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黃金周剛剛過去,在市民悠閒度日的假期裡,騙子們可沒閒著,「加班加點」設計新套路。
日前,一種針對車主的新騙局悄然盛行:部分車主發現自己的車上被貼了「違章停車單」,在這張電子列印的罰單上面還有二維碼快速繳費通道,掃描之後,會進入支付轉帳頁面,引導車主轉帳繳納200元「違章罰款」。實際上,交警現場處罰違停車輛時,貼的是「違法停車告知單」,上面也沒有所謂的「快速繳費二維碼」。
除了「假罰單」外,近期還出現了哪些新型騙局?晨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梳理,一一解密。
騙術一:
掃掃罰單可快速繳罰款
違停罰單可以掃碼支付罰款了?國慶期間,一張附有二維碼的「違章停車單」在社交平臺廣為流傳。
記者看到,這張「違章停車單」上既沒有違章車輛的號牌,也沒有違法時間、地點也違法行為等信息,只留了一個8位數的「警號」,漏洞百出。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直接跳轉到一個轉帳頁面,收款人是一個頭像為「違章處罰」字樣的微信個人帳戶,顯然是個不折不扣的騙子。這張所謂的「違章停車單」就是一種專門針對司機的新型騙局。
解讀:正規罰單車主信息詳盡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上海,車輛如果因違停被交警處罰,貼在車子上的應是《違法停車告知單》,而不是一張讓人不知就裡的「違章停車單」。同時,全國任何地區目前都沒有在罰單上掃描二維碼直接繳納違章罰款的。
一位民警表示,這種詐騙手法在上海較罕見,利用掃碼付款這一網際網路支付手段結合偽造交警文書這一方式,比傳統詐騙更有迷惑性。
那麼,究竟如何分辨真假罰單呢?記者從上海交警部門獲悉,交警現場開具黃色的《違法停車告知單》,車主需要拿著「告知單」到違法地所在交警支隊事故審理窗口處理違章,換取《上海市公安局××分局交通警察支隊公安交通管理簡易程序處罰決定書》,並可現場繳納罰款。
而在《違法停車告知單》中會詳細記錄以下內容:一是執法機關代碼、違法車輛車牌號碼、種類及車輛類型;二是違法時間、地點及違法行為等內容;三是處罰地址、執勤單位、執勤民警姓名及單位蓋章。
「未經核實的二維碼,千萬不要輕易拿起微信就『掃一掃』。」民警提醒市民,遇到這種情況一定保持警惕,遇到分辨不清的時候,可以向公安機關核實,避免上當受騙。
騙術二:
帳戶餘額突然變「0」
近日,家住普陀甘泉街道的周阿姨經歷了一場「噩夢」:她接到一個網店「客服」協助退款的電話,隨後被對方引導登錄了一個釣魚網站,透露了自己的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和密碼。2個小時後,她的銀行帳戶餘額顯示為「0」,辛苦積攢的40100元存款不翼而飛。
但囂張的騙子並沒收手,還不斷打電話騷擾周阿姨,並直接威脅她,「要想拿回來存款,就提供驗證碼,按我說的去ATM機操作,不然別想拿回錢。」
輸入驗證碼就行拿回錢嗎?好在周阿姨發現苗頭不對後,及時向普陀公安分局甘泉路派出所報警。接報後,警長李宏斌迅速展開偵查,與騙子展開時間的賽跑,全力挽回受害者損失。經調查發現,騙子之所以不斷騷擾周阿姨,是因為她從帳戶消失的錢並沒有真正進入騙子的口袋,而是被轉入了一個第三方理財平臺,作為「保證金」暫存,也就是說騙子還沒得手。在銀行方面的配合下,這筆資金迅速被凍結,案發72小時後,周阿姨的4萬餘元積蓄終於失而復得。
解讀:「驗證碼」是最後防線
「騙子讓周阿姨去ATM機操作,妄圖通過英文界面轉帳方式,將該筆錢轉走。」辦案民警李宏斌告訴記者,經調查,周阿姨的銀行卡餘額之所以顯示為「0」,是因為卡內資金被轉入第三方理財平臺,作為保證金被凍結,還需要周阿姨進一步提供轉帳驗證碼或者到ATM 轉帳,騙子才能得手。
年近60歲的周阿姨在淘寶網購買了兩件衣服後,被騙子冒充的客服以「質量有問題可免費退貨退款」為由,引導周阿姨登錄釣魚網站。深信不疑的周阿姨洩露了自己的身份證號碼、銀行卡卡號、密碼等個人信息。隨後,手機收到一條驗證碼,周阿姨輸入該驗證碼後,銀行卡內四萬餘元全部被轉走。
到這一步,周阿姨以為自己的錢被騙子拿走了,實際上,騙子利用周阿姨的個人信息幫她開通網銀,並利用周阿姨身份信息開設了第三方理財帳戶。隨後,騙子又通過網銀將銀行卡的餘額轉出到第三方理財平臺,偽造出將周阿姨的存款騙走的假象。
因為是周阿姨的身份信息開設的理財帳戶,騙子還需要進一步騙取周阿姨的轉帳驗證碼,但發現銀行卡餘額為「0」後,周阿姨意識到自己受騙了,馬上提高警惕,沒有將驗證碼告知騙子。這個做法也是周阿姨追回存款的關鍵。同時,警方介入後,騙子還是不斷騷擾周阿姨到ATM機進行「拿回錢款」的操作,被民警勸阻。
「現在銀行也提高了安全等級,騙子僅掌握受害人的銀行帳號密碼,在網銀上進行轉帳等操作也需要驗證開戶人的驗證碼。於是騙子想到幫受害人開通理財帳戶,把錢先轉入,偽裝受害人的存款已經被取走的假象,再以『挽回損失』之名引誘受害人到ATM操作英文轉帳界面,真正把錢轉到騙子的帳戶裡。」
警方提醒,遇到類似電信詐騙應第一時間報警,如不慎洩露個人帳戶信息,切記不要再告知驗證碼,更不要到ATM機進行操作。
騙術三:「微信紅包」很逼真
「收到微信零錢178元」「收到微信零錢88元」……最近,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這樣的「紅包」連結。難道天上真的會掉餡餅?
據浦東公安分局網安支隊民警介紹,點入連結後,會跳出一個「10.1華誕,紅包隨禮派送」的圖片,上面還有一個二維碼。
識別二維碼後,另一個界面隨即跳出,顯示「待收錢¥88元」,並有「確認收錢」的按鈕。
別高興得太早,這只是一個模仿微信轉帳的靜態頁面,點擊「確認收錢」後,又是另一張圖片,提示分享到任意微信群或者朋友圈後才可領取紅包,而且要求分享四次。繼續操作,直到提示顯示「成功獲得紅包領取資格,將在48小時內自動發送到微信錢包」。
48小時後真的能收到紅包嗎?然而,在提示紅包已發送的同時,界面就會提醒有三次抽獎機會。如果點擊「確定」,將跳轉到一個抽獎輪盤的頁面。
經過多次測試,民警發現,這個輪盤前兩次都是謝謝參與,但在第三次必然讓你中獎,獎品是「價值1980元的時尚腕錶」。
對於熟悉各種網絡詐騙方式的網警來說,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要領取這一份「價值1980元」的獎品雖然「免費」,但需要自行支付49元的「快遞費」,「繞了這麼大個圈子,現在才是真正的目的。」
解讀:2000元獎品成本20元
從「紅包」到「中獎」,繞了幾道彎,騙子的原型終於顯現,這是一個典型的「到付快遞詐騙」的騙局:獎品快遞給你,但要貨到付郵費,其中包含所謂的倉儲、打包、人力、貴重物品保價費和快遞費,並寫明「到付49元,由快遞公司收取」。
據介紹,「到付快遞費」是一類常見的網絡詐騙形式,最終網友收到的,很可能是價格不過20元的山寨手錶。此前上海已經破獲過類似的案件,不過這次以「微信紅包」、「微信零錢」為噱頭,繞了一大圈引誘被害人,甚至通過必須多次分享的病毒式傳播以擴大被害人群的基數,但本質上還是詐騙套路。
浦東網警提醒,朋友圈裡的「餡餅」其實多是「陷阱」,為了增加欺騙性和偽裝性,詐騙分子不斷設計和疊加「套路」,伎倆日新月異,市民朋友切莫貪心。