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往何處轉?這是每一個資源型城市面臨的必答題。
對於榆陽區而言,煤炭經濟長期佔據其主導地位,在典型的資源富集區與農牧交錯帶,從「黑金」蛻變到「綠金」,一字之差的背後,是一躍千裡的變化。
湖羊養殖串起了飼草種植、肉羊養殖、有機肥料、冷鏈物流、生物醫藥、終端銷售以及牧旅融合的全產業鏈。蹚出了一條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採空塌陷區綜合治理、資源枯竭型地區轉型升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路子。榆陽區正在爬坡換擋的「拐點性陣痛」中完成自我成長。
「推進榆陽區湖羊養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構建『3+2+X』新興主導產業,形成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推動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全產業鏈思維謀劃產業振興,榆林市政協副主席、榆陽區委書記苗豐信心十足。
放養變圈養
收起「攔羊鏟」 披上「綠被子」
與想像中「一個羊倌趕著三五十頭羊漫山遍野到處遊走」的傳統養羊不同,上河湖羊·常樂堡養殖基地規劃佔地1200畝,是投資4.5億元的市、區兩級重點特色農業產業項目,給水、投料、消毒、清糞、換風、洗羊全部實現自動化,嶄新的標準化羊舍,讓遠道而來的湖羊備受「優待」。
「牛馬銜尾,群羊塞道」養羊史悠久的榆陽,為啥要從山東臨清、甘肅慶陽引種湖羊?
陝西省絨山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屈雷教授,作為國內久富盛名的白絨山羊專家,常年奔波於校舍和羊舍之間,被養殖戶們稱為最接地氣的「羊教授」。
「羊教授」介紹,過去一家一戶粗放式的「靠天放養」,導致生產力不足、效益低下、產業體系不健全、規模效應不明顯的問題,使當地羊產業長期低水平徘徊。
「放養」式牧業,曾經一度讓生態變得脆弱,成為畜牧業發展的「瓶頸」,限制了群眾的經濟收益。
既要山坡披上「綠被子」,也要農民掙上「紅票子」。對白絨山羊有著近20年研究的「羊教授」,找到破解這一矛盾的「良方」——湖羊養殖。
湖羊作為我國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其祖先蒙古羊隨北方牧民遷徙南下,經過圈育馴養,變成太湖流域的主要家畜。
「湖羊四季發情、繁殖力強、產羔率高,泌乳性能好、成活率也高,生長發育快且產肉性能好,特別適合大規模舍飼圈養」說起湖羊的養殖歷史和優良特性,屈雷教授滔滔不絕。
「屈教授的研究更加堅定了我們加速湖羊產業投資和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上河集團副總經理劉雙成接過話頭。
3月份以來,從每斤20多元漲到現在30元左右,一路走高的市場銷售價格讓劉雙成對湖羊前景更加看好。
「與陝北白絨山羊比較,湖羊產羔率高、生長快、體重大,一年兩胎或兩年三胎,羊子育肥出欄只要五到六個月。一年下來,每隻母羊平均增收300元以上。」牛家梁鎮常樂堡村黨支部書記李雙偉說。
劉雙成算了一筆帳,加上金雞灘養殖的15萬隻,僅上河集團投資的2個養殖基地的湖羊,年產值可達6.5億元。帶動就業200人以上。
不只牛家梁鎮常樂堡村,小紀汗鎮、魚河峁鎮、岔河則鄉等多個鎮村級千隻以上湖羊場陸續建成。
榆陽區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為突破口,大力推動畜牧業生產方式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湖羊產業發展迅速,讓畜牧業由家庭副業向農村經濟主導產業轉型,從自給自足的封閉型產業向外向型商品畜牧業的跨越。
種糧變種草
牛羊的「可口菜」 農民的「香餑餑」
羊靠人放,膘靠草長。一隻湖羊,從羊羔到出欄,需要餵食飼草1000公斤。
「過去一直覺得種玉米、馬鈴薯能掙錢,種草掙不了多少錢。」經過政策引導,榆陽區芹河鎮張灘村村民張桂傑家通過流轉土地去年種植300畝苜蓿。「一年收割了三茬,收穫優質飼草210噸,收入近40萬元。」
村裡為湖羊基地提供青貯玉米,村民們只需做田間管理,到收割時,僱聯合收割機完成收割,比種籽實玉米輕鬆不少,既省事又能多掙錢。
好處不止這些,過去一到秋天,李雙偉就很頭疼,要盯著村民不能焚燒秸稈。而現在飼養一隻湖羊,就可以資源化利用1畝農田的秸稈。讓秸稈變廢為寶不僅成了牛羊的「可口菜」,也成為農戶增收的「香餑餑」。
以養羊促種草,以種草促養羊,以養羊促效益。為打好優質飼草的「上遊產業牌」,榆陽區配套建設了飼草檢測實驗室,出臺配套補貼政策,建設飼草儲草庫、統籌種植區域扶持建立飼草加工服務隊,實現飼草耕、種、收、運、儲機械化。儘管歷年人工種草保存面積達128萬畝,加上428萬畝天然草場,還是遠遠不能滿足畜牧業發展的需求。
「種的草越好,養的羊就越壯,掙的錢也就越多」有著10多年種養、養羊經驗的小紀汗鎮大紀汗村村民張建偉笑稱,種上著「致富草」,只等「發羊財」。
2019年,常樂堡村統一整理土地2200畝,通過流轉,全部種上了青貯玉米、飼草。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綠色農業發展的推進以及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草產業推動羊產業健康綠色可持續,羊產業興旺又促進草產業高質量發展。
「讓榆陽羊吃榆陽草」榆陽區林業局局長高來偉介紹,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實現了由千家萬戶分散種草到集中連片規模種草、由「種什麼,餵什麼」的傳統種植到「需什麼,種什麼」的配方種植,由邊角地貧瘠地種草,到好地好肥種好草商品化發展。
種好小飼草,撬動大產業。鎖定「中國草業明珠」目標,榆陽區草產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得益彰。優質飼草規模種植已成為榆陽農業的三大新興主導產業之一,草牧業產值達30多億元。
「好地種好草、好草養好羊、好羊產好肉、好肉賣好價。用產業化的思維和循環經濟的理念推進飼草產業發展,不僅得天獨厚優勢明顯,而且正當其時。」苗豐表示。
羊食百草,渾身是寶。湖羊,除了一般毛羊具備的使用特性之外,其羔皮被譽為「東方軟寶石」,連羊糞都成了「搶手貨」。
把羊糞變廢為寶、生態消納,利用大量的有機肥資源,榆陽區培育出一批高附加值的特色產業,催生了優質果樹、大漠蔬菜等循環產業的發展。
挖煤變養羊
不當「煤老闆」 要做「牧羊人」
「赫魯雪夫是先放羊,後挖煤,與他恰好相反。我是先挖煤,後放羊。」談起自己的經歷,劉雙成不無幽默。
從「煤老闆」到「牧羊人」,這兩個身份的轉換,讓他從過去「吃資源飯」到現在「吃生態飯」。也成為地處榆神礦區中的常樂堡村,從依靠煤炭的「黑金」轉變為依靠綠色產業的「綠金」的生動寫照。
煤炭雖然帶來了短期利益,但也破壞了生態環境。常樂堡村在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藍圖下,爭取生態、經濟和社會等綜合效益最佳,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結構調整、科學發展的優勢,大力推廣兼具經濟和生態效益的湖羊產業。
「黑金」退去,「綠金」來臨。湖羊產業不僅有效保護了脆弱的生態環境,同時為養殖產業規模化發展奠定基礎。
人常說「家產萬貫,帶毛的不算」這句俗語揭示了養殖業的高風險。羊產業要發展壯大,離不開「職業羊倌」的支撐。為培育「新羊倌」,劉雙成專程請來了有獸醫學博士背景的劉錦旺。
1990年出生的劉錦旺被大家親切稱為「羊博士」。他一手執羊鞭,一手執教鞭。除了管理常樂堡的數十萬隻湖羊外,還為農牧民開展了技術管理、疫病防治、飼養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在養殖方面為農牧民進行指導。
22歲的馬瑞澤就是「羊博士」著力培養的一名新「羊倌」,就讀於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三年級,來上河湖羊基地實習剛滿一月。
這個土生土長的榆陽「後生」坦言,與以往學長們只能在大城市寵物醫院打工或去小牧場當獸醫不同,在「家門口」就業的他,感到「家鄉有了放飛青春夢想的新舞臺」。
像馬瑞澤一樣,隨著榆陽區羊產業轉型升級,200多名大學生當上「新羊倌」,走上了新型的養羊路。
「羊的生活好了,人的生活也要好起來。」劉雙成說,今年願景是帶動兩千戶貧困戶實現穩定收益,發展周邊4萬畝飼草種植產業,帶著鄉親們一天天把日子變得不一樣。
一個產業,如果單憑一隻腳走路,註定走不遠。談到湖羊產業鏈延伸,上河集團董事長李小平表示,將發展成為集湖羊原種繁育基地、肉羊養殖基地、生態旅遊觀光基地、羊業科研教學培訓基地、有機肥生產基地、食羊餐飲文化服務基地、特色精準扶貧基地等於一體的「羊業綜合體」。
上河湖羊基地所在的常樂堡村,北鄰長城僅500米。常樂堡史稱「常樂寨」,是陝北長城沿線36堡之一。經過數百年歷史變遷,城堡已殘缺不全,但那古樸雄渾的城牆上依然展示出曾經巍峨雄壯的風採。
「古蹟遺址、現代農業,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旅遊格局。」李雙偉說「依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常樂堡村編制了集度假、垂釣、滑沙、康養、民宿為一體的鄉村文化旅遊景區建設規劃,通過發展鄉村文化旅遊,把村民嵌在產業鏈上,實現鄉村振興長遠發展。」
在三年建成百萬隻湖羊全產業鏈基地的宏圖中,榆陽統籌發展上遊萬畝優質飼草種植、加工產業,中遊肉羊規模養殖項目,下遊肉羊定點屠宰、精深加工,以及配套的科研監測、自繁自育、冷鏈物流、有機肥料、皮毛加工、生物製藥等項目,「湖羊全產業鏈」正在加速形成。
從「引種」到「雲集」,由放養白絨山羊轉變為舍飼湖羊,表面看是養殖品種和養殖方式的轉變,實質是理念之變。念活「循環經」,才能讓農民吃上「生態飯」。
來源:陝西網
投稿/爆料/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