其在進入青春期後創造一個「假我」,換句話說,裝扮成一個家長會愛的人。這種為贏得認可,鋌而走險的絕望做法通常伴隨著抑鬱和無助。
影片中兒子龍太的痛苦就是「有條件養育」的後果。為了符合爸爸的期待「成為一名職業棒球手」,龍太從小在壓力下訓練。比賽贏了,爸爸會高興地買禮物獎勵兒子;比賽失敗了,爸爸就生氣打罵孩子。雖然爸爸在三個孩子中最愛的是兒子,但這份愛對兒子來說是有條件的,兒子內心充滿恐懼和不安,很難感受到來自棒球的快樂。影片後半段,兒子徹底放棄棒球後,因為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而加入「小混混」的行列,讓人無比痛心。
現在很多家長和老師把學習成績看得太重,重過孩子的感受。「小學生跳樓」、「中學生弒母」的悲劇不斷上演。不可否認家長和老師都是因為愛孩子,才逼孩子學習。但是精神分析學家愛麗絲.米勒說:家長對孩子的愛可能會熱情似火,但並非孩子需要的那種愛。
2、 無條件養育,父母是孩子的協作者,孩子更有力量和潛力
無條件養育的父母最關心的問題不是「我如何讓孩子聽我的話?」而是「我的孩子需要什麼——我如何能夠滿足這些需要?」《墊底辣妹》裡爸爸對兒子的期待就是讓孩子聽他的話,練習棒球,成為職業棒球手。而媽媽則更願意聽孩子自己的聲音。當沙耶加因為上輔導班學費不夠時,她晚上出去做體力活賺錢供孩子讀書。
無條件養育者把焦點放在孩子的需要上,他們與孩子是並肩協作的關係。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是他們力量的來源。影片中沙耶加想要放棄高考,媽媽心疼地安慰她:「放棄也沒關係,你已經很努力了!」媽媽的理解給了她力量,短暫調整後又重新啟航。
「哈弗女孩」詹青雲的父母,就是典型的無條件養育型者。詹青雲小時候學習成績並不優秀,有的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罵她「笨豬」,還有一位老師跟詹青雲的媽媽的說:「這孩子可能高中也考不上,趁早送去技校吧!」
面對諸多質疑和遲遲不見起色的成績,父母從未苛責過她,始終給與信任和鼓勵。一直到高中,詹青雲的成績才慢慢有起色。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父母的堅定和鼓勵,孩子能始終如一地堅持到高中嗎?或許早早就放棄自己了。
3、 兩種養育方式的區別反映了父母對人性的預測
家長對孩子的愛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有條件的愛,意味著孩子只有做到家長期待的事或是達到了家長的標準之後才能得到;而無條件的愛,孩子不需要贏得我們的認可,我們本來就應該愛他們。更重要的是並不是我們認為在無條件地愛他們,而是他們感覺到我們在無條件地愛他們。
這裡我想從人性的預測性來解釋「無條件養育」。「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個爭辯了幾千年的問題似乎沒有答案。但是,如果父母相信「即使我不逼迫孩子,孩子依然會越來越好」就會產生積極結果。無條件的愛孩子,是對於人性持積極態度。這種愛的方式不僅道德上正確,而且明智。孩子因為自己就是自己而被愛,他們會從根本上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種基本的自尊,會讓孩子更加自信。
有條件養育的父母身上帶著深深的恐懼。「如果我不管孩子,他更不學習了!」「如果他跟不三不四的人玩,學壞了怎麼辦?」「這次期中考試成績不高,期末開始也可能考不好」……這些話的背後是父母並不相信孩子有學習的意願或是交朋友的能力。心理學上有一種映射效應,父母的這些負面想法或行為,無形之中成為一種「催眠」,父母的預言最終成真。
高考壓力下的環境,「分數」簡直成了學生們的生命。孩子被逼著學習,任何有意義、有樂趣的活動都犧牲給了無休止的努力。很多家長更重視「學習成績」,而非孩子的「幸福感」。這真的對嗎?
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將成績看作高於一切目標家庭裡的孩子,更傾向於選擇「困難最少、成功性最大」,而非「可能犯錯,但能學到新知識」的任務。相比之下,如果家長明確表示學習以及學習帶來的樂趣比作品的質量本身更重要,那麼孩子會更傾向於竭盡全力解決自己感興趣或新鮮的事物,簡單來說,無條件養育的孩子,更願意接受挑戰。
很多家長也很委屈:大環境就是這樣,我也沒有辦法,成績不好就考不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學…...心理學家埃裡希.弗洛姆說:鮮有家長具備勇氣和獨立性,做到更關心孩子的幸福,而非孩子的成功。當父母真正關心孩子的利益所在,並願意質疑不合理的教育理念時,反而可能推翻某些關於「成功」的臆斷。
許多致力於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父母發現:不以成績論英雄,不會讓孩子的成績下滑;保護好孩子對學習的先天性熱愛,反而能夠取得高分。父母轉型從「逼你學」到「相信你自己愛學」可能會出現短暫的成績下滑。就像被拉得太緊的橡皮筋的反彈,很正常。慢慢引導和等待孩子內在學習力的萌發,孩子「我要學」的效果一定比父母 「逼著學」效果更好。
實際上無條件養育是一種理想狀態,只能無限接近,無法完全做到。因為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家長。《墊底辣妹》中,無條件養育的媽媽也存在不少問題。當孩子轉學時,跟孩子說:不用好好學習,只要開心玩耍就可以直升高中和大學了。無疑成為孩子放縱埋下了伏筆。孩子出現明顯的裙子越穿越短、妝越化越濃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任由孩子墮落到倒數第一,都是作為家長失職的地方。
無條件養育助力高考的具體方法:
無條件養育不是說溺愛或者放手不管,無條件養育的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保護並幫助他們辨別是非。美國著名教育家艾爾菲.科恩提出的無條件養育的13點原則:
1、 深思熟慮。
2、重新考慮你的要求。
3、專注長遠目標。
4、將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
6、尊重、尊重、尊重。
7、真實可信。
8、少說、多問。
9、記住孩子的年齡。
10、在符合事實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動機。
11、不說沒必要的「不」。
12、不要那麼死板。
13、不要匆匆忙忙。
這十三條原則,更適合從小踐行「無條件養育」的父母。那作為面臨著高考的家長,能否臨陣磨槍為孩子助力一下呢?答案是肯定的。
1、 表達無條件的愛。
你有多久沒跟孩子說「我愛你」了?語言具有力量和影響力。確認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比只是說說更難。但是請先從說「我愛你」開始。「高考」是孩子從小到大最大的壓力和挑戰,他們此時此刻,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
2、 少加油,多減壓。
面臨高考,來自自己、學校和社會的壓力已經壓力山大,此時明智家長的做法是做孩子的保護傘和協作者。替孩子分擔壓力,幫助孩子排解焦慮,讓孩子輕鬆迎考反而比高壓狀態下更能考出好成績。
3、給孩子更多做決定的機會。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基本需求,即做我們生活的「主宰」,而非「小卒」。擁有更多決定權的孩子,更積極進取、情緒穩定、堅持不懈以及更好的學習成績。高考也是一種掌控,掌控知識的能力。家長給與孩子更多的決定權,讓孩子多多體驗掌控自己人生的感覺。
以上三個方法,可能會讓對那些習慣了安排孩子一切的家長,感到抓狂。這三點,好像家長什麼都沒做一樣。其實高考的主人, 本來就孩子。家長無法面對的是自己的無力感,但真正偉大的家長,其過人之處就在於他們願意面對令人不安的問題。把孩子的事情和權利還給孩子,父母堅定地相信孩子並持續不斷地給與無條件的愛,是高考孩子最最最需要的支持。
《墊底辣妹》的結局中沙耶加考上了慶應大學讓人欣慰,但影片中另一個落榜的男生玲司,可能更接近現實。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在沙耶加身上他看到了希望和奮鬥的美好,他甩了甩頭:明年再考!
高考,是公平競爭的最後機會。普通家庭,無論孩子學習好與壞,都要走高考這條路。雖然我們都深受應試教育之苦,但也不得不承認: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學習成績,考出一個好分數,進入一所好大學,就有可能因此而改寫自己的命運,實現人生的逆襲。
當然,這個過程充滿挑戰、困難和壓力。我想真正愛孩子的家長不應該把這些焦慮傳遞給孩子;而是強大得撐起這份壓力與孩子並肩作戰,無論情形如何艱難和絕望,都笑著對孩子說:不用怕,爸爸媽媽和你一起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