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軍醫下連當兵之後……

2020-12-27 人民網

原標題:博士軍醫下連當兵之後……

當兵鍛鍊期間,「新秀人才」參觀陸軍某合成旅軍史館,強化使命擔當意識。

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曹瑞華為官兵講解醫學知識。

超聲診斷科副主任醫師張明博為陸軍某合成旅衛生連戰士講授超聲診斷技術。

前不久,陸軍某合成旅防化連、衛生連和信息保障隊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兵——20名解放軍總醫院「新秀人才」。

他們全是技術八級、九級的優秀醫生,都具有博士學位。脫下白大褂,換上迷彩服,佩戴列兵軍銜,他們和基層官兵一起摸爬滾打,經受了一場從行為習慣到精神世界的全面洗禮。

「『新秀人才』下連當兵鍛鍊,是強化軍醫使命意識不可或缺的過程。」該醫院領導說,「著眼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遠的發展需要,總醫院將優秀年輕幹部『新秀人才』的培育作為人才建設的重要部署。」

去年年初,解放軍總醫院組織對300餘名35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的年輕業務骨幹,進行逐級考核推薦、公開評審打擂。最終,20人脫穎而出,成為首批「新秀人才」。該醫院為他們量身定製了第一階段4年的超常規培養計劃,包括創新能力培訓班學習、跨專業培養、國外深造等內容,當兵鍛鍊只是其中一個環節。

起初,不少人對這次當兵鍛鍊有疑慮:在臨床和科研任務都很繁重的情況下,安排他們脫產去當兵鍛鍊,到底有沒有意義?

「總醫院『姓軍為兵』『姓軍為戰』。加深『新秀人才』對作戰部隊的了解,強化他們與基層官兵的戰友深情,不僅有助於他們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專家,還能幫助他們在以後工作中更好地為基層服務、為戰場服務。」該醫院領導說,「從『新秀人才』當兵鍛鍊的點點滴滴可以發現——效果遠超預期!」

「軍醫首先是軍人」,這句話的分量有多重

作為入伍20年的老兵,王鑫鑫已經是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普通外科副主任醫師,還是5個碩士研究生的導師。他沒想到,有一天竟會被一名士官班長嚴厲批評。

當兵鍛鍊期間,王鑫鑫和其他10名「新秀人才」被派往陸軍某合成旅防化連,編成獨立戰鬥班。第一天早上,面對連隊緊張的生活和訓練節奏,他們頓時慌了手腳。

當他們列隊趕赴訓練場的時候,班長呂志輝突然喊「停」。王鑫鑫還在疑惑間,呂班長就批評開了:「走的什麼隊列?在軍營,如果是這種隊列水平,咱們還當什麼兵……」

一頓猛批,王鑫鑫頓時覺得臉上火辣辣的。他也確實意識到了差距:大部分「新秀人才」從醫科大學畢業後,就直接到總醫院工作,常年埋頭於繁重的醫療和科研任務,既沒在基層作戰部隊待過,也很少有時間參加相關訓練,基礎訓練本來就有欠帳,一時又適應不過來,難免慌慌張張、跌跌撞撞。

批評完,班長呂志輝當即決定,全班先不去訓練場,就在連隊前面的空地組織隊列訓練。

一次次邁步、一次次轉體,呂志輝逐人逐個動作講解和矯正。也就在一次次枯燥而又嚴格的練習中,王鑫鑫和其他「新秀人才」逐漸意識到,「軍醫首先是軍人」這句話沉甸甸的分量。

「我們是合格的醫生,但我們達到合格軍人的標準了嗎?」王鑫鑫深有感觸地說,「紀律嚴明、作風優良,還有強烈的團隊意識、時時處處創先爭優的意識,這些都應該是軍人『標配』。」

那頓批評把這群「新秀人才」不服輸的勁兒都給激出來了。他們拿出全力完成醫療和科研任務時的那種拼勁,把隊列練得整齊劃一、虎虎生風。

從那之後,這群「新秀人才」開始迅速適應和融入基層連隊。隨著對基層部隊了解的加深,他們的改變也不僅僅停留在作風紀律上。

一天深夜,防化連一座庫房房頂發生滲漏。和博士軍醫們住同一排房的幾名戰士快速起床,在值班員帶領下趕去修理。直到6點起床號響,他們才滿身水漬地出現在排房門口,和其他戰友一起出早操,開始一整天緊張的訓練。

這一幕給博士軍醫們帶來很大觸動。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急診科主治醫師馮聰說:「戰士們每天幹的事情太多了,一般人是扛不住這麼大工作量的。但無論任務多重,他們始終毫無怨言,全都雷厲風行、高標準完成。」

「無奮鬥,不青春!」這是防化連的口號。每天集合訓練,這群博士軍醫們和戰士們一遍一遍地吼出這6個字。

基礎體能、單兵電臺操作、單兵掩體構築、無煙炊灶搭建、野外拉練、打靶……他們短時間內拿下一項又一項訓練課目,甚至在實彈射擊等課目考核中獲得優異成績。

「每天被連隊這種熱火朝天的氛圍感染著,我都覺得自己變年輕了。」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千年松,想到自己多年前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時的挑燈夜戰,以及工作後的加班加點時不禁感慨,「我本來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努力了,但對比連隊官兵,我覺得自己還有差距。作為軍人,什麼時候都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當兵鍛鍊雖然已經結束,但「軍醫首先是軍人」的觀念已經烙印在博士軍醫們的心底。

「基層急需、戰場急需」,遠非說起來那樣簡單

有豐富授課經驗的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主治醫師李曉,在軍營講臺碰上了「軟釘子」。

作為解放軍總醫院和美國哈佛醫學院聯合培養的博士,李曉為醫學專業研究生上過課,也多次在學術會議上發言。

當兵鍛鍊期間,她登上某合成旅衛生連的課室講臺,就康復醫學最前沿的基礎研究課題侃侃而談。

「第一次對基層官兵講課,我當然想拿出最好的東西。那些授課內容都是花費巨大人力、物力才取得的非常高精尖的研究成果。」然而,她的一番好意並沒有得到基層官兵的積極回應。

當李曉講述著幹細胞前沿研究趨勢等話題時,講臺下官兵迷惑的眼神是她未曾見過的。

「尷尬!」聊起當時的情景,李曉依然能感受到那種「大眼瞪小眼」的氛圍。

那次授課結束後,衛生連軍醫王琨找到李曉說:「我們衛生連的這些官兵,其實更想知道『遇到訓練傷了該怎麼辦』。」這引發了李曉的反思:「說到底,我的課還是不接地氣。」

「官兵需要的是更具實踐運用價值的知識,學了就能用上。」她及時調整上課內容,隨後講授的《常見訓練傷防治》《康復理療基礎技能》等課程,都受到官兵的熱烈歡迎。

當兵鍛鍊期間,20名解放軍總醫院「新秀人才」都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結合基層官兵實際需求,開展了一系列專題授課,廣受好評。這件事也促使李曉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讓康復醫學與基層、與戰場貼合更緊密。

「作為解放軍總醫院的醫生,我們總是想著要為基層、為戰場服務,但我們做的有些工作和研究課題真的是基層急需、戰場急需的嗎?」李曉下定決心,要對自己下步的研究方向再次校準——更偏向於實際運用、更加關注基層訴求、更加聚焦戰場急需。

當兵鍛鍊不僅引發了「新秀人才」對專業攻關方向的反思,還觸發了他們的能力恐慌。

那次參觀部隊新配發的履帶式裝甲救護車,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超聲診斷科副主任醫師李秋洋和戰友們不禁為新裝備強大的防護和機動能力感到振奮。

「部隊裝備升級發展太快了,野戰救護力量已經今非昔比,我們衛勤保障的觀念和模式也要及時更新。」興奮之餘,李秋洋也看到了隱憂:如今醫院專業分科越來越細,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能越來越精,但專業面也越來越窄,一臺手術從檢查診斷到治療康復往往需要十幾甚至幾十名醫務人員的密切配合,這在戰場救護中是不可能的。

「裝甲救護車能夠承載的醫務人員也就五六名,要完成全套手術流程,每名醫務人員就需要掌握兩種以上的診療救治技能。」站在裝甲救護車的車艙內,李秋洋做起了「算術題」,「像我,如果只熟練掌握本專業的超聲診斷技能,在戰場上是遠遠不夠的。」

想明白這一層,李秋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解放軍總醫院在制訂「新秀人才」培育計劃時,為什麼一定要組織「新秀人才」開展跨專業培訓。

從去年8月到今年7月,該醫院組織每名「新秀人才」在4個非本專業科室輪流擔任住院總醫師,每個人都至少掌握了4個非本專業的診療救治技能。

「當兵鍛鍊、跨專業培訓這些超常規培養措施確實高瞻遠矚,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服務基層、對接戰場。」李秋洋為自己制訂了新的學習計劃。除了在超聲診斷專業繼續深耕以外,她還想學習更多戰場急救知識,加強對戰傷救治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戰士「最美的軍功章」,深深震撼著他們的心靈

一位士官班長掀起左側褲腳,露出兩道觸目驚心的傷疤:「那次400米障礙比賽,為了爭奪名次,我的交叉韌帶扭斷了……」

戰士講得輕描淡寫,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放射診斷科副主任醫師張肖卻聽得驚心動魄。

「那個韌帶傷,從醫學角度講,意味著他已經不能再進行任何劇烈運動了。」張肖感慨地說,「但日常訓練他一項都沒缺,課目示範的標準他一絲一毫都沒降。」

那名戰士身上還有好幾處訓練傷。他像介紹自己的軍功章一樣,自豪地說著每個傷疤的來歷。

讓博士軍醫們深感震撼的是,像這樣帶傷訓練的官兵不在少數,他們都把傷疤當作「最美的軍功章」。

長達半年的駐訓、遠距離拉練奔襲、實兵演習……讓博士軍醫們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戰鬥氣息。

「無論時代怎麼變,子弟兵始終是最可愛的人,我們軍醫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為他們服務呢?」張肖告訴記者,當兵鍛鍊的所見所聞,更加堅定了博士軍醫們為軍服務的自覺意識。

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曹瑞華,感受到戰士們另一種可愛之處。

當兵鍛鍊期間,曹瑞華圍繞官兵及家屬比較關注的醫療問題,開展了長達2個小時的不間斷授課。聽課的官兵全程毫無倦意,課堂上積極提問,課後都圍住曹瑞華交流。

每天訓練結束後,很多衛生連的戰士找到曹瑞華請教。官兵們的好學勁頭令曹瑞華深受感動。

時間久了,很多戰士還把年長几歲的曹瑞華當作知心朋友,傾訴各自的心事。

「當兵鍛鍊之前,因為年齡、職級等原因,確實擔心會跟戰士們有隔閡。」曹瑞華告訴記者,「沒想到剛到連隊,戰士們就全心全意地接納了我們,讓我們很自然地融入到連隊集體中。」

隨著當兵鍛鍊的持續,博士軍醫們收穫了真摯戰友情,也不斷被連隊官兵之間的戰友深情感動。

防化連一名戰士患病,指導員李其委為了讓他儘早治療和康復,犧牲休息時間,多次奔波於機關和醫院之間;班長呂志輝總是在戰友們睡熟後,輕手輕腳地起來給大家掖被角;在歡送退伍老兵的茶話會上,老兵們流著淚,訴說著對軍營、對戰友的不舍,很多博士軍醫跟著紅了眼眶……

這些溫情的點點滴滴,都被「新秀人才」們記在日記裡,也刻在了心底。

「什麼是戰友情?戰友情有什麼魔力?」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超聲診斷科副主任醫師張明博剛步入軍營,就在心裡留下這樣的疑問。

一個月裡,張明博和戰友們朝夕相處,一起在訓練場摸爬滾打,相互關心照顧,漸漸理解了戰友情的含義。她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的生命仿佛交織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我想這就是戰友情。它比友誼更深厚,滲入心髓、融入血脈,抹不去、忘不掉。」

情感的觸動帶來的是觀念和認知的改變。在「新秀人才」的心裡,服務基層、服務官兵不再是單純的被動工作,而成為一種自覺的情感付出,以及必須扛起的職責和使命。

他們在部隊營區開展了多次義診活動。解放軍總醫院還特意抽調了其他科室專家教授趕赴部隊,同「新秀人才」一起為官兵和家屬看病解惑。

為了緩解官兵的訓練傷,他們協助衛生連建起了康復理療室,還手把手地向軍醫王琨、衛生員李俊等傳授理療技術。

當兵鍛鍊雖然已經結束,「新秀人才」並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他們正嘗試與越來越多的部隊衛生連和基層軍醫建立聯繫,開展遠程醫療服務。

如今,面對前來就診的基層官兵,博士軍醫們再也不會感到陌生,而是覺得無比親切。

「部隊就像是我的家,戰友們就好像是兄弟姐妹。戰友們的傷病和痛苦,就像疼在我的心上。」張明博的這種感受,也代表了博士軍醫們的共同心聲,「為了我親愛的兄弟姐妹們少受傷痛的折磨,我們要更加努力去工作、去探索,做他們健康的守護者!」

(責編:陳羽、曹昆)

相關焦點

  • 大學期間當兵好還是大學畢業之後當兵好?
    經常有學生和家長在後臺諮詢小編,大學期間當兵好,還是等到大學畢業之後去當兵更好?選擇這兩個階段去當兵,都是屬於大學生士兵,享受大學生參軍入伍的相關優惠政策,比如說,大學生入伍獎金,學費補償,專升本,考研,考公務員,有相應的優惠政策等等。
  • 在124團下連當兵
    1969年3月的某天,接到上級命令,21所的所有科技幹部,都要下連當兵,接受再教育。基地當時有警衛團、汽車36團、工程兵124團,後又建起來防化團和通訊團。經基地和研究所領導研究決定,將研究所絕大多數的人,下放到工程兵124團。男同志都下到正在場區戈壁灘上施工的連隊,女同志都被下放到駐馬蘭農場的連隊。基地工程兵124團是一支英雄部隊,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
  • 女生當兵的要求和優勢,學生和家長有必要了解清楚
    現在女生當兵的情況也是越來越多,女兵在部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很多工作讓女兵來完成更合適。女兵因體力問題而很少被分配作步兵;女兵多被分配到後勤部、機關、軍醫與院校等軍事設施工作,女兵也時常分配到空軍與海軍作飛行員和通信員。有衛生員,文工團員、話務員、軍醫、炊事員、飼養員、理髮員等職業。
  • 第二軍醫大學學員赴「海防尖兵連」參觀見學
    「眾多兄弟部隊共守國防,為什麼你們連獨稱『尖兵』,榮立集體二等功?」7月30日,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6名女學員奔赴駐閩某「海防尖兵連」參觀見學,剛進營門,學員就向該連指導員謝競拋出難題。    從歷史積澱中來,從光榮傳統中來    「走!
  • 從「軍醫」到「衛生連連長」,註定是一場從「0」到「1」的跨越
    當年大學畢業,張強毅然選擇攜筆從戎,成為一名基層軍醫。光陰似箭,9年後,一聲號令,張強所在的旅級醫院在改革之列。張強從一名基層軍醫,「轉崗」成為第75集團軍某旅衛生連首任連長。從這一刻起,衛生連的一崗一職、一兵一卒,真正向著能打仗、打勝仗轉型。張強的軍旅軌跡因此而變,他所從事的衛勤工作,也因此而變。
  • 第四軍醫大學更名空軍軍醫大學!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編整理的「第四軍醫大學更名空軍軍醫大學!」的相關資訊,一起來看看吧!7月18日,伴隨著「第四軍醫大學」校門上的標牌易名「空軍軍醫大學」,傳聞已久的「四醫大更名」終於落定。在這次軍隊院校調整改革中,三所軍醫大學的歸屬尤為引人關注。在公布的調整改革後全軍和武警部隊院校名單中,第三軍醫大學隸屬陸軍,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第二軍醫大學隸屬海軍,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隸屬空軍,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
  • 大學生當兵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現在大學生參軍入伍的熱情越來越高,參軍入伍這件事本來就很有魅力,當兵能夠鍛鍊人,提升人的品質,改變人的思想,磨練人的意志。對於大學生來說,參軍入伍有很多改變的機會,考軍校,考士官學校,轉士官,優秀大學生士兵提乾等等。那麼大學生參軍入伍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 他們,是中國軍醫!
    吳昭萍:空軍軍醫「亞克西」作為一名軍醫他們不僅要知道守衛戍邊官兵的健康是本職鄭智坤:博士下基層 並非大材小用兩年前,鄭醫生於空軍軍醫大學博士畢業來到了西南邊陲的小鎮魏振橋:營連小天地 幹出大作為「同志們一定要學會自救互救因為戰時軍醫有限,而戰友就在身邊。」
  • 日本京都大學將調查授予731部隊軍醫博士學位的原委
    據日本共同社9月26日報導,圍繞二戰期間在中國東北地區推進細菌武器研發的「關東軍防疫給水部」(731部隊)軍醫軍官所寫的鼠疫相關論文,要求京都大學驗證向軍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原委的學者團體26日在京都市內召開記者會,透露大學方面已答覆將實施調查。
  • 大學畢業之後,去當兵,你會選擇嗎?
    每當大學畢業的時候,大學生都面臨著找工作的問題,由於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大家選擇的去向各不同,但是其中有一個去向讓人不得其解,那就是在大學畢業之後去當兵。畢竟在大四這個節點,是該找工作的時候了,而且到這個時候年齡也不小了,再去當兵的話,出來都已經是27歲了,所以大部分人覺得時間節點不對。2、當兵辛苦大家不願意去當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兵是很辛苦的,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的,很多大學生習慣了大學優越的生活,所以自然就不會去選擇當兵了。
  • 「江湖郎中」盧大夫,連軍醫都對他讚不絕口
    「盧大夫」可不是浪得虛名,就連支隊軍醫都對他讚不絕口:「要是每個中隊衛生員都像你,那我就輕鬆多嘍!」「盧大夫」其實並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院校培訓,只是個普通的衛生員,他總是謙虛地說:「自己就是個『江湖郎中』。」
  • 大學期間當兵,留在部隊轉士官之後,怎麼拿到畢業證?
    考上軍校之後需要到軍校讀4年,畢業之後下到部隊,授予中尉軍銜,通常擔任排長職務,學歷是本科。對於專科在校生來說,考取軍官學校難度相對大一些,因為主要的競爭者,都是本科在校生,所以和他們相比沒有優勢可言,但是專科在校生考取士官學校,優勢會明顯一些,因為考取士官學校的基本都是專科在校生和高中生。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201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201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軍醫進修學院(解放軍總醫院)是一所院校合一、以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的現代化醫學院校。學院始建於1958年11月,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准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
  • 專科生大二去當兵好,還是大學畢業當兵好?學生和家長鬚知
    專科生大二的時候去當兵好,還是等到大學畢業之後去當兵好?小編認為大學畢業之後當兵更有優勢,原因有4。專科生大二和畢業去當兵,優先錄取畢業生。相同條件下會優先徵集大學畢業生。專科生大二當兵和大學畢業當兵,「入伍方式」有區別。
  • 專科生大二去當兵好,還是大學畢業當兵好?學生和父母須知
    專科生大二的時候去當兵好,還是等到大學畢業之後去當兵好?小編認為大學畢業之後當兵更有優勢,原因有4。相同條件下會優先徵集大學畢業生。如果選擇大二的時候去當兵,只能走義務兵的方式入伍,兩年義務兵期滿之後,要麼退伍回到學校繼續讀書,要麼留在部隊轉士官。兩年義務兵期間是沒有工資,每個月只能領取津貼,每個月的津貼大概在1000塊錢左右。如果大學畢業之後去當兵,可以選擇直招士官的方式入伍。
  • 重慶排名前5的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西政、陸軍軍醫、重郵
    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不僅沒有A+,連A也沒有,只有3個A-。作為建築老八校的重大,建築學、土木都只得了B+,連A類都沒有進入,其他的各項指標也不太盡人意。不過,重大雖然在學科評估、實驗室評估中得分不高,但作為一流大學還是有各種好處的,比如推免保研比例。另外,作為重慶直轄市的第一學府,西南地區的學生可以放心考它,西南地區都是非常認可的。
  • 陝西高校——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
    (第四軍醫大學)簡稱「空軍軍醫大學」、「四醫大」,坐落於古都西安,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直屬的重點綜合性醫科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和全軍「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是軍隊培養高、中層次醫學專門人才的搖籃。
  • 上大學期間去當兵,當兵回來之後還能參加專升本考試嗎?
    當兵是一件光榮的事,有的人在18歲就有這個夢想,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當成兵。和大多數同學走的路子一樣,努力學習,參加各種考試,通過高考希望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有一個好的前途。有時候,心裡想的跟實際上還是不太一樣的。
  • 專科生當兵和本科生當兵,有這5方面的區別,望周知
    大學畢業生當兵有「四個優先原則」,優先徵集報名,優先體檢政審,優先審批定兵,優先安排使用。特別是由於今年疫情的影響,很多大學畢業生就業不太好,都會選擇去當兵,大學畢業生當兵的人數必然增加,相同條件下,肯定是會優先考慮重點大學的學生,基本都是本科生優先,其次才是專科,最後才是高中生。
  • 2020年陸軍軍醫大學博士研究生擬錄取分數線及錄取名單詳情
    各位考生:現將陸軍軍醫大學2020年博士研究生考生擬錄取分數線及擬錄取名單公示如下,如有異議,請以書面形式並署真實姓名,於2020年7月10日前向大學研究生院招生培養處反映。2020年軍隊計劃博士研究生擬錄取分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